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醉美瑞士自然之旅
54621000000002

第2章 冬季篇 纯净的冰雪世界

旅行,就是换个地方玩耍

金韵蓉

这趟旅行注定是要从头“爆笑”到尾的!

2013年立春,北京的夜,气温低得有点过分,我们四个号称热爱旅行的熟龄女子,在和亲爱的家人一起围炉、过完农历春节之后,大年初三启程前往瑞士。这趟旅行是应瑞士国家旅游局的邀请,不管是行程规划、住宿酒店、交通工具,全部都是由瑞士国家旅游局各地区的专家们所精心安排的,所以我们都怀着兴奋的心情,准备好好享受这美好而奢华的旅行,而且更难得的是,这次旅行是和自己最要好的女朋友一起,所以它的另类和精彩更是值得期待。

带着还没有完全清醒的睡意和有点迟缓的步伐,清晨5点,我们走进国航公务舱贵宾室,接待柜台只有一位也还没有完全清醒的服务人员,她迟缓地站起来确认我们有资格进来候机之后,尽责地提醒我们:登机口离这里很远,也不会有广播通知起飞的消息,所以你们最好看着时间提前出发,或者利用公务舱旅客的电瓶车接送服务……哦,抱歉,因为你们是“外航”,所以不能享受这个服务……

啊?!我们是外行?等那位无辜的服务人员和我们都同时反应过来时,五个笑得前仰后合的女子顿时都失去了睡意。噢!原来此外航(瑞士航空是非国航的外航)非彼外行也!

猫头鹰

除了年轻时在法国巴黎留学时曾经当过地下导游、带过旅行团游览欧洲之外,我向来旅行都是自助游,和先生两人且走且游,喜欢哪个地方就多待几天,不喜欢就打包走人。而且我的旅行游伴十分单纯,除了先生是固定的游伴之外,最多也只是儿子有空时一起加入,所以这次为期12天、必须跟着固定行程走的四人组旅行,对我来说,委实是一种崭新的体验。

由于我是个“极端”有时间观念的人,不精确和不准时,是会让我焦虑难安的重要因素之一,再加上我是四人组中的老大,年龄最长,也最爱管闲事,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旅行团的团长,负责叮嘱大家啥时集合、啥时上车下车、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这次冬季瑞士之行,我精算了一下,在城市与城市之间一共坐了16次火车。除了其中2次利用了行李快递服务之外,其他的14次,都是拉着大件行李上车下车,所以下列场景是几乎天天都会上演的。

窗明几净温度舒适的车厢里,座椅上搭着羽绒大衣、厚围巾,小桌板上散放着手机、相机、行程表、手套、巧克力,女孩儿们或凭窗眺望,或闭眼假寐,或埋首写微博微信……

“孩子们!火车10分钟后就到站啦!”

有人或抬眼或不抬眼微弱地回答了一声“哦”,大家继续该干吗干吗。

“各位,火车还有5分钟就到站。”

有人挪了挪身子,象征性地开始收拾东西,但仍然该干吗干吗。

“各位,还有2分钟。”声音大了,也粗了。

一阵慌乱中,三个乖小孩都穿好衣服,拉着行李,排着队站在车门口准备下车。

于是,有一天,团中最调皮捣蛋的李静,极其狡猾地耸起肩膀,睁着一双大眼睛,紧张兮兮地四下张望说:“金老师像只猫头鹰!”

不能相忘

此行瑞士,由于有任务在身,必须在夏季之旅后写一本介绍瑞士旅行的书,因此不同于以往和先生一起随意旅行的心情,既有享受,也有责任。但即使有任务在身,却也丝毫不减损我们对瑞士的热爱和惊艳。因为它的美、它的纯净、它的灵动、它的精致,我相信对任何一个曾亲其芳泽的旅人来说,都值得留恋和向往,更何况我们还如此幸运地在瑞士国家旅游局周到的安排下,走访了那么多的美丽小镇!

冬季与夏季短短的24天,我不敢说已然完全了解瑞士,但铭刻在心里的印象却让我不能相忘。

1. 瑞士和瑞士人得天独厚,拥有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无敌的雪景,以及好到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清新空气!

从我们第一天入住的圣莫里茨酒店(Hotel La Margna)开始,即使窗外还下着大雪,我都把酒店房间的窗户整天整夜地开着,只因为贪婪地想大口吸入几近纯氧般的新鲜空气。严格来说,瑞士的空气很干燥,冬天厚重的雪让空气中的水分更是稀薄,但只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这对身体来说,又是好事),不舒服的干燥感觉并不明显。

2. 瑞士人对环保的努力和严格实践,让人真心钦佩。

瑞士南部的滑雪胜地采尔马特旅游局的女孩很骄傲地告诉我们:采尔马特只有两辆汽车——救护车和消防车,其他都是自行车、电力车和马车。而且只要这两辆汽车的其中一辆行驶在路上,人们就会吸吸鼻子说:嗯!我怎么闻到了汽油味儿?!

采尔马特旅游局的女孩说这话时,虽然骄傲,但并不矫情。因为他们是真心地身体力行,并坚持环保的信仰,因此对他们来说,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无污染的土壤是必需的,也是应该享受的。

我们走访的另外几个群山环抱的美丽小镇当然也是一样的干净,因此我有点“不怀好意”地想:哼,我看看到了首都大城市伯尔尼之后,还是不是一样的干净?还是它会和纽约、巴黎、伦敦等世界大城市一样,被过度拥挤的居民和游客给弄得灰头土脸?

结果,伯尔尼没让我的坏心眼得逞。它当然比山中小镇热闹喧嚣了些,但它不脏、不乱,地上没有纸屑垃圾烟头,而我曾经旅行住了一个星期的更大城市日内瓦,也一样的干净整洁,地上全无丝毫垃圾。

3. 瑞士的大众交通系统,让人“印象深刻”!

我为什么“印象深刻”,原因是情绪错综复杂!由于瑞士国家旅游局希望我们能体验比较多好玩的地方,因此短短12天里旅行了5个城市,换乘了N次火车、齿轨电车、巴士,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一次的换乘都是拉着大件的行李。因此对我们这几个平日四体不勤的女人来说,实在是有点辛苦。

不过,我们虽然在头几天有些腰酸背疼,但却深刻体验了瑞士大众交通系统的便捷和精准,而且,行走在城市中不会听见身边喇叭狂鸣,不用一面走一面躲闪飞驰而过的汽车,不用担心吸入汽车所排放的废气,所以到了最后几天,我们各个都已经熟门熟路地像大力士那样,轻松地拉着行李,上车下车。

4. 瑞士的山间小镇超级有自己独特的品位和个性。

除了首都伯尔尼之外,我们旅行的圣莫里茨、采尔马特、克莱恩-蒙塔纳、格施塔德都是在阿尔卑斯群山之间,以雪地运动著称的城镇,但请相信我,这些城镇各有其惊人的迷人之处,因此让我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地走一地爱上一地,而谁比较喜欢哪个地方,也成了我们一路上辩论的主题之一。

瑞士山间小镇的迷人之处在于每个小镇都勇敢并坚持着自己的传统,小镇的房舍几乎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只是精心维护,但不推倒重建,因此小镇的样貌充满了历史的优雅和厚重,虽然古旧,但却有无以名状的吸引力。

此外,虽然都是雪地运动的旅游重镇,但每个小镇都根据地形地貌发展出自己的运动项目,例如采尔马特的高山滑雪(早上登上瑞士的冰川天堂,往下滑行21公里到意大利吃午饭,然后搭乘缆车登峰,再滑回瑞士晚饭!多帅啊!),克莱恩-蒙塔纳的高尔夫和阖家冰上游乐,格施塔德的马车雪橇游森林……每个小镇不会因为热门而人工些什么,只是安静地把自己的长项发挥出来。

5. 游瑞士,可以很贵,也可以很经济,就看你打算怎么玩。

和所有已开发的西欧和北欧国家一样,瑞士的物价和国内比起来当然要贵一些。不过,旅游的乐趣并不是由金钱堆砌而来,丰俭之中皆有趣味,关键看你打算怎么玩和有多少预算来玩。

你可以在旺季花上15万人民币,全家租一幢装修设备奢华的小木屋住上一个星期,每天有两位厨师到木屋里伺候一顿丰盛的早午餐;你也可以在旺季花上1万元人民币,全家在温暖舒适的B&B里住上一个星期,每天也有营养丰富的早餐和笑脸迎人的主人。不过,很棒的是,不管你有没有钱,或能花多少钱,你都不能租辆劳斯莱斯加长礼车穿行于城市与城市之间,你只能乖乖地坐火车,而且顶多只是一等座和二等座的些微差距罢了! Ooops……当然,你好像能租架直升机飞来飞去,不过,那又和我们这些真心热爱旅游的平凡人有啥关系呢!

St.Moritz圣莫里茨 雪上活动最丰富的滑雪胜地

几乎所有人听到我们四个人即将在隆冬季节去瑞士旅行时,都不约而同地说:啊?!真好,你们要去瑞士滑雪呀!但是,你们会滑雪吗?

我们会滑雪吗?

李静大概是我们这群人当中胆子最大,也最有运动细胞的人;徐巍看起来行动敏捷,肌肉结实而有弹性,像是常常运动的人;陈力每逢周日都上健身房健身,体力和耐力应该没有问题;而我,从小就是个四体不勤的傻大个儿,既不能弹跳,也不会平衡,速度更是缓慢得惊人。所以,我们会滑雪吗?我确定知道我自己是不敢也不会的,但她们三个既年轻时髦、又会玩儿、又充满活力的女子,即使一开始不太熟练,但也应该是很快就能上手的!我于是信心满满地跟着她们出发了。

圣莫里茨是我们抵达瑞士的第一站,也是停留时间最长、体验瑞士冬季雪上活动最多项目的一个城市。

位于瑞士东南部的圣莫里茨地区对国内游客来说,可能不像铁力士山、少女峰、苏黎世那么有名和熟悉。其实它是近年来屡屡在国际旅游指南上被评为最高级的旅游胜地。它的胜出之处,不仅是因为五星级酒店和奢侈品牌名店林立,以及世界名流乐于汇集,最重要的是,它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全年320天的日照)和地理形貌(拥有高山、山谷、湖泊),使得能游玩的冬季和夏季旅游项目丰富而多彩,例如冬季激烈冒险的雪上运动——高山滑雪、越野滑雪、攀冰、风筝牵引滑雪,安静的雪上运动:雪地漫步;夏天则有山地自行车、远足小径、登山和攀岩等项目。

