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改变你一生的态度
56256600000006

第6章 坚持学习,活到老就学到老

“求人不如求已,求已不如求学。”这是一代国学大师文怀沙的肺腑之言。好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只有时刻学习,凭借持续的学习,才能不断地为自己“续电”,才能真正地把自己武装起来,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习能够改变命运

半导体之父,同时也是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认同“以成就为目标,以服务为乐趣”的价值观,而且必须终身学习、充实科技常识、语言能力、成为跨领域的通才,才能面对21世纪的挑战。

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有效而快速地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学得最好还要学得最快,才最有可能取得成功。

2006年7月13日,年仅23岁的刘翔在世界杯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获得了金牌,成为了世界“栏王”的接班人。刘翔凭借什么能够登上世界110米跨栏的巅峰呢?凭借什么一夜之间名扬天下呢?

这要从他的训练说起。他的教练把历界冠军夺冠的过程都录了下来,然后分成若干的行为组,再把每组分解为单个的细节动作,比如,前脚落地的角度。这样,复杂的过程就变成了简单的动作,然后就可以逐一练习突破了。

不仅是体育,中国人学习书法最注重“临摹”,取得一定成就自成一家的书法家无一例外都是要临摹古人或他人的碑帖。

临摹之道即是学习之道,效仿名家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成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向同时代最先进的入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学得好,而且要学得快。学习是走向成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这也正是刘翔成为世界110米跨栏“栏王”的秘诀。

学习决定成功,学习改变命运。婴儿“咿咿呀呀”说话,是人类最原始的接受新事物的学习方式。离开学习我们根本无法取得成功。所以,必须迅速学习,迅速地接近“巨人”,然后超过“巨人”。

在今天,许多人认为学习就是复制和模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学习竟被简化为点两下鼠标,将文件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就可以了。

事实上,学习的过程并不简单,然而科学合理地“复制模仿”却是成功的捷径。武侠小说中,那些英雄侠士复制他门别派的刀法剑术,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虽然有些夸张,却也道明了复制的简单易行。

不过还有“欲速则不达”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在信息迅速膨胀、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掌握复制这种最好最快的学习方法,就等于坐失成功的先机,即使成功的机会飘然而至,也无法抓住它。

没有苏格拉底就没有柏拉图,安德鲁·卡耐基在“复制”洛克菲勒和摩根,马蒂斯“复制”保罗·高更的绘画技巧……即使在今天,复制的案例依然存在。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城“当当网”就复制了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百度中文搜索复制Google,即时通讯网站腾迅的QQ复制ICQ……

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各行各业都有“复制”存在,复制并不是什么不体面的事,而且复制的效果十分惊人。

有人曾经说过,独自在新领域创业成功率在8%,而吸收他人经验在此基础上改进模仿,其成功率在23%,这就是很多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成功的秘诀。

卡耐基说:“我们常常说我们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只是接触到一般的人,而一般的人都以他们眼下的成就为荣。”

所以,如果你想在所在的行业里成为未来的顶尖高手或行业领袖,就必须铁面无私地评估自己的目标和能力,然后找一个“巨人”作为学习复制的对象。如果你肯努力的话,超越原来的学习对象绝非难事。

目前,人才的国际化趋势非常明显,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国外,出国留学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留学本身就是学习复制他国知识经验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的关键应该是“能否快速成功地复制”。

表面看复制很简单,但最终成功复制的还是极少数。复制的前提必须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不能毫无选择地盲目模仿。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发现,人的大脑神经类型千差万别,智力水平和个性类型也是大不相同的,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都有差异,因此,复制决不能盲目模仿,拿来就用。

你需要有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复制学习方法,我们所说的复制旨在学有所长,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而已。

成功地复制需要技术,更需要信心和创新。复制的过程中要有取舍,要把好的、适合的留下来;不好的、不适合的舍弃掉。最重要的是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样才能落地生根,才能发展壮大,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未来属于善学者

一个人的前途、成就、幸福,归根到底,来自身上所展现出的才能、态度、禀性,而这一切的获得,除了学习外别无他法。难怪美国培训专家吉格·吉格勒说:“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

