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背景
英国是驱逐舰的故乡,早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鱼雷艇迅速发展,而在这方面英国皇家海军又处于劣势,所以英国海军决定研制一种比鱼雷艇尺寸大、速度快、用来追捕和消灭鱼雷艇的舰只,于是一种称为“鱼雷艇捕捉舰”的新舰种诞生了。实践证明,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鱼雷艇捕捉舰”却成了现代驱逐舰的前身。
在经过重新设计后,1893年10月,英国海军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驱逐舰“哈沃克”号,当时称“鱼雷艇毁灭舰”,不久之后改称“毁灭舰”,至于中文为什么称驱逐舰,已无从可考,很可能传自日本。从其名称就可看出,早期驱逐舰的使命是为海军舰队担负防御敌方鱼雷快艇的工作。
20世纪初,飞机出现,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飞机对舰艇还构不成威胁,不过潜艇却是水面舰艇的水下之患。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除继续担负防御鱼雷艇的任务外,其主要使命已转向反潜作战了。从30年代开始,驱逐舰开始装备高炮,其使命从防御鱼雷艇、反潜扩大至担任防空任务。
二战前夕,纳粹德国的俯冲轰炸机迅速崛起,并在二战初期创下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战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国皇家海军捷足先登,开始研制防空型驱逐舰。由此发展到二战后,驱逐舰的主要使命也变为舰队防空了。
从1933年开始,德国空军开始招标研制俯冲轰炸机,容克斯公司一举中标,并在次年生产了3型原型机,1937年,生产型机开始逐步交付德国空军使用,这就是二战时期横行一时的JU87型“斯图卡”轰炸机。
“斯图卡”装备2挺MG17型7.92毫米机枪和1挺MG15型7.92毫米机枪,机腹下可挂1枚500千克的重型炸弹,两侧翼下各挂1枚110千克的炸弹。飞机能以80度的角度向下急剧俯冲,轰炸精度在25米之内。
二战爆发后,德军的“斯图卡”先后突袭波兰,轰炸荷兰兵营,摧毁比利时的坚固堡垒,粉碎法国坦克部队的反冲击,扫射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待撤退的英国远征军等,作为德军闪电战的急先锋大显神威。
1940年夏季,“斯图卡”作为主力之一远征不列颠,尽管由于缺少大航程的战斗机护航,“斯图卡”在大不列颠空战中失去了往日威风,但其威力仍让英国人不寒而栗。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拥有庞大的舰队,但基本上不具备防空能力,加之对于水面舰艇这种速度较慢的目标来说,“斯图卡”绝对是致命威胁,只要一枚重型炸弹就足以让一艘大中型舰艇报废。为此,英国政府于1941年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作为“战时应急驱逐舰”计划的一部分,首相邱吉尔提出发展一种防空型驱逐舰,以便担负舰队防空作战任务。
1942年,该提议最后定案,这种新型舰艇被称为“战斗”级防空驱逐舰,并决定首批定购17艘,1943年又增购第二批21艘,同年,首批舰艇在多家造船厂同时开工建造,首舰“巴夫勒尔”号于1944年9月14日正式加入皇家海军服役。
颇受争议的设计
“战斗”级驱逐舰是二战期间英国海军建造的体积最大、性能最好的驱逐舰,其宽大的舰体、奢华的装备无疑让二战中其它“战时应急驱逐舰”可望而不可及。
