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57452100000002

第2章 怀揣一颗包容心

大度集群朋,豁达赢天下

为人处世,首先应当提倡“豁达大度”的胸怀。豁达,即性格开朗;大度,即气量宏大。合起来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气量,要能容人。

气量和容人,犹如器之容水,器大则容水多,器小则容水少,器漏则上注而下逝,无器者则有水而不容。气量大的人,容人之量、容物之量也大,能和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脾气的人相处融洽;能兼容并包,听得进批评自己的话;也能忍辱负重,经得起误会和委屈。

古语云:“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那么他的身边便会集结起很多知心的朋友。大度,表现为对人、对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律人,唯以志同道合为交友基础。大度,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大度,还表现为容忍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计前嫌。大度,更应表现为能够虚心接受批评,一经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朋友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检查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大度者,能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责己严、待人宽。

气量大,还表现为小事上不较真,不斤斤计较。人生在世,谁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使人不快的小摩擦、小冲突。别人触犯了自己,就犯颜动怒,或者记下一笔“秋后账”,这样只会把自己孤立起来。私怨宜解不宜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尤当如此。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计较小事,这是一种美德。如果朋友之间能够心地坦然,互相信赖,互相谅解,有了意见能及时交换,那么彼此之间即使有些成见也是不难消除的。有些年轻人彼此之间容易结死疙瘩,就是因为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爱纠缠小事,时间长了,意见变为成见,怨气变为怨恨,感情上就会由格格不入发展到反目成仇。在小事上宽大为怀,不会使你蒙受损失,只会使你受人敬佩。

西汉时的韩信,在年轻潦倒之时,曾有人逼他从胯下钻过去,实在是欺人太甚。后来,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不但没将侮辱过自己的人杀掉,反而赏之以金,委之以官,使其大受感动,消除了私怨,后来这个人还成了舍命保护韩信的勇士。

韩信这种“以德报怨”的做法,比起有些人一感到被欺负就“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做法,实在要高明得多。

一个人的气量是大是小,在心平气和时较难鉴别,而当与他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就容易看清楚了。气量宽宏的人,不把小矛盾放在心上,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待人随和。而气量狭小的人,则往往要占个上风,讨点便宜。还有的人在和别人的争论中,当自己正确时,则心情舒坦,较为愿意谅解对方;但当自己错误时,则往往容易恼羞成怒,耿耿于怀,这也是气量小的一个表现。朋友之间的争论是常有的,一个真正豁达大度的人,不应该因为别人和自己争论问题而对他人耿耿于怀,更不应该因为别人驳倒了自己而恼羞成怒。

宽宏的度量,往往包含在谅解之中。要想见到不顺心的事而不发脾气,就必须养成能够原谅他人的缺点和过失的习惯。待人接物,不能过于苛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别人过于苛求,往往会导致彼此之间难以愉快相处。

豁达的度量,从根本上说是来自一个人宽广的胸怀。一个人倘若没有远大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其心胸必然狭窄,就像马克思所形容的那样: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眼睛只盯着自己的私利,根本不可能有豁达和宽容的胸怀和度量。“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心里经常装着更远、更大目标的人,才能具备宽广的胸怀,达到海阔天空的精神境界。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蚌含沙而孕育珍珠,人大量而立身天地

据古书记载,孟子第一次见梁惠王的儿子襄王后,走出来对大家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意思是,远远地看襄王根本没有君主的样子,近处观察发现他没有一点谦虚之德和恐惧戒慎之心,可见其气量之狭小。

对此,南怀瑾感慨地说:“一个越是有德的人,当他的地位越高,临事时就越是恐惧,越加小心谨慎……不仅一国君主应该戒慎恐惧,就是一个平民,平日为人处世也应该如此,否则的话,稍稍有一点收获,就志得意满。赚了1000元,就高兴得一夜睡不着,这就叫作‘器小易盈’,如一个小酒杯,加一点水就满溢出来了,像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大作为的。”

气量和胸怀决定了一个人生存的高度。对于一个人来说,气量是处世立身的根本,它被放得越宽泛,生命的丈量尺度就越难以计算。气量,是一种不需投资便能得到的精神滋补品;是一种保持身心健康、具有永久疗效的“维生素”;是一种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清醒剂;是一种使人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定力。气量,鄙视的是斤斤计较、蝇营狗苟和鼠目寸光的行为;崇尚的是磊落坦荡、无私无畏和志存高远的品格;失去的是不平、烦恼和怨恨;得到的是友情、快乐和幸福;抛弃的是狭隘、偏激、小气和毫无意义的你争我斗;得到的是宽广、博大、舒畅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胸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些都需要博大的胸襟与非凡的气度。

