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示弱是一种比逞强更实用的处世态度。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避免伤害他人,这样,你才可能成为最后的强者。自卖自夸,往往会适得其反。
做人要懂得后退
当前面的路被一座山挡住,我们只能绕过去。这样虽然要多走一些路,但却能保证到达目的地。同样,当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不懂得后退是不行的。后退是一种策略。不懂得后退的人,往往难以达到目的,还可能碰得头破血流。
后退就得有牺牲。中国象棋中有“丢车保帅”一招。丢了帅,就等于认输,因此为了保帅,丢车是在所不惜的。
东汉末年,汉献帝被叛军软禁在长安。他利用一个机会逃了出来,奔向洛阳。叛军骑兵紧追不舍。此时老臣董承提议把身上所带的金银财宝都扔到路上,最后连皇后的首饰都扔掉了。
追兵看到地上的财宝,都跳下马来拾取,军官叱责也无用。因为他们拾到的财宝足够用一辈子了。这样汉献帝得以保全生命,逃到洛阳。
命与财宝相比,当然是命更重要,因此这个牺牲是值得的。
后退是为了造就自我进取的资本。身处竞争时代,首先应要造就自己进取的资本。如何造就,那就是靠一种坚韧和执著,用知识和学问来武装自己的心灵,苦练坚韧之功。
曾国藩平生爱好学习,从少年至老年,没有一天不读书。他受书籍的影响非常大。他所说的:“心灵不牵执于物,随遇而安,不为以后的事操心,专心过好现在,对于已经过去的事不常依恋。”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是很高明的处世之道,而曾国藩竟然能在读《易经》时体会出来。曾国藩受书籍的影响,实在是非常深。
对于人生的进退,最易造成两种错误的行为,一是盲人骑瞎马式莽撞,一是自暴自弃的沉沦。曾国藩虽善于忍让,但也有不愿退却的时候,如拒交关防一事,则看出他也有争的一面。
曾国藩任钦差大臣镇压捻军,当时刘秉璋作为辅佐军事的襄办之官,献防守运河之策,于是清军在河岸修起长墙,阻止捻军渡过,试图把他们围在一个角落里聚而歼之。李鸿章在江督行署,力争不可,亲自给刘秉璋写信说:“古代有万里长城,现在有万里长墙,秦始皇没有意料到在一千多年后遇到公等为知音。”显然带有嘲讽的味道。刘秉璋率万人渡运河,接到李鸿章的公文,说粮饷缺乏不能够增兵。
李鸿章事事进行干涉,并且时常上报情况,条陈军务,曾国藩很不满意李的这种做法。等到时间一久,军无战功,清政府便让李鸿章接替为统帅,曾国藩不忍心离去,自己请求留在军营中继续效力。李鸿章接任后,急忙派人到曾国藩驻所领取钦差大臣的“关防”。曾国藩说:“关防,是重要的东西;将帅交接,是大事,他不自重,急着要拿去,弄没了怎么办?况且我还留在这里。”李鸿章派客人百般劝说,让他回到两江总督之任上,曾国藩也没有答应。有人给李出主意,并调停说乾隆时西征的军队用大学士为管粮草的官,地位也与钦差大臣相等。曾国藩故意装作不懂,说:“说的是什么?”刘秉璋说:“现在您回到两江总督之任,就是大学士管粮草的官职呀。”李鸿章又私下告诉他说:“以公的声望,虽违旨不行,也是可以的。但九帅之军队屡屡失利,难道不惧怕朝廷的谴责吗?”曾国藩于是东归,从此绝口不谈剿捻的事。李鸿章接替为统帅,也没有改变曾国藩扼制运河而防守的策略。后来,大功告成,李鸿章上疏请求给从前的领兵大臣加恩,曾国藩仅仅得到了一个“世袭轻车都尉”,因此大为恼怒,对江宁知府涂朗轩说:“他日李鸿章到来,我当在他之下,真是今非昔比了!”因此,曾国藩在处理进退关系问题上,则是该进时进,当退时退。在曾国藩不得已启程赴两江总督任之时,途中观者如潮,家家香烛、爆竹拜送,满城文武士友皆送至下关。申刻行船时,遂将郭嵩焘所纂《湘阴县志》阅读一遍,以抑制自己复杂的心情。睡后,则不能成寐。“念本日送者之众,人情之厚,舟楫仪从之盛,如好花盛开、过于烂漫,凋谢之期恐即相随而至,不胜惴栗。”后二天,他每日只看《湘阴县志》,并将此志寄还。从第四天开始上半日处理文件,见客:下半日与晚上便开始抓紧时间读《国语》、《古文观止》。告别了他经营多年的江宁,离开自己血脉相承的胞弟,怅怅如有所失,内心十分不安,只企望旅程之中能在自己喜爱的书籍中得到安慰与休憩。同治八年(1869年)一月九日,曾国藩行至泰安府,忽然接到新的寄谕,所奏报销折奉旨“著照所请”,只在户部备案,毋须核议。这等于说,一些人原抓住曾国藩军费开销巨大,要审计查账,现在一纸圣旨就将此事一笔勾销,不再查他的账了。曾国藩为此大受鼓舞,认为这是清政府对他的特别信任、空前恩典。谕旨使他“感激涕零,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因而便又有点心回意转,虽虑“久宦不休,将来恐难善始善终”,但不再要求辞职了。这样一来,曾国藩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而且看书的劲头更足了,轿中、宿店的旅途之中,他将《战国策》、《左传》反复阅读,目的是在进见皇太后、皇上之时,陈述自己的中兴大业之策。
曾国藩一生中几进几退,但每次面对困境时他都能冷静面对,从容找到出路,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能在官场中纵横数十年的资本吧!
