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有趣的昆虫王国
5382600000009

第9章 才智过人的昆虫(2)

每到九月飞蝗时,泥蜂就开始挖掘和狩猎。它把窝建在道路两侧的边坡上,然后开始捕猎。当泥蜂搜寻到它的猎物蟋蟀后,便毫不犹豫地向对方猛扑过去,彼此打成一团。蟋蟀可不是好惹的角色,它的大颚能使泥蜂开膛破肚,它锯齿般的大腿也可能使泥蜂受伤。于是,为了打败对方,泥蜂先要设法把对手打翻仰躺着,让蟋蟀无法利用它的后腿逃之夭夭。接着泥蜂再用自己的前足死死地压住对方的大腿,使它不能进攻。泥蜂的后腿也没闲着,顶得蟋蟀的大头夸张地往后仰着,弄得蟋蟀只能咄咄逼人地张着嘴,却咬不着泥蜂的任何部位。这还不够,泥蜂还要紧紧地勒住蟋蟀,使它丝毫不能动弹,再动嘴咬住蟋蟀腹部末端的一块肉,用蜇针把毒汁送入准确的部位。为了以防万一,它要使用蜇针重复击刺几下。不过,被泥蜂所捕猎的蟋蟀并未真正地死亡,蟋蟀的腹部还有搏动,触须还能颤抖,这样新鲜地存搁长达一个半月之久。这是泥蜂为自己的幼虫考虑,让它们可以较长时间都有新鲜的肉吃。

泥蜂还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本领就是建巢。泥蜂大多数在土中筑巢,如沙泥蜂属和壁泥蜂属就会用唾液与泥土混合成水泥状,建一个坚硬的巢;小唇泥蜂在树枝内或竹筒内筑巢;短柄泥蜂属则是会偷懒省事,它们在地上的自然洞穴内或利用其他昆虫的旧巢作为自己的巢。泥蜂筑巢后,就在巢室内产卵。

这些不起眼的泥蜂果然是神通广大,既有无与伦比的捕猎本领,也有高超的挖地道的技术,更有战斗和生活的智慧,它们的一生还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泥蜂的实验

杰拉德·贝仁德用一种特殊的泥蜂做实验,这种泥蜂像鸟一样,每天要回到穴中去检查幼虫的生长情况,并提供食物,而且每次总要巡视两至三个不同的穴,分别有一只近乎成熟的幼虫、一只新孵化的幼虫、一只虫龄和大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幼虫。

令人惊讶的是,泥蜂妈妈会根据它们各自对食物的需求量提供食品。这看起来很聪明,但贝仁德通过将穴中的幼虫对换等一系列繁杂的实验发现,蜂妈妈是根据在清晨巡视各穴时估量的情况提供食物,而不是根据实时情况来供应。

夜蛾

侦察能手

科目鳞翅目夜蛾科

食性植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具有报警鼓膜器可探测蝙蝠的超声波

夏天的夜晚,当人们在外面乘凉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夜蛾一动不动地趴在外面墙壁上有灯的地方。你可别以为它们是在休息或是偷懒,它们那是在侦察敌情,逃避天敌蝙蝠的追捕。

夜蛾是世界性昆虫,身影遍布各地,共有两万多种。体形呈三角形,比较粗壮。大部分呈暗灰褐色,密生鳞毛,也有某些种类鲜艳而有灿光。有趋光性,喜欢在傍晚和夜间飞行,白天多隐藏于隐蔽处。

有许多种类在大量繁殖时,会给农作物造成危害。

夜蛾的天敌就是蝙蝠,蝙蝠有“超声雷达”来寻找它们。

不过,夜蛾也有一系列措施来对抗蝙蝠的声呐探测。

首先,夜蛾的胸部有一绷紧的膜,上面有盖保护,这就是它一个特殊的听觉器官灵敏的侦察设备——鼓膜器,专门用来接受超声波。在鼓膜器内共有三个神经细胞,其中有两个与听觉有关。当放送某一频段的超声讯号时,夜蛾可以从鼓膜器的神经上引出电讯号,感受8~100千赫兹的超声波,甚至高达240千赫兹的超声波。不过,它对于22千赫兹的超声波反应最大。利用这个鼓膜器,夜蛾能够成功截听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当蝙蝠距离夜蛾6米高30米远时,夜蛾鼓膜器就会得到警报。

