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成功,往往就是在完美细节,因为导致失败常常是那些不经意的细节因素,它们成了人生的气门,失败之神常常从此而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人生中的很多细节万万不可忽视,否则就有可能因此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小错常能铸成大错
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成功者从来不会因为错误小就放过错误,而失败者往往把小错不当成是错。很多人对一些小问题也不愿深究,听之任之。他们认为:如果我所犯的错误性质十分严重,我一定会承认的;如果是芝麻大的一点小错,再那么认真地计较,难免有点小题大做,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如果你也是这样看待错误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派出的救援船到达出事地点时,“环大西洋”号海轮已经消失了,21名船员不见了,海面上只有一个救生电台有节奏地发着求救的信号。救援人员看着平静的大海发呆,谁也想不明白在这个海况极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导致这条最先进的船沉没。这时有人发现电台下面绑着一个密封的瓶子,打开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用21种笔迹这样写着:
一水汤姆:3月21日,我在奥克兰港私自买了一个台灯,想给妻子写信时照明用。
二副瑟曼:我看见汤姆拿着台灯回船,说了句“这小台灯底座轻,船晃时别让它倒下来”,但没有干涉。
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离港,我发现救生筏施放器有问题,就将救生筏绑在架子上。
二水戴维斯:离岗检查时,发现水手区的闭门器损坏,用铁丝将门绑牢。
二管轮安特尔:我检查消防设施时,发现水手区的消防栓锈蚀,心想还有几天就到码头了,到时候再换。
船长麦特:起航时,工作繁忙,没有看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安全检查报告。
机匠丹尼尔:3月23日上午汤姆和苏勒的房间消防探头连续报警。我和瓦尔特进去后,未发现火苗,判定探头误报警,拆掉交给惠特曼,要求换新的。
机匠瓦尔特:我就是瓦尔特。
大管轮惠特曼:我说正忙着,等一会儿拿给你们。
服务生斯科尼:3月23日13点到汤姆房间找他,他不在,坐了一会儿,随手开了他的台灯。
大副克姆普:3月23日13点半,带苏勒和罗伯特进行安全巡视,没有进汤姆和苏勒的房间,说了句“你们的房间自己进去看看”。
一水苏勒:我笑了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克姆普后面。
一水罗伯特: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苏勒后面。
机电长科恩:3月23日14点,我发现跳闸了。因为这是以前也出现过的现象,没多想,就将闸合上,没有查明原因。
三管轮马辛:闻到空气不好,先打电话到厨房,证明没有问题后,又让机舱打开通风阀。
大厨史若:我接马辛电话时,开玩笑说,我们在这里有什么问题?你还不来帮我们做饭?然后问乌苏拉:“我们这里都安全吗?”
二厨乌苏拉:我也感觉空气不好,但觉得我们这里很安全,就继续做饭。
机匠努波:我接到马辛电话后,打开通风阀。
管事戴思蒙:14点半,我召集所有不在岗位的人到厨房帮忙做饭,晚上会餐。
医生英里斯:我没有巡诊。
电工荷尔因:晚上我值班时跑进了餐厅。
最后是船长麦特写的话:19点半发现火灾时,汤姆和苏勒的房间已经烧穿,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火情,而且火越烧越大,直到整条船上都是火。我们每个人都犯了一点错误,但酿成了人毁船亡的大错。
看完这张绝笔纸条,救援人员谁也没说话,海面上死一样的寂静,大家仿佛清晰地看到了整个事故的过程。
现实中的失败,常常不是因为“十恶不赦”的错误引起的,而恰恰是那些一个个不足挂齿的“小错误”积累而成的。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将超乎人们的想象。”排除掉一些偶发的重大事故与损失,存在于日常中的马虎轻率,更是不胜枚举。
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后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承认错误,勇担责任应从小错开始。假如你总是无视小错,而不去关注它、改正它,那么,失败必然会在离你不远的地方等着你。
不要忽略常识
对我们的目标要坚持不懈,但是当你发现自己的选择有偏差时,就要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走向有希望的道路。在其中,容易被忽略的常识往往能发挥重要作用。
俗话说得好:“才华虽然可以冲锋陷阵,但总不及机智能够统领三军。”才华是一种能力,但如果没有机智和常识的引领,就找不到才华发挥的舞台。才华走错了方向,就只能付诸东流了。
牛顿早年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之后,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在力学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而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将才华发挥到极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们还想对青年朋友强调一点,要处理好书本知识与常识的关系,不要重理论而轻实践。很多人因为缺乏机智与常识,竟然连在社会上立足谋生都比较困难。
