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形势不断升级。游骑兵们本应在一个小时之内解决的战斗已经拖了两个小时。在空军机场的联合指挥中心里,加里森将军和他的参谋军官们正目不转睛地紧盯着监控屏幕,收听无线电里的每段对话;而在战场上空,分队指挥官哈瑞尔和马修斯正坐在“黑鹰”指挥直升机中,紧密观测着战场形势,此时他们隐约有了一个可怕的感觉——局势已经要失控了。
这些部队的作战负担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极限。杜兰特的坠机点眼看着就要被索马里人攻陷了。最初参加此次行动的大多数队员们——大约160名三角洲特种部队成员和游骑兵战士——也已经被分割成了数个部分,要么分散乘坐在正遭遇重创的地面护送车队上,要么被困在目标建筑与首架直升机坠落点之间的某个地方。他们本属于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一部分,但在其他支援部队到达之前,仍如困兽一般,被成千上万愤怒的索马里武装分子层层包围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苦苦为生存而战斗。从第十山地师抽调的一个整编连约150人的队伍已经抵达了任务区基地,正在火速赶往杜兰特的坠机点,可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装甲车必须要首先穿过遍布在城中的无数个致命伏击点和路障。
第十山地师的另两个连也在赶来的路上,此外,联合国的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维和部队已经同意增派坦克和装甲运兵车赶往交战地点,但集结这样一支多国部队所需的后勤保障将是惊人的,而且肯定要耗费数个小时。可再有两个小时,天就要黑了。
那些正拼命奋战的士兵们对于战场的整体态势一无所知。他们看不到拐角后愈发绝望的挣扎情景,每个人都在边打边想着,再坚持几分钟援军就到了。
就在杜兰特的座机被击落前不久,唯一的一支空降兵支援小队快速滑降到了首处坠机点,该地距目标建筑物只有几个街区。他们乘坐的是“超级68”号“黑鹰”直升机。在机舱后部,空军技术军士蒂姆·威尔金森夹坐在两名机组成员中间。这时,旁边传来了一块白色写字板。上面大大地写着几个黑字,“61号坠落了”。这条坏消息令所有人血脉贲张。他们要投入战斗了。
这些人来自不同的营队和作战单位,但一起训练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威尔金森是机上两名空军伞兵中的一员。另外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一支5人三角洲小队和7名游骑兵队员。自从夏天早些时候制定这项任务以来,这支14人的小队就一直在为滑降至坠机点而训练,起初是在本土的布拉格堡,后来被调到了摩加迪沙。开始时有人觉得根本不会出现此类情况,并未部署战斗搜救小队。后来大家逐渐意识到,在执行任务时,直升机很可能会遇袭而被击落,于是加里森力排众议,带上了这支队伍,不过他们仍然被视为战场上的奢侈品或麻烦事,就像庞大碍事的医疗急救包一样。
在军中,大家一直十分避讳那些不吉利的预防措施,比如他们就不喜欢三角洲队员在行动前把自己的血型贴在鞋上的做法。谁都不想触霉头,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小心驶得万年船。于是在头六次行动中,战斗搜救小队还是在战斗区域上空兜上个把小时才返回基地。
威尔金森和他的空军战友所接受的医疗急救训练更像是在体验极限运动。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救助被击落的驾驶员,可既然没人能预知飞机会在何时何处坠毁,演练地点也就囊括了从大洋深处到山顶地带,从两极冻原到闹市中心的各种区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口号。悬崖攀爬,沙漠搜索,高空跳伞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如果需要,他们有时还要深入敌后,找到受伤失去联系的飞行员,简单治疗后再把人带回。该训练的目的是锤炼他们超越常人的极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威尔金森刚加入这支队伍时,偶尔还会有人在跳伞训练中丧命。那时他刚满25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酷爱野外活动。他毅然舍弃了电气工程师那沉闷的职业,转而追求刺激些的行当。在陆军特种部队水下呼吸训练中心的操练是威尔金森永生难忘的噩梦。