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像他们一样成长·学习·创新
5636800000017

第17章 :创新是一种责任 (2)

经过不少波折和杨振峰的不懈努力,这一项目终于开工建设。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和总指挥,杨振峰创造性的采用新的企业责任机制,通过公开招标和技术合作,成功地化解了许多技术、资金上的困难。并且通过科研团队的努力,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创新手段,使得工程创造了同类装置建设用时最短、资金最省等多项全国纪录。由于是国内第一个国产化项目,有很多的不可知的技术风险、建设风险,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杨振峰组建了专家研究团队,对我国几十年的生产经验和国外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提炼,结合实际制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设工艺路线。而在整个建设和后来的投产过程中,整个科研究团队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杨振峰的领导下整个项目积极吸收外部智力资源,开展自主创新,走出去请进来,把当初考虑到的和没考虑到的风险与难题一个一个化解,终于实现了大化肥生产的国产化。

【职场感言】

做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甚至会让我们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这时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困难,必须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重要的是有意义的工作,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工作也非瞬间达到完美。将创新视为责任的员工,会在工作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为适应新的变化和发展而作出不懈的努力,这样的员工才是受到企业欢迎的优秀员工。

能够畏惧失败、敢于挑战未知、挑战困难,能够主动寻找创新方法的员工,是企业永恒的期待。善于创新的人,会利用创新的方法来包装自己,使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奠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些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的核心,想办法转变自己的劣势,然后全力解决它,并尽力做好的员工是最受企业欢迎的。

也许你的学历不是最高的,经验不是最丰富的,技术也不是最熟练的,但是你的创新能力是价值非凡的。创新能够使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哪怕起初你处于不利的地位和形势。创新所创造的价值将使你本身存在的弱势不会成为你前进的障碍。创新会为你的工作增值,使你成为最受企业重用的人。

创新往往是被逼出来的,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在现实的压力面前往往能够激发我们大脑的潜能。但是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压力,只有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才想起创新,我们应该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把创新意识变成自己对自己的一种鞭策,自己为自己设置压力,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当我们能够不断为自己设限、不断鞭策自己寻求创新时,我们才算真正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

【劳动者语录】

创新就是生产力。

——杨振峰

宓传龙——不搞创新就失去了工作的意义

【事迹回放】

宓传龙是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西安电力机械制造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他在国家“九五”“十五”期间主持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18项,技术转化成的新产品68项。他积极进行技术引进、自主技术创新工作,完成了我国首台国产化换流变压器、首台国产化平波电抗器等多项自主创新项目。

我国发展直流输电技术中的第一个国产化工程是西北-华中联网灵宝背靠背换流站,西变公司为这项工程研制出了4台换流变压器和1台平波电抗器,全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研制过程中,宓传龙对技术人员有三项基本要求:一是快,二是好,三是省。那个时候研发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而技术准备周期却只有短短三个月,宓传龙亲自主持每一次技术讨论会,每次会议都是必须出了成果才能结束。宓传龙对待科研工作非常认真,为了确保设计精确,他要求所有图纸上不能出现一点问题,哪怕有一个小小的刮痕都要重新出图。生产过程中,他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追随每道重点生产工序,随时掌握生产进度、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等第一手资料。2004年5月18日,西变为灵宝直流工程自主研发的所有换流变压器和平波电抗器全部通过出厂试验,产品性能优良,在超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国产化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宓传龙在输变电领域作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1991年参与设计的正负100KV舟山直流电成套设备、2001年主持设计了低噪音高阻抗变压器研制、2004年主持完成了ZZDFPZ-29.75万KVA/500KVA换流变压器等,尤其是2005年我国第一条西北电网750KV超高压示范工程更是我国电力建设里程碑式的成就。

宓传龙自己注重技术创新,也非常鼓励年青技术人员进行自主创新,他在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奖励机制,使得西变公司开发出多项新产品、新技术,走在了国内变压器行业自主创新的前列。2008年宓传龙荣获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奖。

【职场感言】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运作体,靠获得利润来维持发展,每一家企业都需要用创新的眼光关注这个世界的动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谋求发展。只有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得到发展;不创新,企业就没有生命力。企业是一个组织,一个人的组织,每一个员工就是企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运转正常,企业这个机体才能完美的动作。因此,企业要实现真正的创新,企业里的每个员工都应是创新之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实现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当企业把一份工作交给你的时候,自己有没有仔细地考虑过为什么交给你,有没有考虑过这项任务的性质,有没有考虑过怎样完成这项任务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还是你根本就没有考虑而只是被动地接受上级的任务呢?恐怕大多数员工都只是选择后者作为自己的答案,常常都是奉命当差,做完了事。有这种想法和做法的员工只能被称之为工作的机器。机器的确可以忠实地执行命令,但动不会创造新价值。只有人才有创造性,如果你同一个被人敲打的键盘没什么区别,那么你的可替代性就很强,你就不过是一个标准型号的机器而已。