不久前,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牧场中,人们看到有三个大学生在那里打工。这三个人中,一个来自剑桥,一个来自牛津,还有一个是德国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人们都非常惊异:居然让大学生来看管家畜,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做领导众人的领袖,而现在却在这里“领导”羊群。牧场主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是个大老粗,对什么书本、理论一窍不通,却知道怎么饲养牛羊。他雇佣的这些学生,虽然满腹经纶,能说好几门外语,可以讨论深奥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理论,可是,要说挣钱却不能和一个大老粗相比。他整天谈论的只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场,眼界十分狭隘,但他却能够赚大钱,而那些大学生却连谋生都很困难。尽管大学的名字很好听,其实什么实用的东西也学不到。这是一场“有文化和没文化、大学和牧场的较量,而后者总是能够占上风”。
我们对书本不应该寄予太高的期望。培根曾经说:“读书的目的不在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够获得的处世智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就是这个道理。曾经有一个法国大学者,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他被自己的才华淹没了”。接受的教育太多,对实践经验一无所知,实际是降低了一个人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让他变得弱不禁风。书本教育往往使一个人发展出过分的批判能力和自我意识,甚至使他变得过于谨慎和缺乏自信,而这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艰苦劳作来说,就显得态度太文雅、外表太奢华、教育太精致了,不能用在日常的生活方面。
书本和学校教育确实可以使人提高,但是只是死埋头在书堆里,缺乏人情世故常识,在一个残酷竞争的社会里,往往要吃败仗。时代的弄潮儿并不是那些满腹经纶却不通世故的人,而是那些能适应现实、作出合理判断的人。
有种策略叫低头
锋芒毕露,化气为芒,只是生命的外在形式。生命的另一面,即生命接近本质的一面,则当博大精深、包容谦和。太阳沉着而恒定;大海隐忍而深沉。生命需象太阳和大海一样虚怀若谷。锋芒毕露,乃成就大业及生存之大忌。森森寒光的锐器会使人感到惊战和威慑,一个人锋芒太露,就会丧失掉一些机会和朋友,就会拉长成功的距离。往往明白这个道理时,已经时过境迁,悔之晚矣。
汉代贾谊,以诵诗通经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太守,闻其名,召至门下,甚幸爱。教文帝初立,闻河南太守吴公政绩为天下第一,且此人原来与李斯同邑,曾从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之为博士。
是时贾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会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谊尽为之对。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便越级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官至太中大夫。
贾谊以为汉光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因而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于是他自作主张,草撰了新的仪规法礼,认为汉代的服色应以黄为上,黄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数应用五,还自行设定官名,把由秦传下来的规定全都改了。虽然教文帝刚即位,不敢一下子都按贾谊的意见去办,但却以为贾谊可以担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婴、东阳候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时等贵族都忌恨贾谊。于是,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建议,乃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
过了一年多,文帝召见贾谊。在宣室与贾谊长谈至夜半,但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不能自陈政见。后又以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谊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候。贾谊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谊数上疏,言诸候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过了几年,梁怀王学骑,附马而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仅年三十三岁。
贾谊少年得志,才情布于天下。然而,最终落得个被谪外地,怀才不遇,英年早逝。贾谊以强者的姿态出世,最后则以弱者的命运自绝。其悲剧就在于,贾谊终究没能悟道:社会是为强者设计的,但人性从本质上则是向着弱者,远离强者的。锋芒毕露,无疑把自己展露在刀光剑影、明枪暗剑之下。“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个道理。
人在高处不胜寒:锋芒毕露,曲高和寡。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圆圆融融,虚怀若谷的生命底力。“弱力强所制,不在形巨细”亦告诉人们“锋芒”的道理,不过这种锋芒已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个性的威力。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博大精深,如果谁领悟了虚怀若谷的道理,那么他将受益无穷。
当你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当你面对浑然冥蒙的自然宇宙时,你不感到自身的渺小,生命的短暂吗?你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豪杰都是因为锋芒毕露而导致最终的万般不幸啊!
