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三境
57284200000005

第5章 在低头处低头,在舍得处舍得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

有人写过这样一段话:“记得小时候,农村水果十分稀缺,经常和生产队里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地爬树摘野山栗、紫桑葚之类的吃食,以解口头之馋。而每次爬树的时候,都会出现相似的情况:开始大家都从一棵大树底下往上爬,可越往上爬,树的分杈越多,各人为了多采集果实,便选择了不同树枝。结果起点完全相同的小朋友们,各自爬到了不同的方向和高度上,有的站在又高又稳的主干枝头上,有的蹲伏在摇摆不定的侧枝上,还有的在树杈间……下来的时候,有的满载而归,有的有所收获,还有的空手而回。”其实生活也犹如爬这棵大树,总会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十字路口,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全在自己的选择,就在这一次次的选择中,相同起点的人发现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

起点相差悬殊的人在终点上也可能相差悬殊,只不过这两个人的状况恰好相反,而这些也都是自己当初的选择所致。

古代阿拉伯有一位智者,他以有先知能力而著称于世。有一天,两个年轻男子去找他。这两个人想愚弄这位智者。他们中的一个在右手里藏一只雏鸟,然后问这位智者:“智慧的人啊,我的右手里有一只小鸟,请你告诉我这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这位智者说“鸟是活的”,那么拿着小鸟的人将手一握,会把小鸟弄死;如果他说“鸟是死的”,那么那个人只需把手松开,小鸟就会振翅而飞。两个人认为他们万无一失,因为他们觉得问题只有这两种答案。老人久久地看着他们,最后微笑起来,回答说:“我告诉你答案,我的朋友,这只鸟是死是活完全取决于你的手。”

人生也是如此,无论是取得好的结果还是不好的结果,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选择哭泣,选择微笑,选择努力,选择懒惰,选择勤奋……都在于我们自己,做什么样的选择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

演说家马克·汉森在开始写作之前,经营的却是建筑业,当他在建筑业的经营彻底破产之后,果断地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彻底退出建筑业,并忘记有关这一行的一切知识和经历,甚至包括他的老师——著名建筑师布克敏斯特·富勒。他决定去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创业。

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公众演说有独到的领悟和热情,而这是最容易赚钱的职业。一段时间后,他成为一个最富有感召力的一流演讲师。后来,他的著作《心灵鸡汤》和《心灵鸡汤Ⅱ》双双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并停留数月之久。

选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选择而放弃,人总怕错过最好的,于是总难抉择。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智慧来权衡,权衡什么是最重要的,权衡什么是最值得珍惜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儿,之后,大胆地选择,选择了就不要因为失去的那些而后悔,因为有失才会有得。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你选择了什么,生活就会给予你什么。

以退为进,退步原来是向前

想要喝到芳香醇郁的美酒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想要领略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就要离开喧嚣热闹的都市,想要获得如阳光般明媚开朗的心情就要驱散昨日烦恼留下的阴霾。放得下是为了包容与进步,放下对个人意见的执着才能包容,放下今日对旧念的执着才会进步。表面看来,放下似乎意味着失去,意味着后退,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退步本身就是在前进,是一种低调的积蓄。

一位学僧斋饭之余无事可做,便在禅院里的石桌上作起画来。画中龙争虎斗,好不威风,只见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但学僧描来抹去几番修改,却仍是气势有余而动感不足。

正好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见到学僧执笔前思后想,最后还是举棋不定,几个弟子围在旁边指指点点,于是就走上前去观看。学僧看到无德禅师前来,于是就请禅师点评。

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外形不错,但其秉性表现不足。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向后退缩;虎要上前扑时,头必向下压低。龙头向后曲度越大,就能冲得越快;虎头离地面越近,就能跳得越高。”

学僧听后非常佩服禅师的见解,于是说道:“老师真是慧眼独具,我把龙头画得太靠前,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开示:“为人处世,亦如同参禅的道理。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

另外一位学僧有些不解,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向前?谦卑的人怎么可能爬得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对他说:“你们且听我的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们听懂了吗?”

学僧们听后,点头,似有所悟。

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无德禅师以插秧为喻,向弟子们揭示了进退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能屈能伸,既能在万丈崖壁上挥毫泼墨,好似银河落九天,又能在幽静山林中蜿蜒流淌,自在清泉石上流。

退,意在“半途而止”,而非半途而废

我们在遇到挫折或遭遇强敌时常常提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说法。“走”的本义是“跑”,引申为“逃跑”。逃跑何以是上策呢?

原来,“走为上”在《三十六计·败战计》中,意指形势不利,要避免与敌人决战,面前只有三条路可走:竖起白旗,“我服了你”——投降;眼前再斗下去并没有任何好处,“打平手算了”——讲和;投降是百分之百失败,讲和算是百分之五十失败,还不如逃跑——逃跑可以保全实力,有从退中求胜的希望。逃跑比起投降、讲和来说,堪称“上策”。尤其值得提醒的是:退却是指半途而止,并不是半途而废,它包含着积极的内涵,而不是消极地夹着尾巴逃跑。为了把握好这一点,让我们再重温一下浪里白条张顺“退中求胜”智胜黑旋风的故事。

《水浒》第三十七回有“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情节,十分精彩,描写李逵与戴宗、宋江三人在靠江琵琶亭酒馆饮酒,李逵到江边渔船抢鱼,趁着酒兴,闹将起来。书中写道:正热闹里,只见一个人从小路里走出来,众人看见叫道:“主人来了,这黑大汉在此抢鱼,都赶散了渔船。”