到达圣莫里茨的第一天早上,气温冰寒凛冽,但空气清新阳光大好。经过了充足睡眠的我们,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在大厅等候当地旅游局派来的导游带我们去位于圣莫里茨西边、海拔2456米的Muottas Muragl Excursion。那里有一段有个很诗意名字的步道——哲学家路径(Philosophers Trail) ,根据行程说明,导游要带我们到那里去享受浪漫的雪地漫步,而这个雪地漫步同时也当作我们第二天和之后的行程中,真正到高山滑雪的行前训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在酒店大堂遇见身材高挑的导游并客套寒暄之后,她有些婉转但难掩忧心地说:你们身上穿的衣服可能不适合滑雪哦!我们立刻回答:是的,是的,我们知道,我们就是打算要请你带我们去买适合的衣服的。导游不知道的是,我们这群人向来坚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最高指导原则,过去几年来,我们一起学拉丁舞、学街舞、学骑马、学园艺,结果各项本事还没学会,倒是积累了许多装备。到现在,我家储藏室里还有几双只穿过一两次的拉丁舞鞋和骑马高筒靴呢。

没辙的导游只好缩短了原本为我们安排的圣莫里茨市区观光时间,把我们带到街上专卖滑雪装备的店里。瑞士各个旅游城市都有各式各样的滑雪装备专卖店,里面的东西品质又好,价钱也比国内实惠。(我在采尔马特街上某个专卖店门口的特价货品篮框里,只花了200元人民币,就挑到了红黄两件颜色纯正、手感极其柔软的抓绒衫,今年冬天在北京家里穿了舒服得都不想脱下身来。另外,夏天在拉沃葡萄酒区的店里租自行车时,也用很实惠的价格买了一件质料上乘的草绿色短袖T恤。)

我们四个人在货品琳琅满目的店里,兴奋地大大采购了一番,导游和店员虽然有点瞠目结舌,但也十分开心。最后,我们这一队菜鸟杂牌军终于铺棉防风夹克、冲锋装、抓绒衫等装备整齐,像个圆球一样地坐上巴士往山上去。

雪地漫步

圣莫里茨旅游导览手册上,把雪地漫步形容为“浪漫的”,结果我们发现,至少是我发现,它其实是“寸步难行的”。

巴士抵达目的地之后,导游领着我们到马路对面的雪具设备店里租了滑雪鞋和滑雪板。(导游说,除了很专业的滑雪健将会带着自己的滑雪设备旅行之外,大部分的滑雪爱好者都是在当地租雪具,瑞士的雪具设备店里品种和号码非常齐全,服务人员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当作咨询中心来利用的。)我们在店里换穿了厚厚重重的雪鞋,抱着一双前端向上翘,看起来细长而轻薄,但拿起来却很有重量的金属制滑行板,信心满满地往雪地出发。

哲学家路径在海拔2456米高的一大片空旷雪地里,四周林木葱茏,即使下雪,树木仍然在充足的阳光照射下绿意盎然。知道我们都是新手,导游因此不敢把我们直接引到已经有人漫步滑行的路径上去,而是让我们在看起来可能是夏季停车场的大空地上先练习滑行几圈。李静和徐巍在练习几圈之后,很快地就走上了漫步路径;陈力在摔了两跤之后,也勇敢地踏上了征程。只有我,在“停车场”里滑倒了几次不说,就连滑倒了要重新站起来都很费了一番功夫。

眼看导游已经被我弄得十分焦虑,一会儿怕我再次滑倒,一会儿又得张望在路径上漫步滑行的她们是否需要帮助和是否安全。我于是很自觉地干脆把绑在雪鞋上的滑行板卸下,穿着雪鞋在厚而松软的雪地上走路。结果发现,哇!那快乐的滋味完全不亚于绷紧神经的雪地滑行,而且对我这种怕快、怕高、怕摔倒的低等运动细胞的人来说,更是充满了安全的成就经验。

结果那天在哲学家路径上的漫步滑行,她们三人享受了在雪地里的畅快行走,而我,也享受了穿着简便雪鞋,踏着雪,来往于咖啡厅帮忙买咖啡和送咖啡的乐趣。

在海拔2456米的山顶喝露天咖啡

在山顶露天咖啡厅喝咖啡不稀奇,在海拔2456米高空喝咖啡,也许也不太稀奇。但是,在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崇山峻岭之间,在四周极目望去尽是奔流冰川、在可以俯瞰冰封的圣莫里茨湖全貌、在空气极度清新皑皑白雪覆顶的山之巅,喝露天咖啡,却是一种不寻常的壮丽享受。

在圣莫里茨的第一天,我们就有了这样的华丽体验。导游带我们从市区乘坐前往Pontresina方向的巴士,在离Punt Muragl 最近的停靠站下车(可以把这个站名写在纸上交给巴士司机看,就一定不会下错车),然后再搭乘缆车上山到Muottas Muragl Bahn缆车站,那个让我们有着难忘初体验的露天咖啡厅就在缆车站旁。

这家提供传统瑞士菜肴,有个浪漫名字的餐厅——罗曼蒂克餐厅,有室内餐室和室外露台两个部分。有趣的是,我们到达时,温暖的室内餐室里空无一人,可高山冰封低温的空旷露台上,却坐满了戴着墨镜、裹着大衣的游客。那天天气虽冷,却一如既往的阳光明媚。我们于是也买了咖啡,坐在四周景色美得有些不太真实和空气清新得让人想快乐尖叫的山顶露台上,慵懒幸福地晒太阳,欣赏圣莫里茨独特的“香槟气候”。

由于圣莫里茨一年有320天的日照时间,山上空气非常清爽干燥,如果遇上低温气流,干燥的空气和闪耀的阳光交相呼应,空气就会像香槟气泡一样闪闪发亮,当地人于是把这种气候称为“香槟气候”。

Muottas Muragl罗曼蒂克餐厅的山顶露天咖啡是我们初抵瑞士的第一次完美体验,从那之后,只要登上任何一座山顶,我们都要在山顶餐厅的室外露台上坐下来,喝杯热咖啡或热茶,享受这我们确信永远也不会习以为常的幸福和美好。

在海拔3000米山顶泡露天温泉

圣莫里茨第二天,我们坐缆车上到海拔2978米的迪亚沃勒扎(Diavolezza)度假山区,在迪亚沃勒扎山顶餐厅实际高度正好为海拔3000米的室外露台上享受了露天温泉。

露天温泉其实很小,从餐厅进门处远远望去,好像一个孤零零放在灶台上的大口锅子。“大锅”圆圆高高的肚子,正好能容纳我们四个人一起挤进去。在没有看到这口锅子之前,我们对能在如此高海拔的山顶上泡露天温泉充满了浪漫的期待,可是从狭长的餐厅门口看到它时,我们都好失望,而且这口大锅子就在餐厅的一长排大玻璃窗外,人泡在里面,就好像水族馆玻璃缸里的鱼儿被人观赏一样。

可是我们都是懂事和敬业的人,知道圣莫里茨旅游局费心安排了这项行程,而且要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准备好这“锅”冒着热气的温泉水,也是需要在事前花很多精神的事。所以我们就硬着头皮,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安慰自己说,反正也没有人认识我们,丢脸就丢脸吧!

迪亚沃勒扎山顶餐厅实际上也是一间小酒店,提供设施基本但很干净的住宿客房。我们在餐厅楼上其中一间客房里换上了自己带去的泳衣,然后尽可能把头脸掩在酒店厚厚的浴袍里,两眼直视正前方地走过餐厅长长的通道往露台去。

当时山顶的气温极低,有些阴霾的天空还落着大大小小的雪花。我们褪下浴袍,连滚带爬地钻进大锅里,霎时,一股暖流弥漫全身。一直保持在41℃的温泉水,又温暖又润滑,还冒着气味甘甜、咕噜咕噜响的水泡。我们把身体尽量压低,让全身从下巴以下都浸在热气蒸腾的温泉水里,同时也把浮在水面上的脸尽量抬高,让天空密密落下的冰凉雪花轻轻地打在脸上。

迪亚沃勒扎山顶餐厅的露天温泉视野非常棒,浸在里面,可以轻轻松松、悠闲自在地欣赏迎面海拔3905米的帕卢(Palu)山和海拔4049米的伯尔尼(Bermina)山的壮丽全景,此外,也能俯瞰脚下滑雪高手们,从迪亚沃勒扎2978米的山顶,以极快的速度俯冲至山谷的飒爽英姿。

原本我们在进入温泉之前,四个人说好了最多只泡个10分钟就赶快更衣走人,可没想到一进温泉池后,就都反悔不想出来。最后,我们在里面硬是赖了半个多小时,一直到天空落下的雪花越来越大,导游也催促了好几遍之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口可爱的“大锅”。

高山雪地健行

我们在圣莫里茨地区的迪亚沃勒扎山上,也体验了在高海拔雪地里行走的刺激和乐趣。

从迪亚沃勒扎缆车站出来之后,大部分的滑雪客都是在缆车站外套上滑雪板,检查好装备后,就直接从山顶“咻”一声地快速往山谷俯冲下去。但是也有少部分的游客,会选择穿着雪鞋,继续往更高的山顶上走,我们就是少部分的那些人。

导游至此已知道绝不可能冒险让我们尝试需要高度技巧的高山滑雪,但又想让我们有在高山上除了喝咖啡、泡温泉之外的户外运动体验,因此在出了缆车站之后,她就发给我们一人一支雪地登山棍,带着我们从海拔2978米的迪亚沃勒扎,继续向西北方海拔3066米的Sass Queder走。这段路程十分陡峭,近90度的海拔高度落差,直线距离却不足100米,而且沿途还有几处近似悬崖的直降险坡。

我们花了大概一个多小时走完来回全程,有一段下坡路,甚至还让我在大冷天里紧张得汗流浃背。但当我们在细细的风雪中全神贯注地往前行走时,那种天地苍茫间的静谧和专注,却是在都市的平地上不知多久没有体验过的心灵之旅。因此我们走下山坡时,都不约而同地保持着绝对的安静,只允许耳边出现大自然的声音和自己的心跳声。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高山健行经验也让我看见了瑞士导游的专业素养。当我们从Sass Queder缓缓走下坡时,导游突然示意我们都暂时停下脚步,接着她走近安全滑雪道分隔线,聚精会神地往下方的山谷眺望,同时还侧耳注意听四周的声音。等确认完全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之后,她才向我们解释说刚才好像听见了一声叫喊声,因为担心是否有人摔倒呼救,她才立刻做出危急的观测反应。导游还让我们看,每个固定插在雪道旁作为分隔线的圆柱上,都有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呼叫电话,若有需要,救援直升机就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抵达。

我想,瑞士作为滑雪客的度假天堂,不仅仅只是因为它的地貌好、气候好、雪道好,拥有专业素养的尽职导游和严谨精准的配套措施,才是它吸引游客的最大魅力吧。

冰上艺术(Art on Ice)

冬季的圣莫里茨不仅有花样繁复的白天户外雪上运动,夜晚也一样多彩多姿。而闻名的冰上艺术(Art on Ice),就是来自全世界的名流们,翘首以待的冬季重要盛事之一。

圣莫里茨冰上艺术的表演场地,就在我们住的酒店的正后方。每天早上,我们都能透过早餐室的大玻璃窗,看见许多策展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白雪覆顶的群山的山脚空地上,忙着搭建几个硕大的白色尖顶帐篷和布置灯光音响。我们收到的邀请函上说明,参加冰上艺术活动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欣赏40分钟的冰上芭蕾舞表演,第二个部分则是表演后的After Party。

冰上芭蕾表演的那天早上,圣莫里茨旅游局派来的司机知道我们晚上要参加活动,因此特别好心地提醒我们,根据气象预报,已连着下了好多天的大雪不仅不会暂时停歇,傍晚活动开场前还会下得更大,所以一定要多穿衣服。此外,他也体贴地告诉我们,许多女士会在包包里放一双细高跟鞋,好在参加After Party时和晚宴装搭着穿。

他的话,我们都记住了,也都穿了厚厚的御寒衣物。可从来没参加过真正意义上的冰上芭蕾表演的我们,却完全低估了它冰冷的程度。原来,所谓的“冰上”,指的不仅仅是舞者穿着冰鞋在冰上跳舞,还包括观赏者站在或坐在冰上,欣赏舞者的美丽舞姿。

为了方便,我没有在包包里另外放一双适合晚宴穿的高跟鞋,只是在脚上套了两双袜子,再穿上造型秀气、鞋帮仅高及足踝、也适合晚餐穿的单皮靴子。我想,在白色的大帐篷里看表演,就算是没有供暖,帐篷里那么多人也应该是够暖和了。结果,我完全失算,差点冻僵!