尖酸刻薄者命比心苦
尖酸刻薄的人则是对世俗人生的富美丰足的无知,伤害的不仅是他人的自尊,也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使自己沧为世俗。因此,尖酸刻薄的人实质是不懂世俗情趣的愚人。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人都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做事也不可能均妥。再者,对事物的评判,人各不同,理解不同,也会是众说纷芸,无一定准的。面对这种种复杂的情况,在发难和指责之前,最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增广贤文》关于忌讳尖酸刻薄这一点,有许多金玉良言:“伤人一语,痛如刀割。”“说话人短,记话人长。”
杨恽是西汉人。他父亲杨敞,昭帝时官至丞相,娶司马光的女儿为妻。杨恽是杨敞的次子。他素有才干,好结交儒生与豪杰,在朝廷中很有名望,宣帝任他为郎官。大司马霍禹谋反,杨恽事先得到消息,上报皇帝。因这件事封平通候,升中郎将,再升光禄勋。杨恽百般都好,只有一样不好,就是有点尖酸刻薄。他居功恃才,心高气傲,加上心胸狭窄,喜欢揭发别人的过失,阴私,因此种下祸胎。
宫中有尧、舜、桀、纣的画像,杨恽指着桀、纣的像对人说:“当今天子经过此地时,要是能把他们的过错一一指明,就知道怎样做天子了。”这话便说得颇有点尖酸刻薄了。
廷尉于定国查明属实后,便奏请逮捕治罪。宣帝念杨恽有功,不忍加诛,下诏把他和戴长乐等一并免为庶人。
杨恽失去官职、爵位后,便借招朋取聚友、狂饮浪醉、奏乐歌呼来发泄自己的愤懑。他又添置产业,经商逐利,西汉大臣讲究身份,杨恽这种与民争利的行为也是离经叛道的,一时人们议论纷纷。杨恽的朋友孙会宗当时为西河太守,得知此情后,便写信劝他谨慎自守,闭门思过,以图再被起用。杨恽自思无有过错,曲不在己。于是便模仿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笔调,写了一封《报孙会宗书》。其实,杨恽所受委屈没有他外祖父当年所受的委屈大,但杨恽却在信中大发牢骚。他对孙会宗的好心一点不理会,反而不断申明自己已是庶人,发出“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帛而责仆哉”的责难,甚至骂孙会宗贪鄙。更为糟糕的是他在信中抑制不住对宣宗废自己为庶人的愤懑,后被人告发,宣宗把杨恽腰斩了。
杨恽本是位颇有能力的干才,但他心胸偏狭,容不得人,从他对朋友孙会宗那种冷酷无情,便可知他平日的为人。他自己被废为庶人后,大为不满,不发牢骚,经过他的奴仆也效他之尤,告发了他,这不啻是莫大的讽刺。俗话说得好:“平生只会说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杨恽当时要是记住这句话,也许不至于闯那么大的祸。
人世间的美好在于它的丰富性。因此神们慕人世,偷情下凡。世俗社会,说的就是人世是以世俗人生为基础的。有了俗这个基础作为参照,才有了情的可爱,美的可爱,向往的可爱,理想的可爱,追求的可爱,超凡脱俗的可爱,光明的可爱。为此才有了艺术和诗。艺术和诗代表了人性至善至美的境界,代表了人情最高的真和精神。因此艺术和诗的境界就是神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艺术和诗即佛即天。
凡尖酸刻薄之人无不具有残忍和可怜的两面性。其残忍本身也是可怜的,带有极强的奴性;可怜则表现在最终对己的残忍。残忍和可怜在这时溶和了,以酸楚的刻薄表现出来。尖酸刻薄之人都逃不脱一条种命运:若遇强手,其下场是很惨的。
心不在静中便喜怒无常
