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家小书:夜阑话韩柳
56179800000007

第7章 国王茅屋与公主山庄

韩愈的七绝,共有七十五首,艺术上的成就,在中唐诗人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不仅仅如著名的“天街小雨润如酥”那一首,其中也有几首咏史的作品: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题楚昭王庙》

这首诗是他过宜城县时所作,宜城今属湖北,春秋时为楚地。楚昭王是平王儿子[5],吴王阖闾、伍子胥等攻入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昭王出亡,后又复国归郢。

宜城太山下有个庙宇,到了汉末,官员文士数十人,朱轩华盖,相会于庙下,号为冠盖里(见《水经注》卷二十八)。可见宜城一度是人文盛地。

楚昭王的庙,另据韩愈《记宜城驿》所记:旧时高木万株,历代不敢剪伐,尤多古松大竹,所以原来的庙貌非常宏盛,这时只剩下一间茅屋。韩愈问过附近的人,说是每年十月,民众相率聚祭其前。庙后的小城,大概是昭王所居[6]。

这首诗和杜甫、李商隐的咏诸葛亮、隋炀帝不同,韩诗只是旅途中信笔写来,涉及具体史事的不多。前人却多有好评,宋刘辰翁说:“若公绝句,正在《昭王庙》一首,尽压晚唐。”说得偏高些,却说明此诗对后人的影响。清代的何焯与辰翁有同感:“意味深长,昌黎绝句中第一。”朱彝尊说:“若草草然,却有风致,全在‘一间茅屋’四字上。”给他说在点子上了。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四却不同意:“今观其诗只平平,岂能冠唐人万首?而高棅《唐诗品汇》取其说,甚矣世人之有耳而无目也。”

杨氏说是“平平”也是事实,可是诗味就在“平平”上,尤其在“一间茅屋”上。

平王是无道之君,昭王也非了不起的英明之主,但他能复国回郢,百姓还是尊敬他。这一间茅屋,当然不是他死后就建造,也许是在唐代草草安置,这里就留给人以无穷的历史的沉思。

我们从《左传》《史记》记载的楚国事迹看,不管写得怎样生动详尽,总究是纸面上的,宜城的一间茅屋,尽管非当时楚国人民所建,然而城阙连云,草树荒芜,斜阳古道,天末风来,屋顶上的茅草却在空中飘荡,于是想起昭王的出亡与复国的故事,诗人的心中便涌现出诗化的时间,用似很不经意的平平笔调写出。

到了后来,茅草逐渐稀少零落,屋子也坍倒了,历史的回声仍在向后人震荡。我们生活着的时间里,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都和我们祖先生活过的时间密切相关。时间是无法征服的,诗人却使已逝的流光重现于一刹那间,虽然这力量很有限很可怜。

还有一首《游太平公主山庄》: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女儿,起先嫁给薛绍。薛绍被诬告杀死,武则天又私杀武攸暨之妻以配公主。攸暨是则天伯父的儿子。太平公主长得丰腴修长,方额阔腮,颇有权谋,武则天以为很像她自己,特别喜爱。张易之和韦后之被杀,她都先后参加,立下大功,因而骄纵专横,又和胡僧惠范私通。田园遍及长安近区一带,穿绫罗的侍儿多至几百人,生活享受同于宫廷。唐明皇为太子时,因为英武能干,使她害怕,便阴谋杀害太子,后被太子知道,先将其党羽窦怀贞等杀死,公主逃入南山,最后被赐死(强迫自杀)。

沈佺期《陪幸太平公主南庄诗》:“主第山门起灞川”,灞川出蓝田南山,和韩诗末句合看,可见山庄面积的深广。首句的“欲占春”,即是说一路上的春色都被占尽了,连长安城门外层都为山庄压住。第三句故作疑问,实际是说山庄之花一直开到终南山。“不属人”是倒叙,即当时全属于公主。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用的也是淡墨,作者自己不作是非上的判断,而对是非的态度不说自明。

太平公主的山庄,后来转赐给宁王、申王、岐王、薛王了,女主人改换为男主人,换来换去,还是李家的人,反正整个的天下原是李家的。

这里还想再抄两首诗: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沁园佳丽夺蓬瀛,翠壁红泉绕上京。二圣忽从鸾殿幸,双仙正下凤楼迎。花含步辇空间出,树杂帏宫画里行。无路乘槎窥汉津,徒知访卜就君平。

邵昇《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这两首诗,是太平公主势盛时皇帝到她山庄命词臣唱和而作,所以题目中有“幸”字。词藻华丽,对仗工致,作者却以皇家清客的身份而陪侍。其他人写的还有,不必抄了,反正一百篇都是一个模样的。如果韩愈也有幸而参加,他也只好写这种只许媚颂、不许感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