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没有人告诉你的50条权力法则
5635100000011

第11章 法则5 名誉决定了众多的事情,请用你的生命维护它 (2)

古往今来,伟人们用一腔正气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正直无私、讲真话、办实事,他们往往是最坚持原则的,这原则长久地名刻在他们心灵深处,时刻提醒着他们一举一动都必须从名誉出发,以名誉为准绳,哪怕是一丁点儿利益,只要有损名誉,都不能去沾。

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他们总是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他们心口如一,不会撒谎;他们表里如一,不会虚伪。与那些饱受良心、道德谴责的可悲人士相比,它们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很从容。“正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一位名人曾这样说过:“什么是一块砖头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什么是一块板材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板材;什么是人的名誉呢?这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他们总是具有坚持原则和正义的力量。他们有能力去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自己确认是错误的东西。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甚至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他们确实做到了,他们当然值得人们去尊敬、去崇拜,名誉是他们头顶盛开的洁白玫瑰的花冠。

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他们总是坚持不懈、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绝不会轻易动摇。那人生苦旅中的风风雨雨都不足以使他们停顿脚步。每一个人的名誉都来之不易,追求名誉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认证的过程。

“名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是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我们不妨将这句名言牢记于心,捍卫我们自己的名誉,就从现在开始。

不要为虚名所累

我们所说的名誉是一种精神、心灵的勋章,与“沽名钓誉”之徒孜孜不倦追求的虚名截然不同。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书生因为像晋人车胤那样借萤火夜读,在乡里出了名,乡里的人都十分敬仰他的所作所为。一天早晨,有一人去拜访他,想向他求教。可是这位书生的家人告诉拜访者,说书生不在家,已经出门了。来拜访的人十分不解地问:“哪里有夜里借萤火读书,学一个通宵,而清晨大好的时光不读书却去干别的杂事的道理?”家人如实地回答说:“没能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捕萤,所以一大早出去了,到黄昏的时候就会回来的。”

这个故事读来令人啼笑皆非,车胤夜读是真用功、真求知,而这个虚伪的书生真的好学到这种地步吗?在大好的天光下出门捕萤,黄昏再回来装模作样的表演一番,完全是本末倒置,“名”是有了,但时间一长难免不会露出马脚。靠一时的投机哗众取宠,这样的“名”往往很短暂,如过眼云烟,很快会被世人遗忘。那时,这位“名人”便也不再风光了。

追求名誉难免不被虚名所累,误了一生。

虚名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的满足感,也就使争名、争虚名的事常有发生。虚名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历史上多少悲剧出于争名夺誉,人们只看到了虚名表面的好处,却不知道,在虚名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难,为了承受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暗中钩心斗角,明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为仇,兄弟自相残杀,虚名之累,有什么好处?

忍对虚名,则要不受它的诱惑,脚踏实地地工作,力求不使自己背上虚名这种沉重的思想包袱。“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这个道理。一有名气,争得了这份荣誉,必然要受到一些非难和妒忌,心理就要做好承受外界压力的准备。有时由于这种虚名的获得,使人缺乏冷静的心态,忘乎所以,而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一切都是虚的,不做进一步的努力,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说虚名害人,不可追逐,而应力忍对虚名的羡慕之心。

忍对虚名,就是要放弃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放弃虚名,不是笨人所为,而是智者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名声和荣誉面前应该采取忍让和放弃的态度固然不易,但是只要加深自身的修养,认识到虚名的害处,弃之有何可惜呢?

不要为虚名所累,那么在做人、做事中都要有意地把握进退的法度。

当进则进,一往无前;当退则退,明哲保身。不该自己出头的时候出头,为了出风头而出头;或者做事不想后果得失,只求虚名,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学,只会害人害己。

做好事,做实事,发自良心,顺应人情,利于众人,这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尺度。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该留下的必然留下;不该留下的,欺世盗名,终会被时空湮没其声名。知此是一种知人知世的智慧,行此更是一种伟大的超凡的人格。

为了名誉,无论成功失败,无论他人说法如何,无论境遇好与坏,自己都须稳稳地把握自己。

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足以让我们警醒,让我们反省自身,重新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项羽沽名钓誉,追求仁慈的表面虚名,鸿门宴上错过诛杀敌人的机会,终于有乌江自刎之祸。