少谈自己的得意之事
生活中,不少人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事事比别人强。干是,他们就总喜欢把得意挂在嘴上,逢人便夸耀自己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富有,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总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别人的敬佩与欣赏。而事实上,别人并不愿意听你的得意之事,自我夸耀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位女士,她的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一家外企金融机构任职,每月上万元薪水。这位女士非常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慢慢的,她发现亲朋好友都在疏远她,不愿和她交往、聊天了。她非常痛苦。女儿知道这种情况后,就极力劝导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好,人家会有什么感受,人家当然不会理你了。
女儿的话在情在理。可见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其他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至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失意的人较少有攻击性,但别以为他们只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恼恨。这是一种藏到心底深处的对你的不满。你说得唾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了了一颗仇恨的炸弹。
失意者对你的怀恨不会立即显现出来,但他会透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写你为敌,而最明显的则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见到你,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随意自夸、口无遮拦几乎是骄傲自满者的通病。这种致命的弱点不仅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意图,而且会使很多人心怀不满或恼恨不已。试想,如果别人的不舒坦是因你而起的,你还会得到好处吗?所以说,人应该把自己高人一等的某些东西适当地隐藏起来,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心气太傲了,真的容易吃大亏。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不停地赞扬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大谈特谈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落选对手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非常感激褒曼,会把她当做知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的对手,如此与竞争者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你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由于自己的原因使对方心理失去平衡,给对方造成伤害。与此同时,自己也会因此而安然自得,有一个好心情。
然而,表现自己是人的天性。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要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谈得艺术一点。
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很不明智,如果先让对方发表得意演讲,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的人总先让着对方:“您的见闻广博,您先谈一谈吧!”促使对方发表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这般地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那效果就会好得多。
学会适当表现出你软弱的一面
有的人看上去很平凡,甚至还给人以“窝囊”且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事实上可能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有时候,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而这种外表的“无能”,正是其心有城府、富有忍耐力和做人的心计的表现。这种人能屈能伸、能上能下,具有普通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
做表面的弱者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规避他人对你的注意,从而让自己有时间蓄积力量,最终成为强者。每个成功者,无疑都是为人所瞩目的,被人嫉妒在所难免,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不知你是否见到过乌龟在遇到天敌时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当遭到天敌侵犯时,这乌龟便将头和爪子全缩进了壳内,装死足足几分钟后才慢慢将头伸出来张望,等敌人走了,它才敢爬起来。
兔子蹬鹰的故事也是如此。鹰的眼睛锐利,在高空中便能看清地面上的兔子,而此时兔子并不慌忙,只见它顺势打个滚,装作死去。鹰一个俯冲下来,本想这下可抓住兔子了,可是奇迹发生了,当鹰到达地面伸开双爪时,兔子却一跃而起用双前腿猛蹬鹰的胸肚部位,鹰悲鸣几声,带着伤痕逃离了地面。
以上两例都是发生在自然界里的普通故事,也是两类绝不单纯地坐以待毙而求生存的实例。兔子和乌龟无疑是自然界的弱者,但它们能在危险来临的时候装死,表现出更弱的一面,从而麻痹了敌人,顺利得以脱生。作为自然界中的弱势群体,它们能一直繁衍生息,可以说,它们就是真正的强者。
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人应该学会做弱者。比如: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低学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经历、现实的烦恼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等等。
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事业上的成功人士,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成功人士就对想质问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感到有些惊讶。
一会儿,成功人士的妻子将咖啡端上桌来,他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妻子收拾好后,他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成功人士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在外面风光的成功人士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他怀有一种亲近感。