才能的养成需要后天的努力,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学习好比将人潜藏的能力开发出来,不通过学习,潜能则如同深埋在地下的矿藏,难见天日。

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国藩,据说他的天赋原本并不高。那么,他是如何造就辉煌业绩的呢?看过下面这则小故事,相信你一定能窥出一二。

在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之前,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他家的屋檐下,希望等曾国藩睡觉之后再行动。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小偷大怒,跳下梁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在上面的故事里,小偷可比曾国藩聪明多了,因为曾国藩“书读百遍”仍然不能背牢,小偷却记忆力好,无师自通。然而,最终小偷却只能成为小偷。而曾国藩虽然天赋不高,但他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一生手不释卷,最终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才能,不需要后天学习。被誉为“天才”的人,都付出了别人看不到的辛苦学习。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积累,是一生不断的孜孜以求。

在一个夜晚,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围着火堆,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检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的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检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要尽量收集我们的“鹅卵石”——知识和技能,它们会给你一个钻石一样的未来。

很多人忽视了学习,认为学习是小孩子的事,或者拿到了文凭、证书就不用学习了。但实际上,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多得像路边的鹅卵石,使人顾不上将它拾起。

爱学才会赢,有前途的人,总是非常“有心”,随时学习各种东西。

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于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我们的事业能做何种程度,取决于我们对新思维、新知识能接受到何等程度。仅仅努力工作的人,并不能赢得未来,未来属于善于学习的人。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学习不光是学生的任务。无论年纪大小,或从事哪一个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扩大视野,获取知识,把工作做得更好。

美国著名的大提琴家麦特·海默维茨15岁时,与由梅塔担任指挥的以色列爱乐乐团演出了他的第一场音乐会,立即造成轰动,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注意。这场音乐会在以色列国家电视台反复播放。海默维茨16岁时,获得了艾弗里·费瑟职业金奖。著名的德国唱片公司跟他签了独家发行其唱片的合约。之后,他更多次获得唱片大奖、金音叉奖等著名大奖。

就在海默维茨声名大噪的时候,这位大提琴神童却突然消失了四年,几乎让人们把他的名字给淡忘了。

原来他去哈佛大学进修了。他做了一篇以贝多芬《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为课题的毕业论文,在他详尽的论述之下,海默维茨赢得了哈佛大学的最佳论文奖。

哈佛大学的学生都知道,一个人要提升自己,就要不断地学习。能从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十分有限,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走出学校之后才能学到。学习是终身的责任,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使我们的知识更丰富,拥有迷人尊贵的气质。环视古今中外,杰出的人物几乎都是饱学之士,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轻视学习。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期的首要任务,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是成年人,并且早已步入社会,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再学习新知,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种想法乍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习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错了!千万别把学习的定义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传授与教科书中的知识。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的多数知识和技能,课本并没有说明,老师更没机会教导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自己在日常中边学习边摸索,才能得到。

所以,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剧变化的21世纪,我们不仅不能做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我们只有以更充沛的热情,饥渴般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使自己具有更完备的专业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便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发挥所长,不至于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凡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终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识的人。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即使再忙、再累、再苦,他们都无法忽视对知识的渴求,学习既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他们在逆境中的精神寄托。在他们看来,知识是无止境的,学习也应该是不能停止的,学习使他们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永远年轻,也使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

学无止境。凡是真正热爱学习,从学习中品尝到甜美滋味的人,都永远不会满足,正如哲学先知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越是学习,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

另外还有研究报告指出,现代知识的数量在15年当中就会更新一次,因此我们必须时常在我们的脑袋里刷新原有的知识。如果抱着旧知识不再学习,便有被时代拋弃的危险。

只有无知的人才不明白自己的无知。别像井底之蛙般鄙视世界的狭小,也不要像夜郎自视其国土的广阔。需要学习并不代表愚蠢,相反的,那是一种聪明的生存态度。

让办公室变成学校

在当代意大利黑手党的帮派斗争中,某帮派一位有权势有资历的“教父”被仇敌打垮,一度沦落到东躲西藏、自身难保的地步。在他最困难的那些年,身边的属下、副手们一个个相继离去了,只剩一个副手忠心耿耿地跟随着“老板”,帮助他东山再起。

“教父”很为副手的忠诚所感动,但还是难免有几分疑惑,有一天,他终于问副手:“为自己寻找一份好前途,这是所有人的天性。可你为什么放弃了那么多好机会,和我患难与共?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心里话?你究竟出于什么目的?”