原来,冰上艺术的表演场地是露天的,而且它不是在山脚下的空旷地面上,而是在群山俯瞰、已经冰冻得很结实的圣莫里茨湖面上。虽然主办方在厚厚的积雪地上铺了木条走道,可是天上持续降下的大雪还是把走道给覆盖住了。因此所有的宾客都得在舒软的雪地里走上一百多米,才能到达表演“场馆”。

我们四个人其实是很用心打扮盛装赴会的。在厚厚的大衣底下,我们都穿了得体而时尚的衣服,但同时也都忽略了脚下的温暖。因此,当我们在大雪纷飞的雪地里沿着由美丽的火炬所引导的走道“跋涉”了一百多米,哆哆嗦嗦地看见前方围着人群的场馆时,心中好不欢喜。我告诉自己,胜利在望,胜利在望,马上就可以进到温暖的帐篷里了。可当我满怀希望地走进白色的围栏之后,才发现,啊!墨黑的天空下,有块8个篮球场大小的“冰砖”,而观众席就是围着这块巨大冰砖的木地板,在天空密密落下的大片雪花中或坐或站。

我必须坦白承认,当时我真的是冻得很想脱队立刻回酒店钻进温暖的被窝里。为了御寒,我一杯又一杯地喝着服务人员用托盘端来的滚烫蘑菇浓汤,两只脚跳换着踩在积雪上,而且滴酒不能沾的我,还只能眼巴巴羡慕地看着她们三人一杯又一杯地喝着更能御寒的热姜汁红酒。

不过,向来以品位奢华著称,吸引了全世界无数名流来此度假的圣莫里茨,真的是让这场天寒地冻的观赏经验值回票价。

圣莫里茨位于瑞士东南部的格劳宾登州,被壮丽的阿尔卑斯山峰环抱,安静地躺在山清水秀的恩嘎丁(Engadin)山谷中。它的城市虽然不大,却有8家五星级酒店,是世界上拥有豪华酒店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市中心300米长的Via Serlas大街上有超过50家世界顶级奢侈品牌专卖店,而且新品更迭的速度甚至还快过巴黎一步。圣莫里茨的高端奢华公寓价格也跻身世界前十大最独特、最昂贵的房产之列。许多富豪、政客、皇室成员每年都固定来圣莫里茨度假。圣莫里茨也常年举办各项顶级赛事和活动,瑞士分别于1928年和1948年举办过两次冬奥会,而两次都是在圣莫里茨举行。

圣莫里茨冰上艺术的表演场地,就是在被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阿尔卑斯雄伟群山和闪烁着迷人灯火的奢华五星级酒店簇拥环抱着的湖面中心,因此只要稍一抬眼,就能把舞者精湛美丽的舞姿和苍穹下摄人心魄的华丽背景,一起收入眼底,那种气势,那种震撼,那种美绝,真不是寻常场馆里或帐篷里所能体会得到的巨大心灵盛宴。

Art on Ice After Party

对于我们这四个“见多识广”、参加过无数次奢华或不奢华Party的人来说,圣莫里茨冰上艺术的After Party,还是让我们小开眼界了一番。

当我们随着众人从天空还下着雪的露天表演场地,走进暖气开得足足的白色大帐篷里时(谢天谢地,终于可以走进帐篷里了!),我们只是脱下了厚重的御寒外衣,在进门处把鞋上堆积的白雪掸了掸,就好整以暇地坐进柔软舒适的沙发里,喝着香槟,吃着点心,然后发现白天司机的话真的所言不虚。

我们像看另一场精彩的加场表演一样,欣赏着那些在大衣寄存处忙着换装的女士们,她们从包里拿出细高跟鞋,换下厚厚的长裤,把披散的长发挽成发髻,补上稍浓的眼妆,甚至有位女士还当众表演了不看镜子就熟练地戴上假睫毛的真功夫。她们在谈笑间仅仅用了10多分钟,就把自己从寒冬变成了春天,然后举着酒杯巧笑倩兮地融入已人声鼎沸的会场中。

您可别以为她们都是些年轻貌美、需要结识达官贵人的年轻女孩。在这些为Party换装的女士们中间,不乏头发灰白的奶奶级人物,而且她们的老伴也会在衣帽间外耐心等着,好把被神奇的仙女棒轻点后的性感老婆带进会场。我们就看见一位老奶奶带着中年女儿和20多岁的孙女,三个人在衣帽间里笑声朗朗地换装,而她们的男伴就举着香槟酒杯在门外等候。

这些场景不仅让我们看了惊讶和新奇,同时也慨叹,必须学学人家对每个场合所表达的尊重和所付出的努力。我想,圣莫里茨之所以被誉为奢华的度假天堂,不仅仅是因为它一年四季都得天独厚的壮丽自然景观和奢侈品名店林立,也更是因为来此度假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注重精致细节的生活品位吧!

Zermatt采尔马特 传说中的“冰川之城”

从圣莫里茨出发,在8个小时冰川快车的视觉飨宴之后,我们在傍晚时分抵达采尔马特(Zermatt)。在冬季黄昏渐暗的天色中,采尔马特火车站给我的第一印象,好像是欧洲老电影中的火车站。长长的月台,颜色厚重而古朴的铜制圆柱,昏黄的站台灯,以及令人惊讶的、好像国内火车站里的拥挤人潮。

我们伸了伸坐了8个小时后的腰和双腿,拉着行李,跟着人潮走出车站。我用“走出”这两个字来形容车站,其实有些不尽正确。采尔马特火车站并没有车站大厅和大门,它有点像国内乡下常见的长途汽车站,在一座巨大的顶棚底下,几列火车依序停靠在里面,没有大门,没有候车大厅,没有检票口,乘客下了车沿着月台往前走,几步路就到了外面的大广场上。广场上停着各式各样等候的车,准备拉着客人开始在采尔马特的美妙之旅。

我们在采尔马特住宿的酒店派来接站的,是一辆让我们惊喜不已的四轮双马古老马车,宝蓝色的车身,由一匹高大的灰马和一匹高大的棕马拉着。戴着护耳皮帽、穿着毛毡长大衣的马车车夫,像欧洲老电影里演的那样,把我们的行李放在马车顶上的铁艺雕花围栏里。我们坐进木制座椅上铺着羊毛软垫、四面八方都能灌进冷风的马车里,穿过狭窄但十分迷人的采尔马特市区,看着远远近近一幢幢尖顶上覆盖着像奶油糖霜一样厚厚积雪的小木屋,心里的浪漫欢喜,真是无法言喻。

采尔马特街道的美丽迷人,在华灯初上后达到了高峰。

当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办好入住手续,把行李拖进房间之后,就趁着已经安排好在酒店里和笑容可掬的销售经理一起用餐的中间空当时间,冲出酒店往街上去。此时,采尔马特已点上了灯,蜿蜒狭窄的街,古朴精致的木屋,结结实实的石板路,在白色的阿尔卑斯群山衬托下,恍恍惚惚,闪闪烁烁,美丽得不可方物。

抵达采尔马特之前,我们就知道它是个禁止汽油机动车行驶,只能以电车和马车代步的环保山城,到达之后,我们才真正领略没有汽油污染的空气有多么清甜。位于世界名峰马特宏峰(Matterhorn)山脚下的采尔马特,海拔1620米,居民只有5600人,但四周却环绕着3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雄伟山峰。利用晚餐前仅有的一个小时,我贪心地离开采尔马特镇上的主要街道,钻进更狭窄、地势高高低低的背街小巷子里。经过一户人家时,我假装给远处的马特宏峰拍照,其实是偷偷往人家窗户里看。那扇窗户掩着窗帘看不太清楚,可却看见厚厚的白糖霜屋顶烟囱里冒着雪白雪白的烟。我一直很想找人问问为什么炊烟可以如此洁白?可惜问了几个人都没有给我确切的答案。

晚餐时酒店经理告诉我们,由于对环境保护的坚持执着,和原本就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尔马特高山远足小径两旁能欣赏到超过1000个品种以上的阿尔卑斯鲜花,可惜我们在隆冬季节到来,要不然就可以享受这长达400多公里的步行或山地自行车远足小径的鲜艳风景了。

我住的酒店房间窗外,是一座采尔马特居民星期天都会前往礼拜的教堂,教堂每天早上和晚祷时都会敲响塔楼里的钟声。顺着教堂的积雪屋顶望去,造型独特的马特宏峰尖顶就在远方安静地矗立着,亘古不变。我是个睡觉时必须拉上所有窗帘和关掉所有灯光的人,可是在采尔马特的那三个晚上,我让卧室的窗帘开着,清晨起来,只要一翻身,就能看见晨曦中晶晶亮亮的教堂钟楼和马特宏峰。那是个既壮阔又华丽的瞬间,是让我的内心世界接下来一整天都因此而丰硕的美好瞬间。

来自北京的孙先生

我们是在酒店的早餐室里遇见孙先生的。孙先生认出了李静,见我们态度友好和善,于是彬彬有礼但略微腼腆地走过来,说妈妈是李静的忠实粉丝。我们在异乡遇见同胞,当然非常开心,所以请他挪到我们这一桌来一起聊聊。

孙先生是东北人,但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十多年。中等个子的他,皮肤黑黑的,身板结实,看得出来是个运动高手。他这是第一次来瑞士,可下了飞机就直奔采尔马特。他要在采尔马特停留两个星期,什么都不做,只是滑雪。

他帅帅地告诉我们,昨天他从瑞士“滑”到了意大利,在意大利吃了午饭后下午才返回来。今天他则准备在另一座山峰从瑞士滑到法国,也是在法国午饭后,下午再回来。他说这些话时,我们简直是听得目瞪口呆,于是迭声问:得滑多久才能到另一个国家?还有,你得随身带着护照过海关吗?