这些其实都是这位成功人士一手安排的,目的就是以弱者的表象消除记者的敌意。为的是让记者在发现杰出的成功人士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敌意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他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做弱者是一种比逞强更实用的做人方法。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避免伤害他人,这样,你才可能成为最后的强者。
一个人要想在生活中成为真正的强者,首先要在表面上做个弱者。要时刻记住,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
懂得偶尔暴露一下弱点
一个有涵养的人在生活中,往往会以低调深沉处事,不与人计较,从而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例如,学生对一位新来的老师感到有些好奇和畏惧。因此,这位老师故意在课堂上说:“我的字写得不好看,板书更差,小学时我的书法都不及格,因此我特别害怕在黑板上写字。”以此博得学生一笑,为的是很快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时,他也会说:“如何,我的领带漂亮吗?”学生就会暗暗在心里想:“这老师真有趣,竟注意些小事,可见老师也是凡人。”学生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便产生了亲切感,此后这位老师的教学也变得很顺利。
同样的,在人前演讲,在麦克风前打喷嚏,站不稳,故意表演些小失误,就能缓和原来紧张的气氛,听众们对有头衔的大教授都有戒备心,但是看到小的失误后,心里便会想:“同样都是人,难免做出些不雅的事。”于是一种亲切感就自然产生了。
与有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的人初次见面时的会谈是很困难的。尤其在社会地位有差距时,对方在居下的位置上心中会有胆怯感。此时,对方心理上自然筑起一堵防御墙,首先让对方树立“自己不比别人差”的观念,这一点很重要。
华盛顿特区有一位名演员,他是出名的花花公子,一位曾经被他追求过的女性回忆说:“若是他触动了我的母性本能,我就凡心大动。他往往会说:‘我真笨,连衬衫都穿不好。’”这位男演员就是利用母性本能,博得女人欢心的。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若要联络感情,应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因为要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必须隐藏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这样表面上对方胜利了,实际上却是你胜了。
比如,对方与你有同性质的某种特长,对方与你比赛,你必须让他一步,即使对方的技术敌不过你,你也得让对方获得胜利。
但是一味退让,便表现不出你的真实本领,也许会使对方误以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反而引起无足轻重的心理。
所以你与他比赛的时候,应该适当施展你的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再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于对方。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费过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对你也有敬佩之心。
不过安排破绽,必须十分自然,千万不要让对方明白这是你故意使他胜利,否则便觉得你虚伪。所面临的难题,是起初你还能以理智自持,比赛到后来,感情一时冲动,好胜心勃发,不肯再作让步,也是常有的事。或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无论在神情上,在语气上,在举止上,不免流露出故意让步的意思,那就白费“心眼”了。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叽叽喳喳,一个活得自然潇洒。
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都是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掉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为一些非原则的、鸡毛蒜皮的问题争得不亦乐乎,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越是这样的人越对甘拜下风的人瞧不顺眼。
时下里流行一句话:“玩深沉。”就是讲究隐藏的“心眼”,其实这种场合玩点深沉正显示了大度绰约的风姿,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谦逊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更不屑说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根本不值得称雄。你若是有理,却表现得谦逊,往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
妥协并不是投降
今天的妥协不代表明天的失败,而是希望的起点,为了最后的光明,暂时的妥协又算什么?
人性丛林里的争斗有很多种解决方式,妥协是其中的一种。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日渐成为可能时,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调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妥协,因为他资源丰富,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子,但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小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状况下也需要妥协。
可以借妥协的和平时期,来扭转对你不利的劣势。对方提出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是要放弃这场“战争”。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所提的条件,表示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可能放弃胜利的果实的。因此妥协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
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但却换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为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妥协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上面所提几点来看,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不过,妥协也要看状况:
要看你的大目标何在。也就是说,你不必把资源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能妥协就妥协,不能妥协,放弃战斗也无不可。但若你争的本就是大目标,那么绝不可轻易妥协。
要看妥协的条件。若要面子就要求面子,要单子就要求单子,但不必把对方弄得无路可退。这不是为了道德正义,而是为了避免逼虎伤人,是有利害考量的,更何况,除非你把对方杀了,否则他的力量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你是提出妥协的弱势者,且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决心,相信对方会接受你的条件。
总之,妥协可改变现况,转危为安,是战术,也是战略,搞政治的人最会玩这一套,不是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吗?
