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每天读点投资学
57453600000004

第4章 左手投资,右手财富:富有一生的财富策略

第一节 20多岁,投资自己,培养“治富”能力

百分之百的决心与毅力,填满第一桶金

创业第一桶金怎么赚,简单吗?这里介绍的创业第一桶金的赚钱方法是相对简单的,也比较实用。创业其实并不难,第一桶金怎么赚也别想得那么复杂!

1.一技在身

都说拥有万贯家财,不如有一薄技在身。就凭这身薄技,最低目标是能养家糊口,最高目标是能发家致富而创下万贯家财。

张果喜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亿万富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把自己的姓名写到行星上的企业家。他是一个木匠,在上海艺术雕刻品一厂学会了生产雕刻樟木箱。有了这一手艺,在广交会拿到订单,20个樟木箱,赚了1万多元。

第一桶金的掘得,使他把家当全部押在传统木雕业上,最终有了今天的成果。

陈逸飞到美国,先是替博物馆修画,报酬是3美金1小时。因画技出众而进入画廊,当听到有人出价每张画3000美金时,陈逸飞说:“我一下觉得中了头彩,仿佛天上掉了个馅饼下来。”这样,才有了他后来的视觉产业。

没有手艺,便去学门手艺。首先最好是在你准备打天下的地方,学门拾遗补缺类的手艺。掌握手艺后,就要向精益求精发展,要在一个区域里竖起旗帜,并在其间进行区域的扩大。

2.借鸡生蛋

王志东虽然已经离开了新浪网,但他借船出海的举措,是相当成功的一例。

1993年王志东向四通融资500万元港币,创办四通利方,后来,四通利方与华渊网合并,易名新浪。1999年,在国际上融资2500万美元,后来,又向戴尔电脑和软银等融资6000万美元。2000年,上市纳斯达克,融资打开新天地。

荀子对此早有总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捕捉机遇

这个榜样是上海的杨怀定,人称杨百万。应该说,他的第一桶金是来自国库券的易地交易,108元买进,113元卖掉,4个小时赚了800元。

他说:“赚了以后,我就开始想入非非,到外地108元买回,到上海112元卖掉。”

心动不如行动,他立刻到合肥,那里的国库券与上海的差价是30元。两天时间,他就赚了6000元。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挖金矿的路”。

发现机会要有眼光,兑现机会需要行动。这一切,还要有学识、毅力等内功的支撑。

4.自己动手

不少富翁说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吉利汽车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的第一桶金是开照相馆掘得的。到南京路的冠龙,只买了几个灯泡。1000多元的反光罩买不起,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只要2元,他觉得与敲个白铁皮的水桶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连照相机上的皮老虎和装胶片的玩意,都是自己做的。在他眼里,“汽车只有4个轮子,1个方向盘,1个发动机,1个车壳,里面还有两只沙发”。

因此,对他后来敢造冰箱、造摩托车、造汽车,也没有什么可惊讶的。

创造机遇,为自己加分

好的机遇是用你的脑子发现而不是用嘴巴喊出来的。很多二十几岁的人只守着每个月有限的工资,没有办法致富是因为他们只知道坐在那里用嘴巴呼唤机遇,而不能站起来,用行动去创造机遇。

二十几岁的人都希望受到机遇的眷顾,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人生也许只需要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财智人和普通人对机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普通人认为机遇是有形的,是贴着标签的,是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来的价值连城的宝贝,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它是属于某一个人的。所以,普通人总是坐在那里呼唤机遇,认为机遇一听到他的呼唤便会立刻跑过来帮他改变命运。

而财智人不同,他们不会在那里坐等机遇,而是主动地去设计机遇、创造机遇。

“设计机遇,就是设计人生。所以在等待机遇的时候,要知道如何策划机遇。这就是我,不靠天赐的机遇活着,但我靠策划机遇发达。”这是美国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穷人,因为穷人只知道等机会,像“守株待兔”故事中的农夫一样,从早到晚,从日出到日落,可机遇永远不会自动上门。

芳慧的家庭背景非常好,她的母亲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父亲是一家三甲医院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芳慧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家庭对她的帮助很大,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她相信自己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才能,因为她感到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她交谈,对她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她时常对别人说:“只要有人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上电视,我相信准能成功。”离开学校参加工作以后,芳慧等了一年又一年,一直没有人给她提供一个上电视的机会。于是她变得焦急、苦闷,心情烦躁,她不断地乞求上天能赐给她一次机遇。可是,机遇始终没有光临。

而另一个女孩庆莉的情况和芳慧的完全不同。庆莉的家庭条件很差,父母都是极普通的人,他们每天为生活奔波,根本顾不上庆莉。庆莉读书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她只能靠打工自己养活自己。她和芳慧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拥有相同的理想,庆莉也很想成为一个节目主持人。大学毕业以后,庆莉为了找到一份主持人或主播的工作,跑了全国许多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所有的答复都令她失望:“我们只雇佣有工作经验的人。”怎样才能获得经验呢?她开始为自己创造机遇。一连几个月,她都仔细浏览关于广播电视的各种杂志,她还托人打探各种可能的工作机会。终于有一天,她在报缝中发现了一个令她激动不已的广告:黑龙江省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正在招聘一名天气预报员。黑龙江那边经常下雪,而庆莉是很不喜欢雪的。可是,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她急切需要到那里去。她想别说下雪,就是刮飓风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和电视沾上边儿,让我干什么都行。在黑龙江那个电视台工作了两年以后,庆莉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当她再次回到之前那些电视台应聘的时候,几乎是轻而易举就找到了一个职位。又过了几年,庆莉得到提升,成为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从芳慧和庆莉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智者和愚者不同的生活轨迹。庆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为自己创造一切可能成功的机遇。芳慧却一直停留在幻想中,她坐等机遇,期望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然而,时光飞逝,她什么也没做成。和庆莉相比,芳慧显然是生活中的弱者。

把握机遇的并非命运之神,机遇并不是只要你用嘴巴喊两声它就立马跑过来为你所用的,而是要你用智慧去创造。正如伊壁鸠鲁所说:“我们拥有决定事情变化的主要力量。因此,命运是有可能由自己来掌握的,只要我们拥有智慧。”

当然,创造机遇的富人也有差别,有些人创造的机遇小一些,有些人创造的机遇大一些,机遇的大小也就决定了富人的差距。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最有希望成功的,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善于利用每一次机遇并全力以赴的人。”

对待机遇,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等待,一种是创造。等待机遇又分消极等待和积极等待两种。不过,不管哪种等待,始终是被动的。二十几岁的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就应该主动创造有利条件,让机会更快地降临到自己身上,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机遇。

机遇不会落在坐等机遇者的头上,只有敢于行动、主动出击的人,才能抓住机遇。有一句美国谚语说:“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会。”

所以,二十几岁的人,还等什么呢?你眼看着自己曾经的同学个个事业有成,财源滚滚,就感叹自己不如人家命好。殊不知人家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机遇的时候你还在电脑前聊QQ或是在电视机前嗑瓜子呢!

培养你的职场竞争力,把自己的身价提高N倍

每个月发了工资,把钱慢慢地存到银行,对于年轻人来说,也很重要,但为了微薄的薪水,而忽略提高自己的水平是得不偿失的。如果把目前的收入存起来然后进行理财,算不上是最好的理财方法。虽然快点赚钱对以后有好处,但随着自我成长,我们更需要培养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慢慢地提升自己的潜能,把自己的身价提高N倍。

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升职之前拿到的钱少得可怜,却还要存下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我们不可能说在这快乐的世界里不吃、不喝、不花钱,我们只有像蚂蚁那样慢慢地存钱,因为我们想做的事,想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世界上有多少快乐就会有多少痛苦。现在,就连只发一点点薪水的公司,也对员工要求得非常苛刻。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要是你没有什么特殊或专业技能的话,就只有慢慢地被这个社会淘汰掉了。

若是无法提高专业能力,这社会将遗弃你。

有一年轻人J,大学毕业以后在银行里找了一份工作。她一点也没想过提升自己的能力,只知道埋头努力地工作,然后把赚到的钱存到银行里。工作闲暇,她从没有学习过英文,就连电脑上最基本的Power Point软件都不会使用。

就在她以为银行的这份工作可以干一辈子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她工作的那家银行被美国一家很大的银行兼并了。这可不是一件单纯的合并案,因为两家银行合并之后,就得把没有什么工作能力的人给解雇掉。所以,每天一起吃饭一起找乐子的同事们,一夕之间就变成了为生存而相互斗争的敌人。

像经理那样高的职位,已经让美国人给占据了,所以她们就连业务报告也得用英文来写。J为了写个报告不得不通宵熬夜,连周末假期都泡汤了。

但是这么做能撑得了多久啊?英文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掌握的,而且在大众面前一次也没有发过言的人,怎么可能像电视剧里一样,一下子就很流利地发言呢?