在一项名为“横渡”的练习中,受训者要背负数个装满了水的罐子沉入到一个深水池中,屏住呼吸,前进25米走到另一头,中途不能上浮换气。这对威尔金森来说简直太难了,单是在水下走那么远已经够受的了,可教官们同时还在拉扯他,阻挡他,让他迷失方向,扒下他的面罩和脚蹼,粗暴殴打他,甚至还推他撞向其他队友……就是为了模拟在真实环境中执行救援任务时那种危及生命的紧迫感和狼狈不堪的状态。惊慌失措或中途放弃都会被视为不合格。成功走过水池的人一般能有30秒的时间浮上来喘口气,可紧接着就得再掉头潜回对面。如此反复,直到无法完成训练的人达到相当数量,才会告一段落。而这只是众多近乎变态训练中的一项。那些最终能挺过这些测试,或是拥有多年类似艰苦救援经验的高手们都是些冷酷无情、坚忍不拔的家伙。而在特种部队里,“蓝衣飘飘”的空军还是会同羸弱无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三角洲部队的小伙子们把他们称为“摇摇烤”(美国一种制作炸猪排的方便食品。)突击队。在他们眼中,通过完成空降训练进入特种部队就是一种投机取巧。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空军也确实是对体力要求最低的一支队伍。有些三角洲队员把他们和四名海豹突击队员的编入理解为军兵种之间内部斗争妥协的结果。毕竟这是一次“联合”作战行动。谁都想上去试试。也有些人根本不去理会这种小肚鸡肠的想法,但在机库里,还是有不少人对威尔金森几周以来的部署指指点点。好在他和他的空军战友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
当写字板传到威尔金森手上时,他恨不得马上了解更多的信息。“61号掉在了哪?”“着火了吗?”“多少人在机上?”对他来说,除了身体上的危险,救援行动还是一次对头脑的挑战。战友的生命完全取决于他是否考虑得周全。他带了两个重重的背包,一个装的是医疗用品,另一个则是撬开直升机救人用的工具。平日的训练教会了他如何应对压力和使用工具。剩下的就要随机应变了。
专业军士罗伯·菲普斯是机上最年轻的游骑兵战士,他们都管他叫“菲普斯特”,今年刚刚22岁。对于那些久经沙场的军人来说,战争只是一段必须面对的阴暗人生,是工作的一部分。他们被赋予过各种任务,而且不管过程怎样,他们都完成了。可对菲普斯来说,一想到战场的情景便毛骨悚然。他的脉搏加速,神经也突然紧张了两倍。他所能想到的唯一可与之相比的便是吸毒了。他如坐针毡。以前,他曾是一个在底特律长大的小混混,整日饮酒作乐,无法无天。游骑兵部队的训练正好让他充沛的精力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得到了宣泄。这也正是所有“呼-哈”精神和士兵士气来源的秘密所在。在战场上,你获得了杀人许可,可以肆意践踏这世界上最大的禁忌。你杀了人。而且理所应当要杀人。人们常常不会以这种方式来谈论这个话题,但事实就是如此。菲普斯并不觉得自己嗜好杀人,但他已经被雕琢成了这样的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的就是这一刻,而他也正斗志昂扬地等着。他手里提着CAR-15冲锋枪,这种枪的射速可达每分钟600发,他已经能够做到百发百中了。可他身体中的某些部分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真的去做这种事。现在,他提醒自己:该动真格的了!他突然感到惊恐、兴奋,甚至紧张。以前可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
驾驶员丹·乔莱塔喊道:“还有一分钟。”机上的人便开始检查各自的武器和弹夹,并相互传达机组成员和坐在舱口的伙计所观察到的地面情况。在沃尔科特的座机坠毁八分钟后,他们抵达了该处上空。乔莱塔从北边飞了过来,操纵机身外倾,然后盘旋在街道上空约30英里的高处。刚才飞来运走了两名三角洲伤员的“小鸟”是直接降落在马里汉大道上的。可“黑鹰”的体积太庞大,无法在那降落。
威尔金森在机舱正中间,外面什么也看不到。队长斯考特·法雷斯军士长这时向他发出指示。两人对视了一下,然后朝对方点头示意。就是这了。乔莱塔喊了声,“行动”,跟着便把绳索踢了下去,队员们开始鱼贯而出顺着绳子下滑。该威尔金森了,可他突然看到早该扔下去的工具包还在飞机上。于是他和法雷斯一直等到前面下去的人彻底松开了绳索后,才又把工具包扔了下去,两人最后又检查了一下已经空荡荡的机舱,这才抓住绳子滑了下去。
这次耽搁的代价是巨大的,正当乔莱塔在这多出来的几秒钟里尽力稳住飞机的空当,一枚火箭弹在机体左侧爆炸了。这次爆炸就像一记横扫而来的重拳,将“黑鹰”直升机震得晃来晃去。乔莱塔本能地开始拉升躲避。
“我们在撤离。我感觉我们被击中了。”乔莱塔在无线电里呼叫。不远处的“小鸟”很快也发来了确认信息。
——“你们被击中了。”
