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择决定一生
5698500000024

第24章 做人要有主见,找到真正的“自我”

1.不为活给别人看

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无论何时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做别人意见的傀儡,否则你不但会在左右摇摆不知所往中身心疲惫,失去许多可贵的成功机会,有时还会失去自己。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成自己想成的人,无论成败与否,你都会获得一种无以伦比的成就感和自我归属感。正如但丁的那句豪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斑斑白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啕大哭起来。

一位新同事刚来办公室工作,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作诗、学写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又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不难过?”

可见,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丧失自我是悲哀的。要想拥有美好的生活,自己必须自强自立,拥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没有生存能力又缺乏自信的人,肯定没有自我。一个人若失去自我,就没有做人的尊严,就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活着应该是为了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旨意。没有自我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这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所以活得很累。有些人觉得:老实巴交,会吃亏,被人轻视;表现出众,又引来责怪,遭受压制;甘愿瞎混,实在活得没劲;有所追求吧,每走一步都要加倍小心。家庭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新老之间、男女之间……天晓得怎么会生出那么多是是非非。你和新来的男同事有所接近,有人就会怀疑你居心不良;你到某领导办公室去了一趟,就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议论;你说话直言不讳,人家必然感觉你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如果你工作第一,不管其他,人家就会说你不是死心眼太傻,就是有权欲野心……凡此种种飞短流长的议论和窃窃私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如果你的听觉视觉尚未失灵,再有意无意地卷入某种漩涡,那你的大脑很快就会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得你头昏眼花、心乱如麻,岂能不累呢?

从前,有一个士兵当上了军官,心里甚是欢喜。每当行军时,他总喜欢走在队伍的后面。

一次在行军过程中,他的敌人取笑他说:“你们看,他哪儿像一个军官,倒像一个放牧的。”

军官听后,便走在了队伍的中间,他的敌人又讥讽他说:“你们看,他哪儿像个军官,简直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躲到队伍中间去了。”

军官听后,又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他的敌人又挖苦他说:“你们瞧,他带兵打仗还没打过一个胜仗,就高傲地走在队伍的最前边,真不害臊!”军官听后,心想:如果什么事都得听别人的话,自己连走路都不会了。从那以后,他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了。

人要是没了自己的主见,经不起别人的议论,那么就会一事无成,最后都不知该怎么办。我们若想活得不累,活得痛快、潇洒,只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主宰自己,不再相信“人言可畏”。

我们每个人绝无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要来自别人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你怎样接受、理解和加工、组合,是属于你个人的事情,这一切都要独立自主地去看待、去选择。谁是最高仲裁者?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歌德说:“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流言所吓倒,不受他人的观点所牵制。”让人人都对自己满意,这是个不切实际、应当放弃的期望。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所面对的人和事总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经验现实中,别人对你的反映大多有其一定的原因和道理,但不可能完全反映你的本来面目和完整形象。别人对你的反映或许是多棱镜,甚至有可能是让你扭曲变形的哈哈镜,你怎么能期望让人人都满意呢?

如果你期望人人都对你看着顺眼、感到满意,你必然会要求自己面面俱到。不论你怎么认真努力,去尽量适应他人,能做得完美无缺,让人人都满意吗?显然不可能!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只会让你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顾虑重重,活得太累。

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去展出。画旁放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涂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处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他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画家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可这次,他要求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仅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不可能强求统一。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踏踏实实做人上、兢兢业业做事上、刻苦学习上。改变别人的看法总是艰难的,改变自己总是容易的。