J慢慢地开始害怕上班,最终因为无法战胜自己的恐惧而辞职了。理所当然J就被社会给淘汰掉了。

突然辞职又找不到工作的J感叹:“没有早点结婚可真后悔啊!”她把以前的积蓄拿了出来,却开始害怕生活了。

可能你会认为,J在银行里工作那么长时间了,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雇主却会想,与其聘用一个英文不好而且无能的人,还不如找一个没有什么经验但学历优秀的人来培训几个月,这样对公司而言,会更加有利。

如果J在把自己的工作当成铁饭碗的同时,还能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一定会在合并以后的银行里找到新的稳定的工作岗位。就算不在这个银行里上班,也可以跳槽到比这个银行更好的公司。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为了工作的发展,提升能力是必需的。我们不仅要努力地储蓄,还得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生活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无法避免就只能快乐地接受,不要盲目地只是为了吃喝玩乐而赚钱。

“个人品牌”让你更有竞争力

商品都有商品的品牌,去商场买东西,我们宁可多花钱也要品牌商品。就是因为品牌商品有品质的保障。作为人,我们每个人也要打造“个人品牌”,你的名字就是你的“个人品牌”。一旦拥有了个人品牌,你在职场中就会所向无敌,你的名字就代表着你的工作能力,你的名字也就成了你的工作能力的象征。

要打造“个人品牌”,你就要时时保持竞争力。往往,你的“个人品牌”也代表着你的道德观、作风、形象、责任,好的品牌之所以强势,就是因为它结合了“正确的特性”、“吸引人的性格”,及随之而来的与消费者的“良好互动关系”。“个人品牌”必须有“正确的特性”、“吸引人的性格”,只有这样,才会美名外扬,替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如何才能打造自己强势的“个人品牌”呢?

1.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代表了足够的知识、技能,可以满足工作的需要,拥有专业能力的专家,就是知识丰富加上执行力强,是可以帮企业解决问题的人。“拥有专业能力”是一种绝佳的个人品牌,是一种内涵的呈现。由于不断地有新知识及新技术的推出,为了避免过时,专家必须不断地增进专业能力,这是打造“个人品牌”首先要注意的!

2.拥有谦虚的态度

谦虚是非常迷人的特质。许多社会中的名流,越是成功,越是对人谦和。无论什么时候,谦虚的人都会受欢迎。如果你能力有限,谦虚会让人感觉你诚实上进,如果你工作能力很强,谦虚会让人感觉你受过良好的教育,综合素质很高。

3.维持学习力及学习心

学习力及学习心是不老的象征,也是延续“个人品牌”的手段。一个不断学习的人内在是丰富的,也会更容易拥有自信心及保持谦虚的态度。学习会让你时时刻刻感觉在进步。学习会让你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改正陋习。

4.强化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包括“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个人品牌”必须通过沟通能力传达出去。你必须有能力在大众前清楚地表达,透过文字传达思想,也要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尝试以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沟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倾听是必要的。

5.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种甜美的气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你吸引。亲和力也是一种柔软的积极性,是透过“与人亲善”的特质发挥更多的影响力。倪萍主持的节目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五六岁的孩子都喜欢看,这就是她的亲和力打造了她极有魅力的“个人品牌”。

6.外表

职场中,外表也很重要。当别人还没有机会了解你的内涵,就会从你的外表开始判断你的好坏。学习让你看起来清清爽爽、专业诚恳,以整洁利落来诉说你充沛的精力及良好的态度,是职场女性必备的能力。

建立“个人品牌”,可以从自己的强项开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从自己独特的能力开始,是最容易建立“个人品牌”的方法。

理财的不懈动力,是持续赚钱的能力

说到底,理财还是要使自己具备持续不断的挣钱能力。试问,如果你不能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又怎么能让自己获得更高的回报呢?

位于某省会城市的一家高档写字楼里的某语言培训中心,一到晚上就被前来培训的职场人士坐满了。在该语言培训中心,一位职场人士说,他在现在的单位工作了好几年,感觉现有工作已经没什么挑战性,准备换一家更高层次的单位。但是跳槽需要资本,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一份资本,为此他不惜高额的学费来充电进修。但是,这不能让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知道,所以他每次来上课都小心翼翼,尽量避开领导和同事,若偶然遇到同事询问也只好打马虎眼含糊过去,来学习一点都不轻松,感觉像在做贼。

在某外企工作的张强也是偷偷来学习的,因为他所在公司最近有一个出国培训的机会,挑选的标准除了业务技能外,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水平,所以公司员工都对这个名额虎视眈眈。为了争取到这个机会,张强必须抓住最后的机会“恶补”一下,还不能让同事知道,“没办法,说不定其他同事也在偷偷恶补呢”。

不管怎么说,充电还是给白领们升职或加薪带来了好处。

毕业于东北大学化工学院的苏伟本着做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工作之余通过自考拿到了第二个学士学位,虽然花费了他3年的时间,但薪水增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感觉很值得。

在报纸上列出的各种热门充电课程中,外语进修占了近1/3,有29%;金融知识是4%;会计知识7%;实用IT技术9%;学位进修12%;其他专业知识15%;管理知识23%。虽然在这些技能中,英语排在首位,但人力资源顾问则认为,充电这事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最热的外语学习,企业对那些证明一般能力的英语证书、各种职业资格并不看中,因为通过面谈就能了解得八九不离十。而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充电的人群中,像苏伟这样以发展自己能力为目的的白领,可以不受时间限制,相对来说也比较轻松。相比之下,那些在工作上有危机感,急需更新知识来应付下一个挑战的白领们则辛苦得多。

在一家都市报工作的记者杨勇由于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进入报社后有许多东西都需要补充,尤其对跑IT新闻的他来说,知识刷新非常快,他每周末都要上课,除此之外,每月报社还有专门的培训,这让原本就忙碌的他疲惫不堪,但深感学到的东西很多,非常值得。

驾照也是报考的一大热点,每年的春节和暑期,是这种培训班最红火的时候,学校虽然放假了,但是驾校的教练却更忙了。据一位姓李的教练讲,不少年轻人来驾校报名,要求周末和每天午休时间学习驾驶,有的甚至要求春节期间也能学习,驾校只好安排教练轮休。前来考驾照的人大多是刚刚毕业的年轻学生,他们普遍希望尽快掌握开车技能,给自己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方便。

有一句话很好,“大多数人不是富人,也不是穷人,是老百姓”。的确,就现在而言,我们的生活离优质还差很远,但因为把最大的投资投给了自己,自己的基本面越来越好,优质生活的基础也就越来越厚。

毫无疑问,充电,是防止人才“折旧”的有效办法,越来越多的职场中人选择充电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达到晋升、跳槽的目的。

某著名企业一位入职不久的业务员张小宝,由于自身的性格问题,在口头表达上总是有些欠缺。在一次单位总结发言上,虽然他准备得极其充分,但一上台由于紧张过度造成完全忘词,因而丧失了一次升迁的大好机会。为此他后悔不迭。

过去,很多人忙于学历、专业技术培训、技能培训,而如今,口才、人际沟通、心理等体现综合素质的“软充电”在一些白领人士中开始悄然盛行。

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培训项目很多。从外语的强化班、托福、雅思,到考研辅导班,再到电脑学校、MBA、职业经理人认证培训班等,都成为白领们频繁的往来之地。有一个近似玩笑的文章里就把白领所要进行的培训和考试的项目做了介绍,从专业技能,包括财会金融、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营运管理,到电脑技术和语言类的英语口语、英语中高级口译、商务英语、通用英语等,近60个门类,数量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当然,对自己充电也是有选择性的,不同的充电,应该区分不同的人群。例如,已经有一个满意的工作,但危机感很强的白领,可以选择短期培训;想跳槽进一家更好的企业的白领,应该选择能获取文凭,让自己全面提高的系统学习;而对于有丰富阅历的人来说,则更应该选择国际化的认证培训……这样都会对自己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二节 30多岁,贷款投资要慎思

投资房产自有和借贷资金最佳组合

张先生,38岁,在一家小广告公司任部门经理,月薪7800元,业余帮助别人做些小广告文案,赚些外快。目前已积蓄30万元的资金。张先生没有什么经济负担,除了每月支付1000元的房租后,开支项目就是日常的生活费用1500元。所以,他将自己定位为高风险承受者,决定做一项高负债的投资。

张先生的投资目标是通过融资杠杆(即借款投资)将30万元自有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放大投资,扩大投资金额,增加投资收益。

下面将以张先生为例,分析其房产投资策略。

张先生想利用融资杠杆来负债投资,扩大投资金额,是一个正确的想法。负债投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银行借款投资,而负债投资不仅能扩大投资金额,还能提高投资收益率。

例如,有A、B两人都想进行一项相同的100万元的投资。A有自有资金50万元,向银行贷款50万元;B有自有资金100万元。一年后,获得投资收益20万元。但两人的自有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是完全不同的,A实现的投资收益率为35%,而B只有20%。

可见,A利用负债投资,将50万元的资金做成了100万元的投资,同时也提高了投资收益率,比不利用负债投资的B多出15个百分点的投资收益。

但如何负债投资,也就是说通过怎样的负债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投资金额呢?从目前来看,只有投资房产,通过办理银行住房按揭贷款才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扩大投资金额”的目的。一般来说,购房的资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一部分是银行贷款。投资首套商品房,自有资金通常为总价的20%~30%。以30%的首付款比例来计算,30万元的自有资金就可通过银行贷款购买100万元的房产,投资规模放大了3.33倍。

张先生目前正好没有房产,还租房子住,所以投资房产最合算。而且,从长远看,房产的投资收益是较佳的。具体来说,张先生购买房产,不仅能享受今后房价上升带来的增值收益,仅就目前来说,就省了每月1000元的租金,省下的也就是赚到的,也就是说每年也赚了1.2万元。

组合投资房产有以下注意事项:

1.投资房产要适合自身情况

张先生现有30万元的自有资金,按30%的首付款,他可以购买100万元的房产。但所购买的房产最好是现房,因为选择现房比较合算,而且购买现房还能马上居住,可节省租房费用。

2.合理规划房贷期限

目前张先生的月收入是7800元,扣除租房及生活费用后剩余5300元。因此,张先生的月供最好控制在4000元以内,这样贷款的年限比较长,当然,以后张先生的收入提高了,每月的余钱多了,可以到银行申请缩短还款期限。

3.部分出租增加收益

在大城市,由于房子租金较高,一般的工薪阶层很难承受,所以合租房屋就成为一个潮流。按目前100万元商品房的户型来说,应该有3个房间。因此,张先生购房后,可另找两位房客来租住,每月可以增加不少的房租收入。

30多岁的白领阶层的投资计划

孙女士的家庭是一个三口之家,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今年32岁,年薪18万。孙女士刚刚研究生毕业,26岁,准备在家做两年全职太太,孩子刚出生不久。家庭现在月开支大约在2500元左右,有5万左右的债务和40多万(15年)的房贷,房子目前市价50万元。双方父母都在60岁以上,没有养老保险,需要孙女士夫妇赡养。

先生所在公司竞争激烈,他又不是很年轻,而且将来孙女士重新工作的收入也不确定,因此孙女士夫妇觉得家庭经济压力比较大。现在先生对股票投资兴趣很大,准备在半年内还清5万元债务,并将全部资金投进股市。

对于孙女士的这种情况,专家替她分析:丈夫的工资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虽然收入颇丰,但家庭负担很重,而孙女士两年内无就业打算。目前,孙女士家中无存款,且债务负担过于沉重,建议孙女士尽快调整收支计划。

双方家庭一共有4位老人需要照顾,由于年龄太大,现在再买保险已不合算,因此需要平时从家庭开支中预留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应急备用金,专门为老人看病或应付家庭临时开支储备。

孙女士的学历是研究生,找到的工作收入应至少在3000元左右。按照其家庭目前每月2500元的支出来说,这一收入水平至少可以满足一家人正常生活。因此,孙女士在两年之内还是应该尽快找一份工作。

此外,孙女士的家庭负债过多,且没有存款。其中5万元的债务可在半年内还清。这样,40多万元的房屋贷款是一个需要考虑的负债问题。

假设这笔贷款的金额为45万元,每月孙女士需要偿还3500多元;家庭每月日常生活支出为2500元;赡养4位老人,每人每月按500元计算,共需支出2000元;另外,商业保险费应占家庭收入的10%~20%,每月保险费支出3000元较为合适。

根据分析,专家建议:孙女士每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节余,年节余6万元,其中1万元作为应急备用金存于银行,其他资金则可以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

孙女士的先生想把家中所有资金都投入股票市场,这是极其危险的,俗话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股票被套,家庭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大大降低。建议多元投资,分散风险。

由于孙女士的先生已经30多岁,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各种开销都会不断增加,因此应采取稳健投资的策略。建议股票投资份额应控制在总投资金额的50%以下,其余部分可投资于股票型投资基金、货币型投资基金和债券,比例分别为:20%、20%、10%,也可选择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相当于货币型基金及债券。另外,信托产品风险不大,年收益率可达4%左右,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除此之外,孙女士的先生是家庭收入的唯一创造者,一旦发生意外,家庭将会陷入财务困难,因此要加大对他的投保力度,保额的确定可以以6个月的家庭生活开支数额为标准,主要投保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

30多岁的中高收入阶层的投资计划

目前有许多中国城市家庭可以被称作“中高收入家庭”,这些家庭的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其中有很多家庭拥有12万元以上的存款,这一“富裕”客户群实际占中国商业银行个人存款总额50%以上,且贡献了整个中国银行业赢利的一半以上。

不断增长的财富正促成中国中高收入者投资态度和行业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富裕”客户愿意在挑选个人金融服务产品时进行多方比较。在调查中,有73%的受访者认为值得投入精力去挑选个人金融服务产品,而这一比例在亚洲的总体水平仅为56%。同时,这些“富裕”客户愿意通过付费来获得好的个人金融服务的比例也高于亚洲总体水平。换句话来说,中国的中高收入者比较愿意为享受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付出相对高的价格。

另一种变化表现在借款方面。人们越来越愿意向银行贷款,受访者中62%的人表示愿意贷款消费,这其中并不包括按揭产品,年轻受访者持此观点的比例竟高达93%。然而,目前中国银行不能满足这些贷款需求。麦肯锡的报告指出,中国中高收入者对目前金融机构的满意度比较低,仅有65%的受访者对目前金融机构满意,低于亚洲75%的总体水平,这一比例在亚洲受访国家和地区中排在倒数第三位。这些“富裕”客户已日益被外资银行吸引。

中国本地金融机构需要尽快建立零售客户风险评估体系,要从各客户群和产品的赢利能力考虑。但现在多数银行缺乏业绩衡量系统,既不能确定谁是最佳客户,也不能衡量各客户群的赢利能力。另外,还需要细分客户,特别为4%的“富裕”客户提供有区分性的服务。

所以,这些中高收入家庭的投资规划一般集中在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上,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都是他们青睐的对象。

可考虑下面的建议:

(1)储蓄。一般以每月15%的比例来安排自己的收入。

(2)股票和基金。这部分应适当调整。有了较安稳的规划后,财务也必须日趋稳定,你应用其中不大于40%的部分来投资股票和基金,减少相对风险。

(3)债券。可稍微提高此安全投资的比例,在25%左右投资。由于其风险较小,你即便多投些资也无妨。

(4)保险。此时仍可为5%。因为你的身体此时仍十分健康,突发疾病的可能性也较小,所以,适量保险即可。

(5)留下孩子的教育基金。可每月存5%~10%,以为孩子的发展早做准备,以免孩子的到来将生活秩序打乱。

(6)若仍有余钱,可适当考虑投资房产等。

30多岁的高收入阶层的投资计划

家庭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将增加旅游、教育消费和投资;收入6~10万元的家庭,有一半左右的人愿意增加旅游消费,然后是增加教育、家用电器、住房消费,还有购买计算机、家用汽车、通信工具、保险、健身娱乐的意愿。

高收入家庭在制定投资规划时,首先考虑的是汽车、住房、教育等。另外,高收入层次结构的人愿意把收入大部分用于投资。有数据显示,无论现有投资或未来投资,高收入家庭都把目标瞄准证券投资,如国债和股票。因此,在投资前要制订相应的消费计划和投资计划。

陈真是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他的家庭月薪大约有1万元。为了能尽快拥有自己的流动资金,他将每个月约20%的收入存入银行,其他的自由支配,一年后,他就有了24000元。

他将这笔钱分成如下几类:

(1)买股票:大约6000元。因为他觉得,虽然股票投资风险较大,但收益与之是并存的,只要他抓准时机,挑好种类,就能带来高额的投资回报。

(2)买保险:大约2000元。与他同龄的年轻人对保险的认识都很肤浅,他却认为,保险对于保障自己和财富的安全至关重要。再者,购买保险也是一种较安全的投资方式。根据国家的税务规定,保险赔偿金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相对来说能享受到一些优惠。

(3)买债券:大约3000元。在他眼中,国债几乎没有风险,收益也不错。自己并不是太偏好风险投资,不想将太多的钱投资到股市上,但都存到银行又觉得浪费。拿这笔钱来投资债券刚刚合适。

(4)定期存款:大约5000元。他觉得,自己虽然收入很多,积累多,但也要有固定的资本,所以就选择了定期存款。通过计算,他发现短期的利率低,长期又怕资金活动受限制,而中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比较合适,又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将一部分资金定存。

(5)活期存款:大约5000元。他的收入高,但社交活动也多,花销也大,因此,他将这5000元留作自己的活动经费。如遇到紧急情况,可解燃眉之急,且存取又很方便,能及时解决问题。

(6)剩余的资金:大约3000元。他想用于自身投资。平时想买些与职业相关的书籍,接受一些新的培训。另外,他还想考个注册会计师证,以方便自己以后的管理工作。这3000元钱就派上了用场。

参考陈真的案例,有以下投资建议:

1.股票基金投资

由于他的资金相对来说比较充足,所以,他可以优先考虑风险投资,以积蓄的30%~40%做风险投资。此处陈真选择的是股票,当然他也可以选择基金等其他投资产品。

2.保险

可根据他的个人情况,放入大约10%左右的资金。这是人生各个阶段都不能少的一项生活保障,所以一定要固定下来。

3.债券

若你和他一样是风险厌恶者,则可以尝试多买些债券,收益比储蓄要高,且风险较小,你可以投资大约15%的资金。

4.存款储蓄

存款是“财富高楼”的基石,要知道,很多富豪都是从积蓄一点一滴开始,才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为了你的“钱途”,必须要有适当的存款储蓄,大约可以占资金的20%~40%,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5.投资其他

可以投资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投资房地产、黄金等市场,总之,让闲钱流动起来,好为你换来更多的收益。

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如何投资

爱情结晶的呱呱坠地,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你的生活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养儿育女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当今社会,把一个小孩抚养成人,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除了费心费力外,各种开支,比如,参加补习班、兴趣班,教育经费高得惊人。子女教育支出大约占一生总收入的20%以上。但究竟花多少钱,很难预料。准备子女教育金要尽早预算、从宽规划。由于通货膨胀和费用增加,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费用较低,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所需要的费用会越来越多,因此,要想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孩子一出生就必须进行规划。