先退让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菜根谭》里说:“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我们不论做什么事,应罢手不干时,就要下定决心结束,应该退让婉转的时候,就要痛快地退让。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柔与忍的做人哲学中的一条锦囊妙计。
范蠡追随越王勾践二十多年,苦其心志,运筹谋划,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辱。勾践称霸诸侯后,范蠡也被封为将军。
但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安乐,于是急流勇退,携妻将子,扬帆过海,秘密离开了越国。离开之前他曾劝文种一同隐退,但是文种眷恋权势,又认为自己与勾践共同患难,必然不至于遭到迫害,就没有同意。可惜文种没有听范蠡的劝告,最后终于被勾践所杀。
范蠡辗转到了齐国,改名换姓,自称为鸱夷子皮,在海边定居下来。从此,率子整治家业,开发经营。以前会稽山上时范蠡曾与另一位谋巨计然共事,计然说:“要打仗就要备战,备战就要与货物打交道。只有知道货物的生产季节和社会需求关系,才算是知道货物。季节和需求关系能够明确,则天下所有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够看得清楚了。”计然给勾践出过不少计谋,使战败的越国很快就富起来。
范蠡从计然的策略中得到启示:“计然的策略共有七项,越国只用了五项就能如愿以偿。他的策略对于治国行之有效,如果用于治家,我想必有收益。”于是他依计而行,果然,没多久就在海边积累了数十万财产。
齐国人看他贤能,又善于理财,便请他出来为卿相。范蠡喟然长叹:“在家能积聚千金,外出能官至卿相,对于普通人这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但长久地享受这些尊荣和名声并不吉利啊!”于是,他拒绝了召请,把大部财产分给亲朋好友和邻里乡党,只随身藏着些珍贵的珠宝,秘密离开齐国,到达宋国的都城陶。
范蠡看到陶位于天下的中心,与诸侯各国四通八达,来往货物都在此交易,认为在此地经营很容易致富,便在陶定居下来,自称陶朱公。从此,父子刻苦节俭,亲自耕种畜牧,兼营商业。由于对商品的屯积或脱手,善于看准行情,把握时机,在贩进卖出之中,获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没几年,又积累了上亿的家产,天下都知道陶朱公了。
范蠡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何时该进何时当退,该进的时候义无反顾,该退的时候绝不眷恋犹豫。
有一次,世界著名滑稽演员侯波在表演时说:“我住的旅馆,房间又小又矮,连老鼠都是驼背的。”那家旅馆的老板知道后十分生气,认为侯波诋毁了旅馆的声誉,如果不公开道歉的话就要控告他。
于是侯波在电视台发表了一个声明,向对方表示歉意:“我曾经说过,我住的旅馆房间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这句话说错了。我现在郑重更正: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
“连那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意在说明旅馆小而矮;“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虽然否定了旅馆的小和矮,但还是肯定了旅馆里有老鼠,而且很多。侯波的道歉,明是更正,实是批评旅馆的卫生情况,不但坚持了以前的所有看法,讽刺程度更深刻有力。
再来看个故事,英国牛津大学有个名叫艾尔弗雷特的学生,因能写点诗而在学校小有名气。一天,他在同学面前朗诵自己的诗。有个叫查尔斯的同学说:“艾尔弗雷特的诗我非常感兴趣,它是从一本书里偷来的。”艾尔弗雷特勃然大怒,非要查尔斯当众向他道歉不可。
查尔斯想了想,答应了。他说:“我以前很少收回自己讲过的话。但这一次,我认错了。我本来以为艾尔弗雷特的诗是从我曾读过的一本书里偷来的,但我找到那本书翻开一看,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
两句话表面上不同,“艾尔弗雷特的诗是从我读的一本书里偷来的”,也就是指艾尔弗雷特抄袭了那首诗;“那首诗仍然在那里”,指的是被艾尔弗雷特抄袭的那首诗还在书中。意思没有变,而且进一步肯定了那首诗是抄袭的,这种退让却达到了嘲讽和揶揄的目的,令人猝不及防,伤得更重。
许多人能伸而不能屈,觉得要退让低头是比杀头还难过的事。当然,要真是杀头的话,那倒是十有八九会立刻选择低头的。其实,有时候退让不只是表面上看来那么简单,它甚至会比进更有力量,更有杀伤力。
做人需要有策略,处世需要懂进退,柔与忍的做人哲学可以教会你这两点,并衍生出许多做人处世的妙计来。
以退为进保全自己
老子说:深水缓流,浅水急瀑、年轻人往往会以为前进是唯一的路,以为努力就可以成功,但只有在经历过挫折和磨练之后才渐渐明白,其实人生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也可以转个弯,换个眼光或角度,甚至有时候向回走几步,人生就会有所不同。
《伊索寓言》里,有则北风与太阳比赛谁比较厉害的故事,大意是说,有次北风跟太阳说,他们应比一比谁的威力大,看谁能让一个朝他们走过来的人脱下他的外套,说完后,北风就使劲发威,猛力的吹,风愈刮愈大,只见那人外套却愈裹愈紧,并没有多大的效果。这时,太阳露出脸来,用温暖的阳光照耀着那个人,慢慢地那个人越走越热,就把他的外套脱掉了。
所以,用暴力并不能使人真正屈服,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老子才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他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的时候则变得僵硬;而花草树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待到花残叶落的时候就是干枯的了。
柔弱的东西充满了生机,坚强的东西反而笼罩着死亡的气息,其实,老子的柔弱主张是针对逞强的作为所提出来的,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所产生的。