有时自己改变了,也能恰当地改变别人的看法。光在乎别人随意的评价,自己不努力自强,人生就会苦海无边。别人公正的看法,应当作为我们的参考,以利修身养性;别人不公正的看法,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记住:你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你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2.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也许,你在工作上是一个全心投入的人,而且几乎是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主管交给你的任务,你从来不打马虎眼,要求你额外超时加班,你也毫无怨言。同事拜托你的事,不管是不是你分内的职责,你总是不忍拒绝。其实,你早已忙得分身乏术,焦头烂额,但你还是强打精神说:“没事!没事!”没有人知道你累得半死,但是,你就是不愿开口对人说“不!”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碍于情面而不敢说“不”,或者因为不好意思说“不”,结果很多原本明明不该是自己的事,统统落在自己头上。要不就是所做的事大大超过自己的能力负荷,让自己面临崩溃的边缘。

做老板的都喜欢全力拼搏的员工,但你可知道,如果你一心讲究牺牲奉献,处处想讨好别人,做一般人心目中的模范员工,最后你可能会丧失自我。

最明显的现象莫过于,你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你并不想做的事,即使有不满的情绪,你也强忍去做。你认为别人把这些事情交给你做,是因为看得起你,信任你的能力。如果你一旦拒绝,别人就会怪罪你,批评你不善于与人合作,使你产生一种罪恶感。总而言之,你不希望你的印象被别人大打折扣。

在一个团体中,这种“讨好”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心理学家称这种举动为“寄生依赖者”——企图凭借外在的人和事来提升自我的价值。然而,行为心理专家发现,绝大多数寄生依赖者都不快乐,他们内心很容易焦虑。这种人往往过度依赖别人的期望,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渴求别人赞美来寻求自己的定位。如果不能得到好评,他们就会自责,怀疑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根据分析,很多“工作狂”都是寄生依赖者。他们每天工作动辄超过十几个小时,就连节假日也不放过,他们兢兢业业,牺牲了个人的休闲以及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在他们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之际,却日渐疏离了与家人的关系。这种过度依存于工作的工作狂,就像是沉迷于赌博或宗教信仰一样,行为完全被控制。

对工作狂而言,一旦不必工作,拥有了自由,就好像是遭人遗弃。所以,任何事他都想一手包办,那样可以让他觉得被人爱戴,代表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你劝他:“何必那么累?有些事可以交给别人做嘛!”他会用更坚定的语气回答你:“我不做不行!除了我,还有谁能做?”表面看来,工作虽然是束缚,捆绑他动弹不得,其实反而让他觉得安慰,令他产生被人关心、被人需要的满足。因为他相信,当他工作卖力的时候,别人才会注意到他的一言一行。

还有的人,则是缺乏自信,担心拒绝别人,好像就表示自己太懒惰,太不通情理,会遭受责骂。他们害怕别人的权威,为了博取好感,维持与别人的关系,即使是无理的要求,也只得点头说“好”。

心理专家同时指出,比较起来,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成为寄生依赖者。因为女性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听话”、“温顺”,当别人有所要求时,“拒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很多女性长大以后,周旋在丈夫、儿女、公婆、老板之中,她们极力扮演好各种角色,处处讨好别人,一旦她们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就会陷入极度沮丧的情绪中。

事实上,我们常常过度在乎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我们常常听到调侃别人的一句话:“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责任,妄想完成每一件事,这根本是在自找苦吃。你真正该尽的责任是,对你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你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价值观的优先顺序,确定究竟哪些对你才是真正重要的。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绝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对自己的认同。

你虽然赞成这种说法,可是你觉得还是有些为难,你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不”。真有那么困难吗?其实那是我们人生的本能。心理学家说,人类所学的第一个抽象概念就是用“摇头”来表示“不”,譬如,一岁多的幼儿就会用摇头来拒绝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这个象征性的动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绝”,但也代表“选择”,一个人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当你说“不”的时候,就等于说“是”,你是一个不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勇敢说“不”,这并不一定会给你带来麻烦,反而是替你减轻压力。如果你现在不愿说“不”,继续积压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极限,你失控地大吼:“不”,面对难以收拾的残局,别人可能会反过头来不谅解地问你:“你为什么不早说?”