在这一阶段里,家庭成员不再增加,家庭成员的年龄都在增长,家庭的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学前教育费、智力开发费。同时,随着子女的自理能力增强,父母精力充沛,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这一阶段,你应进行积极的投资,将资金合理分配于基金、保险和国债等各个投资渠道。保险应考虑定期寿险、重大疾病险及终身寿险。随着收入的增加,每年应保持年收入10%的比例投入保险才算合适。

在投资方面可考虑以创业为目的,如进行风险投资等。购买保险应偏重于教育基金、父母自身保障等。这一阶段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猛增,财务上的负担通常比较繁重。那些理财已取得一定成功、积累了一定财富的家庭,完全有能力应付,故可继续发展投资事业,创造更多财富。而那些投资不顺利、仍未富裕起来的家庭,则应把子女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作为投资的重点。在保险需求上,人到中年,身体的机能明显下降,对养老、健康、重大疾病的要求较大。

不少父母有了孩子后会考虑买车。购车要根据经济承受能力,不可冲动。应估算自己每月节余多少钱,是否有能力养车。车子并非越贵越好。购新车困难时,可考虑二手车。一般情况下,只要新车一“落地”,价值上就会打七折。成长期的家庭每月可能还要还房贷。如今宏观经济正处于高增长的年代,有钱并不一定急着还贷,完全可以利用房屋的杠杆效应,获得比房贷利率更高的回报。

如果你不想整日拼命工作仅仅是为了生活需要和应付购买奢侈品的储蓄,那么你应该先用你的收入去投资,再以投资的收入去购买奢侈品。这样购买奢侈品的欲望不但不会成为你财务危机的原因,反而会是增加财富的动力。

此时的理财优先顺序:

子女教育→资产增值管理→健康保险→应急基金→特殊目标规划

第三节 40多岁,资产结构调整需重视

步入不惑之年的人如何投资理财

40岁之后,步入不惑之年。家庭、工作和生活都已经进入正轨,子女通常处于中学教育阶段,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开销很大;父母又面临年龄增大,需要准备就医等资金。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40岁人的家庭与年轻家庭相比往往难以承受较大的风险和动荡。

1.理财目标定位

40岁以后,面临着退休的压力,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冒险投资并且也没有多余精力分析太多的融资渠道。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可以分成4种理财渠道。第一种用于储备养老金;第二种用于准备大病费用;第三种用于旅游休闲;第四种用于为儿孙存留资产。

2.理财产品计划

40岁时投资理财产品应该以稳健为主,稳步前进。对于此前已经通过投资积累了相当财富,净资产比较丰厚的家庭来说,可以抽出较多的余钱来发展其他投资事业,比如,再购买一套房产等。对于经济不甚宽裕,工作收入几乎是唯一经济来源但家庭拥有一至两套住房的家庭来说,在目前房屋租赁市场价格较稳定的情况下,退休后可以将这套房产出租,然后“以房养老”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3.理财风险控制

就投资理财类产品而言,房产投资是较为保值、升值的,所以风险相较于其他投资类产品像股票、债券等要小很多,风险控制也相对容易些。

4.专家理财建议

如果在40岁投资房产,应注意的是在贷款买房时其贷款年限与成数可能不及年轻人那样高。另外,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支出水平,无论贷款者目前的家庭财务状况多么好,如果不能做一些提前规划的话,仍有可能达不到真正的“财务自由”境界。

人到中年:不惑之年求稳健

从年龄段看,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目前多在40~50岁之间。这个群体经历了半辈子的努力,如今大都上有老、下有小。肩负责任除了自身的事业外,还须面对儿女教育、老人赡养等一系列问题,可谓担子不轻。因此,对他们而言,理财多以稳健为主,决不贸然投资。毕竟人生尚有几十年,倘能合理规划、理性投资,最终小有收获,那么当属“成绩可以”。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那就是——踏实。

不是吗?与年轻一代相比,他们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成长于计划经济之下,经历过不少事,也吃过不少苦。或许,这么一路奋斗而来造就的丰富阅历,无意间亦使他们少了些自我,多了一些兢兢业业,甚至过于谨慎。但毕竟身处人生发展的黄金期,他们中的不少人事业有成,生活较为稳定。

由此,基于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事业,急需承担起家庭育儿养老之重任,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的理财之道,多给人以保守感觉。事实上,他们遵循的原则就是4个字——稳扎稳打。

杨阿姨现年45岁,因所在单位效益不好,加上身体状况欠佳,她两年前便待岗在家。尽管自己的工作没着落,但杨阿姨的丈夫早些年已辞去厂里公职,同友人一起下海经商,几年下来倒也收入颇丰。因此,一家人生活还属无忧。

不过,虽然家里有些“财力”,可一说到理财,杨阿姨却明显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在她看来,钱放哪儿都不合适,只有存在“为人民服务”的银行,才是最保险的。

“虽说这几年老公的生意还不错,但他挣点钱也不容易,辛辛苦苦常往珠海那边飞,一去就是个把月。家里的生计、孩子的学费,基本都靠他辛苦赚来。都说投资有风险,所以我一直认为,把钱存在银行里收利息最安全。”在杨阿姨眼里,有了钱就存银行,堪称唯一的理财法宝。

“我知道现在外面都在谈理财,可以前这么多年,我们过的都是穷日子。也就近几年,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好不容易有点积蓄,拿出来做投资,万一亏了可咋办。所以,我自己不炒股,老公也听我的没有‘冲’进去。想想看,当年股市从2200点一路跌到不足1000点,要是套在里面,最终不得不‘割肉’就惨了。”

杨阿姨就是这么直白:“20年前,根本就没有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金融机构除了银行就没有其他的了。大家有点钱,除去日常开销都拿去储蓄,延续到现在也没啥不好嘛。只可惜现在的存款利息太低,跟以前没得比,还要缴纳利息税。如果存个活期,还真拿不到多少利息。”看来在存钱上,杨阿姨还是有那么点“小小的遗憾”。

虽说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都较为保守,但拿杨阿姨的理财观来说,显然有点保守过了头。其投资理念以“本金安全,适当收益”为宗旨固然不错,但只把鸡蛋(资金)放在一个篮子(银行储蓄)里的做法,未免会引旁观者“好笑”。

其实,像杨阿姨夫妇这样的准退休族,要实现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获得稳定收益,基本方法之一当然是分散投资。除了存款储蓄,杨阿姨大可购买一些各大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以另获收益。

此外,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等亦不失为良好选择。更重要的是,既然杨阿姨身体状况欠佳,那么买一份保险就显得相当重要,不妨可以考虑选择一些“实惠”的险种投保。更何况当今保险所具备的功能,除了保障外,亦可做储蓄、投资、避税之用,何乐而不为?

现年42岁的汪先生,在某金融机构工作,目前月薪1万余元。妻子33岁,任职某公司职员,月薪4000余元。夫妻俩每月合计收入1.5万元。年收入税后20万元。两人都缴纳三险一金,住房公积金每月合计3000元。

对于理财,汪先生夫妇是标准的“稳健”一族,他俩严格遵循“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实行分散投资。目前,夫妇俩名下已有50万元左右的金融资产,包括10万元国债、1万美元的3年期外汇理财产品(预期收益3%)、30万元的2年期信托产品(预期收益4%),及大病保险(保额每人10万元/年)和意外保险(保额每人50万元/年)。

汪先生夫妇的金融资产配置几近完美,称得上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的理财“模范”,其理财亮点在于合理规划。多年来,夫妇俩都与汪先生父母合住,未曾购置自己的房产。最近,他们开始考虑购房,为此当然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规划。一番核计,夫妇俩最终把购房时间定在了两年后,或是国债和信托都到期后。

汪先生认为,首先,夫妇俩年收入20万元,目前年支出约7.2万元。因从未购房,每年可积累公积金3.6万元,合计每年有16.4万元结余,且金融资产大都属中期投资产品。两年后,夫妇俩又可结余32.8万元。其次,上海楼市目前正处微妙调整阶段,后市可望稳中有降。两年后,楼市走向当基本明朗,适宜出手。

此外,汪先生夫妇打算购买120平方米左右的三室两厅。假设房产单价为10000元,总价约120万元。若购房利率水平和现在相差无几,则把所有到期金融资产本息约53万元加上这两年结余的32.8万元,留出半年日常支出所需现金3.6万元,剩余82万元用作首付,其余就办理38万元的按揭贷款。假定贷款期限10年,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法,每月还款4240元,不到家庭收入三分之一,对生活水平就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汪先生的理财非常稳健。尤其在合理规划方面,显得甚为“道地”。不过,他也有多数这一年代出生的人的特点——保守有余,灵活不足。其实,国债、信托、外汇理财都属中长期低风险产品,收益率较低,均未超过5%。以汪先生夫妇的年纪和收入情况,在稳健之余,亦可考虑投资股票型基金,甚至可买些大盘蓝筹股。一句话:所谓理财,吸取各方经验才能更好地“打理”钱包。早一天理财,早一天享受生活。

40多岁人的投资计划

如今房价高高在上,一些40多岁工作稳定的家庭暂时打消了购房的想法,转而想在火暴的资本市场中试一试身手,博取一些投资收益。

李先生,某公司部门主管,夫妻双方均收入稳定,没有买房,有一个年纪尚小的孩子。最近李先生家有一笔50万的定期存款到期,由于暂时不想买房子,因而想拿这笔钱做一些投资。