所以我们做人处世的时候,不仅要忍,还要柔,或者说柔与忍二者缺一不可。忍可匿强示弱,柔可以退为进,这才是做人处世战无不胜的法宝。就像大自然始终有两个力量在平衡,例如时钟的指针要往前进,后面的发条却要往相反的方向转。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那场“拉链门”风波仍存在于许多人的记忆之中,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
克林顿在求学时代就处处表现出他对政治的兴趣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进入社会后,他步步为营,从州长到总统,一步一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在他主政白宫的8年时间里,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都彰显了他的政治才能,但是一场绯闻引发了对他的弹劾。
1998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以258票对176票通过了一项决议案,批准对总统克林顿进行不加时间和范围限制的正式弹劾调查。从而使克林顿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三位接受弹劾调查的总统。美国众议院提的这项议案是依据美国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报告做出的,斯塔尔在报告中指控克林顿犯有可以构成弹劾依据的作伪证、妨碍司法、滥用职权等罪名。在美国宪法的第二条第四项规定:“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政府之文官,受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之弹动与定诫时,应受免职处分。”
这项起源于英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一般是由众院司法委员会对指控证据材料进行审阅,以确定有否开始正式弹劾调查的依据,如果通过了决议,就开始授权司法委员会进行正式的弹劾调查。其结果将由众院全体投票表决,在众议院多数同意通过提出弹劾时,被弹劾的官员由参议院进行审理。这次因为弹劾的对象是总统,所以参院的审理需由美国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主持,众议员作为公诉人和辩护人,参议员做为陪审团。
1994年5月,曾在小石城的州长质量管理会议担任登记员的葆拉·科尔宾·琼斯,起诉克林顿于1991年5月18日曾把她召到旅馆房间进行“性骚扰”,并提出索赔70万美元。
1998年1月23日,琼斯性骚扰案中证人、白宫前实习员莫妮卡·莱温斯基被指控与克林顿有染。克林顿则暗示莱温斯基否认他俩的关系,同时克林顿在接受琼斯案“庭外供证”时,也否认与莱温斯基有任何关系。
1月28日,司法部长珍妮特·雷诺,授权独立检察官肯尼思·斯塔尔调查莱温斯基同克林顿的关系。4月1日,阿肯色州小石城地方法院法官苏珊·韦伯·赖特,否决了琼斯在性搔扰诉讼中提出的一切指控,但指出克林顿不能因行政官员豁免权而免于接受调查。
8月17日,克林顿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承认他和莱温斯基有“不适聋的关系,并承认他和莱温斯基的关系是错误的,他对此将承担全部责任。但是他强调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要求任何人撒谎、隐藏和销毁证据或做任何其他违法的事情。
9月9日,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结束了调查,向国会递交了一份长达445页对克林顿的调查报告和36箱附件。报告中称有11项可能构成弹劾克林顿依据的理由。其中包括:“有充分和确凿的证据表明,克林顿总统竭力阻碍司法调查。在琼斯诉讼案的司法调查中,他参与了各种隐瞒他与莱温斯基女士关系的活动”;“有充分和确凿的证据表明,在莱温斯基女士可能成为琼斯诉讼案中对其不利的时候,克林顿总统曾努力帮助莱温斯基女士在纽约获得一份工作以阻碍司法调查”等。
1999年1月7日,参议院开始对克林顿进行弹劾审判。2月12日,参议院在对克林顿总统弹劾案的最终表决中,以45票赞成对55票反对否决不对克林顿的第一项弹劾条款,即指控他在绯闻案中“作伪证”。以50票赞成对50票反对否决了他“妨碍司法”的第二项弹劾条款。两项表决都没有达到宪法规定的对克林顿定罪和免职的票数。至此,参议院审理克林顿弹劾案宣告结束。
在这件事中,当着全世界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可是克林顿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在向美国人表明一种态度:我也是个普通人,我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你们有权利让我下台,也有权利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于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
正是因为克林顿的这种态度,反而赢得了大多数美国人的同情和支持,从而挽救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以他学生时代的一件事来攻击他:肯尼迪曾经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默然无光。
如果肯尼迪极力否认、澄清自己,那么对手可能会抛出更多的证据来打击他,选民们也都会因为此事而失去对肯尼迪的信任。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
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就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而且,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一个人如果能为他所犯下的错误道歉,而不是隐瞒,那么这个人就是有勇气的、诚实的、正直的。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是柔忍之术的完美运用。在主动的情况下,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人若知进不知退,知欲不知足,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所以,做人处世若能以弱胜强、以退为进,就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当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前行的时候,有时也不防停下来歇歇脚,或是转个弯,也许路会更好走。