日新月异,四季变化,草木枯荣,生死轮回,无不体现一个“动”字。生命以动为本,动则有变化,动则有过程,动则有历史。动或上或下,动或前或后,动或直或曲,动或进或退,动或内或外。然生命之动,自然之动,宇宙之动,以有常为道。有常则立,无常则破。因此,宇宙自然喜怒无常必有大灾;人类社会喜怒无常必有大变;国家喜怒无常,会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诱发种种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喜怒无常为养生及治国之大忌。
一个人脾气难测,喜怒变化不定,称为喜怒无常。中国人自来注重“宜静不宜动”的养生之法。强调心境的平和恬淡。庄子在其《在宥》篇里说:“人过于欢乐,就会伤害阳气,过于愤怒,就会伤害阴气,阴阳并虚的人,热时怕热,冷时怕冷,不能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不能调和寒暑的天气,这岂不是伤害了身体吗?如果人喜怒无常,心神不定,思想漂浮不能自主,行动盲目欠缺条理。”
秦王瀛政是有名的喜怒无常的人。震怒之下,他杀了仲父吕不韦,继父嫪毐,甚至朴杀了自己的两个亲弟弟。进而对其母亲也极度怨恨,一怒之下,将太后迁到宫外。可是,过了不大一会儿,又非常后悔,要不是有人从中圆场,使他与太后重归于好,那秦王政还不知怎么办才好呢?
他统一六国,当上皇帝后,高兴起来,就到处游山玩水,可是在湘楚游览,登山遇到大风时,便勃然大怒,迁怒于山神,把山上的树都砍光了。
秦始皇的暴政是有名的,一时盛怒,便干下“焚书坑儒”这样残暴不仁的事。在他统治下,秦朝法律异常严酷,动不动便“连坐”,有时一人犯罪要毁其九族,而他修长城,修宫室,修陵墓更是埋葬了成千上万老百姓的性命。在他的暴政下,老百姓们活得战战兢兢,人人自危。
而在废除太子的问题上,秦始皇喜怒无常的个性更是表露无遗。秦始皇长子扶苏为人耿直忠厚,仁义服人,本是最有资格担任太子的,但由于他曾上书反对父皇的暴虐,秦始皇非常生气,把他发配边疆了。这就给了奸臣赵高一个可乘之机,赵高知道在剩下的六子当中,只有胡亥最讨秦始皇的欢心了,便把全部热情倾注在胡亥身上,并且,由于秦始皇喜怒无常性格的一次发作,使赵高完全倒向胡亥,拥立胡亥为太子的念头也因此膨胀。事情起因是一次赵高犯了死罪,秦始皇把他交给蒙恬的弟弟蒙毅查处,蒙毅猜不透秦始皇的用意,不敢循私,就依规定判了赵高死刑,并剥夺了他的宦籍。但最后秦始皇突然改变了主意,念赵高办事精明,有能力才干,开释了赵高并使他官复原职。这件事对喜怒无常的秦始皇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使同处权力中枢的赵高和蒙氏兄弟结怨,使赵高认识到一旦秦始皇驾崩,扶苏即位,蒙氏兄弟势必会受到重用,自己的结局可想而知,这就迫使赵高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胡亥身上。这以后,赵高谋害扶苏,拥立二世,指鹿为马,使秦朝暴政更苛,终于酿成秦末农民大起义,造成秦朝二世而亡。一心梦想着秦朝江山能传之万代的始皇帝瀛政压根儿没想到,自己喜怒无常的一念之差,为自己的万世伟业留下了无法禳祛的隐患。
秦始皇的喜怒无常,无疑对他自己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任他怎么谋求长生之术、长生之药,他仍在五十岁便死了。
秦始皇的暴虐,周世宗的酷烈,使他们都被打上了暴君的印记,而他们的寿命也都不长。“静则圣,动则王”,静则宽容、和平、光明、搏大。世界需要和平和光明,世界需要包容和博大。
狭隘与偏见会赶走信任
狭隘与偏见的人在得势时,总是对别人呼来唤去,颐指气使,不董得怎样去信任别人;他们在失意时又难免会过分的轻视自己,自怨自艾,同样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人生而平等,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没有权力借后天的成就而对别人颐指气使,也没有理由为后天的际遇而自怜自贱。当我们达到一定人生高度的时候,要懂得去尊重别人,当我们处于生活低谷的时候,要知道重视自己。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摒弃对他人的狭隘与偏见,平等地待人,懂得去欣赏别人,信任别人。
