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敌人的数次“会剿”中,他这个“从未想过要打仗”的一介书生,从战争中学会了战争,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先后取得了五斗江和龙源口等战斗的胜利。
在龙江岸边,他热情诚挚地欢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来到井冈山,两双巨手紧紧相握,两支铁军胜利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广大农村,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颁布土地法,开展土地革命,一个个工农兵政府相继成立,根据地范围不断扩大,五百里井冈及其周围地区连成了一片红色。
在敌人的严酷封锁中,他和普通士兵一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吃的是红米饭,喝的是南瓜汤,睡的是干稻草,穿的是破军衣,过的是苦到了极点的日子。
在茅坪的八角楼上,他在那盏昏暗的油灯下,不停思考,奋笔疾书,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斗争》两篇著作,鲜明地回答了红旗到底能够打得多久的疑问,第一次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危难、奋起、挫折、成功,这一桩桩、一件件,此刻一齐涌上毛泽东的心头,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光又朝向了车子前方不断延伸的路。
是啊,井冈山的路不愧为革命的胜利之路。正是在井冈山上,毛泽东开始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率领我们党夺取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从1927年到1949年,22年的漫漫长途;从井冈山这样一块巴掌大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到了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执掌政权,这难道不是一条比登天还难的高路吗?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绝对攀登不了的,但毛泽东攀登上去了,并到达了光辉的顶点。
井冈山,中国革命胜利道路上的第一座高峰;井冈山,毛泽东叱咤风云铸就辉煌的第一个舞台。
没有井冈山,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井冈山,就没有毛泽东。
历史留下了这样难忘的一幕。
在重上井冈山期间,有一天毛泽东沿着一条砂石路散步。当走到路的尽头,跟随的人员都以为他会转身往回走,谁知毛泽东却继续朝没有路的一座山头上攀去。他一边拄着一根竹子拐杖,一边笑着对大家说,秋收起义时因为长时间跋山涉水,我的脚烂了,就是拄着一根树枝拐杖上了井冈山的。现在,我也要借用一下这根拐杖开路前进。
前方是不尽的野草、荆棘、树林、怪石、陡坡、沟壑,但这些都阻挡不了毛泽东坚定的步伐,他领着大家在无路中一步一步地探索着向山顶攀登。也许是此情此景激起了毛泽东的无限感慨,他忽然若有所思地说,鲁迅有句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井冈山的道路是这样,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是这样。不过,走这条路要比井冈山时期艰难得多。
这是又一条高入云端的路。
这是一条比井冈山道路更艰险也更伟大的路。
为此,毛泽东又以他特有的超人气魄,像当年开辟井冈山革命胜利道路那样,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新路来。
应该说,初期的探索是顺利的,也是颇有成效的。
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刚刚响过三年,被长期战争炮火摧毁的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紧接着,一百五十六项重点工程破土兴建,整个中国大地呈现一派蓬勃生机。
与此相呼应,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运动也如火如荼:公私合营和国有化浪涛汹涌澎湃,农业合作化在广袤的田野上轰轰烈烈地展开。
当然,毛泽东的眼光也没有放过执政党的建设和思想理论问题。他发动了以反对官僚主义和贪污浪费为重点的“三反五反”运动,严厉惩治了刘青山、张子善等党内腐败分子。他下令取缔妓院,禁止黄、赌、毒,以免党的干部蜕化变质。他于1956年主持召开了党的八大,确立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并著文提出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他想让神州大地成为一个光辉灿烂的崭新世界。
也许是因为被开始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所感染所鼓舞,也许是因为把在中国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估计得太容易,一股自信的豪情像战争年代那样又一次在毛泽东的胸中奔腾开来,他提出中国要在十五年内超英赶美,创造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奇迹。
没想到一个在抗日战争中写出《论持久战》这篇旷世杰作的党的领导人,如今要率领他的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速跑了。
于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到处刮起了一股“大跃进”的旋风,大炼钢铁的土高炉冒着滚滚浓烟,粮食生产不断放射“卫星”,数亿农民全部“集体”地被“人民公社化”,个人私有一律被“一大二公”所代替,社会主义事业似乎在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前进。
然而欲速则不达。仅仅一年之后,整个中国便陷入了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主义出现了第一次曲折和危机。
毛泽东依然在没有路的山头上攀登着,尽管衣服湿透了衣背,他不但不停歇,而且连头也不回,神态是那么的执着。
