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了,别拿学历说事
Rachel在三个月前刚刚获得硕士学位,但他觉得求职的幸运女神已和他擦肩而过。
他的专业是管理工程。三年前IT行业火爆的时候,Rachel选择了继续留校,他相信高学历将给他带来更广阔的职业前景,而现在,他努力了很久,才在一家贸易公司觅到一份工薪相当于当年本科生的职位。
心有不甘的他顿时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发生了怀疑,对自己当初的职业规划有了动摇。于是他来到一家职业顾问中心,想从职业顾问的规划理论和丰富阅历中重新找到自己的职业出发点。
了解了Rachel的情况,职业顾问为他举了个例子:
卡尔罗本是一位在南斯拉夫留学的学生,他在大学里主修建筑工程,硕士学历。后来又到中国学了汉语,最后做起了进出口贸易。现在是欧洲德乐塔远东公司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还在北京官园附近经营起一家叫“魔法石”的魔术道具商店。
这个极具传奇性的人物职业发展的经历是“读中文是由于兴趣,做贸易是由于偶然机遇”。卡尔罗认为,“公司不一定光看学历,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因为学历只是你在上学时所得到的一个证书。如果是求职,一定要赢得老板的信任,要表现出比较积极、聪明、善于交际的一面。”
卡尔罗或许有着超人的精力和广泛的兴趣,但他成功的经验却给了Rachel很大的启发。经过职业顾问的指导,Rachel准备在以前为公司建立的CRM流程的基础上,尝试开发电子客服系统。Rachel相信,他的新方式和新理念会带给自己身处的这个小公司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低的运作成本。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像卡尔罗那样,在众多行业中辗转。但是他的经历也总结了个人职业规划的一个方式:兴趣使然,顺水推舟。
Rachel的经历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中有着很强的代表性。的确,近两年以来,工作经验和学历的对比出现了些微失衡。我们甚至能从表面现象中看到:学历在贬值,工作经验在升值。
据相关数据统计,2009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比前两年有所好转。但同时,高职高专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差距正在大幅度缩小,全国示范性高职就业率甚至高于普通本科院校。
另一方面,从薪资来看,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月薪较之上一届有了明显增长,但仍然没有超过2007届毕业生。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月薪虽然没有本科生高,但其增幅最大,比去年前年都有显著提高。
很多刚毕业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有种优越感,认为自己受过十几年教育,是高素质的人才,常常“心理错位”,把自己放在比别人高得多的位置上,心高气傲。殊不知自己的能力与实际要求相差甚远,不仅谈不上“睥睨众生”,甚至离社会需要的人才还差很大一块。
这一点,“高贵”的大学生们往往比不上那些专科生,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跟别人的差距,了解工作得来不易,所以更会用勤奋努力来弥补学历上的差距。这种心态往往弥补了大学生和专科生的学历差距,同样的水平,不同的薪水标准,招聘者当然选择后者。
学历只代表了我们受教育的程度,并不能代表我们的素质。我们要正确看待学历,既不要认为这一张文凭有多么了不起,也不要自怨自艾。
只要我们具有“踏实、努力、谦虚、耐心”这些最基本、也是最受欢迎的素质,不论大学生还是专科生,一样可以笑傲职场。毕竟要从学生身份转换到上班族,缺少这些素质是万万不可的。
据GE(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晓军介绍,公司会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对专业和学历有一定的倾向性。比如,GE公司在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通常都是硕士以上。但是,高学历也并不会为自己赢来更多的加分,综合素质决定了机会都是均等的。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应聘者是否能够很好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即自身具备的能力、经验等方面与所应聘的职位是否匹配。
无独有偶,一些世界知名企业对于应聘者学历的问题,都有一致的看法。
“英特尔公司在对员工晋升的考核时,从来不把学历当作一个重要因素。学历只是在初进公司‘踢好前三脚’时起一定的作用。但这之后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有的硕士生可能不用功,那么他的工资待遇就会降下来,而一些本科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么他就会得到更快的晋升。”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总经理王文汉博士说。