玫琳·凯是著名的管理专家,她以前曾经做过化妆品推销员。
有一次,她参加了一整天的销售培训课程,由于销售经理鼓动人心的演讲,使她非常渴望能和销售经理握握手。玫琳排了整整3个小时的队以后,好不容易才轮到和那位经理见面。然而让她极为遗憾的是,那位销售经理根本就没有拿正眼去看她,只是从她的肩膀上方望过去,看看队伍还有多长,甚至根本没有察觉他正在和她握手。玫琳等了3个小时,却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她不仅不再去盲目的信任、佩服那个经理,而且还觉得面子受到了伤害、人格受到了侮辱。刺激之下,玫琳立志也要做一个经理:“如果有一天人们排队来和我握手,我将给每一个来到我面前的人全然的注意,不管我当时有多么疲劳?”
后来,玫琳·凯的愿望真的变成了现实。她建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化妆品公司,并逐渐发展壮大为一家具有很大规模的企业,于是,就开始有很多慕名者前来找她握手,她确实履行了她以前曾发过的誓言。她说:“我有很多次站在长长的队伍前,与各种人士作长达数小时的握手,一旦感觉疲劳了,我总是想起自己从前排队和那位经理握手的情形,一想起他不正眼瞧我给我带来的伤害,我立即打起精神,直视握手者的眼睛,尽可能的给他们以信任感,尽可能地说些比较亲近的话……”
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这不仅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其实,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将直接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彼此互信。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作为英国皇权至高无上的拥有者,一向就很傲慢,不懂得去尊重别人,信任别人。
有一次,她在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发生激烈争辩的时候,也流露出了居高临下的姿态,而伤害了亲王作为男性的尊严。为了表示不满,亲王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并把门紧紧地关了起来。几分钟之后,有人来敲门了。
“谁?”亲王气呼呼道。
“我,快给英国女王开门。”维多利亚依旧傲慢地回答。
阿尔伯特一听,心里更是上火,更别说开门了。隔了许久,敲门声再次响起,但这次温柔了许多,还听到一个声音轻轻地说道:“阿尔伯特,是我,维多利亚,你的妻子。”房门打开了,怨气全消的阿尔伯特站在门口,两个人终于重修旧好,恢复了往日互相信任的关系。
维多利亚女王把宫廷里的那一套架势拿到两个人的世界来摆阔显然是不对的。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们原本就很敏感,任何一点点异常的举动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抵触心理,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也总是对人抱以一种戒备心理,而不善于去信任别人,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在矮个子面前别说短话,处于高位的人要照顾处于低位的人的情绪,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同时,处于卑微地位的人们更应树立起自尊自强的信念,因为很多时候,如果连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的话,又怎么能让别人看起你、信任你呢?