孙先生云淡风轻地说,从山顶往下滑到意大利或法国境内的半山腰,大概都只要20分钟,吃完中饭后再坐缆车回到瑞士国境内的山顶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所以淡季人少不用排队等缆车时,有些人中饭在意大利吃,回到山顶后,下午再滑到法国餐厅喝下午茶呢。至于护照和海关?只停留在滑雪能及的半山腰上,是不需要护照和填写入境表格的。(我听着不禁浮想联翩,想到有一部谍战电影里一个事迹败露后躲避追捕的间谍,就是从瑞士滑雪到其他国家藏起来的!)

出于婆婆妈妈的啰嗦本能和本色,我问他:“你学滑雪多久啦?”

“20多岁就开始玩了。可是高山越野滑雪是这次才刚学的。”

“啊?!那没学几天嘛!”

“对,我请了一位教练带着我滑了3天,然后就自己一个人滑了。”

“从那么高的山顶上,用这么快的速度往下滑,危险吗?”

“嗯!还是有一定的危险的!”

“啊?那你妈妈知道你来滑雪吗?”

“不知道,我没告诉她来瑞士了!”

接着他又为我们解释自己的行程。这趟旅行,他只允许自己有最多5万元人民币的花费,其中包含北京至苏黎世来回机票,酒店住宿和吃饭,买一张为期两个星期的无限次乘坐高空缆车和高山滑雪的卡,租滑雪设备,以及请3天的高山滑雪教练。为了节省开支,他原本住在平价的青年旅馆里,但旅馆不包含早餐,而且采尔马特街上也很难找到像国内那样实惠的早餐店。于是他计算了一下,虽然五星级酒店的房价高,但可以享受营养丰富和吃到饱的早餐,中午只要带着三明治上山简单用餐,晚上则只吃健康水果餐。这样他既可以睡得安静睡得好,又可以利用早餐来充分补充营养,于是就在第三天搬进了我们住的同一家酒店。

想到只用短短的20分钟,就从这么陡峭高峻的山顶上俯冲至2000米低处的山腰,我还是很担心地又问:

“你没告诉妈妈来滑这么危险的雪吗?”

他耐着性子回答我:“没有,我已经35岁了,我不用每次去哪里都告诉她!”

我想想,再追问:“你妈妈要是知道了,一定担心极了!出门时,你没告诉她呀?”

这次他决定不再回答我的问题,只是彻底把视线移开,再也不理我了!

(根据孙先生提供的信息,定期无限次高山缆车和高山滑雪卡,以及聘请专业滑雪教练,都可以在租借滑雪设备的店里搞定,而且价钱都是固定的,不用担心被骗。)

阿尔卑斯点睛之笔:马特宏峰

海拔4478米的马特宏峰,被誉为“众山之王”。它之所以能称王于群峰之上,除了海拔惊人之外,还凭着一柱擎天、三角锥体的独特造型,睥睨四周绵延不绝的巍巍群山,让人不得不带着尊敬的目光去仰视它。

造访世界知名的马特宏峰,能体验几个“最高”:乘坐欧洲最高的山地缆车上山;在欧洲最高的观景台上全景纵览瑞士、意大利、法国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游览阿尔卑斯山最高的冰宫;在连续三年获得“欧洲最佳滑雪胜地”封号、滑雪道总长245公里的马特宏滑雪天堂,一展奇才。

戈尔内格拉特(G ornergrat)观景台

从与采尔马特火车站仅仅50米距离的马路斜对面、有着大大黄蓝色“gornergrat bahn”标志的齿轨登山火车站出发,一路往西北方向爬升上行,大约45分钟后,就可以到达位于海拔3089米、全年365天都开放的戈尔内格拉特(Gornergrat)观景台。

戈尔内格拉特观景台拥有完全开放的视野,是欣赏马特宏峰、洛特峰(Rothorn),和一览29座海拔4000米以上阿尔卑斯山峰最好的位置。此外,从观景台往近处看,还能看见飞瀑冻结的阿尔卑斯山脉第二大冰川——戈尔内(Gornerglestcher)冰河。

戈尔内格拉特观景台上有一间纪念品店,旁边还有一家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海拔最高,高度在3100米的山顶酒店(Kulm Hotel)。我们在观景台上眺望远方美景时,都以为酒店的高塔是一座气象观测塔,可当走近时,才发现它是一间装修得非常温馨质朴的、已经有超过100年历史的“无星级”酒店。游客可以选择在这间外观像城堡一样的酒店里吃中饭,或在它视野开阔的露天咖啡座上喝杯热饮。夏天,有的游客会在这里住上一晚,好在高山凉风习习的露台上欣赏阿尔卑斯山脉美得让人屏息的日落和日出。

(Kulm是“高山”的意思,因此Kulm Hotel就是位于高山上的酒店。实事求是地说,位于崇山峻岭上的酒店,是不可能像平地那样做到休闲娱乐设施齐全、24小时有前台接待和送餐服务的星级酒店要求标准的。所以在瑞士几乎所有著名的高山上都有的山顶酒店,除了位于圣莫里茨市区那一家是五星级的以外,其他都没有评定星级。不过,它们虽然没有挂上星级标志,却都拥有极为舒适的房间和很高的餐饮水准。

我们夏季之旅时,就住在著名的皮拉图斯山顶酒店。陪伴我们游览皮拉图斯山区的瑞士皮拉图斯铁路系统公关经理,是个个性豪爽、说话幽默的女中豪杰。第一天晚餐时,她告诉我们即将要到中国出差,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旅游节。她说,在中国推销住宿经验如此独特、而酒店服务又如此优秀的皮拉图斯山顶酒店并不容易,而其中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星级”。由于中国旅客习惯以星级作为评价酒店优劣的标准,所以旅行社一听到酒店没有星级,就立刻将他们列入不考虑名单之内。所以这位聪明的公关经理想了一个妙招:只要有人问她酒店几星级时,她就自信满满地回答:五百万星级。对呀!当夜晚来临时,只要站在任何一家山顶酒店的露天平台上,就都能抬头看见星空中仿佛触手可及的五百万颗星星!)

高度落差233米的雪板凳

从戈尔内格拉特观景台坐齿轨登山火车下山,可以在半路下车,玩一玩除了刺激的高山滑雪运动之外的“入门级”雪上活动。

我们在海拔2815米的Rotenboden下车,才刚刚从大学旅游专业毕业,进入采尔马特旅游局工作仅仅半年,这次充当我们导游的年轻女孩说,准备让我们玩一段能回味孩提时光的雪上活动:雪橇。她用的是Sledge 这个单词,而这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是“雪橇”或“乘坐雪橇”。所以我们都非常兴奋,以为要像圣诞老爷爷那样,坐在由麋鹿拉着的雪橇上穿越白茫茫的高山和平原。

我们在Rotenboden站下了车,跟着导游到车站旁的小木屋里租借雪橇。雪橇借到了,不是圣诞老爷爷乘坐的那种有着漂亮扶手和马车座椅的雪橇。没有麋鹿,没有马鞭,没有扶手,只是一个简单的、像小宝宝摇摇椅一样的木椅。李静毕竟是见多识广的玩家,“哦”了一声说:这不就是我们的雪板凳吗?

导游把我们带到了雪板凳的起点,2815米的Rotenboden,然后指着又高又长又陡峭,还弯弯曲曲的下坡路说:你们放松好好地享受吧!从这里下滑到2582米的Riffelberg,大概需要10分钟。到了Riffelberg之后,你们如果还没有玩过瘾,可以搭火车再回来往下滑一次,反正火车每10分钟就有一班,很多游客都是来回好几趟的。

李静一马当先地坐上雪板凳,不急不慌、稳稳当当地往下滑了。徐巍紧追其后,虽然途中因为速度太快,在转弯处整个人飞了出去,但很快也就调整好自己,减慢速度继续往下滑。陈力虽然露出了害怕犹豫的神色,但也用极慢的速度稳稳地前进,不过途中也遭遇了一点小意外,被一个莽撞的小朋友从后面失速撞上,让小腿青紫了好大一块。

至于我,哆哆嗦嗦地坐上雪板凳,滑行了大约10米之后,就被越来越快的俯冲速度给吓得硬是把双脚插进雪里踩了刹车。眼看同伴们都已经滑得越来越远,完全不敢再滑的我,只好一手拉着雪板凳,屁股坐在雪地上往下溜。前面的10来米溜得还算顺利,但逐渐弯曲而陡峭的坡道不容许我继续这么做,最后,我只能站在距离她们三人将近200米的高处,绝望得一筹莫展。

年轻的导游终于徒步爬坡上来救我。她让我像小孩那样坐在雪板凳的前端,自己则坐在后面负责操控。我们坐上了板凳,可还没等导游发动,我就从板凳前面哧溜一声跌了下去,等我从雪地里四脚着地奋力地爬起来时,又一个屁股坐在地上,狠狠地滑了一大跤。被我吓得不轻,和我一样崩溃绝望的导游,用不可思议的语气和神情对我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是站着都能摔跤的!请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要不然,我刚得到的工作就会没了!