副手想了想,回答道:“为了学习。我要看你怎么应对你遭遇到的一切,只要我觉得还能从你身上学到东西,我就不会离开你。”

如果懂得多从老板身上学习,可以让单调乏味的办公室变成一所带薪的学校,帮你提高信心,增长勇气,掌握更多的技能。

也就是说,一个出色的老板知道如何启发和教导你,能给你别处学不到的东西。

有位成功人士说过:“人不一定终身受雇,但必须终身学习。”如果你都抱着这种态度来对待工作,你的工作就会充满快乐和希望。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

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现如今,各种行业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速度之快,令你不得不把现在这份工作看成是自己学习锻炼的一次经历。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位高低,不管他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还是深资的经理人,都应该把目前的工作任务看成是研讨班的入学登记。

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化压力为动力;也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有不断追求进步的愿望,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才会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成功机会。如果你能向你的老板强调,你是多么热衷于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而且你学得多么快,你就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器重和受指点的机会。

我们要善用这个人生的关键阶段,不必计较工作的负重与待遇,尽量去接受训练。

所以,年轻人千万不要因为待遇太低而离开一个公司,只能因为这个公司给你的负担与学习的机会不够,而离开这个公司。

麦迪逊是一位技术员,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公司,没多久,就因一件小事出错被上司毫不客气地训斥了一顿。

“怎么搞的,这么一点事都做不好。这样下去工作还能干好吗?”话虽不多,但语气严厉,态度强硬。

年轻气盛的麦迪逊听了这些话,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真想顶撞几句,但最终还是压住火气,低下了头。

几次事后,麦迪逊发现上司训斥他时尽管十分严厉,但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每次还是安排自己去做,对自己的信任丝毫没有减弱。而且,上司在训斥自己的时候,也常常向自己灌输了不少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原来上司的批评不一定就是坏事。批评通常也意味着进步的机会。渐渐地,麦迪逊不再排斥这种训斥。最后,上司已经没有机会再训斥他了,因为他每件事都做得非常好。

乐于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并且遵照执行,是成熟和职业化的表现。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把挫折当作不断提升自我的每一级不可或缺的台阶,把危机看作显示自己智慧和力量的机会,就能保持积极的进取心。

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我们要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支付学费给学校。而现在,是有人在支付我们薪水并让我们接受教育。因此,我们不必去计较这个行业如何、公司如何、老板如何,其实这都不关我们的事。我们需要关注的只有一点,趁我们还可以从这个工作和公司里学到东西的时候,尽量去学习。

不断地从“新”开始

有一个书生,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

老禅师不停地倒水,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在倒,水都溢了出来。书生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

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心中虚怀若谷,才能接受新的学问。就如同一个杯子,如果杯子里装满了浑水,不管加多少清水,杯里仍然浑浊;但若是一个空杯,只要倒入清水,它始终会清澈如一。

因此,一个人要想应对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就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而要及时的更新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将自己大脑中的旧思维、旧知识全部倒掉,一切从新开始,不断地从新开始。

很多人,在一个职位上有了一定经验后,就会觉得工作起来非常熟练,得心应手,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学得差不多了”,虽然也想继续学点东西、不断充实自己,但是因为旧知识就像杯子中的浑水一样,影响着新知识的获取,加上学进去的东西并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好好地运用,就这样,慢慢地变成了“吃老本”。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人生学校的“新生”,虚心地向周围的同事、同行、客户等学习,以调整心态与思维惯性,全面接受新的知识。

哈佛大学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有一年,这位校长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在农村,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说几句话,都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四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结账。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着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郡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这三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新鲜而有趣。更重要的是,回到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就如同儿童眼中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有趣,也不自觉地清理了原来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

