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演讲是鲁迅向社会发出的更直接的呐喊,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关于社会、关于历史、关于人的更为急切的诉求。今结集出版,不仅让读者获得教益,亦可从字里行间追怀伟人在讲台上的音容笑貌,甚而生平风采。这是迄今第一部鲁迅演讲专集,收录了能发现的鲁迅先生的所有演讲。
童秉国
鲁迅,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有数的最杰出的伟人之一,既是具有博大精深思想的文学家,又是具有卓越文学天才的思想家。正是这种杰出思想能力与文学天才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一份思想、文化的经典——鲁迅及其文学创作。
鲁迅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他那为中国现代小说成功奠基的《呐喊》、《彷徨》,和敢于标新立异且独创性十足的《故事新编》等小说集;是他那艺术圆熟精美、又深藏社会与人生哲理且至今依然耐人寻味的散文诗集《野草》,以及那些灵活多样、文化底蕴深厚且足以显示其个性的一篇篇散文;更是他那独创的崭新文体(文学样式)——在中华民族文化(文学)史、思想史上永放光芒的六百多篇杂感。而鲁迅的所有讲演,就是这六百多篇杂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鲁迅的全部杂感,就是他以讲演形式创作的杂感。因为,综观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鲁迅讲演,与鲁迅写作的杂感的主要特征,是基本一致的。说二者的主要特征基本一致,那是因为二者毕竟有一点不同:写作的杂感以书面文字完成,而讲演则以口头语言说出。
鲁迅杂感的主要特征,可以以本书编选者关于鲁迅杂感的定义作为参考:所谓鲁迅杂感,是鲁迅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具有独特文学审美特征的杂论或杂评。这一鲁迅杂感的定义中,显然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定义之中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是鲁迅杂感创作的总纲领,也是他对自己杂感创作的题材及其思想内容的基本规范。“社会批评”是他立足于现实,横向展开的对“时弊”的攻击,锋芒直指旧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伦理、心理、风俗等各个层面;“文明批评”则是综观历史,纵向深入地对从过去承传至今的剥削阶级的精神、制度文明的批判,矛头对准剥削阶级的精神文明(诸如剥削阶级文化系统里的教育、文言、文艺、迷信等;思想系统里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伦理、情操等;审美系统里的审美意识、审美活动等),和剥削阶级的制度文明(诸如剥削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制度等等)。鲁迅对历代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以及剥削阶级的精神、制度文明的批判,显示了他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广泛性特征,从而也决定了鲁迅杂感题材及思想内容的丰富或庞杂——鲁迅杂感的“杂”,主要就“杂”在题材、内容的多种多样。杂感之“杂”,也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杂中有律,这个“律”就是社会、文明批评。鲁迅把他独创的这一文体命名为“杂感”(有时他又称为“杂论”或“杂评”),其奥秘也就在此。抓住“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个纲,也就掌握了开启鲁迅杂感思想内容的一把钥匙。鲁迅杂感的社会、文明批评除了广泛性特征外,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深邃的历史感和否定性等特征,前者体现为鲁迅对“时弊”的攻击,往往同对历代剥削阶级精神、制度文明的批判结合在一起,后者则体现为杂感在以批判、否定旧社会为主的同时,又往往生发或升华出一些正面的肯定性的观点和意见,成为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重要因素。
二是杂感定义之中的“独特的文学审美特征”。这是指鲁迅杂感将议论(“论”与“评”)与独特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三者融为一体。首先,是鲁迅杂感的形象化议论(或曰议论的形象化)。“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规定了杂感的议论性质,但鲁迅的“论”与“评”并非绝然取“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的方式,而是在注重逻辑思维及其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方式。鲁迅就说过他的杂感,“是在论时世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盖写类型者,于坏处恰如病理学上的标本,或和某甲的疮有些相像,或和某乙的疽有点相同。”