这不禁使人想起毛泽东第一次上庐山时的情景。那是江西北部与井冈山遥遥相望的另一座名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避暑胜地。1959年夏天,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当彭德怀对“大跃进”提出批评时,毛泽东震怒了。万木葱茏清幽凉爽的庐山顿时充满了浓烈的火药味。在他这个党的最高领导人看来,“大跃进”是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伟大创造和实践,成绩是主要的,无论是谁都不能否定,他也第一次感到自己的绝对权威受到了挑战。这样,会议最终也就出现了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那种结果。
在毛泽东攀登的那座没有路的山头的对面山脚下,是一个清一色干打垒土房屋的小村庄。橙色的墙、黑色的瓦,背后绿油油的山,村前水光潋滟的稻田,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这时,毛泽东突然停住向前探索的脚步,回头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小村庄。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就住在这村子一栋普通的房子里。在这里,他和老百姓一块拉家常,和士兵们一块打草鞋,彼此亲密得就像一家人一样。也是在这里,他曾无数次讲过,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就是为了建立新中国,使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大家听后都由衷地拍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那时候,当官的和当兵的真正是一个样,当官的和老百姓真正是一个样。就是因为“一个样”,我们党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军队也就不断地打胜仗。
看了一会儿,毛泽东又重新转过头来,拨开草丛,穿过树林,绕过巨石,跨过沟坎,一步一步地向越来越陡的山头上登去,坚毅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毛泽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现实的情况同他心中的社会主义“理想王国”存在着太大的差距。自从庐山那次会议以后,加上1957年的那场反右派斗争,他在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上逐渐发生了改变。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也要抓好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但主要矛盾应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所以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在这个他以为事关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和路线的问题上,有些人却不赞同,甚至在背地里进行抵制。还有使他恼怒的是,他要尽快地在全社会实现公有制,有的地方却搞起了“包产到户”;他要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有的地方却搞起了市场经济性质的集市贸易;他要各级党员干部当好人民的公仆,有些人却当官做老爷;他要全党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有些人却追求豪华奢侈的享乐特权生活;他要全体领导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有些人却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他要文学艺术薄古厚今,有些人却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舞台。所有这些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社会主义的红旗还能够在中国的大地上迎风飘扬吗?
当然,令毛泽东忧虑的还有严峻的国际形势。西方国家的反华声浪此起彼伏。特别是那个曾被称为老大哥的苏联,自从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之后,不仅在其国内掀起了一股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的高潮,而且逐渐改变了斯大林的路线。这引起了毛泽东的严重不安和高度关注。他觉得这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中苏关系也由此进入不断恶化的时期,以至后来发展到相互论战、兵刃相见的地步。
山,一重接着一重;峰,一峰连着一峰。内忧、外患,就像眼前连绵起伏的山峰一样,不断向毛泽东涌来。但井冈山铸就了毛泽东山一样的性格。尽管前面充满了艰难险阻,他也要义无反顾地捍卫他所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探索和前进。此刻,一场席卷全国且又迅猛异常的“文化大革命”风暴正在他胸中酝酿。
毛泽东要用阶级斗争这种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极端方式来清除他所认为的党内资产阶级和一切不良现象,以彻底贯彻他的路线和主张。
今天看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与其说是一个伟大胜利者的凯旋,不如说是他夺取全国胜利后的又一次勇敢探索。
今天看来,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中,虽然存在着许多不正确以至错误的思想和做法,但有一点是丝毫不能怀疑的,这就是毛泽东的初衷是好的,是想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今天看来,毛泽东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虽然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着重大的弊端,甚至在有些方面误入了歧途,但对于他来说,他却是始终坚信他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并且认为这条道路很长很高,一直通向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的共产主义。
正因为如此,在重新面对巍峨雄伟的井冈山时,毛泽东又一次发出了他生命的呐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是高路入云端的又一个新诠释。
这是高路入云端的又一个新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