据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谢克海介绍,西门子人力资源部门有明确的“人才素质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经验,三是能力。其中,对专业理论、商务、市场等方面的熟知与把控都属于知识这一大类;而经验则包括本专业的实践经验,项目、领导经验,以及跨文化经验;而关于能力这方面,推动能力、专注能力、影响能力、指导能力,则是缺一不可的。
所以说,毕业以后求职以前,要摒弃“学历至上”的观念和心态,抱着务实的态度。往往,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只有10%能用上,剩下的90%都要在工作中重新学习。
重新学习就是个再积累、再提高的过程,积累经验、提高素养。而这个过程也充当着“关卡”的角色,诱人的机会就在“关卡”后面。只要我们沉得住气,一步一个脚印,即使“养卑”,亦能“处优”。
2.谁说优等生等于优秀员工
“对自己公司的产品抱有极大的兴趣;以传道士般的热情和执著打动客户;乐于思考,让产品更贴近客户;与公司制定的长期目标保持步调一致;具有远见卓识、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利用那些有利于你发展的机会;学习经营管理之道,关注企业发展;密切关注和分析公司的竞争对手;有效利用时间,用大脑去工作;要有忠诚、勤奋、热情和责任心的美德。”
这是比尔·盖茨总结出的优秀员工十大准则。它一直是微软员工遵循的行业准则和成功指南,同时也被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当作员工职业精神培训的标准。
从这十句话中,我们可以明白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如何更新和提高;对于工作,要如何怀有满腔热情;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又如何与其保持步调一致;对于集体的利益,如何以主人翁的精神,为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
那么,即将迈出校门的你,又具备几条呢?你可能是学校每年奖学金的“种子选手”,也可能是区、市级的优秀学生干部,还可能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可是,在你心里的“好点子”是否都能落到实处?你脑海中又是否装有全球竞争、最新的企业时尚和管理模式等先进理念?优等生并不是优秀员工的直接通道。
只有通过以下几点的不断磨炼,才有可能把一块“优等生”的胚子打造成游刃于职场中的优秀员工。
不可缺少的“职商”教育
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学生都被过多地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职商”——应对办公室的能力——的培育。于是,许多优秀毕业生怀着雄心壮志踏入社会,却败倒在错综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之中。每一位职场人士几乎都经历“求职面试”、“职场生存”、“办公室政治处理”、“跳槽”到“个人升值”一整套的个人职场生涯的发展道路。这需要毕业生在求职之前接受“职商”教育,而不仅仅是“学而优则仕”。
优秀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小钱是某名牌大学市场营销本科出身,毕业后如愿进入一家知名企业。刚进入公司时,他碰上什么事都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还不忘搬出一套套课本知识。
最初,大家都觉得小钱知道得多,脑子灵活。但逐渐发现,他的本事只是在嘴上,所说的具体措施大都对公司面临的现实情况帮助甚小。比如他经常举一些世界500强的例子,全是上千万元的投资。并且小钱还觉得,如果不按他的想法去做,公司根本发展不起来。
结果,试用期一到,小钱连一份合理的方案和计划都没有拿出来,只好走人。
没有具体实践,学历再高也只是纸上谈兵。销售公司往往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完成不了销售任务,学历再高也会被淘汰。
职场新手的一个通病就是:只说不干。通过系统而专业的学习,他们自认为掌握了能够跟得上时代的知识背景和理论结构,有着比那些“老人”更新颖的观念。然而,这一切激扬文字的浮谈在缺少实践经验的前提下,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这就造成了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常常夸夸其谈、眼高手低,容易将事情看得理想化,以至于出了问题还找不到原因。
而企业里的老员工,也许在理论基础上稍逊一筹,但在实际工作方面却往往是行家里手,在不断的打拼中脱颖而出。年轻的毕业生们必须意识到,自己学到的理论再先进,只有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变得有生命、有意义。企业之所以引入新鲜的“活水源”,绝非只是想听听一些根本实现不了的建议,而是希望有人能踏踏实实地把创新的想法落实到实践中。
企业最看重的,无疑是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和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若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出一套适用于工作的专业知识,那么一切都只能是空谈。
有很多年轻人在策划报告中能提出各种各样的创意和创新的方法,这也使得他们有资本在会议上激扬文字、心高气傲。然而一旦点子创意具体到了落实阶段,他们却突然成了行动的矮子。
点子和创意是静止的,它造就不出“优秀员工”。成功的重点在于实践,只有砌好每一块砖,才能盖出设计图纸上的房子。好的“主意”和“点子”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才能得以展现。即使再普通的点子,只要行之有效,一样能获得成功。正所谓:“一流点子+三流落实,不如一流落实+三流点子。”