面对这种情况,理财专家建议:

(1)由于李先生是一个三口之家,又没有买房,所以买房必定是将来无法回避的一笔大额开支。再加上孩子今后的教育开支,以李先生目前的情况,即使是属于中等收入家庭,其风险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李先生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控制投资风险。首先,家庭应急备用金及应付意外等大额开支的资金要留足,剩余资金再考虑投资。

(2)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如债券型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等,至少要占投资组合的20%,基金组合中可适当配置指数型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关于孩子教育基金,可采取教育储蓄和基金定投的方式来解决,为孩子积累大学教育金。

(3)剩下的钱可适当购买必需的保险,如夫妻二人的健康险、重大疾病险、意外险等;在孩子身上的投入除了购买一些儿童住院保险、医疗保险和意外保险外,还可以每年大概投入8000元左右,为孩子购买一份教育基金。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家庭都把投资理财当作是暴富手段,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理财不是一夜暴富,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看着别人在股市中赚钱就眼红。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应更着眼于长期增值,抵御生活风险,保护和改善未来的生活水平,达成多年后养老、子女教育等长期财务目标。

李钠今年43岁,是一位个体经营户,年收入约30万元,“上有老下有小”,妻子38岁。每月全家支出约5000元,没有购买任何商业保险和人身保险。目前有存款40万元,20万元在股市,10万元买了基金。

针对类似情况,有以下理财建议:

1.投保宜选终身保障型

李钠和妻子都没有保障,建议他和妻子预留年收入的10%~20%资金作为家庭保障的支出,选择缴费10年,风险保额高,并有重大疾病且分红,既理财又兼顾保障的双重产品。

此年龄段的爸爸们,身处“上有老人要孝敬,下有子女要培养”的阶段,社会竞争压力加剧,平时体力透支巨大。可以考虑直接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上了年纪容易因为摔倒等意外事件导致住院,含有骨折的意外保障是非常合适的一个产品。不少保险公司都有专门针对此推出的意外险种。

保险专家建议,这个年龄段的父亲保险需求除了意外、健康之外,还有理财的需求。投保健康险时,要考虑“有病治病,无病养老”的终身保障型险种,这类险种具有长期投资回报、可灵活支配的特点。

2.教育规划,合理投资

在家庭投资中,子女教育投资是不可或缺的投资,所选产品应具有收益可预见性、获利性和抗风险性等特点。建议选择交费3~5年、收益性高的分红产品,通过红利分配、复利获得较高的收益。

此外,投资基金可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配置型基金,如保康消费品基金。养老金因期限较长,风险承受能力稍强,可在配置型基金之外搭配部分股票型基金。股票投资宜调减为10万元,作为有风险的收益增长点。与众多理财产品相比,信托是一项比较稳定、高效的理财方式。可以15万元认购信托产品,期限2~3年的基本建设项目信托产品可作为赡养金投资,一般预计年收益5%。

40多岁人的最佳投资组合

40岁,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事业也好,家庭也好,都处于人生的巅峰状态。目前绝大部分的40岁的人,把自己的眼光更多地投向了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把更多的资金储备用于子女的未来教育。但会想到15年或是20年后,自己退休的人还比较少。

在经历了20~40岁这20年来的春耕夏种,已届不惑之年的人们,必须通过各种投资途径让自己的退休金增值,否则就可能来不及了。

在稳健理财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资金使用效率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一任务不妨交给证券投资基金来完成。具体来看,作为养老金的投资工具,无论是投资风险还是投资期限,指数基金和平衡型基金都可以登上推荐榜的首位。

投资于股指类基金,不仅获取了投资一揽子蓝筹股的机会,而且减少了为选个股而伤脑筋的事情。

此外,还可以考虑的基金品种就是平衡型基金。这种基金,动态地配置于股市和债市之间,所以能更加充分地发挥股票和债券两方面的投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睿智擒牛、从容斩熊”,在养老金的投资组合中,能起到提高长期投资收益的作用。

平衡子女教育金与养老金。实际上,只要注意积累,多数40岁的中年人都可以攒下相当可观的养老金。但是不少40岁的人却并没有这样做,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积累养老金与筹划子女的教育经费发生了冲突。

“目前,还是把子女教育作为家庭财务的首要吧。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子女没有点教育资本,怎么立足社会啊?养老的事情还远着呢,不如等子女念完书再想这个问题。”

这代表了很多40岁的人的观点。他们把自己的财务天平倾向了子女教育金的筹划上,自己的养老账户则成了一个留到以后再说的话题。

收入比较有限的40岁人的家庭,不妨扳回自己的财务天平,更多地倾向于自己的退休养老账户。而子女的高等教育费用甚至留学费用,不妨鼓励孩子通过银行助学贷款、打工等形式获得。还有,鼓励孩子去争取金额更高的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和企业赞助的奖学金、助学金。

除了通过投资让自己未来的退休金账户长大,40岁的人如果还没有充分的人身保障,那么此时也该赶快动起来了。

对于目前经济比较宽裕的40岁的人,可以做些“重大疾病保险+住院补贴型医疗保险+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以预防生病带来的损失;预算比较拮据的40岁的人,则可以省去医疗费用报销型保险,在保障大病医疗金的基础上节约一定的当前支出。无论选择哪些品种,40岁的人都要明白,过了50岁基本上就很难买到医疗类保险了,到时候买也不划算了,不如趁现在及早规划。

同时,人无法预知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长,因而难以清楚地把握该存多少钱才能够用,为了应对这种“活得太久”的风险,可以通过终身支付型的商业养老保险,养老金领取到身故为止。这样,如果你活得越久,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从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就越划算。

相对个人通过储蓄和投资计划自备养老金,这类商业养老保险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它具有强制储蓄的功能。所以,这类保险也可以作为退休金配置计划中的一部分。

40多岁的人如何购房投资

胡先生,40岁,资深国企员工,月薪6000元,年终奖金10000元。胡先生的妻子刘女士,38岁,私企一般职员,月薪1500元,年终奖金3000元。他们的女儿萱萱,10岁。

胡先生一家是普通的工薪家庭,现有银行存款45万;家庭住房一套,两居室60平方米,价值36万,购房贷款已全部还清。胡先生单位为其缴纳了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刘女士公司为其购买了三险,均没有购买商业保险。目前,胡先生想要购置一套房产作为投资,但看到当下媒体对房价是涨是跌争论不休,他也担心自己投资失败。

以胡先生为例,我们分析一下其投资策略。

胡先生和刘女士每月收入比较稳定,且没有负债,每月开支控制在2000元以内,不到总收入的30%,算是比较节俭的家庭。每年对孩子常规教育费用1000元和特长教育3000元左右的支出也是比较合理的,家庭年节余7.1万,积蓄能力较强。

胡先生家庭净资产为81.3万,其中房产占44.4%,剩余55.6%都是银行存款,资产组合太过单一。

胡先生家处于家庭成长期,是负担最重的时期,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故胡先生家庭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将大大下降。目前,胡先生家庭投资理财的重点依次是:资产增值管理——家庭财务安全保险规划——子女教育投资规划——应急基金储备和其他金融产品投资。胡先生想选择房产投资方式作为家庭资产增值管理的主要途径,不妨参考以下意见:

正如胡先生所想的,房产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针对胡先生的家庭情况,最好选择房产投资中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新房因为配套设施较新,所以购买和出租的价格较高,但是其物业费、采暖费昂贵,使得房屋的运营成本较高。同时随着楼龄的增加,价格的下降较为明显。二手房购买和出租的价格较低,物业费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或很低,运营成本较低。并且由于本身的租金较低,租价下降的空间非常有限,租金收入相对稳定,在正常情况下,租金呈缓慢上升趋势,其风险是最低的。

如果选择二手房投资,应尽量选择面积小的房子,目前北京市区租价为每月1500元左右的房子多为此种情况,出租率都非常高;另外,交通方便、靠近主干道路或繁华商圈的房子也容易租得一个好价钱。所以建议胡先生购买一套50平方米左右小户型的市中心区域位置较好的二手房,房屋价格不超过30万。

由于胡先生目前没有别的高收益投资项目,所以支付方式可选择一次性支付房款,这样会省下贷款利息等费用。保守估计上述房产每月租金为1800元左右,扣除可能的空置情况和房屋维护修缮费用,平均一年中每月租金收入1500元,每年租金收入为1.8万元,平均年收益率可达到6%。

另外,可安排以下保险规划:胡先生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有一定的社会医疗保险,但保障能力仍然不足,建议追加购买商业保险。每年支付3000元左右购买20年期的分红型终生寿险产品主险和附加险,获得14万元的保额,其中重大疾病保障2万元,意外伤害保额4万元。

在子女教育上,胡先生家计划让女儿在国内读完大学后到加拿大继续研究生教育,那么萱萱的教育费用大约为本科4年每年1.2~1.5万元,硕士两年每年15万元,共计35万元左右。所以胡先生应该为女儿开设教育储蓄账户,从现在开始为孩子进行为期12年的教育储蓄,每年投入2.5万元,到女儿大学毕业时取出。教育储蓄作为零存整取储蓄将享受整存整取利息,利率优惠幅度在25%以上,而且享受利息免税优惠政策。

