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择决定一生
5698500000018

第18章 人生贵在把握进退时机

1.选择好人生的进退

“进”与“退”都是处世行事的技巧,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把握中庸,便有了进与退的判断标准,是进是退都有章法。该进的时候不进会失去机遇,该退的时候不退会惹来麻烦,甚至是祸害。

进退之术,古人多有阐发,像“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如此等等。

然而,近年来,这些“金玉良言”却被人们忽略了,当作了“耳边风”,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般说来,不外乎有这样两种原因:一种是身处逆境之人虽能识之,但不能做;另一种是身处顺境之人虽能做之,但不能识。

身处逆境,思量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摆脱眼前不利局面,力争早日振作起来,因此,他们脑子里萦绕最多的便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背水一战,退无可退。那么只能向前踏进,而结果,依然是落了个“山穷水尽”的地步。

相反,身处顺境的人,思量最多的则是如何抓住眼前红红火火的大好局势,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尽管也时时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人能想到“退”字呢?

你或许还不太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好,且让我们来举例说明。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拉链门”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采取推脱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顿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将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经承认了我自己的错误,你们有权利让我下台,你们也有权利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结果表明,克林顿胜利了。

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过多的伤害,相反的是,他们还都将它转变为了一个优势。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事情完全在互联网上披露后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证实。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他们就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错,赢得人们的同情。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主动的情况下,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对于成功者来说,只要人生目标的大方向没变,有时候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有时候,如果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方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波林说:“一个好的研究者知道应该发挥哪些构想,而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差劲的构想上。”有些事情,你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地位,你所走的研究路线也许只是一条死胡同。这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抽身退出,去研究别的项目,寻找成功的机会。

牛顿早年就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失败之后,他明智地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在力学研究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而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面脱颖而出。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我们都要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及时检视选择的角度,适时调整。丢掉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做正确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进退将指引你走向成功。

2.人生应学会放弃

古往今来,学会放弃的典故不胜枚举。明朝时,有位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为官。一天,他接到家中老母来信,说家里盖房子为一堵墙与邻居发生争执,希望他能出面把问题解决了。董笃行接信后回了一首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董母读后觉得有道理,于是主动退让。这个故事到今还传为美谈。有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放得下生死,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此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尽管人生奋斗的目的是获得,但有些东西却是不能不学会放弃的,比如功名、利禄、美色……学会放弃,在深秋时可以感受到夏天的热情,春天的柔情,冬天的真情。但是,放弃并不是悲观失望的退却,而是“扬弃”。

学会放弃,是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弃为之奋斗的过程和努力;是放弃那种毫无意义的拼争和没有价值的索取,而不是丧失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弃那种金钱地位的搏杀和奢侈生活的创造,而不是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放弃的人,是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东西的,他们每天都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伴随左右。而不懂得放弃的人,只会焦头烂额地乱冲,他们不仅最终未能达到目标,而且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恼之中。

也许在放弃当时是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往事时,我们会为当时正确的选择感到自豪,感到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生。也许正是当年的放弃,才到达今天的光辉顶点和成功彼岸。

有一首老歌,歌词最后几句是这样的:“原来人生必须要学会放弃,答案不可预期;原来结果最后才能看得清,来来回回何必在意。”是啊!人生在世,何惧放弃。

欧洲金雕筑巢于高山悬崖,它以尖利的喙和强壮的爪宣布自己是天空的王者。金雕每次只孵出两只幼雏。在食物不足的年份,两只小金雕就会挨饿,金雕妈妈也只能眼看着孩子饿得嗷嗷叫。这时,两只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挤靠,结果总是相对弱小的那只被挤下山崖摔死。而这时的金雕妈妈又总是容忍这种“兽行”。

人是难以理解金雕的,但是面对自然界的残酷,金雕必须如此,否则就会全部饿死。岂止金雕,我们人类不也时时面对着痛苦的放弃吗?

3.为人处世贵在见好就收

在如今的商业社会,追名逐利本身并非什么坏事,但名利应有限度,不能过分。春秋时期就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谋臣,他曾与以“卧薪尝胆”出名的越王勾践一起同甘共苦,最终打败吴王,他因此而被任命为大将军。然而就在他位极人臣的时候,却留下了“官大有险,树大招风”的话而销声匿迹了。据《史记》记载,他后来到齐国,与儿子共耕农园,积聚田产数十万。齐王看中他的才华,欲请他出任宰相,他却答道:“在野有千金之财,在位有宰相之名,对平常人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了,然而过度的荣华却容易形成祸根。”说完,便将财产分赠邻人,搬到陶地去住,改名陶朱公而经商。

与范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一时期的另一个历史人物文种。

文种也是勾践的重臣,为打败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功成名就以后,仍然继续仕于越王。其间范蠡曾写给他一封信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越王的长相,颈项细长如鹤,嘴唇尖突像乌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安乐,你现在不离去,要待何时?”

后来文种也称病返乡,但做得不如范蠡彻底,他留在越国,其名仍威慑朝野,于是有佞臣陷害于他,诬称文种欲起兵作乱。越王也有“猎狗烹”之意,故而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

人人都希望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但有几人能同范蠡比呢?

只知进,不知退,久居高位的,遭“文种之祸”者,又何止一人?

4.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到挫折,个性悲观消极的人在遇到困境时,往往看不到前途的光明,整天抱怨命运的不公平,甚至破罐子破摔,在精神上倒下,而个性积极乐观的人在遇到困境时,能够泰然处之,认定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一样从容镇定,积极寻找生活的乐趣,让自己过得充实、快乐,在精神上永远是个胜利者。

曾读过一则非常有意思的寓言:

话说两条欢天喜地的河,从山上的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各自分别经过了山林幽谷、翠绿草原,最后在隔着大海的一片荒漠前碰头,相对叹息。

若不顾一切往前奔流,它们必会被干涸的沙漠吸干,化为乌有;要是停滞不前,就永远也到达不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云朵闻声而至,向它们提出了一个拯救它们的办法。

一条河绝望地认为云朵的办法行不通,执意不去做;另一条河则不肯就此放弃投奔大海的梦想,毅然化成了蒸气,让云朵牵引着它飞越沙漠,终于随着暴雨落在地上,还原成河水流到大海。

不相信奇迹的那条河,宿命地流向前方,给无情的沙漠吞噬了。

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我们都可以选择当第二条河,凭着自己坚定的理念和梦想,在绝处中寻找生机,而不是用死亡来拒绝面对难题。

访问过一名乳癌病患者,她透露自己当初在被推入手术室的那一刻,不断地和上帝“讨价还价”,祈求上帝让她多活10年,待她那两个年幼的孩子年长一些,再来把她带走。

在那一刻,孩子成了她活着的最大的意义。为了孩子,她积极乐观地面对病魔,一路走来已有12年,而上帝也未向她“讨债”。她说,患病后认识的另一名女士就没这么幸运了。虽然病情相似,但她却因丈夫离开,生活失去了重心,而自怜自艾,放弃与病魔搏斗。面对死神的挑战,患病不到5个月的她选择弃权,像极了沙漠中被索汲水分至死的第一条河。

反观前者,从最初难以接受地不断质问:“为什么是我?”到现阶段有自适豁达地面对自己的病情,她显然已飞越过生命中干旱的沙漠,尝到了生命源泉的甘甜。

是不是没尝过茶般的苦涩,就无法体会美酒的醉人?难道我们就非得经过挫折和生活的历练,才能真正领悟出活着的意义?

我们周围有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人,背后其实都有着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待我们去观察发掘,并引以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