那人道:“什么黑大汉,敢如此无礼?”众人把手指道:“那厮兀自在岸边寻人厮打。”那人抢将过去,喝道:“你这厮吃了豹子心、大虫胆,也敢来搅乱老爷的道路!”李逵看那人时,六尺五六身材,三十二三年纪,三缕掩口黑髯,头上裹顶青纱万字巾……手里提条秤。那人正来卖鱼,见了李逵在那里横七竖八打人,便把秤递与行贩接了,赶上前来大喝道:“你这厮要打谁?”李逵不回话,抡过竹篙,却望那人便打,那人抢过去,早夺了竹篙,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头发,那人便奔他下三面,要跌李逵。

怎敌得李逵水牛般气力,直推将开去,不能够拢身,那人便望肋下擢得几拳,李逵哪里看在眼里,那人又飞起脚来踢,被李逵直把头按将下去,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去那人脊梁上擂鼓也似打。那人怎生挣扎?李逵正打哩,一个人在背后劈腰抱住,一个人便来帮助手,喝道:“使不得,使不得!”李逵回头看时,却是宋江、戴宗。李逵便放了手,那人略得脱身,一道烟走了。

戴宗埋怨李逵道:“我教你休来讨鱼,又在这里和人厮打。倘或一拳打死了人,你不去偿命坐牢?”李逵应道:“你怕我连累你,我自打死了一个,我自去承当。”宋江便道:“兄弟休要论口,拿了布衫,且去吃酒。”李逵向那柳树根头,拾起布衫,搭在胳膊上。跟了宋江、戴宗便走。行不得数十步,只听得背后有人叫骂道:“黑杀才今番要和你见个输赢。”李逵回头看时,便是那人脱得赤条条地,匾扎起一条水裤儿,露出一身雪练也似白肉……在江边独自一个把竹篙撑着一只渔船赶将来,口里大骂道:“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好男子!”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篙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李逵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李逵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逵火起,托地跳在船上。

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便把竹篙往岸边一点,双脚一蹬。李逵当时慌了手脚。那人更不叫骂,撇了竹篙,叫声:“你来,今番和你定要见个输赢。”便把李逵胳膊拿住,口里说道:“且不和你厮打,先教你吃些水。”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通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宋江、戴宗急忙赶至岸边,那只船已翻在江里,两个只在岸上叫苦。

江岸边早拥上三五百人,在柳荫底下看,都道:“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便挣扎得性命,也吃了一肚皮水。”宋江、戴宗在岸边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作一团,绞作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彩。当时宋江、戴宗看见李逵被那人在水里揪扯,浸得眼白,又提起来,又按下去,老大吃亏,便叫戴宗央人去救。戴宗问众人道:“这白大汉是谁?”有认得的人说道:“这个好汉,便是本处卖鱼主人,唤作张顺。”宋江听得,猛然醒悟道:“莫不是绰号‘浪里白条’的张顺?”众人道:“正是,正是。”

“浪里白条”的张顺,将“陆战”变成“水战”,在一退一进之间,创造战机,扬长避短,找到了战胜李逵的上策。号称“铁牛”的李逵毕竟不是“水牛”,灌饱江水,吃够了苦头。

此例无疑告诉我们,必须处理好退与进的关系:退,向对手让步,是避敌锋芒、摆脱劣势的手段,用退来赢得进的积极行动。可是一般人在谋划时喜进而厌退,认为退是怯弱的表现。殊不知退的软弱正可以利用来麻痹对手,掩盖自己对进的准备和行动,其实在“软弱”中蕴藏着威力。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进道若退”,他力主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又岂是只知猛冲猛打的人所能理解的呢?

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也无论是胜利后的退却还是失败后的退却,只要“退”仅只是手段,而不是最后目的,只要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退”又何尝不是上策呢?大自然中的狼族,有许多的成功猎捕正是由“退中求胜”所换取的。

因此,退中求胜的积极意义可概括为:保存实力、重整旗鼓以及待机战胜。

存心舍弃,会有加倍的获得

有取就有舍,而有舍才有得。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一个人舍去世俗的荣华富贵和荣誉地位,却忽略了他舍弃这些东西背后所得到的比这些东西更加珍贵的东西,那便是无穷的智慧和人生那种宁静而豁达的境界。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取舍的过程,有取就有舍,有舍才有得;而主动舍弃的人,却可能得到上苍加倍的馈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时,以美英法为首的战胜国首脑们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才发现,这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权威的世界性组织,竟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买一块地皮,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机构还身无分文。让世界各国筹资,牌子刚刚挂起,就要向世界各国搞经济摊派,负面影响太大。况且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各国政府都财库空虚,许多国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寸土寸金的纽约筹资买下一块地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联合国对此一筹莫展。

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商议,果断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将这块地皮无条件地赠予了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亦将毗连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全部买下。

对洛克菲勒家族的这一出人意料之举,美国许多大财团都吃惊不已。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萎靡的美国和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洛克菲勒家族却将它拱手赠出,并且什么条件也没有。这条消息传出后,美国许多财团主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并纷纷断言:“这样经营不要十年,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团,便会沦落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贫民集团!”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完工,毗邻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尽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这种结局,令那些曾经讥讽和嘲笑过洛克菲勒家族捐赠之举的人们目瞪口呆。

这是典型的“因舍而得”的例子。如果洛克菲勒家族没有做出“舍”的举动,勇于牺牲和放弃眼前的利益,就不可能有“得”的结果。放弃和得到永远是辩证统一的。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却执着于“得”,常常忘记了“舍”。殊不知,没有舍就没有得,凡是什么都想获得的人,最终会因为无尽的欲望,导致一无所获。

生活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的时候,那么就应该学会舍弃,生活有时候会迫使你交出权力,不得不放走机会和恩惠。然而,我们要知道,舍弃并不意味着失去,有时候,我们主动去舍弃,反而会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