该级舰设计标准排水量2325吨,满载排水量2800吨,舰长115.52米,水线长108米,宽10.2米,龙骨至甲板水平高度5.59米,最大吃水3.86米(后来减至3.45米),舰员编制平时为240至288人,战时330人。
动力系统采用“帕森”单级减速齿轮传动式涡轮机,功率50000轴马力,最大速度30.5节。舰内载油766吨,航速20节时续航力为4400海里。
既然是防空型舰艇,其武器装备设计当然以防空火炮为主,主要包括:4门MKIII型114毫米速射炮,安装在MKV型双联装炮塔上,仰角80度,备弹300发;一门MKⅪⅩ型100毫米高平两用火炮,安装在MKXXIII型炮塔上,备弹160发;8门博福斯40毫米火炮,安装在MKⅣ型双联装炮塔上,备弹1440枚;6门厄立空20毫米火炮,其中2座MK2型双联装和2座MKVIIA型单管火炮,备弹2440发;一座维克斯303型火炮,备弹5000枚。
舰载对海警戒雷达为SW.272型,安装在前桅上,后桅上则安装有AW.291型对空警戒雷达,MKV型炮塔配有AR.275型炮瞄雷达。除火炮之外,“战斗”级还装备2套四联装手工操纵鱼雷发射管,发射8枚MKⅨ鱼雷;4个深水炸弹投掷器和2条滑轨,携带60枚深弹。
1952年,英国海军对“战斗”级驱逐舰的武器装备进行了改装,移走了100毫米火炮和双联装博福斯40毫米火炮,换装了5座博福斯MK7和MK2型单管STAAG机关炮,深水炸弹投掷器和滑轨也被1座单管反潜迫击炮取代。这次改装可能是因战后防空作战任务减弱所致。
“战斗”级驱逐舰的设计从一开始就颇受争议,首先就是该舰的武器装备。最初计划装备119毫米炮和少量扫雷器具,但在最后计划起草时,海军部决定所有舰艇均装备114毫米炮,并且安装足够的扫雷器具。
114毫米火炮安装在封闭式炮塔上,或许在今天这是主流,但在观通设备并不先进的二战时期,这种设计使火炮手变成了“瞎子”。批评者认为,主炮80度的仰角使舰艇在恶劣海况时,暴露的炮塔机械容易遭受海水侵蚀。
1942年,一座试验炮塔安装在“凶猛”号上进行测试,结果证明令人满意,但也暴露出几点不足,其中漏油等问题直到这些舰艇退役也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是否在舰上装备鱼雷发射管也引起很大争议,海军建设部副部长认为一座炮塔就足够了,不值得装备鱼雷发射管。
他的观点没有被采纳,相反最后确定装备2套四联装鱼雷发射管。这位副部长又极力反对,认为这些装备在狭窄海域执行反潜作战太浪费了,但执行反舰作战却又太低了。尽管舰上装备了各种各样的火炮,皇家海军的将军们却依然认为火炮火力不够。
其次是舰上居住条件极其糟糕。舰员居住标准最初是按照每人21英寸的床铺和24英寸的座位空间计划的,这是建立在平时240人至288人、战时338人的编制基础之上的,但舰艇服役后平时的编制都在280人到290人之间,尤其是后来又增加新的设备后,使居住舱显得过于拥挤,加之各种管道、水泵、其它机械等使这种状况更加恶化。
舰上没有洗衣房或干洗设备,洗澡房设备极其简陋,10至12人共用一个脸盆,60人共用一个喷头,这些问题从未得到缓解。特别是居住舱位置设计上犯了致命错误,它太靠近鱼雷发射管。
此外,舰上缺乏足够的天气控制式水冷却设备,后来做了一些改进,但在炎热天气里仍使舰员感觉特别不舒服。
尽管如此,“战斗”级驱逐舰外形大方美观,是皇家海军第一批装备了稳定鳍的舰艇,航行时十分稳健,几乎没有什么震动,并且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经得起海上风浪,被认为是皇家海军具有经典战列舰特点的最后舰艇。
“战斗”级驱逐舰经历了国防费用增减的起起落落和国防政策改变的不同时期,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成为皇家海军驱逐舰力量的核心。对于多数人来说,它们的确是“美丽的战斗级”。
短暂的作战经历
“战斗”级防空驱逐舰是战火催生的产物,但由于姗姗来迟,基本上没能接受二战的洗礼。设计之初是为对付纳粹德国的轰炸机,不过等到这些舰艇在1944年后逐步进入现役时,盟军在欧洲已进入反攻阶段,“战斗”级已派不上用场。
