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孕产育儿父母给孩子的200个健康常识
5633600000028

第28章 巧妙应对突如其来的病痛 (2)

4忌吃橘子

很多父母认为橘子是止咳化痰的,于是孩子咳嗽时就给其吃橘子。实际上,橘皮确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但橘肉会生热生痰,而一般的孩子都只吃橘肉不吃橘皮。

此外,孩子咳嗽时需忌“发物”,父母尽量不要让其吃鱼类,也不要让孩子吃补品。

低烧和高烧,处理方法各不同

孩子发烧是再常见不过的了,没有哪个孩子从不发烧的,所以每个父母都应该知道一点相应的护理常识。

孩子发烧一般有两种,低烧和高烧,父母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1低烧时的护理

低烧是体温超过正常体温,但在38℃以下。低烧的婴儿没有明显的不舒服,应该多喂些温开水、吃些清淡的食品,即吃奶、饮水,而不喝过凉、过甜的饮品。为了使婴儿能主动饮水,可以略加些糖,有些淡淡的甜味即可,或淡糖盐水。多饮水是为了补充发烧时身体散热消耗掉的过多水分,有利于体力恢复。要让婴儿休息好,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且不干燥。还应记住:低烧不要用退烧药,重点是护理。低烧持续时间较长,在1周以上时,应及时去看医生。

2高烧时的护理

在小儿体温超过38℃时即为高烧。通常人们会在婴儿发烧时为他们穿衣服或多盖棉被来“捂汗”,让身体多出汗而达到退烧的目的,这对婴幼儿来说是很不合适的,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感觉很不舒服,哭闹不安而消耗体力,体温不但不降反而会升高。高烧时只让小宝宝穿适合的衣服就可以了,但在较冷的天气,婴儿手、脚发凉时,则要添加衣服。

体温在38℃~39℃时要注意保证孩子的饮水量。高烧385℃以上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或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为小儿退烧。一般情况下可用温水洗浴擦身,用温湿毛巾反复敷前额部或胸腹部,或用凉湿毛巾(尽量拧干)放在前额。如果你想用碎冰块降温,要注意不可直接接触身体,并严格控制用冰时间,不可大意。

如果你发现小宝宝在发高烧时精神不好,脸发红,摸额头感到烫手或是体温在39℃以上,也可用酒精擦浴的方法。擦酒精是一种方便的物理降温方法,可选用市售浓度为75%的消毒酒精,加温水1倍左右,使浓度降为30%~40%。可用纱布或小毛巾蘸上备好的酒精擦小儿身上大血管区域,即腋窝、颈部、大腿根部及外阴部。

3关于发烧时用药

小儿发烧不一定非要用药或就医。发烧是身体抵御病邪的外在表现,因此不完全是坏事,不要因发烧而轻易使用退烧药,更不要自己下判断决定吃什么药或乱用药。发烧可能是多种疾病引起的,关键在于找出病因,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病因去除了,体温自然就会降至正常。而短期的体温较高,有时只要在父母的仔细护理下,会自然消失。

此外,父母可根据孩子病情发展的情况,采用一定的按摩推拿方法。

外感发热,头痛时,推攒竹。两拇指由眉心向额上至发际交替直推,约10~20次。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痛时,揉太阳穴(应以泻法为主)。用中指端揉太阳穴时,向耳的方向揉为泻,向眼的方向揉为补,约10~20次。

鼻塞流涕,不辨香臭,口眼歪斜时,按揉迎香穴。用右手食、中二指同时按揉迎香,约10~20次。

发热,颈强(脖子发硬),咳嗽时,揉大椎。以右手中指端揉大椎穴,约10~20次。

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烦躁不安,口渴时,推天河水。以左手持患儿之手,使掌心向上,再以右手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并拢,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双手交替操作,反复约10~20次。

一切实热病症,如高热、烦渴、咽痛、惊风、痄腮和大便燥结等,推六腑。以左手持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然后再交换双手,推另一侧手臂,反复约10~20次。

体温高是孩子最常见、最易发生的症状,但有些父母没有经验,一看到孩子小脸红红的、摸摸手心热热的、额头烫烫的,用体温计一量,体温38℃,就认为孩子发烧了。其实,有时候孩子体温升高是生理性的,并不是发烧,这些情况是:

孩子穿得过多、盖得太厚,都会使体温升高,尤其是新生宝宝。只要将这些因素消除,小宝宝的体温就会恢复正常。剧烈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进食、排便等,也会使宝宝的体温暂时升高。

那么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发烧呢?

一摸:平时经常摸宝宝的小手和颈部后面,即可知道宝宝体温是否正常,更重要的是宝宝的衣着是否合适,穿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宝宝的健康。根据平时经常的触摸,已大致了解了宝宝的正常体温,一旦宝宝发烧,你就马上能“摸出”。用手大致就能感觉出宝宝的体温异常,也可用你的额头接触宝宝的额角,如果明显感觉宝宝的额头比你的热,那么宝宝多半是发烧了。

二看:如果宝宝脸部潮红、嘴唇干热、哭闹不安,或者没有食欲时,很可能是发热了。发热时身体的水分消耗较大,如果宝宝平时的尿量少,且小便发黄、且颜色较深,就可能是体温升高了。

三测: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是最确切的。通常用肛表测量小宝宝的直肠温度较确切(正常体温为37℃~38℃),也可测量宝宝的腋下或颈部(正常体温为36℃~37℃),测出的直肠温度需减去05℃,腋下和颈部温度应再加05℃,得出的度数才是宝宝的现时体温数,如此可知宝宝的准确体温,从而判断其是否发烧。学龄前儿童最好不要用口腔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