如果你想活得自在一点,有时候,你可以勇敢地站出来说“不”。记住,你不必内疚,因为那是你的基本权利。

3.不要一味地讨好别人

要想让自己被别人喜欢,就要培养些自己喜欢的特质,只为了这些特质本身和你自己而培养,千万不要为了留给别人深刻的印象而培养。这些特质对你是相当珍贵的,如果你真的希望某个人做你的朋友的话,他就应该喜欢你的这些特质,诸如相貌、魅力、才能和影响力等,这些东西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除非你懂得怎么驾驭它,别人可能会喜欢你,也可能会讨厌你——完全看你如何驾驭这些资产。在现实中,不是有很多并不美丽出众、也不富有的人,但他们却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亲密朋友吗?关键是他们拥有让自己喜欢的特质。

(1)学会如何自处。如果你能享受独处的快乐,那么你找朋友的动机将完全出自于真心,而非软弱。你打电话给朋友约他吃饭,只因为你想看他,而不是因为你无法忍受一个人单独吃饭。你的朋友会觉得你真心地喜欢他,看重他,而不是只想依赖他。对那些想找个真心朋友,而不只是找个比他更脆弱的朋友的人而言,你将变得更可爱。

(2)培养欣赏他人个别差异的能力。要讨好别人,得先学会怎么讨别人的好。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特点足以让人尊重和钦佩。因此你必须找出每个人独特的地方并且欣赏它。我们常常习惯把人分类:30岁的、50岁的,工人、干部,男人、女人等,而且认为只有少数人是和自己同一类的,这样一方面限制了你和其他类型的人相处,另一方面不能让自己面对一个人真正的面目,而让人觉得你喜欢的是这个人所属的类别,而并非喜欢他本人。所以不要让你的朋友觉得你把他纳入了某个类别。不要把人分类,不要给他们贴上“出众的”、“平凡的”、“和我们同一类的”或“和我们不同类的”标记。

(3)培养享乐的能力。如何使自己得到更多乐趣呢?应尽量让自己参与周围发生的事情。如果你一直当个旁观者的话,你会觉得自己并不重要,周围发生的事情也不重要。我们要不断地寻找愉快的经验,期待它们的发生,如果真的发生的话,就好好庆祝一番,并常常重温这种经验,不断增强愉快的感觉,对可能发生快乐的事情,千万不要踌躇不前。

(4)对你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和别人持相反的意见,就准备面对他们。毫无主见,唯唯诺诺是不被人喜欢的特质。在关键时候,要勇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与主张,这样你不仅能更了解自己的目的,也让别人知道你坚强的信念和强烈的感受。

(5)培养“同情”别人感受的能力。“同情”别人的感受,就是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去体验他在某个特殊情况下的感觉,即所谓“设身处地”之意。譬如,你记得你的亲人生病时自己那种无助的感觉,你就会体会你朋友的家人正在医院手术时他焦虑不宁的感受,并且会自然地关怀体贴他,尽力帮助他。这不仅使你的朋友得到安慰,也使你的生活更丰富,和别人的生活更有密切的关系,也将使你更可爱。

(6)学习支援你的朋友。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懂得同情别人的悲伤,但只有天使才会同情别人的快乐。”尽量让自己拥有这种天使的特质。为什么很多人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无法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呢?是因为你的嫉妒与恐惧作怪,它使你更缺乏信心和安全感,时刻担心自己不如别人那么“好”,或害怕他会抛弃你,你越将这种恐惧表现在行动中,就会不仅不被别人称赞,还有意无意地轻视或破坏朋友的努力,就会使自己的前途越来越淡,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差。

(7)最后谨记:你是由自己创造的,所以你可以把自己塑造成理想的自我。你是自己生活背后的推动力,别人也是他自己生活背后的推动力。你不必把自己看成牺牲品,也不用把别人看成牺牲品,你享有同样多的自我创造能力,这种力量将使你和别人同样可敬。

