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保持了我们清醒的头脑。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
--卓别林
(一)
1918年,29岁的百万富翁卓别林的个人生活发生了变化:他结婚了。
卓别林在好莱坞北区的地米尔路买下了一所住宅。在头一年10月23日的一次聚会上,他认识了演员哈里斯小姐。当他的秘书无意中提起:卓别林的日班司机认为“从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姑娘”时,这句话激起了年轻好胜的卓别林的虚荣心,29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身边的确需要一位美人相伴了。
于是,他开始与哈里斯小姐频繁往来,两人经常共进晚餐、夜间漫步、月夜幽会,俨然一对出双入对的恋人。这对卓别林来说是个浪漫的开始,正如现实中的许多浪漫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样。
一天,19岁的哈里斯悄悄告诉卓别林:她的腹中有喜了。卓别林来不及细想,只得心事重重地与哈里斯悄悄成婚。他甚至设想,这样也许他就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并且好好地爱哈里斯了。
但哈里斯并不安心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妻子,在婚后的第二天,她就与米高梅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拍片合同。卓别林对此并不赞同,但固执的妻子显然并不听他的。而且,哈里斯还对卓别林说,她根本就没有怀孕,她是在欺骗他,她还想当电影明星呢!
就这样,两人虽然结婚了,同处在一个屋檐之下,但却各自忙于拍片,感情生疏。维持了一年时间后,两人和平分手。
在离婚时,哈里斯提出要25万美元的补偿,卓别林只答应给她10万美元。虽然两人商量好不告诉报界,而基于卓别林的名声,有些小报记者在他俩分居后开始对哈里斯造谣,然后挑起她在报上攻击卓别林……
卓别林的名誉首次陷入了危机。
第一国家影片公司见状,也想借此机会扣压卓别林创作的新片。这便是著名的《寻子遇仙记》,近七本长的故事片。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想把它当作3部各两本的片子,这样就能够少支付给卓别林9万美元。
《寻子遇仙记》是卓别林的第一部长片,它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就在卓别林烦恼缠身时,灵感来了。
当他和好友成立了联美公司之后,就不想为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拍片了,但他必须要完成与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的合同。而新婚生活让他感到很不满意,哈里斯总是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干扰他的创作。一部三本的《田园诗》他前前后后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而他的第一个孩子也没出生就不见了,这些事让他根本无心工作,只好心事重重地去戏院看演出。
这天,卓别林看到一个跳得并不出色的舞蹈演员谢完幕时,带出来一个4岁多的男孩贾克·柯根。他跟着父亲一起向观众鞠躬,突然跳了几个有趣的舞步。观众们见状,都大声喝彩,小贾克便又出来跳了一个舞。
这个活泼灵动的孩子让卓别林印象深刻,也勾起了他5岁登台的回忆。
一周后,卓别林回到制片厂,准备开始新一轮的创作时,忽然想到了这个小孩:
“如果一个孩子和一个流浪汉在一起生活,那该是多么有趣啊!”
随即,他跟大家谈起了那个小孩谢幕的事。这时,有人又想起当天的晨报上说:贾克·柯根被人邀去拍片子了。
卓别林紧张万分:
“哎呀,这可如何是好啊!”
接着,他顺着思路给大家讲起了他的创作构想:
“你们可曾想到小孩和流浪汉在一起生活,小孩在街上到处砸窗户,流浪汉就来配玻璃。这肯定很有趣,还能串连起各种各样的离奇事!”
他开始编排故事,构思剧情,还设计起动作来。大家都十分惊奇,直到有个人提醒他:
“那个小孩不是已经被签走了吗?”
卓别林这才恍然大悟,一时间没了精神。有人建议说:
“干脆另外物色一个孩子吧,或者用个小黑孩子。”
但这些建议都被卓别林否定了,他感到闷闷不乐。
直到中午时,一个工作人员兴冲冲地赶过来说,他打听清楚了,跟别人订合同的不是小贾克·柯根,而是老贾克·柯根。
卓别林高兴极了,一下子就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大声说:
“快!给他父亲打电话,要他马上到这儿来,这事非常重要!”