孩子哮喘的预防与治疗

孩子哮喘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对于先天性哮喘,父母一定要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不要等到发病时才急急忙忙去治疗。

孩子先天性哮喘的预防法:

首先,饮食上要掌握“六不过”原则,即进食不宜过咸、过甜、过腻,不过激,如冷、热、辛、辣、酒、浓茶等,不过敏,如海鲜、牛奶、鱼虾等,父母应视孩子身体情况而定,此外还不宜过饱。

其次,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先天性哮喘的孩子体质比较差,气血两虚,父母应通过后天的努力,让孩子做一些运动以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比如多给孩子吃补气血的食物,经常给孩子按摩,多做做呼吸操,多让孩子游泳等。

最后要注意环境卫生。多给孩子的居室通风,不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

孩子后天性哮喘,又分风寒、风热型哮喘两种。孩子哮喘时,如果手不冷,舌苔不白,但面色发红,小便发黄,那就是风热型哮喘。父母就要让孩子多喝淡盐水,帮孩子搓脚心50下,将虚火引下去,还要记得不要让孩子多吃容易上火的食物,这样哮喘很快就会好了。

不过现在的孩子多表现为舌苔发白,痰液较稀、白黏,兼有鼻塞流涕等风寒型哮喘。风寒型哮喘多是因为孩子感冒、咳嗽时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者受凉,体内寒湿较重。如果父母能及时治愈孩子的咳嗽,避免孩子受凉,那么哮喘是没有理由发作的。对于风寒型哮喘,父母可选择食疗的方法解决。

1米醋适量,鸡蛋2个。鸡蛋煮熟去壳,放入米醋中浸泡。食蛋,每次1个,每日2次。

2核桃肉1枚,白果仁10克(炒去壳),生姜3片,水煎服。

3生姜汁适量,南杏仁15克,核桃肉30克,捣烂加蜂蜜适量,炖服。

4白果仁10克(炒去壳),冰糖5克,共捣碎,开水冲泡,每日1~2次。

另外,还有些孩子是过敏性哮喘,这也与孩子气、血、肾三虚有关,父母应给孩子加强营养,多让孩子喝温开水,同时避免让孩子接触过敏源。

孩子肚子痛,要对症按摩

肚子痛是孩子的常见症状,比如便秘腹胀、拉肚子引起的肚子痛,父母可以用按摩的方法帮孩子解决。

孩子因饮食不当而肚子胀气、厌食、烦躁、肚脐周围疼痛、恶心呕吐,可以用以下按摩手法帮助孩子舒缓不适。

清大肠100次,内运八卦100次,清天河水100次,顺时针方向摩腹2分钟,拿肚角3~5次,揉足三里50次。

当孩子肚子隐隐作痛,烦躁,面色苍白,消瘦,胃口不佳,还出现拉肚子的情况时,可以用以下按摩手法帮助孩子舒缓不适。

补脾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推三关100次,揉中脘穴300次,逆时针方向摩腹2分钟,揉足三里50次。

当孩子肚子痛,怕冷,哭闹不休,面色不佳,按摩肚子后感到舒适时,可以用以下按摩手法帮助孩子缓解疼痛。

揉外劳宫穴100次,推三关200次,补脾经300次,摩肚角3~5次,揉一窝风穴100次。

小孩子肚子疼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因为便秘、吃坏肚子,父母可以从饮食、按摩上帮助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疼痛的时间较长,怕揉肚子,父母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乱用药物。

不同的头痛,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有些孩子总说自己头痛,父母给孩子吃了止痛药后还是不管用,为此父母烦恼不已。

中医认为头痛和经络有关。如果是两边痛,说明孩子的胆经可能出了问题。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是不同的,因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边偏头痛,就很有可能是肝血的问题,而右边头痛有可能是肺气的问题。脑袋里面的中空痛,很可能是肝经出现问题。后脑勺痛可能是膀胱经的问题。前额痛没准是胃经出了问题。

不同的头痛,父母应该给孩子按摩不同的经络。但是有很多孩子不管是牙痛、近视引起的眼部疼痛、脸部肌肉疼痛等,都说成是头痛。所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出痛的原因,确定是否是真的头痛。

引起头部疼痛的症状,如中耳炎、鼻窦炎,都可能是孩子口中“头痛”的病因。不过,这些症状发病时会带有发烧现象,较易区分。

一般说来,家长担心孩子头痛是怕脑部出了问题,例如长了肿瘤,使脑压上升造成头痛。如果长了脑瘤,其疼痛感会越来越重,甚至会痛得令人作呕。至于偏头痛,除了典型的一边头痛外,小孩还会怕光。

有些孩子为了逃避某些问题,希望大人协助,也会发出头痛的信号。怕上课,怕考试,还有父母、兄弟姐妹、教师、同学等,都是令他“头痛”的问题。孩子的心结如不正确处理,就很可能会引发情绪问题,使其经常处于焦虑、无助、不安的状态。除了头痛外,孩子的行为表现为不愿上学、经常发脾气、常在街上游荡等,年龄越大,叛逆心理越强,跟家人的关系越紧张。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不能只是一味地责骂孩子假装头痛,而对他们内心的情绪问题不予理会与解决。一旦孩子觉得发出这种假头痛的信号不管用时,就会对人产生不信任,影响性格的发展,最后变得不敢或不愿再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演变成逃避正常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