对夜蛾来说,只拥有健全的鼓膜器还不够,它的第二项技能是巧妙的逃跑动作。在截听到相距30米左右的蝙蝠的探测“雷达”波后,夜蛾就会溜之大吉;如果鼓膜神经中的脉冲已达到饱和频率,这说明敌人近在咫尺,夜蛾只能采取紧急措施,开动足部关节上的振动器,发出一连串的“咔嚓”声,干扰迷惑蝙蝠,使其失去定位能力。另外,夜蛾还会不停地转圈子,翻跟头,采用曲折的飞行线路,躲避蝙蝠的追击。如果情况更糟糕的话,它们就只好当机立断,采取螺旋式下降,或者干脆收起翅膀,直线往下落到地面,钻进草丛中隐蔽起来。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夜蛾还有一个防范武器——防护服。这套防护设备,就是它们身上厚厚的一层绒毛,这层绒毛能接受大部分的超声波。当面临危险时,夜蛾身上的绒毛也会同时参与“战斗”,吸收蝙蝠发来的超声波,以减少回声,使蝙蝠声呐系统的探测作用减弱。这样,蝙蝠接收不到足够的回声,就发现不了它的所在。此外,有的夜蛾还模仿味道很坏的蛾子发出的超声波,欺骗蝙蝠不要捕捉它。

总之,夜蛾聪明地把这些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美的反声呐战术,从而有效地防止蝙蝠的袭击。尽管蝙蝠拥有能抗住比它发出的超声波强一百倍的噪声干扰能力,令人类都望尘莫及,但是在才智过人的夜蛾面前,也不得不甘拜下风。夜蛾的确是一位令人佩服的优秀“科学家”。

夜蛾的启示

夜蛾的反声呐技术给军事专家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首先运用电子干扰手段,压制了以色列的无线电通信网和雷达网,致使以色列的雷达迷茫,通讯中断,指挥失灵。

与此同时,埃军又使用当时具有先进电子制导系统的“萨姆-6”

地空导弹,先后击落以机114架,夺取了制空权、制电磁权和战争的主动权,一举攻破了以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

舞虻

先礼后婚

科目双翅目舞虻科

食性肉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雄性要向雌性提供猎物才能交配

有一种生活在环境潮湿的植被上的昆虫,在交尾的时候,会在水面上上演一幕虻群舞动的动人画面,它们也因为这个飞行动作而得名——舞虻。

舞虻多数体小,粗壮的胸部占了身体的大半,腹部长而向后变尖,雄体腹部末端还有明显的外生殖器。舞虻头部有大型的复眼,触角独特,常常还有锋利向下的嘴,用于穿刺食物。它们主要以较小的昆虫为食,幼虫生活在土壤、水或腐败植物质中。

雌性舞虻结婚时是必须要有结婚“彩礼”的。雄性舞虻为了求爱和交配,就必须向雌性提供猎物作为婚食。

有一种雄性舞虻飞舞时会带着一个“气球”,昆虫学家经过研究证实,气球是雄虫献给雌虫的结婚礼物。有了它,雌虫才与之交配,而不会把雄虫吃掉。在这之后,昆虫学家们又发现了许多种有着不同习性的舞虻,才知道它们这种奇特的习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开始的时候,一些雄性舞虻并不向雌性献礼,结果,求爱的雄虫就成了饥饿的雌虫的盘中餐。后来,某些种类的舞虻雄虫想出了一种保护自己的策略——求爱时给雌虫送去一只新捕捉来的猎物,在雌虫享用美餐时,乘机与之交配,一旦礼物被雌虫吃完了,雄虫就赶快逃跑。为了讨好雌虫,雄虫有时候会给它送去一只几乎和雄虫一样大的猎物。

再进化到后来,有的物种的雄性在捕捉到猎物后,会从肛门吐出丝质气球,把猎物包裹在里面,交配时雌性会把猎物吃掉。再到后来,有的物种的雄虫在捕捉到猎物后,自己会先把汁液吸干,再把已经完全没有价值的猎物包进气球中,接受它的雌虫也已经不再想着吃了,这个时候的婚礼只是个形式而已。