宋襄公既要称霸,又要树立仁德的牌坊,两军阵前,口中却念念不忘仁义,终于兵败如山倒。

虚名是人心灵上的大包袱,让人没有一刻轻松,让人失去自我,让人失掉别人的尊重与承认,更危险的是贪慕虚名可能会成为对手的机会,到时受到的伤害有多惨重,却是无可估量的。

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走过此世界,此为留取清白在人间。此无声名,亦无功利,然而这也是莫大声名,莫大功利了。所以,我们的先哲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事实上,人生的规则也正是如此奇妙,贪慕虚名、急功近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誉;沽名钓誉,无所不用的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追求名誉的不朽、精神的不朽,那么,请抛却背后的虚名,着眼未来,而又脚踏实地,我们终将触摸到那光彩夺目的“花冠”。

保护好你的名誉

名誉,芬芳如花朵,是一个人在世界上最值得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名誉的脆弱也一如花朵,一个人鹤立鸡群,反衬了别人的平庸,很自然地会引起别人的诽谤。

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固然有些夸张,但舆论的力量确实是不可忽视的,诽谤对名誉的伤害是最致命的。

有个故事说,曾参居住的地方有个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去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他母亲当然不信,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对他母亲说了同样的话……第三个人说曾参杀人时,他的母亲感到害怕了,于是扔掉梭子,越墙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诽谤是多么可怕,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下,即使至亲之人也开始怀疑你的名誉。所以,请从现在开始保护好自己的名誉,不给别人可乖之机,让流言飞语自行湮灭。

诽谤的成因,归结起来不外乎几点,一是由于仇恨他人的成就或为人;二是妒忌他人的成功。拥有美好名誉的人最容易成为诽谤者针对的目标。

《孟子》中记载:有次鲁平公要见孟子,鲁平公心腹臧仓在鲁平公面前说:“礼义是要从贤者身上表现出来的,而孟子办丧事不守礼义。您不要去见他!”鲁平公没有问青红皂白,轻信了臧仓的话,便没有去见孟子。后来孟子的学生名叫乐正克的来告诉孟子说:“鲁平公要见您,他的心腹臧仓拉住了他,最终使他来不成。”孟子处之淡然,不以为意。只要自己行得正,走得直,又何惧流言呢?

连孟子这样的圣人尚且被攻击为“不守礼义”,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或多或少,或隐藏或外露的缺陷当然更容易成为诽谤者的落脚点。

其实,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是非;有相信“流言是非”的,就有搬弄是非人的用武之地。所以,与其说“流言是非”是由人捏造或搬弄出来的,不如说是由人“信”出来的。信“流言是非”的坏处是:原本要好的一对反目成仇;原来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人恶语相向。而不听“流言是非”的好处就是耳根清净、心情舒畅。

有的人一听到对自己的诋毁之言就怒不可遏,要去论个明白,不能忍受诽谤之气,而有大智慧、大修养的人却视之为平常。

流言止于智者,我们要想不被流言击中,就要做生活中的智者,智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介入。“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你所在的圈子就那么小,任何的是非话闲碎语迟早会传到对方那里。

其次,如果你真的得知了别人的秘密,千万不能对任何人讲。记住:没有人会真的替你保守秘密。要明白,保守了别人一个秘密,你就少了一次受伤害的可能,多了一次受别人信任的机会。

最后,如果自己被谣言的利刃刺中,一定要保持冷静,区别对待。与工作有关的谣言,可以在一定的场合里当众予以澄清。与个人有关的,最好不予理睬。就像“解释误会更被误会”一样,你无法解释清楚。不予理睬是最好的办法,泰然处之,光明磊落,任何谣言都会随风而去。

你应该明白一点,无风不起浪,那些攻击我们名誉的人固然可恨、可鄙,但自己的行为一定也存在着过失和不足之处。对于别有用心的攻击可以置之不理,让它不攻自破,但对于真正存在的问题,就把诽谤当作一种批评吧!从中找到教训,让诽谤的人再也不会有可乘之机。这才是保护名誉更深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