所以,先哲提倡“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重在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忍受孤独,在彷徨失意中修养自己的心灵,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如蚌之含沙,在痛苦中孕育着璀璨的珍珠。

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

——富兰克林

学会宽容,懂得原谅

无论对谁,都需要多一分宽容,宽容是人们对生命的感恩与尊重,对情谊的难以割舍。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可以唤醒别人的良知,可以让自己更加坦然。宽容别人,而不是一味地责怪、抱怨,我们将收获豁达与尊重。

曾任美国总统的福特在大学里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身体非常好,所以他在62岁入主白宫时,身体仍然非常结实。当了总统以后,他仍继续滑雪、打高尔夫球和网球。

1975年5月,他到奥地利访问,当飞机抵达萨尔茨堡,他走下舷梯时,皮鞋碰到一个隆起的地方,脚一滑就跌倒在跑道上。他跳了起来,没有受伤,但使他惊奇的是,记者们竟把他这次跌倒当成一个大新闻,大肆渲染起来。在同一天,他又在丽希丹宫被雨淋滑了的长梯上滑倒了两次,险些跌下来。

随即,一个奇妙的传说散播开了:福特总统笨手笨脚,行动不灵敏。

自萨尔茨堡以后,福特每次跌跤或者撞伤头部或者跌倒在雪地上,记者们总是添油加醋地把消息向全世界报道。后来,竟然他不跌跤也变成新闻了。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这样报道说:“我一直在等待着总统撞伤头部,或者扭伤筋骨,或者受点轻伤之类的新闻,希望以此来吸引读者。”记者们如此渲染,似乎想给人形成一种印象:福特总统是个行动笨拙的人。电视节目主持人还在电视中和福特总统开玩笑,喜剧演员切维·蔡斯甚至在《星期六现场直播》节目里模仿总统滑倒和跌跤的动作。

福特的新闻秘书朗·聂森对此提出抗议,他对记者们说:“总统是健康而且优雅的,他可以说是我们能记得起的总统中身体最为健壮的一位。”

“我是一个活动家,”福特说道,“活动家比任何人都容易跌跤。”他对别人的玩笑总是一笑置之。1976年3月,他还在华盛顿广播电视记者协会年会上和切维·蔡斯同台表演过。节目开始,蔡斯先出场。当乐队奏起《向总统致敬》的乐曲时,他“绊”了一跤,跌倒在歌舞厅的地板上,从一端滑到另一端,头部撞到讲台上。此时,每个在场的人都捧腹大笑,福特也跟着笑了。

当轮到福特出场时,蔡斯站了起来,佯装被餐桌布缠住了,弄得碟子和银餐具纷纷落地。蔡斯装出要把演讲稿放在乐队指挥台上,可一不留心,稿纸掉了,撒得满地都是。众人哄堂大笑,福特却满不在乎地说道:“蔡斯先生,你是个非常非常滑稽的演员。”

生活是需要睿智的,如果你不够睿智,那至少可以豁达。以乐观、豁达、体谅的心态看问题,就会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悲观、狭隘、苛刻的心态去看问题,你会觉得世界一片灰暗。两个被关在同一间牢房里的人,透过铁窗看外面的世界,一个看到的是美丽神秘的星空,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垃圾和烂泥,这就是区别。

面对嘲笑,最忌讳的做法是勃然大怒、大骂一通,其结果只会让嘲笑之声越来越高。要让嘲笑自然平息,最好的办法是一笑了之。一个目标坚定的人,不会去考虑别人多余的想法,而是有风度、有气概地接受一切非难与嘲笑。伟大的心灵多是海底之下的暗流,唯有小丑式的人物,才会像一只烦人的青蛙一样,整天聒噪不休!

所谓完善的人,就是心胸宽广,富有献身和牺牲精神,誓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人。

——塞德兹

看得开,容得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年轻的小和尚,他过得很不快乐,整天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唉声叹气。后来,他对师父说:“师父啊!我总是烦恼,爱生气,请您开示开示我吧!”

老和尚说:“你先去集市买一袋盐。”小和尚买回来后,老和尚吩咐道:“你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待盐溶化后,喝上一口。”

小和尚喝完后,老和尚问:“味道如何?”