在其他投资方面,一般来说,胡先生家应准备3万元的应急基金以备不时之需,分为银行活期存款1万元,1年期存款2万元。剩下的资金可以选择一半投资于记账式国债;另一半投资于好的平衡型基金产品。

第四节 50多岁,投资方向转移是重点

50多岁,抓紧时间赚取最后一桶金

在这个大都市中,他们是最最普通的一个群体,普通得容易让如今时尚潮流中的年轻人将他们遗忘。如果你终日只是穿梭于高档写字楼和繁华商业区之间,如果你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还有这样一群人散居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年过五旬,赚钱能力有限,夫妻一方或双方都曾有过下岗的经历,儿女总是有一段长时间睡阳台或灶间的记忆,夫妻俩从来没在大商场里买过衣服,尝试过股票投资却深“套”其中。但他们和同龄的公司高管、大学教授们一样,也面临退休养老的问题。有所差异的是,由于这一群人的物质基础较薄弱,他们的养老问题更为棘手。

1.收入低,来源少,保障不足

54岁的崔爱国和52岁的妻子黄敏就是这样一对收入较低的“准退休族”夫妻。

崔爱国是一家中型国有企业的工人,目前每月工资1300元,60岁退休后每月养老金为1050元。黄敏去年因为集团改制后就待退在家了,待退工资是720元,55岁正式退休后每月可领850元。而全家每年的日常开支维持在1.2万元左右,加上孩子的学杂费、日常看病的自负部分等,每年的总支出差不多要2万元。也就是说,如今他们每年差不多能省下5000元左右。

儿子考上应用技术学院在学校寄宿后,夫妻俩才终于尝到了“二人世界”的滋味。崔家离儿子学校较近,是一套一室户的老公房。除了这套产权房,崔爱国夫妇20多年省吃俭用攒了6万元钱,主要为儿子将来结婚准备着。

看上去,除了收入较低以外,老崔一家生活还算过得去,至少他们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比起那些至今仍然住在没有产权的房子里或某些与别人合用的家庭已经好多了。而且,等到老崔夫妇全都退休后,两人每月的养老金总计能有1900元,即便考虑到物价上涨等潜在因素,维持两人的基本生活开销应该不成问题。而且,儿子马上就要经济独立,不再需要他们抚养,负担减轻了一大半。

但两人虽然都参加了所在单位的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但无任何商业保险。黄敏的身体本来就不好,高血压和偏头疼困扰她多年,今后夫妻两人还可能患上各种重大疾病,但社会医保的覆盖面毕竟有限,不能完全应付生病支出,用药等也有限制。对他们这种低薪“准退休”族群而言,至今没有储存一份专门的重大疾病医疗金是最为头疼的事。

2.想用家产帮助孩子成家

“宁可苦自己,不肯穷孩子。”这是崔爱国多年来一贯的想法和做法。好在崔家的儿子还算比较懂事,虽然从小到大成绩并不是班里最好,但也懂得体贴家里的难处,很少要求父母给自己购买一些价格昂贵的衣服,而且中专毕业后直接升到了大专。

“虽然儿子很懂事,说过工作以后不会再要我们的钱。但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也比较难找。明年他毕业后刚开始的收入肯定也不会高,因此我和他妈商量着家里的存款就不要去动它,只等到时候帮儿子一把,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结婚买房。”崔爱国眼神中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坚毅的父爱和对儿子未来前途美好的向往。

可面对目前的高房价,崔爱国也显得有点无能为力,6万元钱在郊区也只能买100平方米的住宅,儿子大专毕业后收入也不会太高,贷款买房短时间内肯定是买不起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现在住的房子让给儿子当婚房。可把房子让给儿子后,自己上哪去住呢?难道真的要去养老院吗?虽然现在也在提倡进养老院,但条件较好的养老公寓和养老院收费都在2000元/月以上,如此一来退休金就全部贡献给养老院了,自己的零花钱去哪找?再说,还没过60岁,并不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养老院和七八十岁的老人们生活在一起。

3.抓紧时间赚最后一桶金

崔爱国觉得,要想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要想能对儿子有所帮助,关键是要增加家庭的收入,他考虑过让妻子去开个小店,做点小买卖,但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们怕蚀本,所以至今没有行动。

前一阶段有一家便利店招营业员,黄敏去应聘并被录用,但干了几天她就觉得吃不消,干了一周就病倒了,最后只能不干了。现在,她每天去证券公司看看行情,可轻易不太敢买股票,每次也都只买100~200股,做了几笔交易,输赢都不大。

她也考虑过去做家政服务员,反正儿子平时不回来,家里也没什么活要干,还不如去帮别人家干点家务,赚点外快。可真到要行动的时候,她又犹豫了。以前,在工厂当工人,虽然清苦,但还算体面,毕竟是工人“老大哥”。现在,去外面给人做家政服务,自己能拉下脸来,儿子的脸往哪放。不过,听说市场上“上海阿姨”供不应求,薪酬水平也较高,她还是有点动心。而儿子对于妈妈的想法并不太支持,他说:“妈妈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出去做家政是很辛苦的,没有好的身体根本坚持不下来。我明年就毕业了,找到工作后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补贴家里,用不着妈妈出去受累。”

崔爱国夫妇的想法代表了现在一大批家长的想法,无论自己多苦,也要帮孩子一把。但老实说,现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像老崔家这几万元的存款,有点“杯水车薪”的意思。还不如留着给自己养老,尤其是作为医疗费用的基础金,减少孩子们将来的负担。现在把这部分钱留在自己身边,将来碰上生病就可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子女,不给处于“夹心族”状态的子女增加更多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手中只有一套小屋,而没有任何其他资产的“准退休族”而言,更要守住自己现有的房产。这套房子有点像“命根子”,比子女更为“保险”。我国目前正在积极酝酿“反向抵押贷款”政策和实施细则,对于低薪的“准退休族”而言,手中的房产在将来能派上大用场,在社会养老金不足以支撑自己生活必需的时候,可以将房产反向抵押取得现金流;在社会养老金能基本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情况下,也可以用这套房子来“换钱”,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生活水平,或作为大病医疗金和长期看护费用。

像崔爱国夫妇这样有一个懂事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有些孩子就不同了,他们不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经常需要家长补贴。像这样的家庭,更是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即将步入退休年龄的家长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孩子家里经济条件较差,不能在吃穿用上和别人攀比。同时,要培养孩子们“经济独立”的意识。比如,大学期间,让他们自己去争取勤工助学的机会,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从家长到孩子,都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在学校和社会里“打肿脸充胖子”。

但需要重点提醒的是,从子女这里省下来的有限资金,千万不要再去买股票。由于现在国内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较大,非常不适宜只有几万元资金的“准退休”人群去投资,否则很有可能血本无归,还不如老老实实买点国债或货币市场基金来缓慢增值。

50多岁如果内退在家的人,应该趁着自己还年轻,多干点活,不要太计较面子问题,现在去做家政服务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开始的时候可以少做一点,如果体力能够支撑再多做一点,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做家政每个月可以有1000元以上的收入。

在抓住最后的时机积累财富的同时,一定要提醒这批“准退休族”,要学会对自己好一些,不宜太过劳累,注意饮食健康,加强锻炼保重身体。一方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另一方面,健康的身体就是为自己省钱为子女省心。老年不生病、少生病,也就等于“减免”了一半的养老需求。养生其实是养老的最高境界。

50多岁,如何实现儿子结婚和自己养老的计划

50多岁,由于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已达到了最佳状态,加上子女开始独立,家庭负担逐渐减轻,因此,最适合积累财富,理财重点应侧重于扩大投资。但由于已进入人生后期,万一风险投资失败,就会葬送一生积累的财富。所以,在选择投资工具时,不宜过多选择风险投资的方式。

此时的理财优先顺序:

节财计划→资产增值计划→应急基金→购置住房

张小强今年45岁,和妻子两人的银行存款共15万元,股市上有10万元,亏损20%左右。有50万元贷款给亲戚做生意,每年10%的利息收益。两人除了单位的基本保险外分别购买了意外保险。张小强每月工资6000元左右,妻子3500~4000元,家庭每月水电吃穿共消费2000元左右,现在居住三室一厅,108平方米,目前市价在70万元左右。

张小强的儿子和其未婚妻开始上班,两人每月共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如今,张小强夫妇开始为儿子准备结婚事宜。

张小强的理财目标是:

(1)为儿子购置新房。

(2)准备儿子婚事所需的花费。

(3)做好老夫妻俩的退休规划准备。

家庭情况分析:

财务状况:月均收入9500~10000元

月均基本支出2000元

资产情况:有一套市价70万元左右的自住房

银行存款15万元

股市市值8万元

生意投资50万元,回报率10%

投资建议:

张小强的投资方式不是很多,而且其中借给亲戚做生意的资金占了50万元,比例较大,不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张小强夫妻俩的月均收入比较可观,基本支出只占收入的20%,但是夫妻俩目前处于一个很特殊的人生阶段——前空巢阶段,孩子即将成婚,有大笔的婚前支出预算。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谈“婚”色变,结婚的成本也随着房价和物价上升而不断提高。张小强一家为准备儿子的婚事承受了巨大的财务压力,买房和婚礼筹备的支出迫在眉睫。张小强的儿子和未婚妻也已经有了稳定的月收入,可以为父母减轻部分压力。所以张小强一家的理财规划重点应侧重在以下两点:儿子婚前包括购房规划、婚礼筹备的一系列财务规划,以及儿子婚后老夫妻俩自身的退休规划。