要得到别人的喜欢,你必须培养自己的特质,但你必须确定自己不是只有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这样做,而是不管你碰到谁,都采取这一种方式。

不要用讨好别人的方式使别人喜欢你,尝试讨好自己,以行动维护和增强你所相信的价值,你将感觉到别人喜欢你——因为你做了正确的事情。

比方说,你非常重视对朋友的真诚,你原来答应帮一个朋友搬家的,但后来又有一个朋友请你赴宴,如果你答应赴宴的话,即使玩得很愉快,也会觉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受自己尊敬。如果你婉拒他的邀请,你将更尊敬自己,觉得自己更可爱,并觉得自己赢得了别人的喜欢。

单是被别人喜欢还不够。要讨别人喜欢,正确的方法是靠你做一些“吸引人”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来说非常自然,也极富吸引力,否则不管别人怎么喜欢你,你也无法获得温暖,我们不应该有那种事事讨好别人的心理,我们应该学会对自己好一点,因为你是为自己而活。

4.不揽自己不想办的事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别人求我们办事,但我们不想办或没有把握把它办好,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你应该按照下列原则去做:

(1)办不好的事还是不办为好。当同事或亲友托你办某事时,当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请你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满口应承。至少也要冷静1分钟,在大脑中转一个圈子,考虑这件事自己能不能办得到、办得好。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然后再做决定。

为同事或亲友办事,应该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果不帮他办,可能会感觉情理上不太对劲,有时事情尽管很难办,也不得不勉强答应;作为下级,对于上司委托给自己的事,虽然不乐意,但又不好拒绝。这种搪塞性的应承,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利。你可能没有考虑到,如果为了一时的情面接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或无法做好的事情,一旦失败了,同事、亲友、上司就不会考虑到你当初的热忱,只会以这次失败的结果来评价你。

如果你认为这是上级拜托你的事不好拒绝,或者害怕因拒绝会引起上司不高兴而接受下来,那么,此后你的处境就会更艰难。所以,办事要量体裁衣,自己感到难以做到的事,要勇敢地鼓起勇气,说声:“对不起,我实在无能为力,您是否可以另找别人?”或者“实在抱歉,我水平有限,只能让您失望了。我想,如果我硬撑着答应,将来误了事,那才对不起您呢!”这样,你才是真正会办事的人。否则,将来丢脸的肯定是你。

(2)不该办的事就不能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不能独来独往。办自己的事情时,有时要涉及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全盘衡量,把握分寸,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争取我们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

有些事情,不该办时就不能办,一旦办了,可能就违法、违情、违理,使自己或别人遭受名誉、经济或地位的损害。当有人违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办事时,你也绝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不负责任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别人,编造假的事实,求你出面作伪证,或者有人想让你同他一起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如果你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应有勇气拒绝这类无理的要求。

另外,有人请你代其完成工作时,如你的同事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往你身上推,此类情况,都应拒绝。因为,形形色色的人在社会舞台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既然承担了某种社会责任或契约,就应该践约。如果,当他们不能完成任务时,你也为他们去分担责任,那你是明帮暗害他们,因为那样做束缚了他们的自信心,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性。

的确,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有体会。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话,更是叫人头痛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不过,当你经过深思熟虑,知道答应对方的要求将会给你或他带来伤害时,那么,就应该拒绝,而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做出违心的事来,结果对双方都无好处。

(3)办不了的事就设法推托。一些比较不错的朋友托我们办事时,我们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为给对方一个台阶,往往对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但不少事情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到的,有时受各种条件、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办不成的。因此,当朋友提出托你办事的要求时,你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你就得老老实实地说:“我不行。”随便夸下海口或碍于情面都是于事无补的。

当然,拒绝别人的要求也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日本一所“说话技巧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时候,也是叫人头痛万分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我们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的确,在承诺与拒绝两者之间,承诺容易而拒绝困难,这是谁都有过的经验。