最后,在导游耐心努力的陪伴下,我还是很勇敢地边走边滑到达了233米落差的低处。而仅用了10多分钟早就抵达终点的三位队友们,都开心地站在栏杆前,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仿佛我是一位刚刚从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俯冲下来,凯旋的勇士。

新手滑雪客的初级坡道

我们在马特宏峰的两个整天里,从早上到傍晚,都不停地穿梭在高空缆车、齿轨登山火车、市区接驳巴士之间。我们夹在一个个穿戴着全副滑雪装备的高手们中间,羡慕地看着他们从缆车站出来后,把滑雪鞋固定在滑雪板上,调整好头盔,戴上反光的滑雪墨镜,然后一蹬脚,飞也似的往山谷滑去。从高空缆车的大玻璃窗往下看,那些以优美的节奏左右摇摆身体的滑雪健将们,好像穿着鲜艳的舞衣在皑皑白雪中欢快跳跃的精灵仙子,轻松自在,无拘无束,仿佛在白雪中飞扬的,不是轻盈的身体,而是完全自由的心灵。

有人说,瑞士人和滑雪的关系,就好像巴西人和足球、中国人和乒乓球的关系那样。我们在圣莫里茨和采尔马特的滑雪场里,常常看见只有3岁大的小孩跟着爸妈一起滑雪,在排队搭乘高空缆车时,也好几次遇到二十几个看似小学低年级的小小孩,跟着教练一起上山练习。瑞士人因为热爱滑雪,成就了他们作为“滑雪天堂”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同时也为瑞士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当然,严谨而要求完美的瑞士,也用专业的服务和良好的公共设施,来回馈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游客。

就拿采尔马特来说,这里有3个主要滑雪区:采尔马特—苏内加—洛特峰区,采尔马特—戈尔内格拉特—施托克峰区,以及采尔马特—施瓦尔茨湖—马特宏峰冰川天堂。雪场从马特宏峰冰川天堂一直延伸到意大利境内,在总长度394公里的雪道里,一共有74条高空缆车、索道和齿轨登山火车线。而且,采尔马特山区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即使在夏季也可以进行冰雪运动。

对于预算有限的背包客来说,瑞士各个著名的滑雪区除了酒店之外,还有农舍式的传统滑雪小木屋(Chalets)、青年旅社和分租公寓。瑞士青年旅舍(youth hostel.ch)提供的住宿风格种类多样,既有静谧的乡村城堡,也有时髦的城市公寓,完全无愧于全世界背包客心目中“青年宫殿”的名号。另外,它欢迎各个年龄层的客人,成人只要办一张价格大约220元人民币的年卡,就可以享受房费每晚减免40元人民币以及上山交通车票的优惠。

为了让所有滑雪爱好者都能在瑞士享受滑雪的乐趣,各个雪场里除了状况良好的付费高级、中级雪道之外,还有至少一条免费提供给初学者练习使用的初级雪道。此外,也有儿童游乐场和适合全家旅游的有趣雪上运动,例如冰川飞渡椅、欢乐滑雪座、单腿蹬滑板等。

我们那位可爱的、有着黑黑大眼睛的导游,帮我们在Riffelberg的初级滑雪道练习场,安排了一个下午的滑雪课程,还请了经验丰富的年轻帅哥滑雪教练。鉴于我是个站着都能摔倒的危险分子,再加上早上摔的几大跤,午饭后身体还在隐隐作痛,因此全队的人都心照不宣地“同意”我下午不必参加课程,还故意给我一个任重道远的差事,让我在雪道旁温暖的咖啡室里看着她们的随身物品,同时兼任捕捉她们滑雪英姿的摄影师。

我看得出来,虽然她们都摔了一两小跤,但都玩得十分开心。李静在平面雪场上练习了几圈之后,已经能独自在初级坡道上用不慢的速度滑雪;徐巍也上了初级坡道试了几回身手;就连从来对户外运动不感兴趣,只是把一双子女送到滑雪场,自己却在咖啡厅里看书等候的陈力,也在平面雪场的小滑坡上来回了好几趟。一整个下午的滑雪处女滑之后,徐巍已经嚷嚷着明年冬天要和老公一起带着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来这里度假滑雪了。

马特宏峰冰川天堂(M atterhorn G lacier Paradise)

可随心所欲、量身定制的旅行路线

采尔马特和马特宏峰冰川天堂之间,没有登山火车,只有缆车通行。从采尔马特火车站到马特宏峰冰川天堂缆车站的距离有1.2公里,游客有两个选择:步行至缆车站,或凭缆车票免费乘坐黄绿相间的电动车。我们是走着去缆车站的,而且选择了顺着河边的那条路。采尔马特冬日早晨的阳光很温柔,细细地洒在湿冷的空气上,让空气中幻化出一道道五彩斑斓的彩虹。虽然河面上流动着大块的浮冰,但河水却仍然潺潺地流着。我们边走边看,边深呼吸边拍照,也只用了30分钟便抵达位于河边的缆车站。

那天导游还刻意安排上山下山两条不同的路线,好让我们尽可能地欣赏山区美景。上山时,我们搭乘8人座的马特宏峰空中缆车,经过富丽(Furi)和黑湖(Schwarzsee),直接到海拔2939米的特劳克纳·施泰格(Trockener Steg),这段行程需要21分钟。接着再从这里乘坐可容纳100名旅客的大型缆车,用8.2分钟的时间,快速经过脚底下的万年冰川,抵达海拔3883米的马特宏峰冰川天堂。

下山时,我们选择了比较迂回的路线。先乘坐100人的大型缆车到特劳克纳施泰格,再换乘8人座缆车下降到海拔2583米的黑湖。黑湖是一个优雅宁静的高山湖泊,从缆车站出来步行几分钟,就能到达湖边一座迷人的小小教堂。夏天,登山健行客可以从这里出发,进入漫野鲜花的远足小径。我们在湖边餐厅的露台上坐了一会儿,吃了甜点,喝了热咖啡,然后再身心饱满、慢悠悠地步行回缆车站,继续前往海拔1867米的富丽吃中饭。

从采尔马特市区到马特宏峰冰川天堂的这段路程,不仅可选择的路径很多,每10分钟一班的缆车运行间隔也很密集。只要持有一张缆车票,就可以随时到站下车,步行上山或下山一段路,在缆车站视野辽阔的露天咖啡座歇歇脚、发发呆,然后再跳上缆车往下一个目的地去。

阿尔卑斯山脉海拔最高的冰宫

马特宏峰冰川天堂在海拔3883米的小马特宏峰(Klein Matterhorn)上。它之所以被称为小马特宏峰,是因为外形和马特宏峰三角锥体的造型很像。虽然海拔也很高,但因为比较平坦,只要搭乘缆车便可轻松抵达。这里可以全方位欣赏38座海拔4000米以上阿尔卑斯群山的雄姿(可将少女峰全景尽收眼底),远眺阿尔卑斯山脉在法国、意大利、瑞士境内的群峰。正面望去,常年积雪的马特宏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脚底是特奥道尔(Theodulgletscher)冰河,后面,戈尔内冰河绵延流向远处,低头还能俯瞰山脚下的意大利山村。

小马特宏峰是采尔马特即使夏季也一样开放的滑雪区。它的滑雪道全部都在冰河之上,滑雪缆车的长度有25公里长,由于是当地唯一的夏季滑雪区,因此深受滑雪游客的青睐,即使是夏季,也能见到缆车站里手拿雪橇或滑雪板的人潮。

人潮拥至小马特宏峰还有一个原因,是它有一座位于冰河表面以下15米的冰河皇宫——马特宏峰冰川天堂(Matterhorn Glacier Paradise)。它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冰宫,游客可以切身体验身处万年冰河内部的奇妙感受。除了穿过厚厚冰壁间所凿出的狭长通道,亲手抚触万年形成的坚硬钟乳石,冰宫里还有许多深具艺术价值的巨型冰雕,在精心设计的灯光和空灵的背景音乐衬托下,游客们仿佛在另一个星球、另一个时空中行走。

马特宏峰冰川天堂里还有一个让它倍感骄傲的“之最”——它有一间当今执行环保、能效、舒适度各方面都满足极高节能标准的Minergie-P、海拔最高的餐厅。因此除了提供美食之外,还为环境和自然资源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冰川天堂内的葡萄美酒

采尔马特所在的瓦莱州(Valais),除了拥有纯净的自然景观之外,还酿造品质优秀,深受瑞士人欢迎的葡萄酒。由于瑞士葡萄酒产区每年的产量并不多,因此大部分都是内销而不出口到国外。为了让旅客能品尝瑞士地道的好酒,冰川天堂特别规划了一个“酿酒展”,并于每周五提供美妙的冰川天堂品酒行程。通过这个品酒行程,旅客除了对瓦莱州的酿酒业有进一步的认识之外,还可以在冰河内部试饮4种品质极佳的瓦莱州白酒。

小马特宏峰室外观景台全年开放。冰川天堂则在每天早上9点至下午3点半开放,游客可免费进入参观。

品酒行程:每年6月4日至9月24日之间的每个星期五。含来回高空缆车票与品酒的价格为78瑞郎,可直接在缆车站购买。

富丽小木屋里的农家乐

海拔1867米的富丽,是前往马特宏峰冰川天堂的重要换乘站。为写这本游记从网上查找地区背景资料时,我发现绝大部分资料提到富丽时,都是和换乘缆车有关,对于它本身的介绍却几乎只字未提。事实上,那天在富丽的午餐,是我们在瑞士旅行中数一数二的愉快用餐经验,而我们的愉悦,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菜肴传统和风味独特,也因为它的窗外景色过于诱人。

从富丽缆车站往外走,眼前陡然一亮,只见一片开阔的雪白大地上,一幢幢古朴的尖顶小木屋一一映入眼帘。小木屋的木制墙板在阳光底下一尘不染,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风沙或空气污染的恼人问题。每一幢小木屋的尖顶上都堆着厚厚的积雪,厚度高达30厘米,在高山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把湛蓝的天空衬托得更加纯洁清澈。

这种叫作Chalets的小木屋是瑞士传统的山地农舍和滑雪小屋建筑。为了应付高海拔气候的积雪问题,这些依着地势而建的小木屋的下半部通常是由粗糙的石头砌成,上半部才是取材自当地高山森林的木材。目前瑞士许多著名的高山旅游地区里,一些农夫们把小木屋让出,改建为有现代化设备的旅店或提供独家美食的餐馆,自己则到城里的公寓里面住。我们在富丽就餐的小木屋旅店餐馆,就是原来以打猎为主要生计的猎户开的。

当天中午的菜色非常地道,是那种在高山奔跑干活一天后,可以补充身心能量的扎实饭。它没有花哨的装盘艺术,没有大大小小、啰里啰唆的刀叉餐具,也没有水晶灯和水晶杯。就在一张看起来颇有年头的大圆木桌中间,摆上一口铁锅,里面熬煮着咕咕冒泡、又香又浓的瑞士奶酪,铁锅下点着大蜡烛明火加热,再用一只大竹筐盛着切成方块的硬面包。我们每人分到了一个粗陶大圆盘、一只长柄铁叉和一大块炭烤雉鸡肉,然后就着窗外美景,把桌上的美食一扫而空。

和马特宏峰山巅的亲密接触——直升机

我们在富丽农家乐吃午饭时,就见到美丽的大眼睛导游不断地打电话、发短信,好像在忙着张罗什么必须要保密的重要大事。等我们把胃里塞满了瑞士奶酪和雉鸡之后,她才喜滋滋地宣布:我们要立刻坐缆车下山到采尔马特市区的直升机基地,坐直升机从高空欣赏采尔马特山区和环绕马特宏峰山巅一周!

