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3.1知某数①,识某文②。一而十,十而③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
一个人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万物之数从一开始,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注释】
①数:数学。
②文:文字,文学。
③而:连词,表示是的意思。
【评解】
中国的计数方式采用十进制,一到十看起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如此累积下去,便可以无穷无尽。
数学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它用最简单的数字符号系统,概括了宇宙的复杂性,使人类彻底更新了自己的生存手段和生存能力。因此,无论学生还是其他社会工作者,都应重视数学这门科学,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国学小百科】
古人的计数方法
在没有文字的我国古代,人们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计数和记事。一件事打一个结,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办完了一件事就解掉一个结。
古人不仅用绳结记数,而且还使用小石子等其他工具来计数。例如,他们饲养的羊,早晨放牧到草地里,晚上必须圈到栅栏里。这样,早晨从栅栏里放出来的时候,出来一头就往罐子里扔一块小石子,傍晚羊进栅栏时,进去一头就从罐子里拿出一块小石子。如果石子全部拿光了,就说明羊全部进圈子;如果罐子里还剩下石子,说明有羊丢失了,必须立刻去寻找。
【相关链接】
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传说从这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延伸阅读】
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早期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识大群体与小群体。首先应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群体的名称,如家具、运动、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让孩子了解,大群体包含了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如动物——鸟——麻雀。
2.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最大到最小、从最硬到最软、从甜到淡等,也可以反过来排列。
3.建立时间概念。幼儿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
4.理解基本的数字概念。有些两三岁的孩子就能从1数到10,甚至更多。但与其说是在数数,不如说在背数。应该把数字具体化,如“1个苹果”、“3个人”等。父母在孩子数数时,应多点儿耐心。让孩子一边口里有声,一边用手摸摸物品,逐渐过渡到眼睛“默数”。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数字准确表达的概念,父母们尽量讲得准确。同时,还应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等序数词。
【原文】
3.2三才者①,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
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注释】
①者:虚词,没有实际意思。
【评解】
大千世界纷繁芜杂,人类要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看清它的本来面目呢?那就要从最基本的开始学起,只要抓住了事物的总纲就不难理清它的头绪了。
“天”、“地”、“人”,此三才者囊括了宇宙万物、芸芸众生。
“天”指的是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昼夜更替不乱,风霜雨雪应时而生,这些都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地”是指万物借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物质对象;“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规律和物质对象的掌握者,人也只有顺天地化育万物,才能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
人类作为宇宙的灵长、万物的主宰,更应发挥自己的才智,在广阔的星河下有所作为。
【国学小百科】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别称
1.来源于月亮本身特征的别称
(1)直称
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2)喻称
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
将上述别称相互交错,两两组合,又派生出许多生词--兔轮、兔魄、桂轮、桂魄、圆舒、圆蟾、娥轮、镜轮、蟾轮、蟾盘、蟾魄、蟾钩等等。
2.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别称
(1)玉兔捣药——“兔”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2)吴刚伐桂——“桂”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中有桂花树,任凭吴刚砍伐却永远不倒。由此,又产生了月亮的“桂”字系列别称--桂、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等等。
(3)嫦娥奔月——“娥”字系列别称
传说后羿之妻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升月成仙,由此便产生了月亮的“娥”字系列别称--嫦娥、姮娥、月峨、金娥、素娥、残娥、姱娥、娥月、娥影、娥灵……“婵娟”本指美女,借指嫦娥仙子,故“婵娟”也成了月亮的别称。
(4)蟾蜍成精——“蟾”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一只蟾蜍成了精,由此产生了“蟾”字的系列别称--蟾蜍、玉蟾、明蟾、清蟾、凉蟾、寒蟾、冰蟾、金蟾、银蟾、灵蟾、彩蟾、素蟾、孤蟾、新蟾、蟾窟、蟾宫、蟾阙、蟾光、蟾彩……等等。