看来,雄性舞虻真是越来越会偷工减料了,幸好雌性舞虻不跟它们一般见识,不然,一场家庭大战就不可避免了。在礼物只是成为一种装饰品之后,求爱和交配反而更温馨了一些。交配后,雌性舞虻通常把卵产在土壤、粪便、腐烂的树木或落叶以及水面上。幼虫在这些地方发育,取食小的昆虫,然后慢慢长大。

舞虻的彩礼

1875年,昆虫学家奥斯登-萨肯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度假,偶然看到一群昆虫在树林中飞舞,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白色光芒。他得用网罩捉到了一只,这只小虫不但颜色黯淡,而且比他想象中的要小得多。他正感到奇怪,却在网上发现了一个闪光的白色丝质小球,在他的呼吸吹拂下轻飘飘地飞了起来。经过研究,他发现这些小球都是从小虫身上掉下来的,而且这些小虫都是雄性的。十几年后,这种新发现的昆虫才被鉴定为属于双翅目舞虻科。

大蚊

断肢自救

科目双翅目大蚊科

食性杂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常常自断长足而逃跑不叮人或其他动物

中国有个成语叫“断肢自救”,是说为了逃避敌人的危害,自断肢体以保住自己的性命。这种现象在双翅目大蚊科昆虫中相当普遍,这类纤弱的昆虫一旦被捕捉就很容易脱落它们的长腿,借机逃走。这个成语用在大蚊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与其他各种蚊蝇类昆虫相比,大蚊体形较大,腿细长,头大而腹部纤细,无单眼。雌虫触角呈丝状,雄虫触角呈栉齿状或锯齿状。中胸背板有一个“V”形沟,翅膀狭长,平衡棒细长。大多数呈褐色、黑色或是灰色,并有黄色或淡褐色的斑纹。雄性腹部末端平钝扩展,而雌性有尖的产卵器。

大蚊这样一副凶狠厉害的模样,相当可怕,甚至有些地方更是有“三个蚊子一盘菜”的说法,让本来就对蚊子心生厌恶的人们更觉得非把它们消灭不可。而实际上,在差不多六千种大蚊之中,没有一种是叮人或叮其他动物的,它们只能算是其他吸血传病蚊虫的远房姐妹。

大蚊非常娇弱,虽然生有翅膀,但却显得笨拙,飞行速度慢而且不稳,常常在水边或植物丛中流连。

大蚊既没有攻击性,又娇弱无力,如果遇到强敌,它们会怎么办呢?原来它们也有自己一套明哲保身的办法。人们在稻丛中经常可以见到大蚊用前足抓住叶片,后面的两对足伸得直直的垂吊着,摇摇晃晃的身体像是在荡秋千。如果不去触动它,就好像一具干枯的虫尸,这就是它的第一招——以装死迷惑敌人。大蚊的这套骗人把戏,也许可以欺骗很多敌人,但却逃不过“捕虫能手”青蛙的火眼金睛。当青蛙看到垂吊着的大蚊时,会猛然跳起,张嘴伸出长舌捕住大蚊。不过,这场毫无玄机的征战的结果却大出青蛙所料:本想享受一顿美餐的青蛙,最后却发现卷入口中的只是一条细细的大腿。原来,大蚊受到突如其来的攻击,便断肢自救,逃之夭夭了。

大蚊成虫一般不吃东西,寿命非常短暂,只有几天。雌性大蚊产卵于土壤中,幼虫生活在土壤、腐烂的木料、鸟巢和泥沼里,取食那里的腐烂有机物、真菌菌丝和苔藓。幼虫一冬天都在进食,到春天进入休眠。有些种类也危害植物的根,成为水稻的一害,也有些水生的大蚊是肉食性的昆虫。

这些蚊子家族中的“巨人”,虽然最大的个体翅展超过十厘米,但它们却是一群既胆小又没攻击性的昆虫,只会一味地躲避,是蚊子中憨厚老实的大个子。所以,千万别被它们的巨人假象欺骗,它们压根就不会袭击我们。如果实在觉得大蚊这个名字有点恐怖,你下次可以叫它另一个非常可爱的别号——“空中长脚爷叔”。