50多岁的“准退休族”如何谋划未来

古人云:“五十知天命。”走过人生最高潮、最精彩的阶段,50岁过后的人们慢慢走向人生的收获期,期待着美丽的人生夕阳,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一些共同特点:

1.生活经历动荡盼安逸

目前50~60岁年龄段的人们,他们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经历过社会巨大的变迁。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上山下乡插过队,返城后,有些人当上了工人,有些人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拨大学生,并留在高校成了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些人赶上“洋插队”从海外镀金回国做上了公司高管,另有大批人为了祖国经济建设的转轨转制而下岗失业。

他们的前半辈子,为祖国建设和改革牺牲小我,为子女成长委屈自己,唯独没有想过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留下点什么。辛苦工作几十年,经历了丰富而动荡的人生,他们其实更需要较为安逸的晚年生活。可以说,他们是目前各类在职人群中最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养老规划的人群。但综合各方面状况来看,他们又都还没有什么成形的养老计划,他们对于退休养老的规划意识比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甚至比70年代出生的人群都还要低得多。

2.生活状态趋稳筹养老

随着儿女们的逐渐成长、自立甚至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年过半百的人们处于从家庭稳定期逐步走向空巢期的阶段。在事业上,50岁上下的人们一般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收入水平都已达到了高峰状态,退休之前的5~10年,无论是职位还是薪水,一般人已经不会再有大幅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上,债务一般也已逐渐减轻甚至全部偿还,生活开销基本不愁。

在这种较为稳定的生活状态下,50岁人的养老规划可以遵循“查清现有基础,规划将来状态,调整现有方式,积极增加储备”的步骤来进行。当然,由于现有基础不同,对将来生活的目标追求不同,高中低不同收入档次的“准退休族”在理财上也要有所侧重。

3.高收入阶层重在资产增值

对于基础较好,收入较高的50岁人群而言,为了不至于“坐吃山空”,可以从现有积蓄中腾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大钱生小钱”的增值活动。由于靠工作来累积财富的过程即将结束,因此50岁左右的高收入人群可以扩大投资,依靠投资性行为来增加自己未来的非劳动性收入。但又因他们已进入人生后期,风险承受能力低,所以应多选择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少进行风险大的项目。

对于高收入、高储备,以及一些中等状态的50岁人群而言,其投资项目应该以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为主,尽管这些产品的收益可能仍旧无法完全抵御通货膨胀,但其收益稳定、风险较小、利于变现的特点比较适合老年人。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这个作为储蓄替代产品的投资项目其收益率通常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而且可以随时取现,是保守投资的首选工具。

4.中低收入群切忌高风险投资

对于中低收入的准退休家庭而言,切忌进行股票、外汇等风险性较高的投资行为。在证券营业部或者银行的外汇交易大厅里,熙熙攘攘的常是退休工人的身影。不少人在50岁左右就办理了内退或各种形式的退休,生活重心一下子没了着落,于是很多人选择了股票或外汇投资作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主要寄托,同时希望从中多多筹备一些养老费用,用上海话说就是“赚点小菜钱”。但实际情形是,过去几年股市低迷至今让许多老人非但没有“赚到小菜钱”,反而把自己的养老金深“套”其中。而汇市的高风险性,以及对于专业知识的高要求性,也常常让老人成为为别人“抬轿子”的典型。

本来养老储备就不充足,实在不宜将这些辛苦积攒的钱都拿去炒股。对于中等基础的人群而言,目前拥有一套便于出租和变现的小户型房产还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养老储备渠道。

而对于收入更低的人群而言,手中的存款数额可能连房产投资的首付款都还不够,但也不能让这些存款在银行账户里干等,可以转为比较稳妥的货币市场基金或时下新开发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让资产保守增值。

“准退休族”,一技在手退休无忧

在“准退休族”中,有一批“幸运儿”,他们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第一批青年人才。经过20多年的打拼,他们要么走上了领导岗位,要么成为技术骨干。在上海,他们的年薪一般在10万元以上,有些还有公司的股份等。他们不太将未来生活寄托在单位发的退休金上,因为1000~2000元的退休金无法维持现在的生活质量,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资产——存折上的余额、股票的市值,当然还有房产的市场价格,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继续让这上面的数字增值,而是这些数字怎样让自己更舒适更快乐地走完人生的后半程。

张建民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准退休族”。55岁的他是北京某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平日里除了周三周五有课的时候出现在学校,大多数时间也是在家里搞研究,写些学术性论文,或者很潇洒地和自己的学生在MSN上交流。张教授如今的月薪在7000元左右,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津贴等收入,张教授的月总收入在10000元以上。这些收入不过是张教授总收入中的一部分,由于在业内享有较高的权威,张教授主编的系列教材已经成为考研、考博的必读书目之一,单这一项每年分得的稿费,就达到100000元以上。另外,张教授还经常外出为一些大公司做技术咨询,有一笔不菲的咨询费收入。

问起退休后的打算,张教授还显得有些茫然:“退休?好像很遥远的事啊!”

的确,张教授在年纪轻轻升为博士生导师之后,其退休年龄就自动延长到65岁。而且由于学术上的权威,张教授极有可能被本校或者其他学校返聘,在65岁之后继续带博士生、上课,维持这样的收入也丝毫没有问题。张教授还有一项拿手绝活,那就是精通日文和英文。“我可以把日文和英文的技术手册对翻,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现在我是没时间,等退休了,时间富裕了,赚点外快还是挺容易的。有几家日本公司就找我联系过相关业务,我都以时间不够拒绝了。”

张太太过去是某报社的编辑部主任,如今退休在家仍然没有“封笔”,报纸杂志上不时有其文章出现,加上退休金,一个月的收入有5000多元。

由于工作忙,张教授不太喜欢投资,家里现在住的还是单位分配的一套3室1厅的房子(产权已经买下来了)。这几年的房产市场这么好,也没有促使他们再购置房产。家中的主要资产就是银行存款,我们根据其收入和支出情况来进行推算,考虑到他们有能力一次性支付购买别墅和计划周游世界,估计家庭存款在300万元以上。而张太太却对投资颇有兴趣,喜欢时不时地玩玩股票,这几年也有50万元投进去。但自从股市2200点下来之后就缩水到20万元左右了。“我都没什么信心了,打算‘割肉’出来到苏州买别墅去。”张太太说。除了股票,他们不再有其他任何投资。至于保险,用张太太的话说“一直想买,也没找到合适的”。他们也担心退休之后生病,但好在攒了一笔养老金,就准备着来应付医院了。

两人只有一个儿子,已经结婚,并在去年生下了一个小孙女。尽管张太太一再说儿子不够优秀,但在普通岗位上兢兢业业,所得收入能维持生活,夫妇俩也表示满意了。儿子在有了孩子之后,原来两室一厅的住房显得有点紧张,曾吞吞吐吐地向父母表示想换一套大点的房子。为这件事,老两口差点起了矛盾。张太太说:“我的意思是家里反正有存款,买一套送给他们算了,孩子赚钱也辛苦,但我先生不这样想,他觉得年轻人应该自己奋斗,给他买套婚房已经足够了,再买一套实在说不过去。”

关于养老,他们并不指望儿子了。“生孙女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好,不帮他们带孩子,同样我们老了也进养老院,或者在家里请保姆,不要他们养老。”张太太话说得干脆。

张教授夫妇规划的退休生活着实让人羡慕。他们能这样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夫妇俩都有一技之长,这种专业技能保证了他们在退休后,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余热”,从而维持现在的收入水平,也就可以维持现在的生活质量。除了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公司高管、资深记者或编辑,不少50多岁的人们处在这样的岗位上。在这个知识经济年代里,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为社会忙碌了大半辈子,也为自己挣足了薪水和福利,奠定了今后养老的坚实基础。对于他们来说,退休不是一件让人担心的事,而只是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

享受当然是重要的。但纵观张太太的退休计划,仍然有几点需要调整,比如说,在给儿子买房的问题上。正如张教授所言,儿子长大独立生活之后,夫妇俩的确没有必要帮儿子付清全款,这样一来就耗掉自己多年的积蓄,影响其他方面的退休规划。如果想在资金上拉儿子一把,张太太完全可以先帮儿子付清房款的30%首付,然后让儿子自己去每月偿还银行贷款。省下的资金,张太太就可以尽情地去挑选别墅,而不会有财务方面的困扰了。

另外,从股市里“割肉”的想法也有些唐突。张教授退休之后还可以继续工作,即使不工作也有版权费、稿费之类的收入进账,两人在维持生活质量上应该没有问题,当然也就不需要把股票折价抛掉了。尤其现在股市处于历史低点,等市场转好再抛出说不定还有获利。

享受当然不是“坐吃山空”。仔细观察张教授和太太的退休规划,便发现他们和大多“准退休族”一样,少了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的计划。而在资金充裕的情形下,两人完全可以合理调配现有资金,购买一些医疗险或者传统寿险,让未来的生活来源更有保证,从容应对多种突发状况。

人老最怕“病来磨”,尤其对于高薪准退休族来说,紧张或者无规律的生活状态,巨大的工作压力都无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职业病”,或许你现在毫无感觉,然而一旦在退休后发作,总会带来一些经济上的被动。保险是应对这种风险的较佳策略。