在以上四个系列别称之外,还有由“兔”、“桂”、“蟾”等并列而成的新的别称——兔蟾、蟾兔、蟾桂、桂蟾、桂兔……等等。
(5)其他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由此形成的别称非常丰富。传说为月亮驾车的神叫“望舒”,月神名叫“结鳞”(又叫"结璘"),月中的五夫人名“月魂”,月亮的归宿处为“月窟”,月亮中有宫殿名叫“广寒宫”……这些都成了月亮的别称。
3.来源于阴阳学说的别称
古人认为,月为阴气之精,日为阳气之精,故以“阴”、“阳”分别指月、日,由此产生了月亮的一系列别称:太阴、月阴、月灵、阴光、阴灵、阴宝、阴婆、阴精、阴兔、阴魄……等等。
【相关链接】
盘古开天地
据说在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还没有形成天地,一片混滞,好像一个浑圆的球体,没有上下左右的区别,更别想辨明南北西东。这个浑圆的球体也有一个中心,这中心里孕育着人类始祖盘古氏。盘古氏在这个浑圆的东西中间孕育了一万八千年,他孕育成熟后觉得十分的憋闷,于是使用他自己制造的一把巨斧,劈开了这混混沛浊的浑圆球体,做出了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
这浑圆的球体被盘古氏一劈开,就分成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清且轻,一部分浊且重。清且轻的那部分不断地往上升,一天升一丈地往上升,升啊升的,高高的天便渐渐形成了;浊且重的那部分不断地往下降,一天降一丈地往下降,沉啊降的,广阔无根的陆地便渐渐形成了。盘古氏也在每天成长,一天长一丈,成为一个高大无比的巨人。从盘古氏开天辟地到天地最后形成,一万八千年之久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又流逝了。
盘古氏开天辟地以后,他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生活在天地间,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真可以说是喜怒无常。因为天地是他开辟的,所以随着他的喜怒哀乐,天地也会发生各种相应的变化。盘古氏高兴的时候,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盘古氏愤怒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阴沉得象是要塌下来;盘古氏哭泣的时候,那一阵阵的倾盆大雨是他的眼泪化成,江河湖海因此汇集而成;盘古氏叹息的时候,那一阵阵的狂风来自于他的呼吸,吹得大地上飞沙蔽目,石头乱滚。盘古氏一眨眼,闪电就从空中划过。盘古氏睡觉的时候发出的鼾声好像雷声隆隆,回响在天地之间。
孤单的盘古氏独自生活在这寂寞的天地间,也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更不知经历了几番沧海。最后,他终于死去了,头东脚西地在大地上倒下,高高隆起的头,变成了东岳泰山,是那么气概万千,雄伟壮丽;他的两脚脚趾朝天,变成了西岳华山,是那么峭立挺拔,雄险魂丽;高高挺起的腹部,变成了中岳篙山,是那么的风景秀美,绵延清丽;他的左臂在身体的南边,变成了南岳衡山,层层叠叠的群峰,雄壮威武;他的右臂在身体的北边,变成了北岳恒山,山势起伏,令人心仪。他的头发莉汗毛,变成了大地上葱郁的树木、各种树木和芳香的花草。
【延伸阅读】
晒太阳好处多
晒太阳对人体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在寒冷季节的晴朗之日晒晒太阳,不仅给人温暖,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能增强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对佝偻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患者恢复健康有一定的益处,尤其对婴儿软骨病有预防作用。
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一般细菌和某些病毒在阳光下晒半小时或数小时,就会被杀死。例如,结核杆菌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能生存几个月,但在阳光照射下只能存活几小时。此外,紫外线还能使人体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促进了骨钙化和生长,所以阳光还直接影响人的身高。
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反应迟钝,可诱发皮肤、肺方面的疾病。本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盛行的“日光浴”之所以未能在全世界持续流行,就是因为在日光浴的过程中,皮肤长时间遭暴晒,会损害皮肤组织,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盛夏季节固然不宜暴晒,即使是冬季,晒太阳也不是越多越好,应选择上午10时前、下午3时后的“黄金时段”,每天坚持晒30-60分钟为宜。对于年老体弱者,最好应选择日出后的半小时内,作为晒太阳的开始时间,这时的空气湿润又清新,这时的阳光温暖而又柔和。
【原文】
3.3三纲①者,君臣义。父子亲②,夫妇顺③。
【译文】
“三纲”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顺相处。
【注释】
①纲:纲常,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
②亲:亲近。
③顺:和顺。
【评解】
在封建礼教的约束规范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每个人都据此认清了自己所处的角色、地位,这对维护封建秩序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社会在发展,民主社会制度下,“君臣义”这一条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父子亲”则仍是应该秉承的传统美德,父子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石。最后,“夫妇顺”,在抛弃“夫为妻纲”的前提下,这一条是完全成立的,和谐美满的家庭必须要以夫妻和顺为保障。
【国学小百科】
闹洞房的由来
闹洞房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结束后,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