很多时候,旧的经验、成就、地位也是一种负担,当你被它们压得喘不过气时,你就需要“清空”自己,就像哈佛校长那样,倒掉自己的“经验垃圾”、“成就垃圾”,以一种归零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业。

抱有一种归零的心态,才能永远有新的目标,才能攀登新的高峰,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世界球王贝利在20多年的足球生涯里,参加过1364场比赛,共踢进1282个球。并创造了一个队员在一场比赛中射进8个球的纪录。他超凡的技艺不仅令万千观众心醉,而且常使球场上的对手拍手称绝。

当他个人进球记录满1000个时,有人问他:“您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笑了,意味深长地说:“下一个。”他的回答含蓄幽默,耐人寻味,像他的球艺一样精彩。

对“下一次”永远保持一种希望,是球王贝利充满活力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很难对金钱满足,却容易对知识和能力产生满足。孰不知,对知识的满足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它将使你丧失活力,甚至由此沉沦下去。

一个人,只有保持孩子般的求知欲,时时“清空”自己,勇敢地更新自己,倒掉自己杯中的“浑水”,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接受,他才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活力和能力,去为他的梦想而奋斗。

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

盲目地学习,会让成功离自己越来越远。道理很简单,大海航行靠舵手,一艘船上最重要的人不是船长而是舵手,因为舵手时时刻刻撑握着航行的方向。方向错了,永远也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

古时有邯郸学步的故事。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说说笑笑的人,只听一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么没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渐渐成了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到了邯郸,他感到处处新奇,事事有趣,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婀娜多姿,学。就这样,过了半月光景,他不仅没有学会一种走路的姿势,甚至连原来如何走路也忘记了,费用花光后,只好爬着回去了。

成语“邯郸学步”是用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弄丢了。

我们在学习之前一定要找准标杆,争取超越。良好的标杆选择可以理解为成功起点的选择。起点要高,就要选择“巨人”,就要高标处世。站在巨人肩上,我们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只有高标处世,我们才能远离可能的失败。所以一定要选择好自己的标尺。

一个积极上进的人会为自己制定生活和学习的目标。

著名学者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为了更广泛地汲取知识,对自己做出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承诺,制定了每天坚持进阅览室看书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他勤学苦读,笔耕不辍,最终成为大学者。

李彦宏创建百度搜索引擎以Google为样板,以超越Coogle为目标,而今的百度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搜索引擎。

马化腾以ICQ为创业样板模式,以超越ICQ为目标,在本土化上加以创新,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终于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即时通讯网站。选准目标就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超越目标才是最终的目的。

可见,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时刻促使自己把全部力量集中起来,为实现目标坚持不懈,而不会被其他事物干扰,也不会被一时的挫折吓倒。

但是,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合理性。首先,制定的目标不能太大、太模糊。“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人们容易接受短期、具体的东西,而不容易受远期模糊的东西影响,这是人的心理规律。

一个父母再伟大,如果离我们太远,我们只会敬畏,而不会亲密;一个目标再伟大,如果离我们太远,我们就只会说说而已,而不会真的去实施。

所以,不要制定这样的“大目标”,比如一定要把名校甚至哈佛、剑桥当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宏伟远大目标”很可能会成为“空话”。一方面容易让自己觉得目标太高而放弃了努力;另一方面,如果每天用这样的“大目标”衡量眼前的成就,会使自己觉得目标太大而眼前成绩太小,丧失了成就感。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把远大的目标分解成眼前的每一天应该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要设计好明天的宏伟目标,更要走好今天的每一步,应该每天都要努力向前——抓紧平时的一点一滴,才能积累出最后的辉煌。

学习贵在活学活用

学习时要多动脑,学问更要活学活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知识和学问所带来的好处。

我们可以见到,死读书的人多数无法将学问灵活运用,一旦发生状况,他们也只会生硬地搬出脑子里有限的知识,陷在矛盾与错误的生活中。

杰克逊是个卖糖的商人,每天都得到各村落收购糖。回家后,他再将这些糖分别包装进麻袋里,然后运到外地去贩售。

然而,在包装这些糖时,杰克逊却经常把糖掉在地上,虽然他一点也不在乎,但是他的老婆却非常心疼。她总是等老公出门后,便将地上的糖一一拾起,并收集起来,存放在麻袋里。这件事她并没对老公说,只是默默收集,并默默放置在仓库的角落里。

第二年,因为各种因素造成蔗糖短缺,杰克逊不得已停止了生意,但是,他也因此欠了一屁股债。

只见杰克逊苦恼地叹着气:“唉!真是倒霉,今年的糖价这么高,偏偏缺货,这下子叫我到哪里生钱来还人家?唉!”

