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决定一生的8种心态
5544600000006

第6章 孜孜以求 学无止境—好学心 (2)

5学会读无字之书

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曾主张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读“无字之书”。鲁迅少年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而且也乐于与农村少年为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所以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他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鲁迅一生针砭时弊,写了许多杂文。如果鲁迅不注意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闭门做学问,他又怎么会从中看出“世人的真面目”,怎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用他手中那支强而有力、泼辣而又幽默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丑陋面目”呢?

著名的历史学家张舜微对“无字之书”的重要性也深有体会:“除书本外,还应多读‘无字之书’,以扩大求知领域。”张老早年读《说文》时,其中有句“秋种厚埋,故谓之麦”。开始时,他并不怎么理解此句,后来,他亲眼看到秋冬之季种麦,都是先用锄深深地把土挖出,然后将种子放下,再盖上厚厚的土。人称“挖麦子”,这种挖麦子与其他的谷类种植方法不太相同。通过这件事,张老总算体会到了书中所谓“厚埋”的真正含义了。

高尔基曾这样说道:“这个警察比我的那些教师们更透彻、更明白地为我讲明了当时的国家机构。”高尔基从“社会大学”中读“无字书”所获得的一切,为他日后所创作的“有字之书”提供了无限的源泉。这在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之中均有体现。

通过读“无字之书”获益匪浅的成功者还有许多:

托尔斯泰在基辅公路上散步时,每当他遇到熟识或者不熟识的农民,就主动与他们进行攀谈,并时时在小本子上记下有用的东西,因此,托尔斯泰把这条公路称作他的“大学”。

达尔文对在剑桥大学所学的专业“神学”毫无兴趣。于是,他除了听生物课以外,还参加科学考察的活动,向社会上的教师、农夫、工人学习。

达尔文说:“我认为,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在自学中得来的。”

虽然,达尔文同时上了两所大学,但是,“社会大学”给他的知识要比剑桥大学给他的知识更多。

当然,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就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入调查及求实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可以帮你纠正“有字之书”之中的错误、掌握真正的知识,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赐予你新的知识。

读“有字之书”必须上正规的院校,而读“无字之书”则要进“社会大学”。如果正规大学是一片湖泊,那么“社会大学”就是一片大海,永远没有毕业之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把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成就大事的一条准则。

6厚积薄发,具有扎实的基础

在治学领域,中国有一句名言,叫做“厚积薄发”。其含义是:做学问,一定要先经过一个长期、艰辛的积累知识的过程,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然后才会通过某一个突破口有所创新,做出真正的学问。

其实,这一道理对任何领域都是适用的。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长期积累,正是在这点滴的成长中,一个人的素质由量变升华为质变,从而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深厚的基础将为你的不断飞跃提供无穷的能量,它使你才华的根须扎在一片营养丰富、永不枯竭的土地上,它使你创造的源泉与一座永不干涸的冰山相连。这样的青年成功可以说是迟早的事,并且一旦成功,便会有着长久的辉煌,而不至于江郎才尽,成为“昙花一现”的流星。

火山爆发之所以壮丽、强劲,是因为岩浆来自广袤雄浑的大地,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在那些成功青年当中,通过调查也证明,凡是魅力永存或持久成功的人,无不是以深厚的学识功底见长,这一功底为其持续的创造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

所谓扎实的基础,主要包括知识和经历,丰富的知识尤其不可缺少。一个人纵然天生慧质,如果不注意后天的学习,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终究成不了大气候,最后不免落得个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那个神童的平庸结局。

于是之曾出神入化地扮演过许多角色,如《龙须沟》里的程疯子、《骆驼样子》里的老马、《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丹心谱》里的丁文忠等等。作为一位老艺术家,他的成功与他个人的经历、艺术上的悟性和执著是分不开的,但是更得益于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得益于他渊博的学识。

在剧院里就曾流传着“一句台词”的佳话。1951年秋,北京人艺排演歌剧《长征》。于是之被选中扮演毛主席的形象,但只有一句台词:“同志们,祝你们成功!”本来凭着他的功底,演好这句话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为了体会人物的精神和素质,他阅读了毛主席的书,研究了毛主席的诗,还学得一笔“仿毛”书法。

由于他总是在学习,即使不排戏也坚持读书,因此多年来他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知识,为他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像上面所提到的例子,对于是之来说真是数不胜数。为了演好《虎符》中的信陵君,他阅读了《史记》、《战国策》和其他许多历史书籍;为了扮演《关汉卿》中的王和卿,他专门研究了小令;为了演好一部介绍鲁迅生平的电影中的一个角色,他在研究鲁迅著作方面已小有名气。就这样,只上过半年大学的于是之积累起了非常丰厚的各种知识。

根据于是之的回忆和介绍,他读书有几个特点:

第一,求知欲强烈,热爱读书。

第二,善于在时间的夹缝里学习,想方设法读书。

第三,他读书很杂,涉猎极广,这使他在成为专业演员之前已具备了作为一个演员所应当有的基本的文学艺术修养。

第四,学以致用,为演戏而读书。

于是之确实从这些知识中受益匪浅,这使得他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为演艺界公认的表演艺术家。

7学习知识,同时培养能力

轻视乃至忽视对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轻视乃至忽视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整天完全醉心于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的锻炼,必然会在学习兴趣上发生偏移。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受到学习规律的惩罚。

我们在前面谈到过的创造力、思维力,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青年的成功至关重要。那么,知识和能力,何者更为重要?当然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可这种能力的取得,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才可以培养出来。说到能力,不少人把善于交际、能说会道作为有能力的表现,不少青年大学生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争当学生干部,争做社会工作。自然,善于交际、善做社会工作,确实也体现了人的一种能力,可如果对此过分看重而忽视了学习,则得不偿失。在当今社会,做一个称职的干部,并不只靠善于交际、能说会道,起码还应具备同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道德修养、高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离开专业学习的锤炼,要获得这些素质是不容易的。人们常常羡慕那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以为他们的人际关系是靠能说会道换来的。其实这些人首先是有思想有专长的人,同时又是有情义的人,仅靠能说会道是远远不够的。

不少同学反映,一些学生干部不注意专业学习,成绩很差,威信不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于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言,学业优秀与能说会道一样重要。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忽视知识的学习,这也是校园里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一些青年学生片面地认为知识是要老化的,而能力则是永恒的,所以,学习知识是笨拙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捷径在于直接培养能力。一种脱离学习而空谈能力的荒谬做法就这样产生了。培养能力应该从哪些方面下手呢?以这些人的观点看来,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社团活动、社交活动、经营活动等形式完成的。《研究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当问及青年认为学习中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时,学生选择的比例分别为基础理论2.6%,基本知识、基本技能17.6%,思想品德12.7%,社会活动能力29.9%,开拓创造能力31.6%。可见,学生并没有把高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摆在应有的位置。特别是基础理论,最不为学生重视。

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知识是产生杰作的基础,也是力量的源泉”,人们要成功,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基础和前提。人类知识总量在急剧增加,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体系日益庞杂。与此相矛盾的却是人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一个人一生中所能掌握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人们要成功,不仅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寡,而且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

合理的知识结构都可归入以下三大类:

①金字塔型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传统的知识结构。在此结构中:

第一层次是一般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语文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外语知识、哲学知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体育常识等。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知识素养。它是与专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一层次的知识越宽广、越扎实,就越能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

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与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以物理专业人才为例,它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复变函数、电子学基础、电子学实验、计算机应用等,它是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延伸。这些基础打得越深厚,就越能把自己造就成为专业型人才。

第三层次是专业知识。这个层次的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做出成就。它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资本。例如,物理专业包括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本专业学科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工具和基本资料。

第四层次是主要专业知识。例如物理学专业中的原子核物理包括原子核物理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发展前景等。它是专业知识中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定性条件,这个层次越精深,就越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金字塔型知识结构,易于把宽厚的知识集于一点,从而突破主攻目标,取得卓越成效。它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精深性和主攻目标的明确性。但这种知识结构不太适应那些需要较大开拓性的工作。

②网络型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网络的“中心”。它主要包括基本管理理论和基本管理科学知识。

第二部分是与专业相近、直接作用于专业的应用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社会技术系统、社会合作系统、应用系统理论、群体行为、合理选择、人际关系、管理科学、管理经验总结和分析等,这是管理人才的主要专业知识。

第三部分是与专业相距较远、间接影响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是管理得以实施的外部环境的有关理论。它包括工业工程理论、政治学理论、一般系统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艺人类学、决策理论、经济理论、心理学、数学、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经验等。

网络型知识结构,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核心作用和有关系统知识的相关性,强调发挥专业知识的决定作用和整体知识的协调作用,具备这种知识结构的成功青年能在较大范围内吸取所需的营养,发挥潜在的才干。

③帷幕型知识结构。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同、职责范围不同,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的比重也应不同。一位法国管理专家法亚尔认为,对于从工人到总经理这样一些企业人员,所需具备大致可以分为技术、管理、财政、商业、会计、安全6个方面的知识。

但是,知识结构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殊社会需求,这些社会需求决定了社会最需要具有何种知识的人才。如果能把握住这一点,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成功便会向你招手。

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必须随着时代和奋斗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需求,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也不尽相同。善于根据社会需求而随时调整自己的人,才会常胜不败。在建立知识结构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①合理性

客观事物具有普遍联系,遵循这一原则建立知识结构,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增进理性记忆和应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思路畅通、有所创见。一个人的知识应由具有相关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组成。这些系统内容上有必然联系的“思维组合体”,是相对安全的。你得对一些已有的知识系统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并在完善知识结构上花一些精力。

②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