优秀员工不缺点子,而是缺实干。
要努力比别人多做一点点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差。
她的父母告诉她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只有当黑人做得比白人高出两倍,他们才能平等;高出三倍,才能超过对方。同时,赖斯被告知只要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你可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同学手中的一个汉堡包,但也有可能当上总统。”
赖斯从那时起,就以踏实勤劳的精神为自己打拼未来。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使得她博学勤奋,思路清晰,捕捉问题准确,阐述能力极强。同时能说俄语和法语,能力十分全面。
说起她的成才经验,赖斯在多年后的一次演讲时说:“除了埋头苦干,成功是没有秘诀的,所以父母的话是对的。”
如果你被认为是一个“优等生”,那么你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比别人多做一点,那么你通向优秀员工的步伐就会比他人快两倍。如果你被认为资质平平,那么你更需要比他人多做一些,只有这样,才会不仅“平等”而且“超越”。
3.低学历不代表没价值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作家,他的戏剧在当时就已经受到整个英国的欢迎。然而很难想到的是,莎士比亚13岁时就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到了伦敦后,最初在剧院当杂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一步步成为演员、编剧。
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学历最低的总统,直到15岁的时候还认不全26个英文字母,后来所谓的读书生活也只在一个私人学校里度过了半年。但他却因为解放了黑奴,因为对国家的忠诚和贡献,使人们早已忘记了他的学历,而赢得了在美国历任总统中最高的声望。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他仅仅靠着家庭教育,在16岁时就成了颇有造诣的化学家。一生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后发明黄色炸药。时至今日,他设立的“诺贝尔奖”仍是世界范围内的最高奖项。
卓别林,美国著名喜剧演员。7岁就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他的喜剧风格为全世界带来笑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电影。他的喜剧天赋令无数科班出身的美国演员望尘莫及。
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前任总裁。大学三年级时从哈佛大学退学,与好友全力经营微软公司。几年后,无数美国顶尖大学的博士、硕士生费尽心思地想要挤进他的公司。
李嘉诚,中国香港首富。14岁离开学校,年仅22岁就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后来涉足香港房地产业,成为亿万富翁。
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这些无一不在向我们有力地证明一点:个人价值不再直接和学历画等号了。再高的学历,也无法直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再低的学历,也不能抹杀一个人的优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低学历者不再是“学历时代”的牺牲品。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跳出“唯学历是尊”的误区,对所用之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即人们常说的对“综合素质”要求。他们更重视应聘者的品质,更看重那些踏实肯干、自理能力强、适应能力好的应聘者,对于能够独立完成工作,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和亲和力,能胜任团队工作的员工更是情有独钟。
这就说明,在现代企业中学历不再是衡量员工能力的唯一标准。在一个就业机制完善、用人制度灵活的企业环境中,应聘者无论学历高低,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而用人企业从实际利益出发的用人观念,使得学历为先的局面悄然转变,给每一个求职者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因为有远见的领导者都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错漏虽不具备相关学历但却有一技之长的可用之材。那些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善于与他人合作、富有进取创新意识的毕业生,无论学历高低,都是非常受企业青睐的。
佳明虽然只有专科的学历,但他在某专场招聘会上的“职场告白”,最终让他赢得了自己心仪的用人单位的青睐。事后总结自己成功求职的经历时,佳明说:“从自身条件来看,我很适合这一岗位。但我也知道,学历低是竞争的劣势。所以我会在面试时更加主动,有意把谈话重点引向我的优势所在。自信的精神面貌让对方觉得我很有能力,也为我赢得了更大的成功概率。”
