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先不谈论未来的日子到底会变好还是会变坏这件事吧。但我们都知道变好总会发生的。只要你还有足够多的时间,那么更好的和更坏的事情都会出现一些。
年轻人有两个常见的状态。一种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一种是无可救药的悲观。而这两个对立的状态,事实上来自同一种心理机制:对未来可能发生变化这件事考虑不足。
每天都会收到特别多专属于年轻人的迷茫、恐惧和焦虑。比如把一时的阻塞看成终生的绝望,比如把只会持续不超过一年两年的悲伤当成会伴随一生的痛苦,比如担心现在做的一个小小选择是这辈子最大的一次决定。因为这些,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看起来都是格外混乱的,不够理想的。
一位朋友叫丝绒陨,他在豆瓣写的一首诗《年轻人请忍受一下》里有这样两句话:“所有妻子都会出轨,价格不菲的东西都另有所值。”
有些看起来特别坏的事情,随着成长会被证明只是随处可见的常态;有些事则会随着时间变得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坏。
二
站在一切的开头,年轻人格外容易灰暗。有人把20多岁的日子称为“四分之一人生危机”,你夹在青年和完全成年之间,单身和组建家庭之间,能够慢慢消解痛苦的东西往往要些时间,所以还没出现在你生活里。
绝望沮丧这种事,有时候会随着一些不确定的东西确定下来而消失。比如,特别执着于未来,过分要求自己,想通过忙个精疲力竭的方式立刻实现所有的梦想。可你面对的选择都是受限的,并且没有任何保证。更折磨人的不是害怕自己一事无成,而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
就像活在被蚊子叮咬的时代,焦虑的年轻人到处挠痒。
三
一个也许能让你感到安慰的事实是:年轻人的烦恼100年都没怎么变过。
不是只有你才有这些焦虑,也不是这个时代才有。《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乔恩·格林斯潘在从19世纪青年男女的日记中发现了他们的烦心事。
1859年1月1日,19岁的莫莉·桑福德在经济衰退中被困在内布拉斯加的一块宅地上,她在日记里责怪自己,“和一年前相比一点进步也没有。”另一个年轻人在日记里说和父母住在一起“实在很没面子”,自己“什么都做不好”,“25岁了,还没谈过恋爱”……他们聚在一起,伴着啤酒和香烟,抱怨自己离婚姻那么遥远,工作换得如此频繁。
简直一点都没有改变。
四
后来我们知道,每一代人整体上都会比自己年轻的时候感觉好一些。对抗这种年纪独有的沮丧绝望,最有效的方式看起来有点消极:通常要做的是再忍受一下。
1902年秋天,奥地利作家卡卜斯正处于青春期,他在一个压抑的环境里难以自拔,给里尔克寄了一封信,写到自己“生命里有一缕阴深的苦恼”。在回信中,里尔克写道:
“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
里尔克把这样的忍受比喻成“像树木似地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忍受也是一个领受的过程,答案有可能从你所遇到的问题和窘境里生长出来。
五
当然不只是对年轻人。对任何还有足够时间让改变发生的人来说,承受煎熬的耐力都格外重要,因为你不会因为对当下一些问题的误判而做出错误选择。
不会因为对孤独的误判而错误地进入婚姻,不会因为对贫穷的误判而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不会因为对外界负面评价的误判,而不再看重一些自己真正具有的美德与价值。
做好心理准备,你的第一份工作、第一段恋爱关系或者第一处住所都可能不尽如人意。这没什么大不了。不要你放弃梦想,但也别指望它们会马上实现。要知道,在你的时代到来前,你并不总能心想事成。
忍受不是对一切逆来顺受。在有些时候忍受也可能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就像丝绒陨在《年轻人请忍受一下》里写的另一句话:即便很多很多失望交给我,美好的情景仍然可以想象。
读后思考:
你在忍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