由此,有学者以精当的见解,揭示出鲁迅杂感创造了数以百计的“社会相‘类型形象’”这一极为重要的美学特征。这种“社会相‘类型形象’”,是以形态、神态、神髓三个层次的描写,达到与原型“神形俱似”的,又渗透着作者强烈“主体感情”和独到“识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除此之外,鲁迅杂感还常常以比喻、象征等手法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使所议论的道理不言自明,或以叙事援引古今中外具体生动的事例,或在议论时锤炼出一些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哲理性语言,极大地强化着杂感的形象性。议论的形象化或形象化的议论,实在是鲁迅杂感的一大美学特征。其次,是鲁迅杂感强烈的情感性。鲁迅说他的杂感“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都用笔写了下来”,“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杂感是鲁迅对各种社会、人生现象所思所感真实的艺术记录,兼有叙事、描写、议论等多种因素,而在叙事、描写、议论之中,又无不渗透着强烈的情感,亦即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能以情叙事,沿事抒情;寓情于描写之中,使描写更生动感人,内蕴更为深厚;寓情于议论之中,则使情理交融,或使理诗化,锻炼出具有诗一般韵味的警句,或使议论迸发出强烈的情感火花。又鉴于鲁迅社会、文明批评题材及内容的广泛性,其杂感的抒情则异常的丰富多彩。综观鲁迅杂感,简直就构筑起了一座庄严宏伟的情感艺术的宝库,其间陈列的是中国社会一位杰出伟人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壮美崇高情感的艺术结晶。在鲁迅杂感中,确实屹立着一个情感炽烈沉稳、丰富深邃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那就是鲁迅自己——中华民族之魂。强烈的情感性,是鲁迅杂感的又一大审美特征。
三是杂感定义之中的“杂论或杂评”。“论”与“评”是鲁迅杂感的两种基本议论方式。鲁迅杂感大多是一事一议的“有骨力”的精悍犀利的短文,针对某些社会、人生现象,或从正面立论,或从反面驳斥,总能挥洒自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杂感在以“短”为主的同时,也偶有长达万字左右的长文,且大多成为鲁迅杂感的精品。
以较多篇幅述说鲁迅杂感主要特征的目的,无非是想为读者阅读、欣赏、研究鲁迅讲演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或某些方法。也许,这些只是提供了一个远非成熟的参考,如果能对读者有些许启发,此书的编选者就十分满足了。
鲁迅一生所作的讲演,有学者统计为六十余次,而据《鲁迅日记》记载的也有五十多次,但经鲁迅修订后收入作品结集且编入过《鲁迅全集》的,只有16篇。本书除全部选入这16篇外,还收入了未经鲁迅修订的18篇,一共34篇。就这些讲演所涉及的题材、内容而言,是相当广泛的,诸如: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及妇女解放、改革国民性、革命文学、文艺与政治、文学与社会、工农大众和热血青年的历史作用、知识分子、左倾的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对“美”的认识、绘画及木刻、读书与革命、读书方法等等问题,都纳入了讲演中。而鲁迅在讲演中对上述问题的阐发,又多有深刻的会心和独到的见地,特别是那些经鲁迅修订后收入《鲁迅全集》的讲演,大多成为鲁迅研究者们和广大鲁迅爱好者们反复阅读、细心品味的经典之作,人们总能从中吸取诸多思想营养,获得诸多思想启迪,从而又更为全面深入地领略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无穷魅力和风采。关于鲁迅讲演在艺术上的特色,除了参照前述鲁迅杂感的独特文学审美特征去认识理解之外,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据一些亲自听过鲁迅讲演的人们回忆,鲁迅讲演的语气和声音镇定从容、自然亲切、质直幽默,但一旦进入对论敌的驳诘,则由平静舒缓变为犀利辛辣的嘲讽。但遗憾的是,我们已不可能亲身目睹耳闻鲁迅讲演时的风采与声音,而只能凭其文字去作细心的揣摸与体味了。
最后还有一点说明。作为本书的编选者,当然希望所收入的鲁迅讲演越全面越好。然而鲁迅生前就说过这样的话:“书里的三篇演说,请不要收进去,记得太失真,我自己并未改正。”“只有几篇讲演,是现在故意删去┑模……而记录的人,或者为了方音的不同,取舍因而不确,我以为要紧的,他并不记录,遇到空话,却详详细细地记了一大通,有些简直好像是恶意的捏造,意思和我所说的正是相反的,凡这些,我只好当做记录者自己的创作,都将它由我这里删掉。”尽管本书编选者也作了努力,但由于自身学识、史识的限制,也可能在选入的未经鲁迅认可的18篇讲演中,会存在某些鲁迅所批评的问题。因此,这一部分讲演,只能作为阅读与研究的一种参考,相信绝大多数读者会以自己理性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本书按时间顺序编排。一九二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