虽然已时隔两个多月,但当时求职的场面佳明还记忆犹新。
某ERP软件公司的招聘摊位前,挤满了前来了解情况、递交简历的人。佳明也在人群中浏览着公司贴出来的宣传海报。他选中了市场营销这一岗位,等人略微少了一些时,佳明上前递出求职资料:“我是学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我想应聘贵公司的市场营销职位。”
还没等对方来得及提问,佳明紧接着就将简历朝向对方主动翻开:“这是我的简历、证书,这是我做的网页。”
趁着招聘人员低头看简历的工夫,佳明开始了“自我推销”:“我的专业包括两大块,一是经济信息管理,一是计算机应用。我了解到贵公司的业务是做软件的,所以我相信自己应该能够胜任。”
这时,招聘人员抬起头来看看眼前这个自信的小伙子,颇感兴趣地问了一句:“你对ERP了解吗?”
佳明迅速抓住了这个展示的机会,说:“以前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学过,虽然谈不上精通,但能操作。关键是我的专业与贵公司的岗位很对口。可能比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更适合。而且我对网络很熟悉,还曾在学校网页设计比赛中得过一等奖。”
“那你对营销怎么看?”对方突然话锋一转。
面对突然严肃的发问,佳明并没有丝毫慌张,而是思路清晰地转向介绍自己的优势:“其实我一直在学生会任职,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策划意识,课余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所以我有心理准备。另外,以前也做过精伦话机的校园推广。”
对方的招聘人员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佳明趁势接着说:“虽然我是专科,只有两年多的学习时间,很多地方可能还不太适应。但如贵公司能给我机会,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很好。”
听完后,招聘人员收下了他的简历,并邀请他先去公司熟悉情况。
能否遇到“伯乐”,就要看自己是否懂得去创造机会。所以,低学历的毕业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应该充分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发挥自身优势。要始终认清一点: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也不等于水平,用人单位最终的目的是招到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针对用人单位的这种求才若渴的心态,如果你的学历不高,但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对准备应聘的职位很有信心的话,就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去试试。只要“不断射门,终能进球”。
4.专科生、自考生,一个都不能少
“从小我就梦想当一名空姐,高考落榜无情地击碎了我的梦,我的心情一度跌至谷底。”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燕燕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后来我报考了英语专业的自考。我知道这也许是我这辈子最后的机会,所以我学得很努力,不愿浪费任何一点时间,每门课程几乎都是一次性通过的。同时我很清楚,仅靠书上的内容,要想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一有时间就翻看经典外语影片,阅读原版外文小说,并且为练口语,我经常在英语角一待就是一天。四年下来,我不但顺利拿到了英语本科文凭,同时自学的日语和法语以优异的成绩结业。通过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我深深相信只要有决心和毅力,自考同样能取得不小的成功。”
在毕业一个月后,燕燕抓住了一个机会,参加了北方航空公司的招聘,并以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口语赢得了国际航班空姐这一“美职”。
在半年的培训期中,她带着自考带来的“财富”,跨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半年后,终于踏上了人生的第一次航班。
燕燕在飞机上的工作赢得了所有乘客与机组成员的一致肯定,大家都对她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和流利地道的英语口语表示由衷的赞赏。燕燕说,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国际航空小姐,除了要感谢父母给的优越的外表条件,更要感谢通过自考锻炼出来的能力和素质。
在“百人竞一岗”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已经显得很正常,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却显示出很大的优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专业技能更强,更适合市场的需求。
另外,专科生更懂得服从,对于薪金也没有什么过分要求,所以他们在职场上越来越受欢迎。有的企业甚至声明:“只收专科生,本科勿试。”“此前我们也以本科生为主要招聘对象,但后来发现这些大学里的佼佼者们往往心浮气躁,难以安心工作,频频跳槽。”一家电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冯女士这样说。上海一家汽车公司也打出“高职专科生”的招聘学历标准。其实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很多招工单位并不过分看重学历。很多用人单位都表示,招收专科生人力成本不高,更容易服从单位工作安排。
