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像他们一样成长·学习·创新
5636800000009

第9章 :终生学习是一种信仰 (2)

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孙文凯深知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变电运行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为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处在高水平,孙文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刻苦。他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平常看得最多的就是图纸,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老师傅、问工友,别人实在不懂的地方就自己查资料认真钻研再和工友师傅们进行讨论,直到把图纸的每个边边角角都学明白搞透彻了才肯罢休。有一次孙文凯在验收工地上对照着图纸查回路,连续一个多星期没有离开工地,直到把图纸和实际情况都弄明白了才回家。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孙文凯靠着自己刻苦的学习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很快成长为一名有着较强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孙文凯不仅自己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还带动工友们共同进步。他多次组织读书会、讨论会,与工友们共同学习交流经验心得,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大家好的工作方法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集体学习,不仅孙文凯本人提高了不少,工友们的业务水平都有所提升。面对新的技术革新,孙文凯从不落于人后,他总是能通过认真的学习快速掌握新的技术战备,并把知识传授给工友,使得他的团队总是保持很高的业务素养。

已过而立之年的孙文凯,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说他还要进一步的学习专业技术,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把自己的团队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职场感言】

当你选择了一个行业,并且进入一家公司开始你的事业之路时,你就应该知道自己要以什么样的高度开始自己的事业,并且需要哪些知识来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更丰富的知识才能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里我们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反之亦然,知识面越窄,发展空间越小,人们的能力水平就越低,最后就越容易满足于眼前,越来越不思进取。

职场之中没有永远的红人,如果你不注意主动升级自己的“知识库”,即使你目前表现得很优秀,也会很快失掉自己的优势,成为被淘汰的对象。现在企业对于缺乏学习意愿的人是很无情的,员工必须负责增进自己的工作技能,否则就会成为被裁员的对象。只要没有定期充电,转眼之间就会被时代淘汰,这种事情发生的速度是很快的。别人固然能够鼓励你努力成长,但最后还是要你自己刺激学习的意愿,才能够吸收到所需的专业知识。你所具备的知识越是丰富,你所具备的价值也就越高。

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积极进取和较强的接受能力是任何企业都非常看重的。因为随着知识、技能的折旧越来越快,企业更看重学习能力强的人。未来的职场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且乐于不断学习,他的前途会是一片光明。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就应当立即动手,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就像一句古谚所说:“你的船要是有了破洞,就花点时间补好它。”否则,一处缺陷抵消了许多长处,功亏一篑,会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

【劳动者语录】

加强个人文化和道德修养,做一个新时代的知识型员工。

——孙文凯

朱有勇——永不停止研究的脚步

【事迹回放】

他是被誉为“农民教授”,在世界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在国际稻米年颁奖典礼上赢得殊荣,这就是朱有勇,为了中国农民的幸福和中国农业的振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朱有勇是云南农业大学的校长,长期从事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的应用基础研究。朱有勇曾经担任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建立了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理理论体系,对我国及世界水稻生产,对优质水稻的高产、稳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别人问及朱有勇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他总是这样回答“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去研究什么。”朱有勇就是凭着这种为农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在农业科研领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200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意大利罗马总部颁发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在全世界800多名专家中,朱有勇是仅有两名荣获一等奖的科学家。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朱有勇的研究不仅在农业理论和技术上极具价值,而且在农业生产领域、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和维护粮食安全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2005年,我国开始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朱有勇凭借着过硬的科研水平被聘为首席科学家。同年他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开发出的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这项技术在减少农药使用量60%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被农民们称为水稻的救星,土地的希望。

如今朱有勇在科研领域已经称得上硕果累累,但他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质朴与谦虚,他认为他所取得的成绩不是个人的,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对于中国的三农问题他认为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他还要不断学习,锐意进取,让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地为农民造福。

【职场感言】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在我小的时候,在当学徒的7年当中,在老板的教导之下,不得不勤勉从事学艺,也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勤勉学习的习惯。所以在他人视为辛苦困难的工作,而我自己却不觉得辛苦,所以我与他的看法,自然就有差异了。我青年时代,始终一贯地被教导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则。事实上,在这个社会里,有勤勉学习和努力习惯的人,不太被人称赞是尊贵或者伟大,也不会认为他很有价值,因此,我认为大家应该无所顾忌地提升对具有这种良好习惯者的评价,这样才算真正对勤勉习惯的价值有所认识。”

