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有趣的昆虫王国
5382600000011

第11章 长相不讨爱的昆虫(2)

飞蛾的本性非常活泼,夜间飞行,天上的星月之光是它们的导游,而天文台望远镜等设备所有的镜片在夜间反光,使飞蛾误以为光来自天上,于是纷纷飞扑天文台。1945年,美国海军一台巨型电子计算机就曾经因两只飞蛾“侵入”机械受卡而发生故障。

1980年春天,美国亚利桑那州霍金斯山的天文台上多镜头望远镜也引来了成群的飞蛾,用来调整镜片位置的激光受到干扰,飞蛾发出的红外线将天文台需要观察的红外线搞得混乱,弄得“满台风雨”。

蠼螋

尾装镰刀

科目革翅目蠼螋科

食性杂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腹部能分泌特殊的臭气用于驱敌

居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厨房、厕所等阴暗潮湿的地方看到这样一种小虫子,它们的丑样让人见了就会浑身起鸡皮疙瘩。虽然很多人不认识它,也叫不上它的名字,但还是把它跟蟑螂一起归为“A级通缉犯”。它就是蠼螋,一个跟蟑螂没多大关系的家伙。

蠼螋俗称夹板虫,全世界已知有两千种,我国目前有两百多种。

蠼螋大小不一,相差较大,常见种类体长约10~25毫米,略扁平;头扁宽,有丝状触角和咀嚼式口器,无单眼;前胸背板发达,呈方形或长方形;体表革质,有光泽。有的种类有翅膀,有的则没有翅膀。有翅膀的前翅退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较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休息时纵横折叠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

蠼螋的长相给人们留下一个坏印象,特别是镰刀状的尾须,任谁看了都会担心被夹到或者被毒到。其实,这都是假象,它们是货真价实的“纸老虎”,即使遇到骚扰,也不会主动攻击对方,只会装死逃命。当然,这个尾须也不是纯粹的装饰品,蠼螋会在受到惊吓时把它当做防卫武器,举起来示威。蠼螋真正的武器是它腹部第三四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的臭气驱敌。

蠼螋是不完全变态类昆虫,它们生儿育女的时候非常有趣。雌雄婚配后,在地下挖出一个8~10厘米深的洞,作为育儿室。在将洞壁修理得整齐后,雌虫进入育儿室产卵,产完卵之后的蠼螋并不会立刻走开,而是像母鸡孵小鸡一样伏卧在卵堆上。雌性蠼螋具有高度的母爱,它不但要日夜看护着自己未出世的儿女,还经常将卵表面清理干净,以防受到真菌的危害。二十多天后,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儿女出世,蠼螋妈妈便将洞口打开,外出给孩子们觅食。新出世不久的幼儿,经常在母亲的周围玩耍,母亲则日日夜夜地照料它们,直到它们可以离巢,独立谋生。可惜的是,雄性蠼螋没有机会与儿女们朝夕相处,因为它在婚配后不久就结束生命死去了。

蠼螋的英文名是earwigs,于是有人便深信它们会爬入人耳中,而且还有一个很可怕的传说:将要产卵的雌蠼螋,会通过它的螯,把自己附着在人体上。在午夜时分,当人睡着的时候,蠼螋就会爬进人的耳朵里,一直钻入人的大脑中产卵。然后,蠼螋会小心地切断人的颅神经,让可怜的宿主无法察觉。四天后,这些幼虫会孵化出来,以柔软的脑组织为食,而宿主则完全疯狂,最终极为恐怖地死去。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事实上,蠼螋生长在土壤中及落叶堆里或岩石下,大多数为杂食性,也有一些以害虫为食的肉食性种类。如果你还是不能喜欢它的话,那就做好室内卫生吧,这样,蠼螋就不会在你家里安家了。

日本蠼螋

日本蠼螋为夜出性昆虫,白天隐蔽在地下或枯枝烂叶内或棉铃的苞叶内,阴天或傍晚出来活动。雌虫产卵常数十粒成堆,有较强的护卵习性,一旦受惊频繁或遇条件不适宜时,会将自产的卵搬迁或自食掉。成虫有趋光性。

摇蚊

不吸人血

科目双翅目摇蚊科

食性杂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无害口器小

人与蚊子之间像“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样,似乎有着永远抹不平的怨恨。如果你也正处在这样的愤怒时刻,那么建议你读读英国着名诗人奥登的一本非常有趣又充满童真的诗集——《学术涂鸦》。其中,有几句诗写道:罗伯特·布里奇斯说道,当他被摇蚊们猛咬:“它们仅是履行职责,作为予我之美的遗嘱一个。”读着这样的诗,我们不禁哑然失笑,摇蚊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蚊子,居然能让他把身上的红肿看成是美好的遗嘱?