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小胡自豪地说:“我才不担心找不到好的单位呢!效益好的乡镇企业要专科生,我拿专科文凭给他;国有大型企业要本科生,我拿国家承认学历的自考本科文凭给他;特区的一些企业,要外语成绩好的,我拿英语六级证书给他;要会谈判搞推销的,我获过‘模拟推销最佳推销员’称号;要公关文秘人员,我有汉字书写合格证,我是校公关协会秘书长,还在学校辩论比赛中获得最佳辩手奖……”
如此,这位具有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毕业生,虽然是专科生,又怎么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呢?那么,自考生、专科生在求职就业上,又具有怎样独特的优势呢?以自考生为例,做以下几点简单的分析。
优势一:胜在“双料”文凭
很多的毕业生在就业推荐表上写的是“自考在考”而非“双学位毕业”,但即使这样,他们在就业时仍有优势。有些招聘单位一看专业不对口,连简历也不肯收。像这样即使是自考的,也能算个双学位,起码会赢得招聘者阅览简历的兴趣。招聘单位对这样能拿到自考文凭的本科生还是很有兴趣的,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坚持到最后。
优势二:赢在理性择业
只有那些善于自主学习的人才能在自考中胜出,他们具备主动性和超强的自控能力,这让他们有机会成为职场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懂得怎样把握机会、筛选机会并创造机会。
优势三:拼在恒心、毅力和自学能力
自考生与统招生相较而言,在知识的系统性上可能会有不足。但是,自考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可能却会更强,因为他们大多是边工作边学习,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完全自由地选择专业。他们很了解自身缺少什么,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经验远远超过统招生。同时,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使他们有很强的恒心、毅力和自学能力。这些优势让自考生在职场上有了统考生无法比拟的优势,随着更多自考生在职场中获得成功,自考生在社会中的认可程度也将越来越高。相信有一天,自考生也会成为人才市场中的宠儿。
求职应聘的过程中,在与本科生、研究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时候,专科生、自考生心理素质不好的,或埋怨命运不公的,或自暴自弃的,大多数是听凭命运的摆布。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我能竞争过统招生吗?”“要是碰钉子多丢人呀!”“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种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往往使自考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
但实际上,只要自己敢于竞争,勇于向命运挑战,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理,坚持自尊、自信、自立;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注意择业技巧,同样可以走出就业的沼泽地,迎来光明的前程。
5.比学历不如比“学力”
鸿渐是一名师专英语系的学生,按一般人的想法,他最多也只能在中学应聘到教师的职位。
但从一入学开始,鸿渐就有意识地不断为自己增加“硬件学力”:练口语、考证书、主动去外企“零薪”实习……
临近毕业,鸿渐同其他同学一样参加了几场应聘会。最后,他凭借自己极高的英语口语水平,以及曾获得过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的证书,在一次外企应聘中,以几近地道的“伦敦音”征服了老板,从而击败了众多硕士、学士,成为了某知名公司的总经理秘书。
现代人的理念,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最近几年来就业市场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用人单位较以前更看中应聘人员的“学力”,而学历的重要性相对来说有所下降。这既是我国经济和企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适应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要求。
一位人力资源专家对此有如此看法:“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就忽略了对‘学力’的教育。应试的压力虽然一般从进入大学后就有所减轻,但诸如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动手和社会实践能力、教材和教育方法的陈旧等都成为学生‘学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力’必然不会因为学历的相同而显出整齐划一的水平。所以,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就越来越格外重视考察人才的‘学力’。”