杰克逊看着神情呆滞的老婆,又叹了口气说:“如果还有糖可卖就好了,这个时机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所欠的债务也就能还清了!问题是,我到哪儿去找糖呢?”

这时杰克逊的老婆忽然双眼一亮,想起了仓库里的糖,她快步走到仓库里清点,居然累积有40袋之多呢!

她开心地走了出来,对老公说明一切,杰克逊跟着老婆,来到他从未踏入的仓库里,并吃惊地看着40袋糖,开心地说:“老婆,太谢谢你了,没想到我们居然能绝处逢生!”

杰克逊就靠着这40袋蔗糖,让生意转亏为盈,重新开始!

这个功劳当然归他的贤妻所有,而且这个奇迹似的消息,很快便传遍整个村落,甚至还传扬到镇上。

小镇里有个卖书报与文具的店主,也将这件事告诉他的老婆,老板娘听了之后,却颇不以为然地想:“哼,这有什么难的?”

为了能得到人们的夸赞,老板娘想出了一个方法。

从这天起,她每天都趁着老公不在时,将杂志、课本与年历等,各拿一本藏了起来。

到了第二年的年终前,“收藏”的书报累积了不少之后,她得意地邀请丈夫到收藏室来。

然而丈夫一看,气得差点昏倒:“天哪!你干吗跟钱过不去啊?这些东西如今都过时了,有谁还要?你……你……”

不管是模仿还是学习,都要懂得灵活应用,绝不是生搬硬套就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就像文具店的老板娘一样,不懂得变通与应用,只会让自己错误地踏上以为可以通往成功的道路。

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理论的死记,而是知识的融会贯通,就像数学公式一样,我们背得再多,很快便又要忘记,但是,只要我们了解了公式里的解题技巧与原理,不管考题怎么变化,我们也都能迎刃而解!

因此,只要我们能将学问转化为自己的学识,把人们成功的技巧变通为自己的方法,那么就不会像故事中的老板娘那样将书报“收藏”至过期,而且就算真的有过期的书报,也可以再找到“清仓”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人讨厌自己从事的工作却能获得很大的成功。因此,对我们而言,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毕加索说:“我工作时,觉得舒服自在;无所事事或谈天说地,令我困倦。”这足以说明,他在绘画上的伟大成就,完全来自于对工作本身的爱。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像毕加索那样,但是我们仍可以尽力培养我们的工作兴趣,找出能令我们兴奋的事来,进而把许多游戏时的方式带到工作中去。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业有了一种忘我的至爱时,他潜能的发挥就会达到令他们难以想象的地步。

著名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迎来了他的九十大寿,一位前去庆贺他生日的人这样描述他:

他是那么衰老,加上严重的关节炎,不得不让人协助穿衣服。呼吸很费劲,看得出患有肺气肿;走起路来巍巍颤颤,头不时地往前颠;双手有些肿胀,十根手指像鹰爪般地钩曲着。从外表看来,他实在是老态龙钟。

就在吃早餐前,他贴近钢琴,那是他擅长的几种乐器之一。很吃力地,他才扶坐上钢琴凳,颤抖地把那钩曲肿胀的手指抬到琴键上。

刹时,神奇的事发生了。卡萨尔斯突然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透出飞扬的神采,而身体也跟着开始能动并弹奏起来,仿佛是一位健康的、强壮的、柔软的钢琴家。卡曾斯描述说:“他的手指缓缓地舒展移向琴键,好像迎向阳光的树枝嫩芽,他的背脊直挺挺的,呼吸也似乎顺畅起来。”弹奏钢琴的念头,完完全全地改变了他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当他弹奏巴哈的Wohltemperierte Klavier一曲时,是那么地纯熟灵巧,丝丝人扣;随之他奏起布拉姆斯的协奏曲,手指在琴键上像游鱼轻快地滑着。“他整个身子像被音乐融解,”卡曾斯写道:“不再僵直和佝偻,代之的是柔软和优雅,不再为关节炎所苦。”