于是皇家海军决定把它们调往太平洋,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战斗。然而,也仅有“巴夫勒尔”号在“抗日战争胜利日”之前抵达太平洋,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太平洋舰队第57特混部队,参加了对日本最后的战斗和受降仪式。
在“抗日战争胜利日”那天,已经赶赴地中海的“舰队”、“特拉法尔加”、“坎波当”号继续前往太平洋,加入太平洋舰队第19驱逐舰分队,之后,“霍格”和“拉各斯”号也加入了该行列。
与此同时,“索尔贝”和“菲尼斯特雷”号则在中途折返回英国,加入英国本土舰队。不仅没有为反法西斯战争出多少力,而且其中4艘舰即“舰队”号、“巴夫勒尔”号、“格拉夫林”号和“圣-基茨”号于1955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参加了苏伊士登陆行动,成为以色列的帮凶。
英国海军前后两批共定购了38艘“战斗”级驱逐舰,但只有24艘完工并服役。由于二战结束,正处于建造之中的“孟斯”、“乌姆杜尔曼”、“萨默”、“河盘”、“圣-露西娅”、“桑-多明戈”和“滑铁卢”号等7艘舰在下水前即被拆除,“美女岛”、“纳瓦里诺”、“波克铁尔斯”、“塔拉韦腊”和“亭可马里”号等5艘舰则在下水后立即被废弃,“日德兰”和“欧德纳尔德”号在罗西斯港作为港口趸船,直到1957年底被拆除,“阿尔布伊尔”和“那慕尔”号则一直呆在造船厂,直到50年代初被废弃。
在完工的24艘舰中,“格拉夫林”号刚完工就直接进入后备役,“马塔潘”号在1947年完成海试、进入现役之前就储备起来。
1959年,英国海军把“科鲁尼亚”、“阿金考特”、“埃纳”和“巴罗萨”号4艘舰改装成雷达警戒舰,主要改装项目包括安装一部大型点阵雷达装置、改建舰尾上层建筑、撤消副炮、加装“海猫”舰空导弹发射系统等。这4艘舰到60年代晚期仍保持作战能力。
虽然没有实战经历,但“索尔贝”号在“死亡之光”行动中仅用11发炮弹就将一艘德国潜艇击沉,也创造了一项纪录。“索尔贝”号舰还访问过欧洲及拉丁美洲国家,并长期作为皇家游艇的护航舰,陪同王后访问地中海和非洲沿岸国家,大长王室威风。
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时间最长的“战斗”级舰为“马塔潘”号,1947年在正式服役前就被储备起来,23年后的1970年才被拖至普茨茅斯港改装成一艘声呐试验舰。改装范围很广,只有最初的设计、舰体和发动机予以保留。
1973年,其在皇家海军中的最后一艘姊妹舰退役10年后,“马塔潘”号才首次服役,5年后退出现役。“马塔潘”号的退役标志着皇家海军“战斗”级驱逐舰34年的风雨历史落下帷幕。
不过,几艘“战斗”级驱逐舰却在外国海军中服役了长达数十年。1967年,英国将“斯路易斯”号移交给伊朗海军,被重新命名为“阿特密兹”号,据信直到90年代中期仍是伊朗海军的主力舰艇,命周期达到50年。“加巴德”和“加的斯”号在1956年、1957年分别移交给巴基斯坦海军,并更名为“圆月”和“哈伊巴尔”号。
“哈伊巴尔”号在1971年印巴第三次战争中被印度海军“黄蜂”级导弹艇用SS-N-2“冥河”反舰导弹击沉,“圆月”号则一直到90年代初才退役。
至此,不得不提及的是澳大利亚海军在本土建造的2艘“战斗”级驱逐舰“安扎克”-II和“托布鲁克”号。其中“安扎克”-II号于1951年刚服役不久即加入“联合国军”首次出兵朝鲜,直到1959年它都隶属于驻新加坡的联邦战略后备军,前后几次抵达朝鲜半岛,对其北部进行炮击。
1963年4月,它被改装为训练舰。即便如此,1968年6月,“安扎克”-Ⅱ号还作为“悉尼”号航母的护航舰发兵越南,再一次扮演了极不光彩的“侵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