富兰克林说他做外交官成功的秘诀是:
“尊重任何交往对象。我不会说任何人的缺点……我只说我认识的每一个人的优点。”
只有像富兰克林所说的那样,抛弃掉我们人性中的狭隘与偏见,以公平广博的胸怀去对待每一个人,去信任每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一丝浮躁,一事无成
今天,报纸上、电视上、网络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人们的剑拔弩张,很多人处心积虑,大造噱头,肆意炒造,企图一炮走红,大把揽财,大出风头。这其实是当今浮躁喧嚣的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
在这个物欲横流、红尘滚滚的时代,浮躁之风盛行。心浮气躁是很多年轻人、很多职场人士的致命弱点。
一位大学教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不少妙龄学子已很难平静地听完老师和家长的话,难以看完一本名著或欣赏完一首名曲;他们坚持不了听完最后一堂课;他们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
许多莘莘学子忘记了由量变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的道理,他们渴望立竿见影的奇迹,甚至于渴望科学家们发明一种“知识注射液”,在数秒钟内使自己变成天才,当然,他们更渴望一夜之间变成大富豪、大官员、名人、伟人,一夜之间就干出大作为来。
浮躁之风也在职场上蔓延:
朝三暮四,浅尝辄止,是浮躁;
乍惊乍喜,喜怒无常,是浮躁;
焦虑不安,患得患失,是浮躁;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是浮躁;
既要得鱼,又要熊掌,贪多求大,是浮躁;
只计得报酬,不扎实作为,是浮躁;
稍遇困难,轻易放弃,是浮躁;
三心二意,马马虎虎,是浮躁;
只想掌声鲜花,不想艰苦奋斗,是浮躁……
浮躁之人最大的特点是心神不宁,静不下心,心中旌摇曳,比如让他看文件,文件在他的眼前就如同梦境一样凌乱难懂,他很少会一字一句地看下去,他只是在字面上一掠而过,不求甚解;或者眼睛盯着文件,但心思早游离于文件外。看文件是如此,工作更是如此,浮躁之人的脑袋像充了气一样,浮在半空,而不愿意脚踏实地、从低处,细处开始。
浮躁的心态会导致工作作风的浮夸。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全国上下刮起“浮夸风”的根源,就在于全国上下无处不在的浮躁心理。浮躁心态使我们中华民族在那个特殊年月遭受了一场浩劫。在今天,浮躁之风更是要不得的。一个机关单位浮躁,不会干出利国利民的实事来;一个企业浮躁,离破产就会不远;一个员工浮躁,定会一无建树,浮躁得越高,会跌得越惨。
浮躁之人只知道高处着眼,想得五彩缤纷、天花乱坠,但他们不懂得从低处着手的道理,或者说根本不想从低处着手,根本不想踏踏实实地干起。所以,对浮躁之人而言,再远大的理想也不过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再高的位子对他们而言也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泡影。
浮躁之人有一个共同的归宿: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使命运之神厚爱自己,就必须克服浮躁这一导致人生和事业失败的弱点。
对治“浮”,就应该练好“沉”字功,也就是沉下心,埋下头,从低处做起,将眼前的小事做好;
对治“躁”,就应该练好“静”字功,也就是平心静气,心态平和,踏踏实实做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一个真正沉心静气的人,就会将眼前的工作处理得尽善尽美,稳步地向高处迈进,直到实现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大目标。
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居安思危是一种预测力,它是指人们对人对事存在合理的质疑,时时考虑到危机存在的可能。居安思危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并可以将风险带来的压力在事前就予以解决。居安思危靠的是一种逻辑推理的分析习惯。对凡事抱有警觉的态度,事先预测到风险存在于哪些地方,并想好对策。这样无论遇到什么风险,都有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两全之计。要培养居安思危的能力,就要试着从事情的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并尽量的考虑全面。透过优厚的条件要看到事情潜藏的危机和问题,对事情要有敏锐的反应能力,并能对任何一种突发状况都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
曾任美国通用公司总经理的查理·威尔逊,以考虑事情全面周到而著名。有一次,当他的儿子决定对一家公司进行投资时,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的儿子认为,对方开出了极好的条件,对于投资方来说,绝对是稳赚不赔的。无论从公司的营业、运转、资金,各方面都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简直就是一个投资的绝好机会。威尔逊于是说:“问题就是出在他们给的条件太好了!你想想看,在对方如此优厚的条件之下,这家公司必须非常努力才能达到收支平衡,所以失败的几率很大。即使他们真的成功了,也会为了达到收支的平衡甚至赚钱,而承担过大的压力。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怪你逼他们逼得太紧,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要被破坏,如果你认为他们是值得长期合作的好伙伴,那么就应该让他们的努力所得要大过于你,双方将来才不容易有危机出现。”