乘坐直升机是欣赏采尔马特地区阿尔卑斯群山全景的最佳方式,每年大概有8000人搭乘采尔马特直升机(Air Zermatt)鸟瞰壮观的自然景色。采尔马特直升机也从事本区的高山救援,专业的救援技术在瑞士及全球都相当知名。我们那天是导游在确认有一架直升机没有救援勤务后才安排的,而就在我们抵达基地时,还看见从一架刚落地的红色直升机里抬出一张担架,担架上躺着一位摔伤了腿的滑雪客。

采尔马特直升机的观光服务项目有不同的选择,可以搭乘直升机环绕马特宏峰和鸟瞰山区全景后,返回市区直升机基地,或把你送到登山缆车站旁继续搭乘缆车上山。享受直升机之旅当然不会太便宜,它是必须坐满四个人才起飞,而每个人的票价是1200元人民币左右。

我从来没有坐过直升机,本来上飞机之前还有点担心会不会晕机或害怕,没想到从直升机升空开始,不管是飞越于冰河山谷之上,穿梭过峡谷森林之间,还是盘旋马特宏峰三角锥形的山体一周,甚至在山风开始强劲的午后,机身有些摇晃地降落时,我都没觉得丝毫头晕或害怕。我想,直升机驾驶技术高超,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马特宏峰高山四周近乎纯氧的绝佳空气,是其中的原因之二;而在几千米高空俯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和如此近距离平视庄严伟岸的马特宏峰山巅,则是让我心中充塞满满的感动而无暇也无处装盛任何消极情绪的最重要原因。

Crans-Mantana克莱恩-蒙塔纳 绝对奢华的度假体验

克莱恩-蒙塔纳(Crans-Montana)海拔“只有”1500米,属于瑞士法语区,是一个建立在罗纳河谷高地上的山间城市。它是由两个小城所组成,位于西边的克莱恩(Crans),和位于东边的蒙塔纳(Montana)。克莱恩-蒙塔纳一定是蒙受了老天爷的恩宠和厚爱,属于地中海型温暖气候的它,终年日照时间是瑞士全境之最,而清新纯净的空气,也是瑞士全境之最。

不过,四周雪山环抱,空气如此清新纯净的克莱恩-蒙塔纳,也是瑞士最豪华和奢靡的全方位休闲娱乐胜地。它有30多家酒店,130多家风味各异的餐厅,6个高品位的艺术画廊,4个顶级高尔夫球场,一些提供全面体检的私人诊所,一所专门接待全世界高端顾客的羊胎素细胞活化治疗机构,一家位于市中心全年开放的赌场,以及世界顶级名牌林立的商店街。

所以,当我们坐着巴士,在冬日明媚的阳光中抵达克莱恩-蒙塔纳的蒙塔纳盖尔车站时,带着车来接我们的酒店经理和克莱恩-蒙塔纳旅游局的公关人员,就已经在短短的10分钟路程之内,骄傲地向我们细数了有多少运动明星和好莱坞大腕选择定居在这里。

迷你巴士穿过蜿蜒的山路,把我们带到了好莱坞大明星定居的一大片山地小木屋之间。下了车,酒店经理左手一指:最性感的大叔级帅哥乔治·克鲁尼住在那里;接着右手再一挥:饰演最多集007主角詹姆士·邦德的罗杰·摩尔住在那里。当我们还在试图努力地弄清楚哪个大明星住在哪一幢小木屋时,他又笑眯眯地双手合拢,像捧着宝物那样指着身后的小木屋说:现在,我最尊贵和最亲爱的中国朋友们,你们就住在我们这幢最奢华的五星级小木屋里!

绝对奢华的度假小木屋(C rans Luxury Lodges)

哇!这哪里是小木屋啊,它简直就是温暖的人间天堂!

我们走进装修时髦、设施完全现代化的小木屋,看见偌大的客厅里放着两组黑色的天鹅绒沙发,沙发上随意地放着好几个大大的天鹅绒软垫。客厅的壁炉里正烧着几段粗大的柴火,屋子里有隐隐的绿野的清甜气味,一闻起来就知道是刚刚从山上砍下来的新柴。穿过客厅,我们来到窗外有着无敌雪景的开放式厨房和餐厅,发现黑色长餐桌的一角有一个黑板岩托盘,托盘上有切成方块、黑褐相间的奶酪蛋糕,还有鲜艳欲滴的红色草莓和一串串红色小浆果。

我们四个人顾不得出发前在采尔马特酒店里已经吃了很饱的早餐,也顾不得待会儿就要去镇上吃海鲜法餐,坐在餐桌旁拿起叉子就吃将起来。请相信我,那第一口奶酪蛋糕和着新鲜草莓的滋味,到现在正在伏案写稿的我的味蕾的记忆里,都还是回味无穷。

度假小木屋里一共有四个房间,包含三间大床房和一间双床房。位于地下室的主卧大床房还连着桑拿房和温泉。另外还有一个装满了各种葡萄酒的冰酒窖。我们享受了桑拿和温泉,但却没有人愿意当家长,一个人住到地下室的超级豪华主卧室里,所以都跑到楼上的房间去住。我和陈力一起住在舒服的双床房里,重温小时候和姐妹住在一起的甜蜜时光。

李静在检视小木屋的厨房时发现,除了设备齐全的炉灶、锅碗瓢盆,壁柜里还赫然有一袋中国产的大米。已经连续10多天只吃西餐的我们,狂喜之余,中国胃也开始强烈地号叫。做菜功夫一流,可以自己一个人置办一桌酒席的陈力,大材小用,为我们大家熬了一锅大米粥。等我们晚上欣赏夜景回来之后,每个人捧着一碗烫嘴的清粥,坐在壁炉熊熊的火焰前,一面呼噜呼噜地喝粥,一面天南地北地瞎聊,感觉自己真的是幸福得一塌糊涂。

坐在小木屋舒适的客厅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经验,那就是白天能看见高空登山缆车直接在窗前经过,而且它的距离之近,真的好像是探出身子、伸长手就能拉到。还好小木屋的玻璃窗隔音超好,玻璃也是单面镜材质,所以我们能很安静地坐在客厅里“窥视”缆车里形形色色的旅人。

失而复得的手机

在克莱恩-蒙塔纳镇上做派和食物品质都堪称一流的法餐厅(Caviar House&Prunier)吃完鲜美的海鲜午餐之后,旅游局为我们安排的导游带我们到离市区中心最近的高尔夫球场去散步。

高尔夫球场里的一个小湖泊已完全结冰,围着湖泊的小丘上也早已积着厚厚的白雪。趁着午后阳光正好,许多人三三两两沿着湖边散步,也有的家庭带着孩子在临时搭建的雪上儿童乐园玩单滑板、雪橇和用汽车轮胎做的滑雪凳。我们在湖边缓慢地走了一个多小时,温柔的冬日阳光照在身上、脸上,暖暖的。其间还发生了一件让陈力感动不已的事。

在高尔夫球场的湖边拍照时,陈力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大衣口袋里的手机掉进了雪地里。等她想要再拿出手机拍照时,才发现手机已遍寻不着,而这时距离上一次拍照时间有将近一个小时了。我们一起沿着来路往回走,一面走一面看看地上有没有手机的踪影。等我们走近高尔夫球场大门边的露天餐厅时,一位正在为前排顾客服务的餐厅服务员立刻把手上的水瓶放下,对顾客说了几句话,然后朝着我们走来。

他从围裙的大口袋里掏出了陈力的手机,交给陈力时解释说,一位当地居民捡到了这部手机,在原地等了10多分钟,见没有人来寻找,于是拿到餐厅来交给了负责露天咖啡座的他,觉得丢失手机的人应该会来这里询问。他从手机的待机界面上看到了中国字,因此猜想手机应该属于一位中国人,而我们四个人又是当时高尔夫球场里仅有的华人,所以远远地一见到我们就赶快跑过来了。

原本还在焦虑通讯录里的所有资料都全部丢失,并且在接下来的行程里没法再和国内联络的陈力,看到失而复得的手机自是喜出望外,她极力试着用很婉转而不失对方尊严的方式付给那位服务人员一些小费,那位帮了大忙的男孩却极力坚持不收取任何金钱,而且还极具公关架势和诚恳地说,这是克莱恩-蒙塔纳对任何尊贵的来客应有的服务。

带着满满的快乐和感激的心情,继续我们对这个拥有“高尔夫圣城”美誉的高尔夫球场的探索。

高尔夫发烧友的圣城

18洞的塞维亚诺·巴列斯特罗(Severiano Ballesteros)专业球场和9洞的杰克·尼克劳斯(Jack Nicklaus)业余球场是克莱恩-蒙塔纳最知名的两座球场,它不仅提供了从马特宏峰至勃朗峰壮阔美丽的景观,18洞的塞维亚诺·巴列斯特罗,还被世界专业级高尔夫球职业选手评为瑞士的最佳高尔夫球场。塞维亚诺·巴列斯特罗每年都会举办瑞士高尔夫球公开赛,每年9月份举行吸引全世界高尔夫精英球手都来参赛的欧米茄欧洲高尔夫大师赛。这个赛事,不仅高手如云,在现场观赛的人也有好几万,世界各地的球迷观众也能通过十几家电视台的转播,欣赏球手们在美景如画的绿野上的精彩表现。

每年400场以上的活动

克莱恩-蒙塔纳对把自己打造成为一级旅游地区的企图心真的是非常强烈。除了一流的世界级高尔夫球赛事之外,这里一年四季还举办各种各样、总数高达400多场的活动。例如马术场地障碍赛、阿尔卑斯山世界杯滑雪赛,每年夏天举行的热气球节,还有被摇滚乐迷们称为“奇思异想节”的卡布利斯音乐节,届时,克莱恩-蒙塔纳处处都能听见充满力与美的摇滚音乐,而许多山坡地上也能看见随兴随性的小型摇滚乐音乐会。

克莱恩-蒙塔纳当然也能滑雪,它的滑雪道从海拔3000米的普兰(Plaine Morte)冰川向下延伸,在树林旁,滑雪道变得宽敞明亮,适合初学者和厚雪爱好者滑行。高水平滑雪者可以乘坐升降椅到达拉图拉(La Toula),去寻求真正的速降挑战。最受欢迎的要数宽阔的滑道和一直延伸至谷底的国家大滑道,后者全长12公里,是该地区最长的滑道。

绝对奢华的早午餐

我们在克莱恩-蒙塔纳的行程只有一整个白天和一个晚上,但不管是住的小木屋,中饭在Caviar House&Prunier吃的米其林海鲜餐,还是晚饭在Le Crans&SPA酒店吃的意大利餐和从山上俯瞰克莱恩-蒙塔纳市区的美丽夜景,都是此行中数一数二的奢华经验。可当我们以为克莱恩-蒙塔纳的奢华已经到了极致时,才发现最奢华的经验才将要开始。

从小木屋柔软舒适的床上醒来时,我们听见楼下厨房里似乎有些动静,空气里也飘着浓浓的现磨咖啡香。等梳洗完毕,着装整齐后下楼一看,哇!一整个餐台上摆满了待煮的新鲜食材,而两位穿着围裙的男厨师正在厨房里忙着洗菜、切菜。

见我们都准备好可以吃早餐了,男厨师从烤箱里拿出了刚烤好的面包,告诉我们咖啡已经煮好了,我们可以先简单地吃点东西,但不要吃得太饱,因为等到11点左右,我们就有一顿丰盛的早午餐了。

我们于是很幸福地,也有一些些不好意思地像个阔少奶奶一样,坐在餐桌前喝着香浓的现磨咖啡,吃着香喷喷新出炉的全麦坚果面包,然后看着两位专业男厨师,在厨房里忙着为我们烹煮一顿绝对值得期待的华丽早午餐。