——“就在引擎后方。”
——“注意,你们在冒烟。”
“可我们还有人吊在绳子上!”一名机组人员大喊。
乔莱塔听到了头顶螺旋桨转动的异响。刚才爆炸的碎片在水平旋翼上炸出了几个大洞。飞机开始左右晃动。爆炸炸坏了主引擎盖,还损坏了引擎冷却系统。多年的训练和本能告诉他现在必须立即撤离,而且要快,可乔莱塔还是设法稳住了飞机,退回到刚才盘旋的地方,又坚持了几秒钟,好让威尔金森和法雷斯顺利滑落到地面。
威尔金森刚一伸手抓紧绳索,就听到了上面的一声爆炸,但他正全神贯注地向下穿过卷起的灰尘,根本没感觉到飞机急促拉升和躲避的动作,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意识到乔莱塔刚才的冷静救了他一条命。
——“你们最好快点降落,”乔莱塔上方的一架直升机建议道,“你们顶上有个大窟窿。”
——“目前各项系统还算正常。只是旋翼系统有点杂音。我觉得能把它飞回基地。”乔莱塔说。
——“你们的水平旋翼上方一直在冒烟,建议赶快去新港降落。现在就去。”
——“让68号自己拿主意吧,”从“黑鹰”指挥直升机里传来了马修斯的声音,“他看上去还好。”
威尔金森和法雷斯刚一落地,“超级68号”便拖着一道灰色的轻烟,在低空晃悠悠缓慢飞过了城市。乔莱塔在驾驶舱里尽力飞行,就像开着一辆卡车行驶在一大片冰面上一样。即便烧光了燃油,“黑鹰”还能坚持一阵,可冷却系统一坏,发动机就要着火。他四处观察,想在附近找处开阔地。
“我看到了一处着陆点,各系统正常,传动压力开始失灵。”
这架顽强的“黑鹰”还在朝前飞。他们飞过了那片空地,又掠过了基地机场的栅栏。乔莱塔此刻还面临着一项挑战——如何安稳地将飞机降落。他知道现在没法盘旋了,于是警告机舱后部的成员抓牢,准备迫降,并同时用无线电告知地面急救人员做好准备,他驾驶着这架飞机以60节的速度开始降落。起落架放下来了,剧烈的碰撞让飞机晃动了几下,“黑鹰”最终还是完好无损地停在了地面上。
威尔金森刚落地,就听到了呼啸的子弹划过的声音。天气酷热,飞机卷起阵阵尘土,令他无法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于是他立刻闪到街右侧的一堵墙边,等着尘土散尽。
他随身带着一个小医疗包,身上背着CAR-15突击步枪、手枪、子弹、无线电、水壶和防弹衣。不过,威尔金森头顶戴着的不是“K锅”(美国陆军制式凯夫拉头盔。),而是轻型塑料高科技抗冲击头盔。这种头盔深受三角洲部队小伙子们喜爱。三角洲特种队员所执行任务的特殊性质要求他们必须能够迅速进出狭窄的空间,因此他们最关心的是头盔的防撞功能,而不是防子弹或榴霰弹弹片性能。威尔金森也喜欢这种小型头盔,因为只需一条尼龙粘带,他就能把手电筒绑在头顶上了。
在防弹衣的前胸,威尔金森塞了一片不轻的陶瓷板,再加上身上的其他装具,他的负重差不多达到了90磅,抵得上一半体重了,可他并没感觉到有多沉。至于戴上这样的陶瓷板到底是好是坏,在战术搜救直升机上,大家已经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了。这东西又重又大,有时坐在直升机里,胸板的上沿都能顶到下巴,让人难受得要死。既然要在直升机上坐好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想索性把这块板子拿出来算了。防弹背心的凯夫拉纤维能顶住榴霰弹弹片和一发9毫米子弹。不过,威尔金森估摸着,索马里人的标准武器应该是AK-47式步枪,那种枪的子弹射速要更快些。想到这,他还是强忍着在前胸插了片陶瓷板,而没有把它放在背部。他知道,战斗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则是:永远不要背对你的敌人。
可现实是,在这个堆满了垃圾,四处又都是石头房的路口,敌人仿佛正在从四面八方向他们射击。而他却什么也看不清。威尔金森摘下快速索降时用的皮手套,往防弹背心里一塞,心想着灰尘散尽后要仔细看看自己所处的位置。
他们降落在了马里汉大道上,这条路又宽又脏,就在坠机点正东。威尔金森侧身快速张望了一下,没看到“超级61号”。就摩加迪沙的设施来看,这条南北向的宽阔马路已经算是相当高档的了,数条东西走向的窄巷子与它交叉。他知道,“超级61号”就在其中的一条巷子里。大路两边排满了单层和双层的石头房,有红色的、白色的,还有灰棕色的,房顶铺满了铁皮,围成了一个个小院。有的外墙是用灰泥抹平的,还刷了漆,不过到处都沾染着路上褐色的沙土。墙都是坑坑洼洼的。就连那些用现代煤渣球修的墙,也是混了砂浆胡乱砌起来的,看上去就像是急匆匆搭起来的石头堆一样。很显然,虽然有的工程对当地人来说相当费劲,但大部分建筑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弄的。院子里种着小树,还有些长到了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