小和尚皱着眉头答道:“又咸又苦。”

然后,老和尚又带着小和尚来到湖边,吩咐道:“你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再尝尝湖水。”弟子撒完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老和尚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小和尚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老和尚又问。

“没有。”小和尚答道。老和尚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小和尚说道:“生命中的痛苦就像盐的咸味,我们所能感受和体验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将它放在多大的容器里。”

小和尚若有所悟。

老和尚所说的容器,其实就是我们的心量,它的“容量”决定了痛苦的浓淡,心量越大烦恼越少,心量越小烦恼越多。心量小的人,容不得,忍不得,受不得,装不下大格局。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心量宽广的人,那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古圣大德,都为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痛苦,如果你的容器有限,就和不快乐的小和尚一样,只能尝到又咸又苦的盐水。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他的成就就有多大。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去夺,扫除报复之心和忌妒之念,则心胸广阔天地宽。当你能把虚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时,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天空一样博大。无论荣辱悲喜、成败冷暖,只要心量放大,自然能做到风雨不惊。

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人骂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之?”拾得答道:“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如果说生命中的痛苦是无法自控的,那么我们唯有拓宽自己的心量,才能获得人生的愉悦。通过内心的调整去适应、去承受必须经历的苦难,从苦涩中体味心量是否足够宽广,从忍耐中感悟暗夜中的成长。

心量是一个可开合的容器,当我们只顾自己的私欲时,它就会愈缩愈小;当我们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时,它又会渐渐舒展开来。若事事斤斤计较,便把自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框框里。这种处世心态,既轻薄了自身的能力,又轻薄了自己的品格。

心量是大还是小,在于自己愿不愿意敞开。一念之差,心的格局便不一样,它可以大如宇宙,也可以小如微尘。我们的心,要和海一样,任何大江小溪都要容纳;要和云一样,任何天涯海角都愿遨游;要和山一样,任何飞禽走兽都不排拒;要和路一样,任何脚印车轨都能承担。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一些小事而心绪不宁、烦躁苦闷。

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佚名

遇谤不争辩,沉默即宽容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极巧。一事无能,万法俱了。露才扬己,古人所少。学道之士,朴以自保。”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遭遇,许多时候,沉默是最好的矛与盾,进可攻,退可守。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就是这样吗?”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他们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有一天,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万分!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禅师理论,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送给了白隐禅师。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在意,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母亲,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

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禅师那里,向他道了歉,请求他原谅,并将孩子带了回来。

白隐禅师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禅师为给邻居女儿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的机会。在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时,他始终处之泰然,大度的白隐禅师令人赞赏景仰。

在面对羞辱、误解、背叛的时候,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宽容。只是对于一个世俗人来说,这种宽容会让自己很不好受,十分疼痛。但对于悟道的人来说,这种宽容是一种快乐,因为它能够感化犯错的人,让他们从内心里反省自己的错误,是一种无声之教。面对这样的沉默,所有语言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环视芸芸众生,能做到遭误解、毁谤,不仅不辩解、报复,反而默默承受,甘心为此奉献付出、受苦受难的人有几个呢?

遇谤不辩,是一种难得的人生智慧。当诽谤发生后,一味地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越辩越黑便是欲盖弥彰。这时候,沉默,会让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沉默,才是明智的选择。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不辩”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拥有“不辩”的智慧,宽恕永远多于怨恨。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弘一大师

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

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这句话常常被用来激励失意之人。不要慨叹生命的短暂,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注入无限的激情,如此,心情会随之改变,生活会随之改变,命运也会随之改变。

当我们要在一个蓄水池中注满清澈的河水时,蓄水池已经固定,增加输水管道的长度也只是拉长了水流的距离,我们需要去做的是将管道拓宽,这样才能更快地将水池注满。

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改变了心灵的宽度时,生命的长度也会悄然增加。圣严法师说:“有德即是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这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禅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宽度和量度都是禅的智慧。心宽,放下一切自我执着而引发的烦恼;量大,用包容的心去容下他人的一切,才能获得真正的洒脱,做到真正的慈悲,获得真正的智慧。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因为厌倦了战争和尘世里的奔波忙碌,便找到大慧宗臬禅师,要求剃度出家,并请求禅师为他开示。

他说:“禅师,我已经看破红尘,红尘俗世中的种种,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禅师您慈悲,请您收留我,让我随您修行吧!”

宗臬禅师说:“你贵为将军,声名显赫,能将功名利禄全部放下吗?”