大家也被卓别林的情绪感染了,开始忙活起来,甚至连办公室的人都跑来祝贺卓别林。他立即又想到不能让消息传出去,赶过去告诉通知的人,绝口不提小孩的事儿。
就这样,当贾克先生走进制片厂时,还带着一脸迷惑的神情。当他终于弄明白事情的真相后,非常高兴地说:
“啊,你尽管把这小坏蛋留下来好啦!”
拍片的首要问题解决了,卓别林兴奋不已,正如他在这部影片的片头字幕里所写的那样:
“这是一部笑中也许含着泪的影片。”
这也是卓别林为这部新影片所设下的基调。
(二)
一名穷苦的伦敦女人(艾德娜饰)把私生子丢弃在有钱人住宅门口的汽车上。因为她太穷了,无力抚养。但是,有钱人家的汽车却被窃了,偷窃者又把婴孩扔在了垃圾箱旁。
善良的玻璃匠夏尔洛(卓别林饰)经过垃圾箱时,发现了这个弃婴。他把婴孩捡了起来,交给一位母亲,问是不是她丢失的孩子?女人很生气,指了指自己的孩子让夏尔洛看清楚。
夏尔洛刚想放下婴儿,警察看到了。他只得佯装系鞋带,让一个人帮着抱孩子,随后自己逃之夭夭,结果那人把孩子又放回到先前那个母亲的婴儿床里。
从商店里出来的女人生气极了。她怒气冲冲地找到夏尔洛,又把孩子塞给了他。
这时,夏尔洛发现了孩子身上的字条,他决定自己好好抚养他。
在夏尔洛的照顾下,孩子(贾克·柯根饰)长到四五岁了,夏尔洛就带着他出去干活。父子俩分工合作,小弃儿在街上游逛,乘人不注意就扔石头砸人家的窗户,然后飞快地逃跑。接着,玻璃匠夏尔洛就适时地出现,十分殷勤地帮主人配装玻璃窗。
贫民习艺所的人要把弃儿领走,两人都不愿意离开对方。当贫民习艺所的工作人员开着汽车把弃儿带走时,玻璃匠从顶楼上飞快地越过无数屋顶,终于在停车的一刹那夺回了哭泣的弃儿。两人不敢再回顶楼,只好到外面租床位住……
弃儿的母亲成了歌唱演员,有了钱,悬赏寻子。弃儿被带回到母亲身旁,玻璃匠梦到了天使,警察把他推醒,并把他带到弃儿的母亲家里。玻璃匠见到了那个孩子,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寻子遇仙记》将深沉的悲剧氛围、浓郁的抒情风格以及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成就了卓别林的第一部多本影片。闹剧的场面使影片的喜剧色彩更为突出丰富,表现了主人公对生活的热爱,而梦中天使的处理也让人印象深刻。
但是,这部喜剧片的创新之举当初并没有博得电影剧作家的一致好评,甚至有人还认为它不伦不类。卓别林的精益求精加之生活的困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这部片子拖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制作完成。因此,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的股东们也认为他拖得时间太长了,根本卖不到150万。
卓别林仍然顶着这些压力继续创作,片子共耗1.7万米的胶片,共拍了两部底片,其中一部是专给欧洲观众看的。某些场面他反复拍摄达上百次,一个几秒钟的镜头,像夏尔洛盖着一条像睡衣似的开了纽扣洞的被子,从床上爬起来那一场,观众虽然就看到3个动作,但卓别林变换各种花样拍摄,拍了两周的时间,最后从众多的花样中挑选出一条最好的。
艰难的拍摄完成了,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剪辑。这时,卓别林遭遇到了婚姻危机,哈里斯的律师在报界一边倒的支持下,扬言要没收卓别林的财产。
卓别林没法出面,只得请律师帮忙抵挡,自己不得不离开被众多记者包围的制片厂,带着两个工作人员携影片底片离开洛杉矶,躲到犹他州的盐湖城,在一间旅馆里租了几间房子。在那里,卓别林在地上、床上、沙发上摊开一卷卷的胶片,十分冒险地进行剪接。因为早期的胶片是易燃物品,一旦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而影片的剪接工作又十分琐碎烦乱,2000多个镜头被一一编好号码,按照新的预想,重新排列组合一番……
终于,在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之后,他们终于完成了这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几个工作人员将剪接好的样片放映在白色浴巾上。因为已经看过了无数遍,卓别林也不敢肯定这次是不是最好的效果。于是,他就跑到当地的一家影院试映,自己则偷偷地坐在观众席中看观影效果。