在他演奏完毕,离座而起时,跟他当初就座弹奏时全然不同。他站得更挺,走起路来也不再拖着地。他飞快地走向餐桌,大口地吃着,然后走出家门,漫步在海滩的清风中。

是什么,使卡萨尔斯这样一个病弱老人,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力量?答案是:对音乐执著的热爱。卡萨尔斯之所以能成为本世纪最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正是来自于他对自音乐的迷恋,对自己事业顽强的信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鼓动我们狂热地投入,也能促使我们向海绵一样去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则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

激发和培养兴趣,可以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激发灵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快的学习、更好的领悟,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当我们审视所有杰出人士的经历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自动自发地学习,以不断更新自己、获取新知识为乐事。

爱默生说:“人类历史上每一个伟大而不同凡响的时刻,都可以说是热忱造就的奇迹。”

有热忱的人,无论工作有多么困难,始终会以不骄不躁的态度去完成。反之,如果你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是为了养家糊口,那最后就很可能连“养家糊口”的目标也不能完成。

人总是需要不断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事业的归属感,甚至可以说,人是一种靠兴趣生存的动物。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最爱。当你在做你喜欢的并且对这个世界有所裨益的事情时,你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你也自然会因此达到属于你自己的成功。

让我们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吧,只有它能让我们全力以赴的向目标前进。

善于向他人学习

在现实世界里,当父母训斥子女,或是上司训斥下属不会办事时,他们常常会这样说:“你没吃过肥猪肉,你还没见过肥猪跑吗?人家是怎样办事的,你就没看到?你就学不会?”

这些话虽然难以入耳,却是话糙理不糙,点明了学习的至理:那就是通过观察别人,可以增长很多本事。

常言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工作中,你的家人、朋友、上司、同事、下属、客户等都应该成为你学习的对象,看他们怎样与人沟通,怎样求人帮忙,怎样安排工作,怎样建议提案,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然后,动动脑筋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观察一下这样做所达到的效果如何。好的方面,我们应尽量去借鉴、吸收;差的方面,我们尽量去避免。

因此,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还要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从别人的成功与失败中,获取有益的东西。

李嘉诚就非常注意培养他的儿子观察、学习别人的说话艺术及办事能力。每当有重要的会议,或是会见重要的客人,抑或处理企业的一些问题时,他总是让儿子在一旁观察、倾听、领会。正因为他对儿子的悉心培养,才使得他的两个儿子如今能够从容地支撑并发展他的经济王国。

向别人学习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读名人传记,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传记里汲取知识、智慧和创造美好人生的力量。“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读名人传记更是如此。

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还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当别人遇到挫折或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要幸灾乐祸,而应该在同情、安慰的时候,思索一下他们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避免自己再走同样的弯路。

某大公司招聘人才,应者云集。其中多为高学历、多证书、经验丰富的人。经过三轮淘汰,还剩下11个应聘者,最终将留用6个。因此,第四轮将由董事长亲自面试。

奇怪的是,面试考场出现了12个考生。考官问:“谁不是应聘的?”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子站起身:“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在场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门口闲看的那个老人。考官饶有兴趣地问:“你第一关都过不了,来这儿有什么意义呢?”男子说:“我掌握了很多财富,因此,我本人即是财富。”

大家又一次逗笑了,觉得此人要么太狂妄,要么就是脑子有毛病。男子说:“我只有一个本科学历,一个中级职称,但我有11年工作经验,曾在18家公司任过职……”考官打断他:“你的学历、职称都不算高,工作11年倒是很不错,但先后跳槽18家公司,太令人吃惊了,我不欣赏。”

男子站起身:“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8家公司先后倒闭了。”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起来。一个考生说:“你真是倒霉蛋!”男子也笑了:“相反,我认为这就是我的财富!我不倒霉,我只有31岁。”

这时,站在门口的老人走进来,给总裁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8家公司,我曾与大伙努力挽救它们,虽然不成功,但我从它们的错误与失败中学到许多东西。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的经验,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

男子离开座位,一边转身一边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很难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与其用11年学习成功经验,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研究错误与失败。别人的成功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可以!”