将军说:“功名利禄如粪土!”

宗臬禅师:“可是你尚有家眷,还有太多尘世俗缘割舍不下,你不能出家!”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全部都可以放下。请您为我剃度吧!”

宗臬摇摇头,仍然不肯为他剃度。

将军无奈地离开了。几天之后的一个清晨,他再次来到寺中参禅礼佛。宗臬禅师问:“将军,你为什么这么早就来庙中拜佛呢?”

将军回答:“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听到他用禅语回答自己的问题,心中对他出家的诚意大为赞赏,但还是开玩笑似的对他说:“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勃然大怒:“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对将军说:“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这位自以为已经放下了一切的将军不仅未能将心头的执着放下,更没有真正领悟到禅宗的智慧,被人稍稍一激,立刻变得暴躁,已然犯了嗔戒。“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他既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也不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看破红尘呢?

真正的宽容,是包容清净的,也是包容污秽的;包容爱的人,也包容恨的人;包容善良,也包容邪恶。真正的量大,要像广袤的苍穹,容纳群星也容纳尘埃;要像浩瀚的大海,容纳百川也容纳细流;更要像无垠的虚空,无所不含,无所不摄。

苏东坡被贬谪到江北瓜洲时,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相交甚多,常常在一起参禅礼佛、谈经论道,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一天,苏东坡作了一首五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作完之后,他再三吟诵,觉得其中含义深刻,颇得禅家智慧之大成。苏东坡觉得佛印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为赞赏,于是很想立刻把这首诗交给佛印,但苦于公务缠身,只好派了一个小书童将诗稿送过江去请佛印品鉴。

书童说明来意之后将诗稿交给了佛印禅师,佛印看过之后,微微一笑,提笔在原稿的背面写了几个字,然后让书童带回。

苏东坡满心欢喜地打开了信封,却先惊后怒。原来佛印只在宣纸背面写了两个字:狗屁!苏东坡既生气又不解,坐立不安,索性就搁下手中的事情,吩咐书童备船再次过江。

哪知苏东坡的船刚刚靠岸,却见佛印禅师已经在岸边等候多时。苏东坡怒不可遏地对佛印说:“和尚,你我相交甚好,为何要这般侮辱我呢?”

佛印笑吟吟地说:“此话怎讲?我怎么会侮辱居士呢?”

苏东坡将诗稿拿出来,指着背面的“狗屁”二字给佛印看,质问原因。佛印接过来,指着苏东坡的诗问道:“居士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那怎么因为一个‘屁’字就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顿时明白了佛印的意思,满脸羞愧,不知如何做答。

苏东坡是古代名士,既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又兼容了儒、释、道三家关于生命哲理的阐释,而有时候,他也并不能领悟真正的智慧。平时,我们谈生论死,侃侃而谈似乎置生死于度外;平时,我们谈名利如浮尘,恨不得视之为粪土。但是当死亡的恐惧、浮名的诱惑摆在眼前时,我们是否还能够保持一颗平静淡然的心,从容对待呢?

当我们将手中的鲜花送与别人时,自己已经闻到了鲜花的芳香;而当我们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时,自己的手已经被污泥染脏。不嗔怒不暴躁,不患得患失,不受尘俗牵挂,超然洒脱,才能达到高深的修持境界,获得真正的智慧。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屠格涅夫

苛求他人,就是苛求自己

每个人都有可取的一面,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与人相处,如果总是苛求十全十美,那么永远也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在这一点上,曾国藩早就有了自己的见解,他曾经说过:“概天下无无瑕之才,无隙之交。大过改之,微瑕涵之,则可。”

大意是:天下没有一点缺点也没有的人,没有一点罅隙也没有的朋友。有了大的错误,要能够改正,剩下小的缺陷,人们给予包容,就可以了。

当年,曾国藩在长沙读书,有位同学性情暴躁,对人很不友善。当时曾国藩的书桌是靠近窗户的,那位同学说:“教室里的光线都是从窗户射进来的,你的桌子放在了窗前,把光线挡住了,这让我们怎么读书?”

曾国藩也不与他争辩,搬着书桌就去了角落里。曾国藩喜欢夜读,每每到了深夜,还在用功。那位同学又看不惯了:“这么晚了还不睡觉,打扰别人的休息,别人第二天怎么上课啊?”