因此,在当今的求职风暴中,如果再一味地比学历的话,那么,你就OUT了!即使是低学历的求职者,也可以把提高自身“学力”作为第一突破口,使自己时刻保持核心竞争力。
之所以‘学力’相对于学历的重要性增强,是因为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往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模式都受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一个世纪以前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可以凭着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去满足一生工作之需了;而今天,举个例子来说,假如在IT行业工作,三五个月不学或是没有能力学习新知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落伍了。
“拿做网站来说,最初只是一些静态页面的链接,可以供大家浏览,提供一些信息查询的方便而已。但随着ASP技术的发展应用,整个网站的交互性加强了,其他的网站都可以用来交流,但假如你的技术没跟上,只有一些死的页面,那么连网站的生存都将成为问题,更别提和同业竞争了。”
说这话的是一家电子传媒有限公司的工程师赵磊。大学毕业后,他凭着超出当时同龄人的精湛技术,来到了这家公司。但一年后的现在,赵磊又在准备继续深造。
他说,做网站这一块,要的不是文凭而是技术,不是学历而是不断更新的知识。“对于网站建设,几年时间里,各个网站都在飞快地发展,技术上从Web页到CGI技术再到ASP技术,技术人员肯定要不断地自我进修、升级技术,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随着网站的页面设计越来越实用,美工本身的观念也要转变;而编辑的目光也要不断地跟着浏览者转变;这一切其实都是在学习,或者说是持续教育吧。”
像赵磊这样,现代人高度的生存警觉,使得每个人都在拼命往前赶,唯恐落后,唯恐被挤出这个世界。竞争再也不允许有人抱有凑合一下也可以侥幸混过去这样消极的念头了。新技术发展迅速,人们总习惯于用爆炸来形容。要想不被淘汰,就要拼命地往最前沿奔跑,而我们奔跑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更新知识、加强学习能力的过程。
过去老人们对年轻人经常有这样的忠告:“趁年轻时掌握一门手艺,学好了一辈子都不用愁。”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显然已经过时了。在老人心里,十年寒窗的结束就意味着出人头地的开始。可是放眼当代世界,无论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还是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磨炼了一段时间的职场人都有一个共识,这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时代,在校期间的知识积累只能是迈入社会的一个起点。无论怎样的学历都只是一个“外壳”,而里面的内核才是每一个人的CPU,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力”。
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已经成为当代人们求进步、促发展的一个共识。正如李嘉诚先生曾说知识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富强和一个民族的提升,他还有一句著名的论断:知识改变命运。而命运的改变,只是单纯凭借“静止不变”的学历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靠自身不断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真正的学历不是手中的一纸文凭,而是一颗善于思考、永不满足的头脑。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时刻保持在知识前沿的意识,再高的学历也只有落得“贬值”的地步。“活到老,学到老”已经不再是对那些勤奋者的赞美,而日益成为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未来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的竞争。“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好。”谁学习得更快、理解得更深,谁就会走在发展的前列。而这里所说的“学习”不光是指从书本上读取的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则是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实践体会而总结出来的。
西点军校前校长米尔斯曾说:“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通常的情况是,从他人那里被动获得的知识往往容易让接受者有种被“灌输”的厌倦,而通过自身勤奋和创新所发现的知识,将会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深刻而久远的财富。
如此看来,“学力”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的过程。如果说过去,终身教育只是一种颇为新鲜的说法或兴趣追求的话,那么今天,它则完全成了一种必要。因此,要想拥有在求职风云中的鳌头地位,与其比学历,倒不如比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