男子就要出门了,忽然又回过头:“这11年经历的18家公司,培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我想真正的考官,应该是这位倒茶的老人,他才是公司的董事长。”

这位男子是否被录用了呢?不得而知。但可以确信的是,他的经验给了巨大的财富,单凭他一眼认出真正的董事长这一细节,相信他一定会得到了这家公司的青睐。

别人的成功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可以。从别人的失败中借鉴,比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更有实际效用。

重新学习就是诀窍

成功者总是乐于接纳新思想,总是不断地寻找做事的新方法。

亨利·福特在很久之前就注意到:商人的生意下跌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墨守成规,以至于无法适应变化。即当一个人觉得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的时候,他最好开始彻底的自我反省,看看自己的一部分脑子是不是已经睡着了。

当某人认为他已经被生活“固定住”了的时候,他就相当危险了,因为这暗示着,随着车轮的前进,下一次颠簸就会把他摔下来。

而成功者总是处在积极的思考当中,他们时刻在寻找最佳的新观念。正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没有任何东西的威力比得上一个适时的主意。”

香港翡翠饮食集团主席叶耀东,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寻找新观念、抢在机会变化的前面“变化自己”的人。

20世纪70年代,在叶耀东所在公司裁员人数超过2/3的时候,老板仍然给他涨工资;20世纪80年代他在香港股市中投入十多万的资金,4年后,以炒股得到的100万开始创业,1995年上市后套现获得2亿多,成为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

叶耀东最初在一个美资企业打工,这个年轻人最让日后的自己引以为豪的就是,“我永远都是走在老板的要求之前的。”

有一年,叶耀东被所在的半导体公司调到电镀部门当高级主管,他发现引线的镀锡检验总是不合格,每次都要返工。尽管叶耀东当时并不负责技术,本身对化学也毫无研究,但是还是直奔书店买来了相关的书籍研究起来,晚上,他拿掉领带,卷起衬衫袖子,和工人一起工作探讨到凌晨两三点。为了不想第二天下属看到自己在办公室睡觉,清早叶耀东跑到附近公园长椅上睡了2个小时,又回到公司上班。3个月,叶耀东把原来100%的不合格率变成了100%的合格率。

叶耀东善于钻研,他对此颇为自负地说:“别人做十年,不如我做三个月。”叶耀东创业之后多次“改行”,从钟表业到制造钢琴,又转为餐饮业。别人对他的转行不理解,但他有自己的想法,想干更大的事业。他认为自己的特长是“自学能力极强”,所以,他才有胆量不断追求“更大的成就感”。

外界环境的变化,在今天比过去来得更大、更快速。因此,不论一个人职位高低、事业大小、工作性质如何,都需要不断地收集有关的资讯,使自己对环境发展的趋势、事业发展的方向、新的工作机会等有更充分的了解。一个人知道的越多,越有能力及早应变。

有时,更新自我是痛苦的,这要求一个人放弃自己过去的专长、成就、经验甚至信念。当然,只要你闯过了这一关,迎接你的将是一片坦途。

有一位工程师,在手工绘图方面具有过人的天赋,令同事羡慕不已。而当他所在的研究所开始普及电脑绘图时,他一下子“懵”了。经过一段痛苦挣扎后,他决定放弃自己先前的“优势”,从头学习电脑绘图。结果,“这么打年纪了还能这么熟悉地操作电脑”,同事们的惊讶证明了他的成功。现在,他虽然已年近退休,但仍然是研究所的骨干。

不放弃过去就不能迎接未来,人只有敢于放弃才有所得。

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只有敢于放弃过去,重新学习,不断追求新思维,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开拓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精神