如果你问我早午餐有多少东西?坦白说,我们真的不知道。因为只看见食物一盘一盘、陆陆续续地往餐桌上放,一直到整整一长条餐桌上都摆满了东西,而且每一样看起来都那么诱人和好吃。我只记得自己吃了烟熏三文鱼、放了很多红椒青椒的蛋卷、淋上厚厚枫糖浆的华夫饼、一大块苹果腌火腿,最后还吃了一大盘烤蔬菜和很多新鲜草莓。

早午餐之后,当我们终于要告别这段绝对华丽的旅程时,我们拉着行李,摇摇头,摸摸肚子,用不可置信的眼神和表情彼此对望了一眼,然后离开克莱恩-蒙塔纳的梦幻小木屋,去往巴士站。

Gstaad格施塔德 让浪漫爱情升温

其实在我们冬季的行程安排中,格施塔德(Gstaad)是很吃亏的。

它是我们最后造访的一座山间小镇,排在它前面的每个城市都大名鼎鼎,各个都有冬季无敌雪景和雪上活动,都以或高调或低调的奢华受到达官贵人和名人的青睐。所以夹在前面三座美丽的山间城市和后面一座拥有古老历史的都会城市之间,格施塔德显得有些势单力薄,更何况我们只有短短22小时的停留时间,对一路饱览了高山峡谷、冰川湖泊,又体验了奢华酒店的我们来说,审美疲劳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遗憾。

可是,当我们在冬阳余晖还没有完全褪尽之前抵达格施塔德之后,情况却似乎有些逆转。

就像许多好莱坞大明星分别有情有独钟的瑞士度假地区一样,我们四个人一路行来也都有各自更偏爱的城市和更热衷的活动。我是个定力不够和容易移情别恋的人,因此每到一座城市,就都会信誓旦旦地说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可是请相信我,当我走在格施塔德那既有历史沧桑感,又古典迷人的市中心时,从心底涌出的浪漫和几乎泫然欲泣的凄美感受,却是强烈而千真万确的情绪。于我而言,它的美丽不仅仅在于那蕴涵着历史沧桑的古老面貌,还在于那不得不让人仰视的、恬静安然的骄矜自持。

格施塔德的海拔高度刚刚超过1000米,有3500个居民和大约7000头牛,位于瑞士西南部德语区,属于阿尔卑斯山脉伯尔尼段的少女峰地区。和其他瑞士著名的旅游胜地一样,它以舒服的海拔高度、清甜的新鲜空气、如油画般的田园风光,以及冬夏皆宜的户外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不过,它所吸引的旅客和其他几个美丽的山城不尽相同,它的知名度不是太高,在一般游客心目中远远不及采尔马特或圣莫里茨那么有名,但是,它却是富豪和贵族心目中的隐世天堂,是他们可以真正安静下来修养身心的地方。

格施塔德市中心1898年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几乎蔓延全城,烧毁了许多街上的建筑。灾后重建时,格施塔德政府制定了规则,要求所有新建的房屋都必须是传统的木屋风格,不仅要有木建斜顶,楼层也不能过高,因此在格施塔德放眼所见,绝大多数都只是三四层楼高的木屋,就连我们下榻的顶级五星级酒店Grand Hotel Park,也是内部装设摩登时尚,外观却和街上其他建筑一样,木板外墙上爬满了缤纷花朵的传统木屋造型。

为了缅怀在那场大火中失去的人与物,格施塔德步行街(Gstaad Promenade)两旁几乎所有美丽木屋的尖顶上都清楚标示着该幢木屋的建造年份,仿佛一座座见证历史印记的纪念碑,告诉后人:这幢建筑在焚城大火中幸存,那幢建筑的前身被大火吞噬,可如今已浴火重生。

格施塔德和瑞士其他奢华的度假胜地一样,市中心的步行街上汇集了几乎全世界所有的顶级知名品牌专卖店,但是,这些只有有钱人才敢随意踏入的专卖店,在格施塔德的木屋里却显得如此沉潜低调,就连橱窗展示都安静异常。另外,虽然格施塔德也是瑞士知名的滑雪度假胜地,可是它的主要商业步行街上却不见其他城市惯见的热闹的滑雪运动用品店和针对观光客消费的商店,反而是在一幢幢古老迷人的木屋里看见寻常过日子的柴米油盐。

我们赶在商店关门前,利用一个多小时逛了整条商业街,除了忙着一面惊叹、一面举着相机为美丽木屋拍照,也都被街上一间专门卖锅碗瓢盆的日用品店所吸引,在里面流连忘返了大半个小时。还好,或者应该说可惜,格施塔德是我们此次旅行的倒数第二站,我们每一个人的行李箱里都塞满了前三个城市旅游局给的厚厚重重的资料,和我们沿途买的这样那样的小东西,所以已经实在装不下一个铁锅,要不然,我们准会一人买一只颜色鲜艳、造型漂亮的奶酪火锅回家。

不过,虽然买不成火锅,我们还是有办法享受当地人的美好日常生活。我们在街上一家陈设精美的食品超市里买了各种火腿和香肠切片,以及各种口味的奶酪,把它们装成一个大大的拼盘,还搭配了一瓶超市老板介绍的当地人喜欢喝的红酒。当晚,我们在赢得《高特米兰美食指南》(Gault&Millau)18分荣誉的Chesery餐厅里吃完色香味以及服务俱全的晚餐之后,各自回房间洗了澡,换上了舒服的睡衣,然后全挤到李静的房间里,在落地窗外一片火树银花的浪漫夜景衬托下,一面吃着火腿奶酪,一面喝着红酒聊天,一直到深夜。

《高特米卢美食指南》和《米其林美食指南》是目前通行于全世界的权威餐厅指南和评级系统。《高特米卢美食指南》创刊于1961年,以1至20分为评分系统;《米其林美食指南》则是创刊于1900年,于1926年开始,以1至3星为评级系统。瑞士的餐厅指南目前多以《高特米卢美食指南》为标准。

馅料独特好吃的萨拉米肠

我们在格施塔德街上闲逛时,正好遇上当地私人滑雪教练俱乐部举办的带有宣传性质的街头狂欢派对。这些穿着亮蓝色滑雪制服的私人教练们,为派对准备了许多有当地特色的肉制食品和低酒精软饮。我们既好奇又开心地被这些热情好客的滑雪高手们拉进了派对,大口喝了热热的软饮,也品尝了一片片的冷肉,然后就发现了我们,至少是我,截至目前吃到过的最好吃的萨拉米肠。

这个绝顶好吃的萨拉米肠里放了许多坚果,坚果的颗粒既增添了咀嚼时的口感,散发出的味道也丰富了萨拉米肠的香气层次,更重要的是,当坚果颗粒遇上肉类纤维时,所创造出的纤浓合宜,更是让人口角生香,欲罢不能。我们于是赶紧问陪我们逛街的导游,哪里能买到这么好吃的萨拉米肠,同时也央请她无论如何都要挪出有限的旅游时间带我们去买。

于是第二天早上,我们在格施塔德白雪苍茫的乡间坐了马车之后,导游替我们把吃中饭的时间挪后了半个小时,带着我们到大街上的一间肉品专卖店,让我们大肆采购了一番。我们买了各式各样馅料的香肠带回北京,从小在英国长大、也吃过无数萨拉米肠的儿子,在和他老爸喝着二锅头、吃着坚果萨拉米肠之后告诉我,这真的是他吃过的萨拉米肠当中,最好吃的一种。瑞士旅游局的朋友说坚果馅萨拉米肠是瑞士常见的食品,所以我强烈建议读者朋友去瑞士旅游时一定要尝尝它。

浪漫马车之旅

虽然我们此行瑞士见多了仿佛镶嵌在风景画中的小木屋,但格施塔德的乡间木屋却真的是其中之最,美丽精致得有如梦幻中的童话一般。这里的每一幢木屋相距甚远,外观差别也不大,甚至和传统牧民的房子相去不多,但也许其中一幢木屋的主人,就是某个国家的皇室成员,或某个来此寻求安静的世界知名巨腕明星。

不过,骄矜自持的格施塔德居民对这些达官贵人的青睐却表现得十分无感。我们来此之前已得知,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瑞士网球天王费德勒,以及闹出性丑闻的大导演波兰斯基等都在这里拥有房产,而拥有超级好歌喉、出演《悲惨世界》的巨星安妮·海瑟薇也才刚度完新年假期离开,但当我们问马车车夫和一位路边居民,哪一幢木屋属于哪位名人的时候,他们却都一脸平静地随手一指,丝毫没有任何兴奋的感觉。

据说,被全世界歌迷疯狂追捧的迈克尔·杰克逊,在格施塔德就碰到了个大钉子。他想买下伊丽莎白·泰勒每次来此度假都会下榻的一间建造于1899年的古老酒店,但酒店老板丝毫不为巨星所提出的价钱所动,说不卖就是不卖,最后,超级巨星只好买下一幢大木屋。

离开格施塔德的那天早上,旅游局温暖热情的导游为我们安排了一趟浪漫的马车之旅。在格施塔德白雪皑皑的乡间,四轮双马的马车穿行于茫茫田野上,穿行于质朴美丽的木屋间,虽然时间长达一个小时,但因为座位上铺着厚厚的羊毛垫子,还有御寒的羊毛毯子盖在腿上,我们丝毫不觉寒冷。

在整整一个小时的马车行进间,我们几乎独自拥有整座旷野,唯一碰见的,是一对穿着越野雪鞋,在雪地里徒步行走的情侣。当他们从远处迎面走来时,我们四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被那位周身散发着明星气质的女士所吸引。她的身材既高挑又窈窕,一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金色鬈发松松地披在肩上,上半身穿着一件纯白色的束腰短款雪衣,媲美专业模特的修长双腿裹着紧身的亮黑色长裤,她纤长的颈间系着厚厚的豹纹羊毛围巾,露在雪镜外的脸颊白皙干净。与我们错身而过时,她微微点头并露出甜甜的微笑,让我几乎确信她不是哪位皇室成员,就是哪位好莱坞一线大明星。

罗斯黎(Posthotel R ossli)酒店

准备搭火车前往下一个城市伯尔尼之前,我们在镇上最老的一家酒店吃了午餐。这家叫罗斯黎(Posthotel Rossli)的酒店,建造于1823年,原来只是一间普通的木屋民居,后来因为位于城市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在1845年时改装成为格施塔德第一家酒店。这家目前由第四代亲自经营并掌厨的酒店,幸运地躲过了1898年的焚城大火,所以它不仅是格施塔德最老的一家酒店,同时也是市区内最老的一幢木屋建筑。