凡事让三分心平气和
在平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忍让,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小肚鸡肠,不要凡事都要争高低,要知道这是很不明智的,这样争来的也是一时的小利,失去的将是长久的大义。
小时候,我经常跟妹妹打架,总是你一拳,我一拳;你一脚,我一脚……就这样,打得对方鼻青脸肿了还是不肯罢手,直到大人们回来了,问题才能解决。有一天,我们刚打完架,父亲就把我叫到一边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点儿。下次,如果她打了你,你不打她,我就奖励你十块钱。”当时,我很高兴,想着十块钱可以买很多东西,所以,就听了父亲的话。等到下一次,跟妹妹打架时,她怎么动手,我都忍着,也不还手。她打了我几下以后,见我不还手,也就没兴趣继续下去了。所以,这场“战争”她“不战而败”,我还得到了“战争补偿”十块钱。
以后,凡是打架的时候,我都不动手,专等着挨揍,可是渐渐的,妹妹也觉得没什么意思,发生矛盾的时候,也不像以前那样爱动手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俩停止了内战,关系变得特别融洽,我也再没有得到过“战争赔款”。但我很感激它,是它让我学会了忍让和退步。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了,可在平时与人交往时,我都时刻提醒自己,要豁达、要宽容,不要为了那一拳头而伤了和气,失去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还有这样一则寓言,也说明了理让三分这个道理:
一天,山神召集所有的动物开会,说是要举行搬运木头的比赛。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兴奋。大家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在寒场上一比高低。
动物们各自盘算着夺取冠军的事。黑熊力量很大,它心里想,如果比赛顺利的话,自己拿个冠军头衔是很有希望的;野猪浑身都是力气,而且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它渴望得到这个冠军;猎豹奔跑速度快,身手敏捷,它想,自己如果能发挥出速度快的优势,夺取冠军是不成问题的;大象力大无穷,它认为搬运的工作是自己的特长,如果能够正常发挥水平,夺冠军就如囊中取物一样。黄羊也报名参加了比赛。大家觉得黄羊力量不大,跑得也不是很快,于是大家认为黄羊只是参与而已,没有夺冠的实力,最有可能的是落在最后。
按着比赛规则要求,大家将木材从河东岸运到河西岸,必须走过架在河上的一座独木桥。在不落水的情况下,谁运送的木材多,就算谁赢。
比赛开始了,黄羊扛着木头走到桥边,当它正想过桥时,发现黑熊运完了一根木材回到了桥边,黄羊想,还是让黑熊先过吧,自己晚过去一会儿,不会对比赛成绩有什么大影响,而且,两边都想过桥,总得有先有后,同时过桥肯定是不行的。就这样,黄羊每到桥边,只要发现有别的动物走到桥边,它总是让别的动物先过桥。观看比赛的动物都纷纷说黄羊过于善良,每次过桥总是给别的动物让路,这样肯定会输掉比赛的。
两个时辰到了,山神宣布比赛的结果,黄羊获得了比赛冠军。大家都不相信这是真的。但经山神细说比赛经过,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来,只有黄羊肯为其他动物让路,所以它每次都能顺利过桥,可是其他动物却不肯为对方让路,结果,很多动物在桥上对抗,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大象和黑熊在桥上动武,结果双双跌到桥下,丧失了继续比赛的资格,猎豹和野猪在桥上谁也不肯给谁让路,结果它们结了仇,相约到河边去角斗,它们斗了一个时辰,也没有斗出高下,忘记了比赛这码事。还有许多动物都陷入了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中,根本无法运送木材。只有黄羊自始至终一刻不停的送运木材。它运送的木材堆积如小山一般,它是名副其实的冠军。
山神最后说,给对方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这就黄羊取胜的秘密。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不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动干戈以至于伤了和气,必要的忍让是化解怨愤的催化剂,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良药。
先低头日后才能抬头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面对的不光是蓝天高挂,“屋檐下”的挤压、拍打谁也逃不过,就当“该低头时就低头”。想来,一个“该”字,使这“一低”并未贬损你我高贵的头颅,并末丢掉你我的尊严、人格和做人的原则。
“该低头时就低头”,这并不是人们所说逆来顺受,不是甘受屈辱和压迫,而是你我具有了对世态炎凉的感知所采取的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低头,因为人在屋檐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并不是消极避世,不是不去抗争,而是你我知晓这现实世界里充斥着辩证的法则,还需讲求些生存的技巧。道是:“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有时候,退一步方能海阔天空;不与他人一般见识,方显你我大度宽容。况且,低头方能奋力前行,比如顶风爬坡,比如逆水行舟。该低头时肯低头的是“绵里针”,到头来,仰首长笑的还是你。