人们通常会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天才不需要勤奋与苦干,这种思想断送了很多人的大好前途。有些年轻人甚至以为,天才能干出令世人瞩目的大事,于是,只要自己也是天才的话,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成为伟人。他们还认为,天才不需要刻苦学习,在不经意间就能取得巨大成绩;或者为生活所迫,才偶尔拿起笔来挥舞一番,只要生活状况稍微改善,就重新贪图享乐起来;或者作息毫无规律,要么到处游荡,要么在火炉边胡思乱想。他们甚至认为,天才生来就对规则和体制深恶痛绝,反对束缚,崇尚“潇洒自如”,对纠缠细节、辛勤劳动不屑一顾,以为只要轻松一跃,成功就唾手可得。

这种想法都是非常幼稚可笑的。一个人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不断取得成功,人生价值唯有在不断向前中才能实现。所谓的天才只是一段时间的表现,所谓成功也不过是整个旅途的一站而已,一旦你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停止了追求新知,那么等待你的只是能是无情的淘汰。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迈开脚步,永不停止对新知的追求。

【劳动者语录】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去研究什么。

——朱有勇

黄志潜——为“西气东输”倾注智慧和心血

【事迹回放】

黄志潜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196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随后投身于石油工业领域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黄志潜非常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与开发,同时也很注重对国际新技术发展状况的跟踪和引起,并且致力于国外先进技术的国产化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他主持了多项技术研究和推广,尤其是他组织研制了国产X60、X65、X70级石油天然气输送用焊管,促进了我国直缝焊管生产线的建立,为西气东输工程中的管道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3年国家拟建设几条西北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线路,为了能够提供国产直缝埋弧焊接钢管,当时担任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集团总工程师的黄志潜建议建设自己的钢管生产线。为此他率领技术考察团于1994年赴欧洲学习直缝埋弧焊接钢管生产技术,经过认真的学习,回国后他组织编写了《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用直缝埋弧焊接钢管生产线国外技术考察报告》,结合国外经验和自己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关于产品规格、生产能力、工艺流程、主要设备配置等一系列建议,这些都直接促进了我国第一条直缝钢管生产线的建立。然而这个计划在当时没有被立即实施,但黄志潜没有气馁,依然继续学习研究项目方案,精益求精的进行设计。1997年在他的倡议下召开了大中口径长输管线用直缝埋弧焊接钢管研讨会,会议聚集和全国各方面的专家,研讨会的成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直到2000年项目的建设才获得批准,虽然其时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开始,但黄志潜依然信心满满,终于让国产的优质钢管成为了西所东输工程的奠基石。

除了钢管生产在整个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过程中,黄志潜依然为工程的顺利进行进行着不懈的研究。他认为一个总工程师应当具备把握技术前沿的能力、不断从不同的意见中总结提炼新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不断学习的精神和开阔的视野,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技术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职场感言】

现在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这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深度,同时还需求通用化和灵活多变的各种技能。从个人的角度讲,我们自己不能单纯沉湎于过去狭隘的专业领域,而要广泛涉猎,继续接受教育,巩固自己的基础,增强适应性。

当然,在提高自己的同时,要注意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在博学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要害怕自己不是“通才”,不是“凡事皆通”的人,那种又会设计、又会装配、又会行销、还会写软件的天才毕竟是少数,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认清自己不是天才是一件好事,因为接下来你就可以认真地培养自己的第一专长、第二专长,甚至第三专长,使自己的附加价值不断提高。

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审视自我,通过对自己过往和现在的认识来对未来的发展作出判断。假如我们一生中只有三天时间:昨天、今天和明天。如果过去你习惯于根据今天的情况决定明天干什么,现在你必须首先判断明天将要发生的变化,并由此决定今天该干什么。从这个角度讲,你必须学会质疑自己长久以来的假设,学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了解自己,学会更好地协同学习。工作会在向明天的学习中变得充满未知的乐趣。

我们要用昨天的努力来巩固今天的自己,要用明天的预期来指导今天的工作,永远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知识和成就,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内在空间,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劳动者语录】

在实际工作中作坚定的践行者。

——黄志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