有人来托你办一件事,这人必有计划而来,最低限度,他已准备好怎样说。你这方面,却一点儿准备都没有,所以,他可是稳占上风的。

他请托的事,可为或不可为,或者是介乎两者之间,你的答复是怎样呢?许多人都会采取拖的手法。“让我想想看,好吗?”这话常常会被运用。

但有些时候,许多人会做一种不自觉的承诺,所谓“不自觉的承诺”,就是自己本来并未答允,但在别人看来,你已有了承诺。这种现象,是由于每一个人都有怕“难为情”的心理,拒绝属于难为情之类,能够避免就更好。

但要记住,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言出必行”的人,却很少有人会用宽宏的尺度去谅解你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因此,拿破仑说:“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可自拔的错误。”

5.选择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人需要有一些浩然之气,有了它就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人品就能更加清高。清高不是对人,而是对物。对物多一分清高,做人少一分俗气。

在大千世界中,有许多我们愿意,而且应该做的事。同时,在有些时候、某些情况下,许多事情是我们所必须做的。哪怕是一生只能做一次,哪怕因此而中断了自己生命的延续,我们都必须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这些事大到国难当头为国捐躯,小到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与此相反,在这个世界中,有许多我们不必而且不该做的事。即使牺牲生命也不能干,比如背叛自己的祖国。

自然,在大千世界中,有许多我们可求也该求的东西,有许多我们不可求也不该求的东西。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我们有必要时刻做出选择,做出抉择。

该如何选择?如何抉择呢?

1948年,朱自清的胃病越来越重,这天,朱自清正在家里躺着,吴晗来到他家,递给他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书。朱自清看了,不说话,只是颤颤地提起笔,在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不到两个月,朱自清便逝世了。朱自清的胃病,对食品是必须严格选择的,在那时候面粉是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如果他不签字,别人也能理解。但他还是签了,虽然他的死并不一定仅仅因为这些。我们可以想象,他忍受不了美国面粉的侮辱,却忍受得了病痛的剧烈折磨,这种选择显然是他自己的志向。

亚圣孟子曾说过,不要我所不要的东西,不干我所不干的事。求我所必求,为我所必为;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如此而已。我所不要的东西,既包括我们不该要的东西,也包括我们不必要的东西。不该要的东西不要,比如来路不明的不义之财;不必要的东西也不要,比如名不副实的空衔虚誉。不该要不必要的东西,如果要了,人就变成了外物的奴隶,本来受人驱遣被人役使的外物便转即控制了我们自己。更厉害的,贪小利而忘大义,派生出不满的欲壑,长成吞象的蛇心,最终会一个跟头栽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永世不得“超生”。

相同的道理,不干我所不干的事。干不可以干的事,往往会损害别人,会被千夫所指,会受制裁。即使不受制裁,稍有良知,也会日不安夜不宁,问心惭愧有余。良知即便全失,也免不了担惊受怕,饮食难咽,夜不成寐。干不愿干的事,就必须勉强自己,甚至要强迫自己,不能随心所欲,也无法尽心竭力,虽是举手之劳,也会觉得苦不堪言。事情干不好不说,严重的还会因此扭曲自己、改变自己,最终失去精神的舒展和心灵的自由。

话又说回来,不要自己不该要的东西,不干自己不该干的事,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其实很难。比如,现在有人给你送了礼来,要还是不要,就可能十分的伤神费心。这里,不但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取舍,同时还有人情面子、人际关系的考虑。说到底,我们都是凡人,是凡人就难以超凡入圣。

这里的关键,只怕还在于我们自身。一句话,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只要来得正,黄金美玉不嫌重;不当取则不取,来路不正,一瓢一饮也算重。至少,心术不正的礼总是不能接受的,该打回去也还得打回去。

做人必须有自己的原则,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要;不该做的事一定不做。只有真正做到有选择性地有所为有所不为,你才会问心无愧,你也才会生活得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