电影开始了,银幕上出现了一行字--“查理·卓别林最新影片《寻子遇仙记》”。这行字让观众开始惊呼。
正如卓别林所预料的那样,观众随着情节的起伏时而愉快地大笑,时而悲伤地流泪。影片结束时,掌声响起。
于是,卓别林携带着这个新生儿回到制片厂交差。而同时,即1920年11月,他与哈里斯也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
(三)
艺术作品的感人魅力在于情节的真实生动,而《寻子遇仙记》就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它的成功并非偶然,影片中到处都有卓别林童年的影子。小贾克所饰演的这个儿童形象与以往影片中的儿童也截然不同:他穿了一件带洞的毛线衣,一条大人穿的束皮带的裤子,带着一顶鸭舌帽。这些精心的装扮投射出卓别林和哥哥的童年生活。
在设计玻璃匠与弃儿住的顶楼布景时,卓别林也想起了自己当年住的波纳尔弄的那间顶楼。他自然而然地仿造那里的场景,这些有着深厚现实基础的细节让他无比熟悉,自然也是很多普通民众所熟悉的。而片头字幕,他是受了朋友、作家弗兰克所写的《奥斯卡·王尔德传》中的启示--“我只赞扬和钦佩那些含着泪谈人世间真理的作家”。
1921年2月的一天,《寻子遇仙记》公映,盛况空前,各种赞扬的简报如雪片般飞到卓别林的制片厂。影片的成功使第一国家影片公司收入250万元,卓别林也如愿地分得了100万以上的纯利。小贾克·柯根也一举成名,成为了好莱坞炙手可热的童星。
工作消耗了卓别林太多的精力,他急需补充能量。于是,他又拿起了久违的书本,抓紧一切时间和精力学习起来。希腊历史学家、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著作《传记》,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康德、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他都开始读起来。为了创作的需要,他甚至还阅读了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剧本、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英国作家伯顿的《解忧》等等。
同时,他还结交了许多文化、艺术名流,并与他们探讨创作与艺术的话题。他还慷慨解囊,他的作家朋友哈里斯是编期刊的,经济上经常遇到困难,卓别林施以援手。对此,哈里斯赠书答谢:
“您是少数与我素昧平生但慨然解囊助我的读者之一,您那罕有的幽默艺术常常使我倾倒,因为我认为,凡是使我们欢笑的人总比那些使我们悲泣的人更应受到尊敬。”
短暂休息了一段时间,这位伟大的喜剧导演又开始了新的创作。1921年8月,他拍成了《有闲阶级》一片,于同年9月发行。
此时,卓别林还剩3部片子就完成了与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的合同,但超时超量的工作让他感觉到疲惫极了,他急切需要找个地方度假。
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多年,而自从8年前离开英国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去过。此时,他的心已经急切地飞回到那个生养他的地方。恰好在赶拍《有闲阶级》时,一架喷灯出了事故,烧穿了他的石棉裤。
对此,新闻界按照平时的习惯又大肆添油加醋宣扬一番。大家都以为他伤势严重,很多朋友、同事都发来了问候,这其中也包括他的老朋友,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威尔斯的慰问信。卓别林当时正好刚刚读完他的巨著《世界史纲》,这些更触动了他回国去看一看的那根神经。
回国之前,在美国的好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辞别酒会:道格拉斯、玛丽·碧克馥、英国作家爱德华、勒内女士等友人欢聚一堂,大家都摆脱工作的重荷,尽情欢笑畅饮,并预祝卓别林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