蚊虫海岸

在种类繁多的昆虫中,号称“吸血魔王”且能传染疟疾的蚊子,早已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死敌了。尼加拉瓜是中美洲地区中部的一个国家,境内东部沿海地区为低湿平原。因地处热带,气温高,雨量充沛,植被丰富,杂草丛生,给蚊虫繁殖生存创造了优越条件,致使该地区蚊虫十分猖獗。所以整个东海岸地区就称为马斯奎托斯海岸,在英语中mosquito即为蚊虫,故意译为蚊虫海岸。

青蜂

偷盗成瘾

科目膜翅目青蜂科

食性肉食性

分布世界性

特点雌性产卵于其他蜂类的巢内

生物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Kleptoparasitism,意思是抢食行为、盗寄生、盗食寄生等等,简单地说就是鸠占鹊巢,专指动物世界里的那些偷窃、抢劫他人的财产和劳动成果的小偷、盗贼。而在昆虫世界里,青蜂对这个词做了最好的诠释。

青蜂属于膜翅目,种类繁多,分布较广。大多数的青蜂种类有明亮的金属蓝、绿、红色,或是这些色彩的组合,是同类中少见的漂亮蜂种。多数青蜂都比较小,躯体坚硬而具有凹痕,或有粗刻点及刻纹,可以保护它们不受蜜蜂和黄蜂的蜇刺;头部与胸部的宽度差不多,复眼左右分离,三个单眼在头顶排成三角形。

青蜂的触角很短,有十二三节,着生于近口器处;胸部大,小盾片发达,胸腹节侧缘常有锐利的刺;脚非常细,爪子可以分为两个叉。青蜂腹部的背板通常有三节,末节的背板后缘有时会有“V”字形的凹槽,就像在炫耀胜利一样。很多青蜂的腹部会带有桃红色,在受惊的时候,青蜂会马上攒成一团,形成一个小球形。

与大多数蜂类不同,青蜂喜欢独居,是昆虫世界里典型的小偷。它们身体上根本就没有采集花粉的基本结构——花粉筐,也不像别的蜜蜂那样筑巢。

每当到了产卵的季节,雌性青蜂便会去寻找独居的蜜蜂或是黄蜂的蜂巢,然后把卵产在其他蜜蜂辛苦建设的蜂巢室中。等到巢主产下自己的卵,贮备好幼虫的食物封巢而去之后,青蜂的幼虫就把寄主蜜蜂准备给下一代的花粉球偷偷吃掉,有时还会杀死并取食寄主蜜蜂孵化出来的幼虫。青蜂的这种行为,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强盗行径。

青蜂是一类颜色鲜艳的小昆虫,基于它们的艳丽色彩,人们又称它为ruby-tailedwasp,翻译成中文就是红尾蜂。它们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匆忙地在地上四处爬动,用触角敲打脚下的地面。当它们闯入其他蜂类的巢穴中时,青蜂会利用身上的甲鞘保护自己,用长长的呈管状的舌取食花蜜。

依据种类的不同,青蜂寄住的宿主也不同。比如上海青蜂就是黄刺蛾茧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上海青蜂也是极其漂亮的种类,主要分布在吉林、河北、北京、上海、宁夏等地。雌虫体黑色,有绿、紫、蓝色金属光泽,腹面蓝绿色,足有绿色金属光泽,跗节黄褐色;雄虫大部分呈紫蓝色,没有产卵管。上海青蜂成虫寻找到黄刺蛾茧后,先绕茧爬行一周,选好合适的位置,花一个多小时用大颚在坚硬的茧上咬一个产卵孔,之后掉转身将产卵管插进孔内产卵,产卵后用口器封好。

总之,几乎所有青蜂都有一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它们比一般蜂类更漂亮,更耀眼;而它们也都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与它们外表不相称的偷盗行为。

鸠占鹊巢的虫子

在鸟类中,杜鹃既不会筑巢,也不会育雏,于是它们便偷偷地将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里,借用其他鸟为自己抚育后代。无独有偶,在昆虫王国里,有一种叫做青蜂的独居蜂,喜欢独来独往,它们也让别的昆虫代抚自己的幼儿,于是人们把它称为杜鹃蜂。

不过,杜鹃只是用偷天换日的欺骗手段借巢育雏,而杜鹃蜂却是不惜采用杀害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的子女享受到极好的照顾。这行为,比起杜鹃来,更加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