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品德形成的基础。如果有一个打爹骂娘的人,在那里大声吹嘘,他对同志如何有礼貌,如何尊重朋友,会有人相信吗?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动不动就对母亲牢骚满腹、怒气冲天的人,却在那里高呼自己热爱祖国,周围的人绝不会相信他,不管他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他喊得越响,讲得越振振有词,论证得越符合逻辑,那他骗人就骗得越厉害,他就是越想从高呼口号中捞取个人的私利。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从哪里人手呢?我觉得要从引导孩子做小事人手。
一些父母总觉得一些小事无所谓,认为只要在大事上孝敬父母就行了,因而忽略了教育。某小学在四年级学生中调查发现,父母病了,50%的孩子不端水,不递药,不过问。其实这也是父母平时忽视教育的结果。如果家长从小引导,父母长辈病了,小孩子要给找药,95%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养成了习惯,习惯成了自然,孩子心中就有别人了。
大多数孩子本性都比较纯朴善良,为人厚道,只是不懂该怎样孝敬父母。只要引导得法,他一定会成为体贴父母、对爷爷奶奶恭敬有礼的好孩子。
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专家指出,儿童需要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自信心、热情、富有同情心,灵活性和希望。具备了自信心才能勇于面对挑战,不怕困难和挫折;有了热情,生活才会多姿多彩,才能保持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也才能进取向上;富有同情心,具备了爱心,不仅懂得珍惜自己,也懂得爱护别人,担负起做人的责任,这样的生活才会有意义,值得珍惜;灵活性是孩子独立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应变能力是一个人性格特征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具备了灵活性,思维才会开阔,易于创新,创造力的培养对一个孩子而言至关重要;希望,能使人保持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敢于去迎接失败、困难和挑战,不向困难、挫折低头,是保持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好的习惯是使他人感觉到舒服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而得到对方的尊重,这不仅使孩子非常快乐也非常有助于对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平时父母师长们要经常教育他们说话要和气,要尊重他人,拿别人的物品时一定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
禅意父母
儿童时期是人类的成长期,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儿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视野的拓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世界观而儿童时期形成的品德习惯,将会影响到他漫长的一生。一个品德高尚的孩子,也最终会赢得大家的警钟,而成为一个幸福的孩子。你尊重了他人,他人自然也会尊重自己,这样双方才会更愉快地合作。这也是走向社会的一个基本做人的道理,假如人人都尊重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工程了。
常与孩子交流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洞山不客气的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广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孩子是在交流中学会生活的,也是在交流中发展的。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是他们交流的对象,他们喜欢听父母的声音,喜欢看父母的笑脸,还特别喜欢感受父母对他们温柔的抚慰,这些都让他们感受到了父母亲的浓浓爱意,孩子也会露出甜美的笑脸。
朋友之间的交流是愉快的,孩子喜欢和大人交流,这说明他们已经把大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朋友之间是需要互动的,在互动中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和思想的沟通。
大人可能常常看到孩子在疑惑的问自己:孩子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呢?我该怎样教育他?他觉得快乐吗?……这些问题如果只是在大人们的脑中猜测分析,那也许永远都得不到答案,答案不是想出来的,而是通过交流了解到的。把孩子当成与我们一样平等的朋友,让我们去体会和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思想。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体味孩子的感受时,我们还会觉得孩子是难以捉摸的吗?
我们和孩子的年龄相差很多,该怎么体味?我们不可能总理解孩子,就像孩子也不总能理解我们一样。但当我们经常像孩子的同龄伙伴一样,蹲下身来参与到他的游戏和生活中去时,就会发现和孩子交流起来并不难,同时也就能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是快乐而有趣的事,在游戏中,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我们的角色已不再是爸爸、妈妈,而是孩子的伙伴。伙伴、朋友之间的游戏是平等的放松的,在愉悦的心情中,父母很微妙的举动都会被敏锐的孩子发现。父母可以把一些孩子接触不多的技能和经验具体形象地给孩子演示,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和学习,让在孩子在获得更多经验的同时,父母和孩子也更多了一份默契。
禅意父母
社会生活,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能力是需要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孩子有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自我意识很强,这样往往会使自己在群体生活中孤立起来,导致人缘不好。鼓励孩子经常和伙伴玩耍,可以使孩子们在玩耍中交换生活经验,增长见闻,排除孤寂。有些活动是要孩子们共同合作的,比如打球、下棋、踢毽子,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共同活动中,学习别人的长处,也会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切莫打碎孩子的梦想
有个叫铁眼的年轻和尚,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修建一个佛的金身。这件事虽然功德无量,但是困难太大了!然而,铁眼和尚一旦立下了宏愿,就决不退缩。
募款的第一天,他早早就来到了最繁华的地方,向过路人乞讨施舍。不一会儿,过来一个武士,铁眼和尚施礼道:“贫僧誓愿塑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吧!”
武士都没正眼看他,像是没听见的样子,迈着大步走了。铁眼和尚急忙就追上去,低声乞求:“给多少都行广武士厌烦地挥手,十分干脆地拒绝道:“不!”
武士在前面走,铁眼在后面跟着,一直走了十多里路!那个武士无可奈何地随手扔下一文钱。铁眼从地上捡起那文钱,朝武土行礼致谢。
武士觉得奇怪,”问道:“一文钱也值得你这样高兴?”
铁眼和尚回答道:“这是贫僧靠行乞修建佛身的第一天,如果不能化到这一文钱,或许贫僧的心志就会产生动摇。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贫僧对于成就大愿已经确信无疑,所以感到无限欣喜。”
说完,便引身告退,按照原路回去继续化缘。暑去冬来,经过无数个风雨霜雪的日子,铁眼和尚终于筹足了资金,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他们的梦想像天上的彩虹,色彩绚丽,梦想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的美好设计。孩子们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往往会神采飞扬、兴高采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常常对孩子的梦想不是不屑一顾,就是加以嘲笑,甚至泼冷水。有一个小男孩子曾对母亲说,长大了要去当空军,而母亲却说:空想去吧,还空军呢!
孩子的梦想被破灭了。如果这位母亲能认真对待孩子的那份梦想,帮孩子计划梦想实现的途径,鼓励孩子,孩子日后没准真会成为一位出色的空军呢。
梦想是美丽的,孩子的梦想对他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鼓励孩子去追梦,这样孩子会产生强劲的动力,面对各种困难也就会主动去想办法克服。梦想能使孩子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去努力创造,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据对很多成就卓着的人物的研究表明,他们在童年时期,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梦,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早年的梦想。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梦想的人生,是灰暗的。没有梦想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孩子有了梦想,父母都应为他有了自己的理想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并给予充分肯定。父母对孩子的梦想坚信不疑,给予鼓励支持,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坚定的信心。为了使孩子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在孩子追梦的过程中,还应予以多方面的关注。给孩子的圆梦计划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支持;经常鼓励孩子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禅意父母
没有梦想,就不会有美好的人生。孩子需要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一个人对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对人生未来深深的企盼。一个人可以失败,也可以遭受挫折,可以忍受孤独和不幸,但是只要没有失去梦想,就会摔倒后也会爬起来。对孩子来说,梦想更是有着无穷的魅力,有着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也会给孩子一个美丽的人生,美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