我们选择了酒店餐厅临街靠窗的座位,也许是吸了一早上几近纯氧的新鲜空气,我一面喝着热腾腾的、由老板亲自掌勺的家传浓汤,一面困乏得直想打瞌睡。朦胧中,我想象着将近200年前,旅人骑着马或坐着马车,风尘仆仆,一路颠踬,好不容易来到城市,看见转角处挂着奔腾马匹招牌的旅店灯火,闻着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时,那种心安,那种妥帖,真是让人动容和神往。

罗斯黎酒店拥有18间全是由原木装饰的舒适温馨客房,如果需要,可以经由大部分的酒店订房网来预订客房。

充满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的格施塔德

说真心话,我好遗憾此行我们只能在格施塔德停留短短的22个小时。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到旅客服务中心去租借一部自行车,然后像当地居民那样,慢慢地骑着车在城里、在田间闲逛。我会把自行车随处一搁,在某棵大树下的草地上睡个午觉,或者自己做个火腿奶酪三明治,然后穿上舒适的运动鞋走到2000米的山上野餐。我会在每年夏天古典音乐迷心目中的盛事梅纽因音乐节时,买张套票,尽可能参加每一场在格施塔德市区教堂里或邻村萨能 (Saanen) 小教堂里举行的音乐会,也会在瑞士网球公开赛时,挤在骄傲的瑞士人中间,看费德勒打球。

还好,瑞士国家旅游局的好心人听见了我的呼唤。2013年夏天的瑞士之行,徐巍和我,就在格施塔德邻村萨能的小教堂里,聆听了至今想来仍让我的灵魂悸动不已的天籁。

Berne伯尔尼 以古老历史为傲

我们是坐在造型可爱的奶酪火锅卡通车(Fondue Carriage Ride)上,在天上下着大片大片绵密的雪花中,认识伯尔尼这座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的老城市的。

伯尔尼虽然是瑞士首都,是仅次于日内瓦和苏黎世的第三大城市,但凭良心说,它的城区实在不大,或甚至可以说,和国内任何一座省会城市比较起来都实在是有点袖珍。伯尔尼有两个城区,新城在右岸,老城在左岸三面环水的岛上,中间隔着阿勒河,以七座造型精致独特的桥梁相连。1405年的一场大火,把老城区的木造建筑全部焚毁,重建时全部改用石头,而这些坚固的石头房子一直到现在都还保存完好。

为了维护并维持老城的历史样貌,伯尔尼市政当局对城市里的新建项目控制得非常严格。除了必须严格遵守城市内30%的面积为森林和公园之外,旧城区里不准修建任何新建筑,而新城区里也只允许修筑办公楼、生活服务设施和住宅。此外,新建筑不仅有楼高限制,建筑式样和风格也得和老房子协调一致。因此伯尔尼老城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中世纪的建筑风貌,市内有形式各异的喷泉、带拱廊的商店走道、高耸的塔楼,以及截至目前,一座位于市政厅前全世界保存得最好的中世纪广场。

造型可爱的奶酪火锅车(Fondue C arriage R ide)

当我们按照行程表上约定的时间准时走出酒店大门时,一眼就看见了一辆黑白相间、一辆纯奶黄色,造型都可爱极了的车子停在大门前。彬彬有礼的门童告诉我们这两辆像卡通片里走出来的车子是来迎接我们的时候,脸上还带着有些促狭的微笑。

当两位卡通车司机走上前来,略微弯腰地请我们坐上车时,突然间我们都有些迟疑。那时天上下着大雪,还刮着不小的风,望着卡通车单薄而四面透风的车身,想象着它将要以摩托车的速度行驶,我们顿时只觉身体打战,一股寒意袭上身来。

卡通车司机大概看出了我们的担心和迟疑,马上回身拿出了一床厚厚的毛毯,用流利的英语为我们解释说,待会儿坐上车,我们不仅会盖着厚毛毯,他还会为我们架上一个木板架,上面有小瓦斯炉明火热着的奶酪火锅,有方块面包,有保温壶装着的热咖啡和热茶,还有一杯御寒的香槟酒呢。

我们于是在风雪中勇敢地坐上了车,腿上盖了毛毯后果然暖和了很多。在出发前往老城区游览之前,卡通车司机先把我们载到了一间餐厅,餐厅前已经停放了另几辆长相类似的奶酪火锅车,车上也坐着几位和我们一样既新奇又期待的旅客。稍等片刻后,司机从餐厅里端出来了一个长方形的大木板架子,把还咕噜咕噜冒着热气的火锅和一应食品全部给架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就像小朋友坐在儿童餐椅上那样,被卡在放下来的餐台前老老实实地坐着,一路上还收到好多被爸妈牵着手的小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目光。

奶酪火锅卡通车沿着16世纪圆石铺就的光亮街道,经过红瓦白墙相映生辉的古老房屋和连接着它们的拱形长廊,穿过几座各有典故的街心彩柱喷泉,瞻仰了1530年建造的、位于老城区主要十字路口中心、欧洲最古老的钟塔,1421年建成的有个直插云天尖顶的哥特式大教堂,以及大教堂对面建于1857年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联邦议会大厦。联邦议会大厦绿色的圆顶,耸立于身旁一片低矮的红瓦屋顶之上,显露出一派庄严的气象。

卡通车在漫天风雪中一路前行,我坐在后座盖着厚毛毯,吃着热腾腾的奶酪面包,倒也不觉得冷,可心里却对冒着风雪骑车的司机感到十分不安。因此,每到一处景点就尽可能要求司机简短他的介绍,甚至还表现出对该景点不太有兴趣的样子。可是尽责的司机还是每到一处就停下车来,让我们继续坐在车里,他则下了车在风雪里为我们详细解说墙上的哪座浮雕是哪年雕就的,以及这些鬼斧神工的美丽浮雕都有哪些意义。

回国后整理照相机和手机里的相片时,我发现这段本应该很有画面感的景致照片却是一路上拍得最少的,甚至少到我没法把它们完整地呈现在书里。我知道那是因为我想只专注于聆听司机先生的介绍,专注于给他应得的回应和尊重,因此我放下手上的相机,牢牢地看着他,专心听讲。

伯尔尼购物乐

在伯尔尼停留的第二天下午,是我们此次冬季之行中唯一的“法定”购物时间,我们当然都抓紧机会好好地利用了它。

虽然伯尔尼的市区不大,但为了能节省时间多逛几家商店,我们也学着当地人那样,拿着瑞士通票随处跳上一辆行驶于市区内的有轨电车,再随处跳下我们沿路看着喜欢的商店门前。如果不是因为还下着大雪和天气太冷,我相信到火车站旁的旅客服务中心去租辆自行车可能会更惬意和方便。伯尔尼的街道虽然铺着圆圆扁扁的鹅卵石,但却十分平坦宽阔,而且马路上也没有疾驶的汽车和突然狂鸣的喇叭,所以在古典而充满艺术氛围的街区间骑行,应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虽然小组解散自行逛街,可我们都在伯尔尼街上一长溜的古董店里(不管是真古董还是假古董,反正“古董”得很好看就是了!)逗留了很长的时间。伯尔尼的古董街就在市区中心,顺着十字路口钟塔往旁延伸的挑高拱形回廊底下,起码有10至20家卖老东西的店铺。陈力买了一幅据说是18世纪的油彩画作;李静买了巴洛克风格的古董手工艺术雕刻;徐巍和我则流连忘返于古董首饰店,各以非常合理的价格买了一块回国后备受赞赏的古董手表。

我们当然也不能免俗地逛了巧克力商店,在一家现场纯手工制作的巧克力店里提回了大包小包的各种风味的巧克力。

伯尔尼粮仓酒窖餐厅

即将结束此次旅行回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当地旅游局为我们安排了在伯尔尼市区里最有名,也最受当地人和观光客欢迎的餐厅“伯尔尼粮仓酒窖”(Bern-Komhauskeller)吃晚餐。

我们从位于火车站对面的施瓦茨霍夫(Schweizerhof)酒店出发,沿着有高高拱廊走道的商业街步行了大约15分钟,就到了只挂了一块普通招牌、从外面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建筑门前。一路上我们不太确定是否走对了路,但只要把写在白纸上餐厅的名字拿给任何一位看起来像当地居民的人看,他们都知道餐厅在哪里,也都能立刻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

和伯尔尼旅游局的公关经理在餐厅门口碰面之后,她领着我们走进小小的门和往下走一段不算宽的楼梯。可当我们经过楼梯转角,眼前却陡地一亮,在宽大气派的十几级木制台阶下,赫然是一座有着像中古世纪教堂那样彩绘穹顶和油画方柱的开放空间,偌大的空间里到处都点着蜡烛,就连从穹顶垂下的吊灯里,也都是一支支闪烁着温暖烛光的巨型蜡烛。

有巴洛克巅峰时代艺术风格的伯尔尼粮仓酒窖餐厅和伯尔尼市一样古老,它建成于1718年,至今已经有将近300年的历史。原来用作储存征税粮食和国库葡萄酒使用。1893年,一位兼具艺术与商业头脑的建筑师将它的楼层全部拆掉,改建为气势不凡的穹顶,作为庆典时的宴会厅使用。1897年,伯尔尼城市建设部门进行了公开招标,计划对地窖的穹顶和墙面进行彩绘。

现在,如果你到粮仓酒窖餐厅用膳,就可以看到100多年前伟大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他们把伯尔尼地区所有部门的徽章、格言警句、地方民歌集锦、当地花草动物都彩绘上了墙面。另外,在支撑着拱形穹顶大厅的12根大柱子上还画了12幅具有代表性的伯尔尼民间女装,而有三层楼高的穹顶上,则画了31名身着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男装的乐手。欣赏这些彩绘艺术作品,就像阅览一部历史画册,对后代和旅行者充分展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由于我们的旅途已接近尾声,那天晚上,我们都刻意地装扮了一番,不仅化了妆,还在厚厚的羽绒大衣底下,穿上了美丽的晚餐裙装和高跟鞋。征得旅游局公关经理的理解和同意之后,我们又自费点了几道价目表上昂贵奢华的海鲜和价格不菲的窖藏红酒,然后在300年的历史沧桑和彩绘艺术的环绕下,用了4个多小时才吃完晚餐。

晚餐后,下了一整天的鹅毛大雪已经停歇,墨黑的天空晴朗得像晶晶亮亮的黑丝缎一般。有人提议我们干脆绕远路走回酒店,一方面消食,另一方面也可以欣赏伯尔尼老城市老建筑的美丽夜景。于是我们踩着高跟鞋,在伯尔尼安静而寒冷的冬夜里逛了将近1个小时,才回到温暖如春的酒店歇下。(可怜滴酒不沾的我,在没有暖酒的加持下冻得够呛,但实话说,绝对值得!)

忠厚老实,但却绝顶聪明的伯尔尼

伯尔尼因为一直坚守并保持着中世纪的风格,因此常被瑞士同胞们讥笑为保守固执和反应迟钝。有一则通行在瑞士人之间的笑话说:“你可千万别在星期五对一位伯尔尼人讲笑话,要不然的话,你会害他在星期天做弥撒时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