有这样一句很幽默的话:“有智吃智,无智吃力,无力无智饿得笔直!”这句话说出了智慧对人生的重要影响,然而没有任何先天或后天的才能,是可以无需任何努力就能够得到的。这是因为生活永远是一架保持平衡的天平,一边是付出一边是收获,不劳必定无获。要想有所收获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学无止境忙,学必有所成,学习是进步必经的途径,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人会追求积极向上,正如花草会生长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一个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应当具备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气质,敬业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的。人与人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习与运用知识的差异。在今天知识的地位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高,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我们更应该把学习放到第一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学无止境。

在离德国科隆不远的西比希城约翰娜·玛克司夫人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早在9年前的1994年,当时70高龄的她经过长达6年的刻苦攻读,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文凭。9年之后,玛克司夫人又在年近八旬的79岁时,完成了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如何度过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最后被科隆大学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小城的市民们无不对这位孜孜不倦的老人赞叹不已,由此她还当选为该城“最伟大女性”。后来,玛克司夫人作为嘉宾参加了德国著名电视主持人迪沃累克主持的一次脱口秀节目。于是,全国的观众都认识了这名戴着大框架眼镜、说话有条不紊又颇富幽默感的老人。

玛克司夫人退休之前,长期在一家公司任职,是个活跃、开朗的女士。退休之后不甘寂寞的她,先是上了一个法语班,后来在报上看到科隆大学招收老年大学生的广告,便勇敢地报名成为正式大学生,当时她已满65岁。她披露第一学期的学习让她最难以适应。因为小时候上中学时课程和课表都是由学校或教师制定的,而这回一切都得自己安排。在度过最初的难关之后,她越学干劲越大,而且凭借着年轻时积累的丰富知识和打下的良好的学习基础,成绩居然在班上经常遥遥领先。平时她和年青人一样身穿运动装或牛仔服,还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游戏或体育运动。她坚持每周参加一次。她在入学的第三年就学会了电脑操作,还积满了所需要的足够学分。不过她并不忘记时不时忙里偷闲回家操持家务,并尽量抽空陪伴夫君进餐。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在她念书期间竟然做到了学习、家庭两不误!

玛克司夫人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老年妇女如何才能安度晚年。玛克司夫人曾深入多个养老院和普通家庭,采访了34名终身学习的老年妇女。由于她是她们的同龄人,她们几乎毫无例外地向她倾诉了二战遗留在自己心灵深处的创伤,以及及进入老龄之后感觉到的孤独、失落等负面情绪。而正是老年时代孜孜不倦的学习,她们的晚年生活异常充实和快乐,有的还因此而克服了酗酒、吸毒或依赖药物。她认为进入老年后,大脑的“锻炼”尤为重要,如背诵歌词和外语单词就是很好的锻炼大脑的方式。在论文中,她强调每个人都会变老,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如何度过晚年却可以由自己决定。除了坚持学习外另一关键是坚持运动。她建议所有老人都选择至少一种力所能及的运动,并力图避免只说不做。她的口号是:天天锻炼使自己年轻10岁!

今年91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活到老学到老,86岁开始使用电脑,86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现在又打算当“博客”。不想落后于时代的于光远,以乐观的生活态度治学为文、安度晚年。

头顶“著名经济学家”桂冠的于光远晚年又开始攀登文学高峰散文出手不凡自诩“21世纪文坛新秀”。90岁之前于老出版了75部著作其中包括散文集《古稀手迹》《墙外的石榴花》《我眼中的他们》《周扬和我》《我的编年故事》等。去年是于老的丰收年有5部作品问世。

晚年的于光远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坐在电脑前除了吃饭、睡觉他基本都在电脑上写着、学着、玩着、快活着。他表示不过百岁生日要出百部著作。

伟大的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同样,做学习型的人才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改变人生。许振超一个普通的码头工人凭着三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成为了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作为一个“老三届”出身的普通工人,他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他不仅没有被时代淘汰,而且屡屡勇挑大梁,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令世界航运界敬佩的一流桥吊专家。他能够踏着时代节拍前进的武器就是“学习”,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学习使人进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继承创新、不断加快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我们才能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才能够不断地接纳新事物和新观念。

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树立起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只有树立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以饱满的状态,以快乐的心态,扬起风帆,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