很多人谈到创新就缺乏自信,总认为那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其实创新并不难,也没有多神秘。开发出一套新设备是创新,改变一个小小的电路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创新。创新没有大小优劣之分,只要能产生价值再小也是值得称赞的。有许许多多的员工,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却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做出了不普通的成就。为企业化解了长期以来被认为无法解决的难题,为企业创造了超额的利润。所以说创新不在大小,也不比较多少,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体现一个人核心价值的地方。

善于创新的员工是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中坚力量。很多员工时时刻刻都在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业绩,实际上,创新才是员工最大的业绩。创新的行为也许很简单,也许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但它所产生的效应则是重大而长远的。这种长远的效应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的层面,当一个企业形成人人皆创新的文化氛围时,这样的企业是战无不胜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员工也将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

【劳动者语录】

我们不自主创新,不做线圈,还搞什么技术。

——宓传龙

蒋自力——开发高端数控机床,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事迹回放】

蒋自力是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总经理,亲自组织了大型五轴联到加工中心系列产品的研制和开发,组织开展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开发出龙门五面加工中心等先进技术装备,在我国电力工业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过程中作出了重大突破。

在蒋自力的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使中国在机床生产尤其是数控机床生产领域作出突破。因为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的大机床生产国,却同时是世界第一的大机床进口国,这个矛盾是我国大机床生产的耻辱,说明我们在高端数控机床的设计制造与国外有着不小的差距。

为此蒋自力开始组织科研团队进行自主创新。通过承接国家863计划项目,蒋自力和他的科研团队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其中不少成果实现的批量生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蒋自力通过加强科技开发的投资力度来鼓励技术创新工作,他一直坚持每年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不得低于上一年度销售收入的10%。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下,蒋自力领导的科研团队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了龙门五面体加工机床,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并且实现了产品的系列化设计,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蒋自力带领着公司在多个行业内承接项目、开发技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大型医疗废物处置领域,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台医疗垃圾处理设备,承接的上海医废项目是迄今为止国内已建成的规模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在大型生活垃圾处置领域,公司又开发出了拥有垃圾转运、焚烧、渗滤液处理、卫生填埋等新技术;在防化危险品处置领域,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固定式和移动式防化危险品处理系统,成为国内军工市场唯一的供应商,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5台移动式防化危险品应急处理装置,获得了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授予的“科技进步奖”。

蒋自力因为突出的技术创新贡献,先后获得“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优秀创业企业家”、“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优秀青年企业家金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

【职场感言】

“成也创新,败也创新”,创新制约着企业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创新缔造了企业和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能否在市场的角逐中胜出,能否在市场的浪潮中行得更远;个人能否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根本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力,以及创新力的高低。

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创新一旦停止就不能称之为创新。而企业和个人的竞争力也需要依靠持久的创新力来维持。企业和个人就好比置于斜坡上的圆球,向下滑动是球的本性。为了使球持续地向上运动,就必须给球一个足够大的拉力,而且拉力是不能够停止的。拉力越大,加速度越大,球便运动得越快;拉力一旦消失,球就会停止前行,甚至会反向滚落。这种拉力就是创新力。

市场的变化是快速的,竞争的淘汰是无情的。成功属于率先创新者。要想在变化中免于被吞噬,在竞争中能够胜人一筹,就要逼着自己不断地创新,哪怕能够利用的资源少之又少。资源也许是有限的,但头脑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在这场以“无限”对“有限”的竞赛中,创新者一定是最终的赢家。以自己的变化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柔性生存”战略越来越为大多数企业和职业人士所接受,并成为赢得未来的第一生存理念。我们要尝试在不断的变化中整合有限的资源,突破别人的模式,从规则的“遵从者”晋升为规则的“制定者”。就好比从海尔喊出“海尔中国造”,立志塑造中国品牌形象;海信打造“中国芯”,进行自主创新的探索,誓要从MADE IN CHINA迈进CREAT IN CHINA的新时代。

创新缔造竞争力,无论对企业还是员工,都是一个不变的课题。在这个课题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创新的积极实践者,同时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创新行为不仅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企业生命力常青的源泉,同时也能够为员工带来更多的实际收益和发展机会。

【劳动者语录】

加强自主创新力度,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保持核心竞争力。

——蒋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