中国人早就意识到,处在安全的环境里,危险和困难随时都会出现。《周易·系辞》里就说过:“是故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左传·襄公十一年》里,也有一段话:“《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太平或平安的时候,不要忘记灾难和危险有到来的可能性。总想着有危险,才会有准备;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居安思危,意味着衰败的过程或许在兴盛和圆满的时候就开始了。唐玄宗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他统治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给当时的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唐玄宗通过宫廷政变夺得皇位后,开始还是有一番作为的。他统治的前期,政治安定,生产发展,国势昌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很活跃。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先进的文明国家,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的年号叫“开元”,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杜甫回忆那时的繁荣景象,在诗歌《忆昔》中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但是,唐玄宗晚年荒于声色,宠爱杨贵妃,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白居易后来在《长恨歌》里写道:“……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里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黑暗腐败,人民的不满情绪滋长,给有野心的军阀以可乘之机,终于在天宝末年爆发了守握重兵的边将安禄山、史思明的大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正是唐玄宗贪图安逸没有危机感所造成的恶果。他宠爱的杨贵妃落得了“婉转峨嵋马前死”的下场。而他也落得“昏君”的千古罪名。“安史之乱”历时8年,使黄河流域的繁荣经济遭到了灾难性的大破坏,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中唐到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官僚间朋党相争,愈演愈烈;农民失去土地,破产流亡,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唐王朝终于在公元907年灭亡。
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就像西方的悲剧色彩一样,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许多中国的古语都说明了居安思危是一个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准备。它不仅需要在闲情逸致中寻找平和安定,而且在现实的苦难和邪恶面前,也要勇敢的接受并超越。
拖延把你划入平庸
拖延只会导致一个人步入平庸。它对人的最大危害,其实并不仅仅在所拖之事上,它会侵蚀人的意志和心灵,消耗人的能量,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处于拖延状态的人,常常陷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最后只能将问题在自己身上越积越多。
对每一个渴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拖延是最具破坏性的,它是一种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推拖,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另外,喜欢拖延的人往往意志薄弱,他们或者不敢面对现实,习惯于逃避困难,惧怕艰苦,缺乏约束自我的毅力。
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轮在阿拉斯加触礁,原油大量泄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但埃克森公司因一时拿不出面向外界的合理解释,将此事一拖再拖,终于引起众怒,以致引发了一场“反埃克森运动”,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布什总统。最后,埃克森公司因此事真接损失达几亿美元,形象严重受损。