摇蚊虽然叫蚊,也像蚊,但实际上不能算是真正的蚊子,因为它们缺乏具有功能的口器。这类驼背的蚊虫有的强壮,有的脆弱,呈白、黄、褐色或红色,身体细长,有细长的足。它们主要生活在淡水水域中,黄昏时分常能看到它们在池塘、湖泊、水流的附近成群飞舞。摇蚊没有尖锐口器,也不会吸人血,一般不会传播疾病。但是,过多的摇蚊聚集也会给人类带来麻烦,导致人们皮肤不舒服,骚扰居民生活,甚至成为“交通杀手”。

摇蚊的交配非常有趣,当摇蚊要交配时,会有大量雄虫在空中成群飞舞,雌虫只要一进入舞圈中,就会被雄虫抓住交配。雌性摇蚊一般一生只产一次卵。

摇蚊幼虫又叫血虫,在北方的花鸟市场都能看到。血虫之所以身体呈现出血红色,是因为它体内拥有血红素。它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可以在相对缺氧的环境中生活,在淤泥或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由于缺少鱼虾等天敌,它们可以大量繁殖幼虫,多数摇蚊幼虫取食水体中的有机物。

摇蚊幼虫具有大小适宜、宜适应、营养丰富等优点,对人类有非常大的利用价值,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是水体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是多种经济水生动物如鱼、虾、蟹、鳖、龟等的优良天然饵料。

摇蚊成虫给人们带来了烦恼,摇蚊的幼虫却用它自身的价值作为补偿,将功补过。其实,这是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好像摇蚊小时候就预感到自己将会给人们带来麻烦,便努力地为人类作贡献。

摇蚊的困扰

每年十一月左右,很多武汉人就要遭受摇蚊的困扰,汉白玉石桥会因栖息大量的摇蚊而变成一座“黑石桥”。只要在桥上多站一分钟,身上就会爬满了摇蚊。这些摇蚊虽然不咬人,但往脖子、耳朵里瞎钻,也是令人极其不舒服的。傍晚的时候,人们更是被它们骚扰得心烦,只要家里一开灯,白墙上都是黑压压的一片。还有人晚上睡觉翻个身,第二天早上就会发现床上压死了一片摇蚊。更可怕的是,这些摇蚊大量自然死亡后,会落在地面上,过往汽车一经过便把它们碾压成了“油垢”,导致路面非常光滑,特别容易引发车祸。

弄蝶

体小神速

科目鳞翅目弄蝶科

食性植食性

分布世界性(新西兰除外)

特点飞行快速如跳跃

蝴蝶应该是昆虫世界里最受人瞩目的明星级成员了,大的小的,或淡雅如淑女,或艳丽如女皇。它们在花丛中舞动着,裙角飞扬,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呈现给世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昆虫世界里,却有一个憨笨的小精灵被人们忽视,它的色彩一点都不起眼,它的一生都朴素无华,它就是弄蝶。

弄蝶与蝶类接近,在白昼飞行,但也有典型的蛾类特点。弄蝶体形肥短,显得非常笨重;头和身体像蛾,但静止时前翅又像蝶那样上举;触角似蝶,棍棒状部分延长,顶端弯曲且尖锐呈细钩状;前翅通常较短,且呈三角形。总体看来,弄蝶应该是介乎蝶与蛾之间,由于体形较小,很容易与灰蝶混淆。它虽然没有凤蝶的舞姿与华丽,但飞行却比凤蝶速度快得多,而且有一定的轨迹。弄蝶翅肌强大,能快速飞行,飞行速度每小时达三十二公里。从姿态上,飞行中带跳跃,很像大马蜂的飞行。

弄蝶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雌性弄蝶通常把卵产在寄主植物上。幼虫体色为绿色、褐色或白色,通常有一大的头部和明显的颈,躯体向尾部渐渐变细。多数种的幼虫在夜间取食牧草、莎草和其他草本植物以及一些树的叶片,白天则隐藏在卷曲或折叠的叶形成的遮盖物内,在丝质茧或丝叶交织成的薄茧内化蛹。钻入龙舌兰及丝兰叶中的弄蝶幼虫被称为“龙舌兰虫”,在墨西哥被当做美味。

