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新读
5394700000035

第35章 勤学范例篇(7)

孔子是大思想家,满腹经纶,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原因很简单,他没有做官,没有政治舞台,只做说客,游说列国,结果无功而返,晚年蛰居家乡编纂(春秋)了事。

孔子的教训是深刻的,但步其后尘者却不乏其人。唐诗人孟郊主动出击,把自己的诗给皇帝看,皇帝一看他那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就恼火了,说:“我并没有抛弃你呀,你怎么能诬赖我呢?”结果一下子砸了锅,只好—辈子享受“交随岛寒”的虚名。宋词人柳永,词中有一句“忍把浮名换了个附浅唱”,宋仁宗看罢,微微一笑,说:“卿且去填词。”从此,柳永再也没有立脚仕途的机会了,只好硬着头皮四处“奉旨填词”。

跻身官场的也不是一帆风顺,在险恶、残酷的官场,大有人碰得鼻青脸肿、焦头烂额。

唐朝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恐怕当官时间最短,任职都不到三年,而且是极不重要的散职小官。“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白居易的这两句话道出了李白身后的无限悲凉。杜甫没有李白的“飘逸豪放”,只有“沉郁忠厚”,自己出身于土大夫家庭,有“致君尧舜士,再使风俗淳”的崇高政治理想,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因李林甫捣鬼,他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又因处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连年战争,他的政治抱负就这样在长期的漂泊中慢慢地稀释了。

在中国的天宇上,苏轼是一颗光芒四射的行星,他多才多艺,诗词文赋以至书画,样样皆精,成就杰出。然而宦海沉浮几十载,要么因犯颜直谏遭贬逐,要么因政见不一遭陷害,要么被忌贤妒能遭流放……最后客死在从流放地召回开封的路上。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在浩翰的九干三百首诗作中,闪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芒。他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抗击金人入侵,却因“喜论恢复”,遭秦桧打击,北伐失利,又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还乡,屡遭打击,宦海时浮时沉,壮志难酬。

王维仕途遭冷遇;孟浩然因“朝端无亲故”不得用世;王昌龄贬谪岭南,放逐江宁、龙标;岑参罢官,客死成都旅舍;柳宗元贬逐柳州,病死任所;韩愈指斥朝政,贬为阳山令,谏迎佛骨事,贬潮州刺史,移袁州;白居易得罪权贵,贬江州司马;……哪一个逃脱得了仕途的羁绊?哪一个不栽一个或大或小的跟头呢?唐诗人刘禹锡身居官位,却向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清净生活。这就不难让我们理解了。

中国封建文人注意修身、洽学,拥有才识、肚量、胆识、威仪、气节,但因皇帝昏庸,权臣奸诈,小人谗诬,风习奢靡,所以他们仕途坎坷,命途多舛(chuǎn)。

【相关链接】

杜甫写“史诗”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便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延伸阅读】

家长如何辅助孩子学习

孩子小的时候,学习还没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需要家长来给予必要的辅导。而创建一个“创建学习型家庭”是很有必要的。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成员都能自觉地学习,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庭中有较丰富的学习材料,能提供给大人和孩子学习,而且能做到学习材料不断充实,不断更新;家庭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具体如下:

1.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

这场所最好是书房,条件差一点的也可以是客厅或各自的卧室。要在学习场所创设必要的学习条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2.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

要想使孩子成长为爱学习的好孩子,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3.要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

这是家长、孩子进行学习的工具。家庭应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还可以给孩子购置了电脑,用以上网查阅资料,开拓视线。

4.我们带头学习,为孩子做学习的表率

只有继续学习,而且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父母才能承担“教育者”的角色,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学习需要。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探求欲望,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

【原文】

6.14人遗子,金满籝①。我教子,唯一经②。

【译文】

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是这样,我只留下这本《三字经》,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注释】

①籝(yíng):箱笼一类的器具。

②一经:指《三字经》,也泛指儒家的经书。

【评解】

有智慧的父母无不教导子女“幼儿学,壮而行”,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长大以后行道做德,立身于社会。有出息的子女,一定可以独立开创一份事业,没出息的子女有了钱反而坐吃山空,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会。等他们老了,钱也用光了,自己又没有本领,你让他们怎么办?古人说:“糊涂的爷娘,败家的儿郎”,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所以遗财给子孙,不如遗德给子孙。祖先把自己的经验、嘉猷、忠告遗留给子孙后代,这些才是千金难买的宝贵财富。

【国学小百科】

经学的产生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鲁国,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关于六经是否是孔子所作,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

自此以后,儒生们就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六经就已被人们公认为宝典。经学产生于西汉。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致大量先秦典籍丢失,六经除了《易经》以外也未能幸免于难,所以汉初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乐经》完全散佚)为主业。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从此儒学独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人必读的经典。

【相关链接】

疏广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