拖延并不能使问题消失也不能使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起来,而只会使问题深化,给工作造成严重的危害。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没有在关键时刻及时做出决定或行动,而让事情拖延下去,就会使没解决的问题,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解决起来也就越来越难。
那些经常说“唉,这件事情很烦人,还有其他的事等着做,先做其他的事情吧”的人;那些将“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以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个月”的人。总是奢望随着时间的流逝,难题会自动消失或有另外的人解决它,须知这不过是自欺欺人。随着完成期限的迫近,工作的压力反而与日俱增,只会让他们感觉更加疲惫不堪。
如果你希望通过拖延混日子,那你就犯了一个大错误。你在工作上的拖延虽一时侥幸蒙骗了你的雇主,但却使你从此变得更加平庸。优秀的人做事从不拖延,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在他人交办工作的时候,他们只有两个回答。“是的,我立刻去做!”或是“对不起,这件事我干不了。”某件工作能做就立刻去做,不能做就立刻说出自己不能要想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摒弃拖延的恶习,拖延只能导致平庸的结局。如果你想打破平庸的生活模式,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请丢掉糊弄生活的态度,从今天开始拒绝一切拖延的习惯。
巨人因何倒下
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最基本的是沟通能力与运筹能力,不懂这些,必然是办事盲目和冒险。另外,作为管理者还要注重细节,否则就有可能因忽视小小的细节问题而造成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1996年9月,耗尽巨人集团心血的巨人大厦完成地下工程,开始浮出地面。而就在此时,巨人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了。一批又一批的买楼者围坐在巨人大厦前,一拨又一拨的债权人拥进了巨人集团。
次年1月12日,数十位债权人和一群闻讯赶来的媒体记者来到巨人集团总部,恰逢深居简出的史玉柱刚刚驱车从外面进来。于是发生了一场面对面的“短兵相接”,其间,一位律师对债权人和记者口气凌厉地嚷嚷道:“如果你们不想解决问题而是来闹事,你们就闹去。作为企业行为,任何事情向社会曝光都没问题。如果你们要曝光,可以先曝光,然后再谈,我们不怕曝光。”
由于缺乏危机处理能力,巨人集团仅仅委派了律师与债权人和记者周旋,巨人与媒体的关系迅速恶化。于是,种种原本在地下流传的江湖流言迅速地在媒体上被一一放大曝光。
这些耸人听闻的新闻真假参半,泥沙俱下,一时间让史玉柱百口难辩。史玉柱在危机中曾几度企图恢复生产销售秩序,可是几度被传媒的跟踪报道打乱。每出现一次报道,就造成一批骨干的离去,增加一批讨债者的上门,以致恶性循环,难以自救。
在那些风腥雨恶的日子里,史玉柱一直躲在巨人集团总部四层的总裁办公室里。他把自己在孤岛上关了数十日,就在这些日子里,新闻媒体对巨人事件进行了高密度的轰炸,企业形象支离破碎。可是,史玉柱却始终没有与媒体、社会进行过哪怕是一次认真、知心的对话。他异常平静地对仅有的几位对他和巨人还抱有一线希望的部下说:“我们不必主动去找任何一位记者,我们的名声已经这样糟了,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还能怎样?”就这样,史玉柱轻易地放弃了最后一次获取同情和救援的机会。
其实,巨人集团所面临的危机并没有到绝杀的地步。尽管巨人的保健品推广大战宣告失败,可是在市场上并没有完全丧失品牌信誉。而巨人大厦已完成地下工程,只需要1000万元资金就可动工起来,按当时的房地产建筑进度,5天可以盖起一层,一层一层往上盖,兵,临城下的债权人自可安心不少,许多矛盾冲突也可化解。
史玉柱很明白:缺少的仅仅是1000万元而已。但是,他就是没有能力筹措到这笔钱。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危机意识和预警机制,巨人集团的债务结构始终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史玉柱一向以零负债为荣,从不向银行借钱。在巨人营销最辉煌的时期,每月市场回款可达3000万元到5000万元。凭借如此业绩,他完全可以陆续申请到流动资金贷款,并逐步转化为基建项目的分段抵押贷款,用这笔钱来盖巨人大厦。可是,史玉柱却始终否定这步棋,而是一味指望用保健品的利润积累来盖大厦,这无疑是巨人突发财务危机的致命处。
正因为巨人集团平时很少与银行打交道,危急时刻,银行自然对巨人袖手旁观。其实,巨人在各地的市场营销还在运转,巨人集团的良性债权至少有1.2亿元。如果巨人与银行关系融洽,就凭自己的债权也能筹到1000万。然而……
有人说,正是史玉柱那种缺乏沟通的个性在关键时刻最终葬送了巨人集团。史玉柱一向不善交际,几乎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即便在鼎盛时期,每当要做重大决策,他都喜欢把自己关起来苦思冥想。史玉柱的一个部下评价他说,他最大的缺点是清高,最大的弱项是与人交往,最大的局限是零负债理论。
因为缺乏与媒体、与银行、与社会公众的积极有效的沟通,巨人终于倒下。史玉柱这个巨人的领导者,那时,在扮演联络人这一角色上太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