弄蝶成虫喜欢开阔的环境,人们在田坎、公园、苗圃、溪边小花上很容易见到它们。与其他弄蝶相比,绿弄蝶属于弄蝶中较有个性的一种。绿弄蝶又名雅绿翅弄蝶,雄蝶前翅正面暗褐色有金属蓝泽,翅基部微绿,后翅臀角外缘橘红色;翅反面暗绿色,翅脉细长,后翅臀角有鲜明的橘红斑及黑斑。绿弄蝶数量不多,对花叶较挑剔,对环境生态要求较严,属于中国十二种珍稀弄蝶之一,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和台湾等地。绿弄蝶很警觉,只要一有人靠近,它就会很快飞离,一旦飞离,就不会马上飞回来。绿弄蝶飞行时很漂亮,在沙地上吸食时,尾部不时排出水分。

弄蝶第一眼看上去不会有惊艳的感觉,如果你就此放弃的话,那么你也许永远都发现不了它们真正的美。它们虽然外观朴素,体形偏小又笨重,但是它的飞行速度却让其他蝶类只能望其项背。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只蝶的奥妙和神奇都会让人惊叹不已。

大鸟翼蝶——最大的蝴蝶

新几内亚是鸟翼蝶的分布中心,其他的鸟翼蝶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也能见到,而产于太平洋西南部的所罗门群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亚历山大鸟翼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翅膀张开最大能达到三十厘米宽。据资料显示,人们最初是在一个密林中发现的大鸟翼蝶,它在树梢上飞来飞去,很不容易采捕,后来还是用弓箭将它射落。即使在现在,人们也经常把他们误以为是鸟类而对其开枪。

果蝇

遗传钥匙

科目双翅目果蝇科

食性杂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易培育遗传研究的好材料

在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里,有一种专门以腐烂的水果为食的小昆虫,它们的体形比一般苍蝇小,但看起来更令人心烦,这就是果蝇。

因为有了它的存在,生物学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遗传学家,解开了人类遗传学的密码。一百多年来,人类从果蝇这种昆虫身上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果蝇跟其他只有一对翅膀的昆虫如蚊子、虻等是亲戚,它的身体呈黄色、褐色或黑色,通常有红色的复眼,胸部和腹部上有条纹或斑点。

果蝇这个名字乍听起来也许有点陌生,但是仔细了解,大家肯定都认识它。它有一对翅膀,能够自由飞翔;偏爱潮湿的环境,尤其喜欢水果,夏天的水果摊边,那些飞来飞去、只有约三毫米长的红眼小“苍蝇”,就是果蝇。果蝇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在果园、菜市场等地方都能见到它的踪迹。除了南北极外,目前至少有一千种果蝇被发现,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

这群常常在腐烂的水果堆上飞来飞去的小昆虫,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在不供给食物的情况下,也可以存活两天左右。

跟许多昆虫一样,果蝇的发育过程也是完全变态的类型,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雌性把卵产在它的食物内或是食物附近,食物通常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也有真菌、腐肉或粪便。幼虫钻入叶片内取食或取食水生蚊虫。蛹期果蝇在它五天正常生活周期下可取食自己体重四倍左右的食物,雌果蝇在产卵期每天可以消灭掉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

果蝇虽然看似是一类不起眼的小昆虫,但却对人类做出了大贡献。

20世纪初,美国的生物学家摩尔根对孟德尔的遗传理论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科学实验,1909年,摩尔根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养起果蝇来。

果蝇世代短,在适宜的温度和充分的食物条件下,两个星期就可以完成一代。在果蝇的自然繁殖过程中,摩尔根发现果蝇有许多变异,于是他决定用果蝇来进行杂交的遗传实验。

摩尔根从果蝇杂交实验中除了论证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还发现了基因就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另外,他还发现了新的遗传规律。

由此可见,果蝇与人类的关系真的非常密切,不只是因为它在遗传学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还因为它们一直与我们朝夕相对,它跟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到了冬天还会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

果蝇的百年贡献以果蝇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C.

Nesslein-Volhard和E.Weichaus就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开始研究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的,而且还带动了其他模式生物即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成果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