“低头因在屋檐下”,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积极适应的表现。就人们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应当有三态:“不懂”,可能生出闹剧;“不去”,可能演出悲剧;该低头时就低头方能变出活剧。人的一生并不是纯粹的喜剧。尤其进入市场经济,纵然人的“自我”更加被承认,但各环节的咬合也更加微妙,该低头时不低头怎能不损伤人际关系、破坏生存环境?一只硌牙的青苹果到哪里去寻找市场。要是你我硬要充当最后的骑士,那么就“人在屋檐下永远别低头”;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下去,那么就一定要“人在屋檐下该低头时就低头”。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也就是说人处在困境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处于屋檐下,不同的人采取的态度也可能不同。有志者,将此当作磨练自己的机会,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以图将来东山再起;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则往往会彻底失去希望,畏缩不前,不愿意想办法把眼前的困难克服掉。
做人“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系数降至最低,这是做人的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在一个公司工作,如果领导做了什么非得让你低头才能解决的事时,即使你当时忍无可忍,但只要你不想“走人”,那就千万不要在你的上司面前逞能,更不能当众羞辱你的上司,应该低下你的头,这样事情才会有转机。
曾有一位大学生刚毕业,被分配到了一家贸易公司。他能力很强,也很上进,工作十分努力,但一直干了几年,还是没有得到提升,当时与他一起进公司的人,有的都做了主管,可他还是一个最底线的员工。其实,同事们都知道是何原因,只是他老是想不清楚。有一次,他的主管正和公司老板一起检查工作,当走到他的办公室时,他突然站起来,对自己的主管说:“经理,我想提个意见,我发现咱们部门的管理比较混乱,有时连一些客户的订单都找不到。”也许他说的是事实,但事后是怎样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人也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并且想改进工作。是的,他的本意不错,但我们要了解人性的另一个方面,没有一个人愿意当众出丑,即使有些人能做到前仇不计,但忘不掉当众受辱的难堪的凡人更多!所以这件事可能会产生一些潜在的后果:一方面双方心里都有疙瘩,受到指责的人因为有损自尊,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释怀;指责他人者心理也总是担心挨整,时时提防。另一方面可能埋下了将来争斗的种子,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无波,主管当场接受意见,但心里可能耿耿于怀,对他要伺机报复。
其实,那种真君子、大度量的上司虽有,但大多数上司还是不想让人当众指责自己工作中的疏忽和漏洞,尤其是当着上司的老板的面,这样会影响你上司的前程,即使你说得再对,如果他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职位,他还会感谢你的提议吗?如果他对你不满,可能会做出一些对你不利的事,如:
当众给你难堪。例如在开会的时候批评你,作为上司,他有批评你的权利!
冰冻你,不给你事做。你脸皮再厚,也不可能每天闲着没事吧!
鸡蛋里挑骨头。明明你工作干得不错,但他就是不满意,总是挑毛病!
分化你和同事之间的感情,造成你的孤立!
总之,你上司的优势会比你高出很多,无论他使出上面的哪一招,都能让你这个当下属的坐立难安。如果你想越级打小报告,除非你证据明显,而且你的上司错误严重,否则不会有什么大的效果的,因为毕竟他是由老板提升上去的。
由此看来,如果你对上司有什么意见,一定要找到一种妥善的方式和上司沟通,最好出之以礼,即使内心不服,也不能当众指责,如果你羞辱他人,只说明你显得还不成熟,是个缺乏理性的人罢了。
如果万一哪一天,你因年轻气盛,不小心当众让你的主管出丑和难堪,而且你也不想离职,那就赶快向上司道歉,这是唯一可取的弥补措施,也许你的上司看到你的低姿态,会认为你当时并不出于什么目的,而会原谅你。如果不去道歉,后果会很糟糕——那会让你无路可走,“走人”一定是最终的结果。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人意的事情。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如果你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斗狠,只能算作是无谓的牺牲。如果这样的话,等待你的就是另一种生活了。
懂得退让是一种理智
面对人生道路的坎坎坷坷和艰难险阻,仰天长啸、奋然前行固然是一种人生壮烈的潇洒,但这种潇洒的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潇洒之后常是灰头土脸,让人感到虽有些洒脱却缺乏做人的深沉,远不如郑板桥笔下的“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宽”这种潇洒韵味浓烈。
三国时,曹操曾率80万大军南征,如果诸葛亮以三千疲惫之师愤然应敌,而不是让一步退守江夏,那无异于以卵击石,当然,也不会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了。
汉朝贾谊,才冠古今,深受国君赏识,但他的治国方略,却受到众多旧臣的反对,很难付诸实现。他当时没有让一步,更不要说宽一分,而是不等条件成熟,更不顾客观条件和其他人的反应,结果被贬出京,终日郁郁寡欢。这时的他仍不醒悟,总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却不懂得退一步,最后使自己憔悴不堪,三十几岁便去世了,留下了报国无门身先死的千古遗恨。
在这两个故事里,诸葛亮和贾谊无疑都是有才华之人,都是当时屈指可数的能人之一,为什么这两个人却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呢?而且,当时的诸葛亮所处的环境比贾谊还要复杂得多,刘备一方当时处于劣势,诸葛亮却能辅佐他成就三足鼎立之势;而贾谊身处和平时期,却郁郁不得志,这是由于他们做人的方式有很大区别。