曾国藩听了,不敢大声朗诵了,只在心里默读。一段时间之后,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人听了,就说:“他把桌子搬到了角落,也把原本属于我的风水带去了角落,他是沾了我的光才考中举人的。”别人听他这么一说,都为曾国藩鸣不平,觉得那个同学欺人太甚。可是曾国藩毫不在意,还安慰别人说:“就让他说吧,不要与他计较。”

凡是成大事者,都有广阔的胸襟。他们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不会计较别人的短处,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从中看到别人的优点,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果眼睛只能看到别人的短处,那么这个人的眼里就只有不好和缺陷,而看不到别人美好的一面。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跟别人发生矛盾。如果一味地跟别人计较,就可能浪费自己很多精力。与其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如放开胸怀,给别人一次机会,也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在夜色中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醒悟了很多。他喜悦地走回住处,见到自己的茅屋正在遭小偷光顾。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着。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

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正要说什么时,禅师说:“你走那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第二天,他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了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小偷,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宽容的心原谅了他,禅师的宽容和原谅终于换得了小偷的醒悟。可见,宽容比强硬的反抗更具有感召力。

我们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总想着与别人争出个高低来,但是往往因为双方态度不好,容易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

其实,牙齿哪有不碰到舌头的。很多事情忍耐一下,也就过去了。有些矛盾的产生,别人也不一定就是故意的,我们给予他包容,他可能会主动认识到错误,也给自己减少了很多麻烦。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

但求人无病,何妨药生尘

在以前的药铺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副对联——“但求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它包含的悲天悯人、宽厚无私的情怀是很让人感动的。自己虽然是良医,却祈求别人不生病,其中蕴含着至高的道德品质。

同样的宽厚无私在孔子身上也可以看到,孔子在《论语·颜渊》中也曾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能做好。但内心总是希望这些事情不再发生啊!孔子希望通过教化来提升人们的修养,减少案件的发生。这是以天下人为念的崇高博大的情怀。

世间天地万物数不胜数,其中最能够打动人的莫过于一颗宽厚无私、善良之心。

清代时期,山东潍县经常发生水灾、旱灾。“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即郑板桥)在当地任县令七年期间,就有五年发生灾情。他刚到任那一年,潍县发生水灾,十室九空,饿殍满地,其景象惨不忍睹。郑板桥据实上报,请求朝廷开仓赈灾,可朝廷迟迟不准。在危急时刻,郑板桥毅然开仓放粮,他说:“不能等了,救命要紧。朝廷若有怪罪,就惩办我一个人好了。”灾民很快得救了。

郑板桥秉承心系天下苍生的精神,心念百姓疾苦,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做任何事,他首先想到的是百姓。他招民工修整水淹后的道路城池,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救济灾民;同时责令大户在城乡施粥救济老弱饥民,不准商人囤积居奇;他自己带头捐出官俸,并刻下“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的图章。他开仓借粮时有秋后还粮的借条,到秋粮收获时,灾民歉收,他当众将借条烧掉,劝人们放心,努力生产,来年交足田赋。由于他的这些举措,无数灾民解决了眼前的困苦局面。

为了老百姓,他得罪了一些富户,特别在整顿盐务时,更是触动了富商大贾的私利。潍县濒临莱州湾,盛产海盐,长期以来,官商勾结,欺行霸市,哄抬盐价,贱进贵卖,缺斤少两,以次充好,郑板桥针对这些弊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因此,一些富人对他造谣毁谤,匿名上告。

1752年,潍县又遭大灾,郑板桥申报朝廷赈灾,皇上怒其多次冒犯,再加上听信谗言,不但不准,反给他记大过处分,于是他被罢官,终削职为民。

离开潍县时,百姓倾城相送。郑板桥为官十余年,并无私藏,只是雇三头毛驴,一头自骑,两头分驮图书行李,由一个差丁引路,凄凉地返乡回家。临别时,他为当地人民画竹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嚢嚢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枝,秋风江上作鱼竿。”

郑板桥为官,不以自己的才情作为晋升的手段,也不以此卖弄,而是用在为民谋福上,这种宽厚无私的精神才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一灯大师曾说:“世人无数,可分三品:时常损人利己者,心灵落满灰尘,眼中多有丑恶,此乃人中下品;偶尔损人利己者,心灵稍有微尘,恰似白璧微瑕,不掩其辉,此乃人中中品;终生不损人利己者,心如明镜,纯净洁白,为世人所敬,此乃人中上品。人心本是水晶之体,容不得半点尘埃。”

人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宽厚无私、品行高尚的心灵,那是纵有千金也不能买到的稀世珍品。

处世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