在生活中,做人懂得退一步,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但至少能避免害处。人做事最终是要讲效果的,在做事的时候,碰到一些意外的麻烦,甚至是有意的攻击,可以说是正常的。刻意追究这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往往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甚至给自己带来伤害;而暂时的退步,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有人说“退一步的结果是牺牲小利益,获取大利益”,其实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宋代苏拭如是说:“刘邦之所以胜,项羽之所以败,在让与不让之间。项羽不能让,不懂得退一步,是以百战百胜而轻其锋;高祖让之,足以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想当初,项羽如果懂得退让之道,也不可能有其一败涂地的下场。
俗话说:“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这里的饶人也就是退让的意思。很显然,这种退让并不是被迫的,而是有意识地退一步,让一分,以让自己获得机会,争取更大的发展。如若不懂退让,我们就会因为意外的摩擦而付出更多。两者比较一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应该说明的是,提倡退一步,让一步,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退让,什么时候都退让。“宰相肚里能撑船”,并不是说宰相肚上能撑船。退让的结果是牺牲小利益,获取大利益,才值得退让。
退让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关键是在具体环境里,能理智地区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是原则问题,什么是非原则问题。有度的退让能让我们获得机会,争取更大的空间,那么退让也无妨。以自己暂时的退让避免了过激行为与矛盾冲突,从而达到了迂回前进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做人的理智。
以退为进赢取最后胜利
在人际关系学中,有一条不可多得的锦囊妙计: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即先表现出以他人的利益为重,实际上同时也为自己的利益开辟出了一条宽敞的大道。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就有可能取得十分好的效果。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感到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
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与利益,这是我们欲求与他人合作的最有力法宝。人们常常不会正确使用这个法宝,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么别人即便对此是有兴趣的,也会因为你而改变态度。
要想感动别人,就得从他们的需要入手。你必须要明确,让一个人做好任何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他自己情愿。与此同时,还必须记得,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癖好和偏爱。只要你能够认真地探索出对方的真正意向,特别是与你的计划相关的,你就可以依照他的偏好去说服他。你首先应当让自己的计划适应别人的需要,只有这样你的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
比如说服别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使其就范。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到上风,这样反而会使对方加强防范心。要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使对方产生一种优越感,同时注意不要用一本正经的态度去表达,只有这样,才不会激起对方的对抗心理。
有些被别人所求的人,认为自己帮助了别人,有恩于别人,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说不定还要对求助者数落一番。面对这种人,当你认为自己可能会被指责时,你不妨抢先数落自己一番,当对方发觉你已经承认错误时,也就不好意思再指责你了。
美国著名政治家帕金斯,在30岁那年被升任为芝加哥大学校长。有人怀疑,他那么年轻能否胜任大学校长的职位。他知道后只说了一句:“一个30岁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少,需要依赖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长的地方是那么的多。”就这么短短一句话,使那些原来怀疑他的人一下子就放下心了。
很多人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往往会尽量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领导者是不会自吹自擂的,“自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退为进是聪明人常用的一种方法。诸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放长线钓大鱼”之类的哲语,都体现出了一种大智慧。战国时田忌同齐王赛马,田忌一开始就以劣马出赛,齐王认为这是田忌屡战屡败、破罐破摔的表现。齐王就骄傲起来,仍按上马、中马、劣马的老套路出马,虽然胜了第一场,却连输了后两场。暂时的胜利往往会蒙蔽人的眼睛,使之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觉,这样也就失去了最佳的弥补和挽救时机。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退为进呢?要紧紧地抓住“退”和“进”、“失”和“得”之间的辩证关系。“退”并不是一味的忍让、败退;“进”更不能不假思索,急躁冒进。必须切记:退应有底线,进要有节制。至于“底线”和“节制”则因事而异,需要我们灵活地判断和处理。抓住以退为进的最佳机会,果断出手,绝不能拖泥带水。
因此,真正的以退为进就是因时而异,随势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