如果在退休之前,子女皆已成年、房屋贷款也都付清,各项的人生及家庭责任亦已经完成,在风险管理方面,就可以完全依照个人的需要来规划。

一般而言,这个时期应重视更周全、保险金额更高的住院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及防癌保险等。由于住院医疗保险多是附加险种,“准退休族”可以选择一些万能险作为主险,然后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其中保障和投资部分的比例。值得提醒的是,50~60岁左右的人,在保险方面的风险评估上,属于高风险的族群,其保费的结构中“风险成本”所占之比例特别高。

而如果你对资金闲置缺乏安全感,你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稳健投资来实现资金升值,开放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和投资型保险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50多岁的“准退休族”要注意的

对于50多岁的“准退休族”而言,退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在准备退休的过程中,以下4点是需要他们加以注意的:

1.对子女“自私”一点

“准退休族”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子女过于“慷慨”,一切都为子女着想,不仅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子女工作后还要资助他们买房;有了第三代后,还要帮着子女照顾小孩,这自然也少不了要贴钱。而对自己却过于“吝啬”,只要是子女有需求,当父母的总是有求必应,而用在自己身上的钱则少得可怜。

对于多数的“准退休族”而言,他们是从低工资时代走过来的,积累并不多,面对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就势必要走上“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上去。但由于现在的“准退休族”大多只有一个子女,寄希望于子女来负责自己的养老问题越来越不现实。

因此,“准退休族”现在就应该“自私”一点,先安排好自己的养老金,再去帮助子女解决困难。只有自己不成为子女的负担,才是对子女最大的帮助。

2.投资要安全一点

“准退休族”在投资方面一定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因为他们手里的资金是未来的养老钱,如果因为投资失败而受到损失,将影响到退休后的生活。由于距离退休的时间不长了,他们缺少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能够从头再来的机会和时间。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出入于证券营业部,但这并不说明股市是一个值得“准退休族”去投资的地方。

对于“准退休族”来说,债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品种,尤其是国债,由于收益稳定,又能够保底,选择合适期限的国债进行投资,可以获得高于银行储蓄的收益。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新的理财工具,在现金管理上具有优势,对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讲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品种。人民币理财产品一面世,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说明这也是一个好产品。另外,资金比较充裕的“准退休族”还可以考虑投资一些租金收益较高的房产。

3.身体要健康一点

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相比,“准退休族”在身体条件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而在工作方面,“准退休族”承受的压力并不比年轻人轻。如果不承认现实的差距,仍然像年轻时一样忘我地工作,其结果就是落下一身的病。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如果到退休的时候,病魔缠身,有再多的钱也无法享受。反过来讲,如果不生病,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医药费开支,相应也减少了对养老金的需求。

因此,“准退休族”在工作中更应注意劳逸结合,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为退休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4.技能要多掌握一点

在“准退休族”中,最不怕退休后没钱花的就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因为当他们需要钱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技能获得财富。有一位老人,他退休后就靠卖冷饮过日子。由于他经营有方,利润可观,几个子女反倒成了他的帮手,有的帮他进货,有的帮他送饭,有的帮他收钱,而他只要在那里吆喝两声生意就来了。赚钱了,他还愁自己的生活没着落吗?

前面的张教授和张太太,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长,即使退休了,也有很多赚钱的路数。从这一点上看,技能的储备和资金的储备同样重要。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节 60多岁,养老投资两不误

银发族的两大麻烦

人们可能要问,未来一个人要准备多少钱才够养老?一般说来,养老的费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日常开支,二是医疗费支出。究竟准备多少钱才够养老呢?国际上常用的计算方法是:通过目前年龄、估计退休年龄、退休后再生活年数、现在每月基本消费、每年物价上涨率、年利率等因素来计算。

需要准备的养老金=退休后每月基本消费×估计退休后生活年数×12,其中,退休后每月基本消费=现在每月消费×(1+每年物价上涨率)的N次方。(N=估计退休年龄-现在年龄)

举例说,如果你现在的年龄是25岁,估计退休年龄55岁,估计退休后再生活年数25年,现在距离退休还有30年。假设你现在每月基本消费1000元,每年物价上涨率5%,年利率3%。退休后的每月基本消费(保持相当于现在1000元的消费水准)为:1000×4.322=4322元,退休后再生活25年所需养老金总额为:4322×12×25=1296600元。(备注:4.322是根据30年来累计物价上涨率计算得出,1.05的25次方就是4.322。)

你可以参照上述公式,根据自己的年龄和消费情况,计算出你可能需要的退休金,然后把退休时可拿到的社保金算出来,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自己要准备的退休金。由于医疗费用的不可预知,上述公式只是一个普通生活状态下的基本生活费用匡算,如果要考虑重疾风险,再增加一些高消费支出(如旅游、出国、社交费用等),所需养老金需要再增加不少才行。

社会保险给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养老金,但中国实行的是“保而不包”的政策。要想退休后能尽享天年,年轻时就必须重点规划好未来的养老金并存妥养老费用。这样等你到年老时不会让你的生活过得没有意义和色彩。

在养老压力中,通货膨胀对养老金的侵蚀作用也是不可不考虑的。有关发展报告预测,2006~2015年中国每年将至少保持3%~4%的通胀率。因此,中青年人的养老理财,应注重通过各种投资途径让自己和家庭的资产保值增值,以便抵抗通货膨胀带来的危害。

中青年人在准备养老金方面,有两件工作要做:一是手头的资金如何投资,二是每月的结余如何利用。如果能将这两部分资金用好,积累足够的养老金并不是一件难事。

43岁的孙先生和同龄的王太太收入丰厚,年薪加起来26万余元,年终还有总共50万元的奖金。女儿今年念初中,准备6年后出国深造。家庭每月开支在8300元左右,夫妻俩分别投有寿险和意外险,女儿也投了一份综合险,加上家庭财产险等,每年的保费总支出为3万元。除去其他各种不确定费用3万元左右,每年能有约44万元的现金流入。

孙先生家有一套现值为150万元的房产,用于自己居住。夫妻俩没有炒过股,也没有买过基金或债券,余钱基本上都存进了银行,现有活期存款5万元,定期存款40万元。夫妻俩对养老生活要求较高,希望至少不低于现在的生活质量,并且由于两人身体都不好,他们希望10年后能够提前退休。

一个人到40岁时,家庭一般处于成长期,工作和生活已经步入正轨。对于此前已经通过投资积累了相当财富、净资产比较丰厚的家庭来说,不断增长的子女培养费用不会成为生活的负担,一般性的家庭开支和风险也完全有能力应付。因此可以抽出较多的余钱来发展大的投资事业,因此,这部分人应该是投资的积极分子,努力通过多种投资组合使现有资产尽可能地增值,以不断充实自己的养老金账户。但是养老规划总的来说应该以稳健为主,稳步前进。以孙先生家为例,针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专家指出,应该分三步制定未来的养老计划。

1.估算需要储备的养老金

日常开支:孙先生家庭目前每月的基本生活开支为8300元。假定通胀率保持年均3%的增长幅度,按年金终值计算法,退休后孙先生家庭要保持现在的购买力不降低的话,老两口总共需要支付167万元的费用。

医疗开支:由于孙先生夫妇两人身体都不好,又没有购买任何商业保险,因此医疗方面的开支将是老两口最重要的一项开支。假定两人退休后平均每人每年生病4次,每次平均花费3000元,那么27年看病的总花销就是64.8万元。身体不佳,每月的护理更是少不了的,假定每人每月护理费为1000元,那么27年总共需要的护理费是64.8万元。如此一来,孙先生夫妇的养老金中仅医疗需求就达到了130万元。

旅游开支:假如平均一年旅游2次,每次平均花销1.5万元,总共需要的旅游费用为81万元。

因此,孙先生家庭需要的养老费用大约是378万元。

2.估算未来能积累的养老金

我们来看看,孙先生和王太太从现在到80岁总共能拥有的资金用作养老资产:

孙先生夫妇的收入来源比较简单,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工资收入:孙先生和王太太目前离退休还有10年,10年中能积累的工资收入为22000元×12月×10年,即264万元,加上10年的年终奖金50万元×10年,即500万,总共是764万元。

存款收入:假定年平均利率为3%,按照复利计算,孙先生的定活期存款45万元存37年后本息总计为134万元。

孙先生夫妇的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是,支出也较大,还有女儿留学等大笔资金需要支付,因此,我们假定上述943万元的总收入当中有30%可以留存下来用做养老,那么,夫妇两人能够为自己积累的养老金也就283万元。

另外,孙先生夫妇目前住的房子虽然市值高达150万元,但因为该套房仅用做自住,并非是投资性房产,所以,不计入养老费中。

3.估算养老金的缺口

孙先生夫妇需要储备的养老金减去能够积累的养老金,得出的结果相差95万元。

所谓“量入为出”,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支出水平。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孙先生一家虽然资产雄厚,但要高质量养老,仍有不小的资金缺口。这就提醒我们,无论你目前的家庭财务状况多么好,花钱不愁,但如果不能做一些提前规划的话,仍有可能达不到真正的“财务自由”的境界。

老于是一家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他的太太是一家国企的营销人员,两人均面临退休和内退问题,虽然我们知道退休后的养老保险金可能每人每月只有一两千元,但由于家底殷实,他从未担忧过自己的退休生活,目前他的月工资及奖金收入为13000元,年末有3万元分红,妻子月收入4000元;20岁的女儿在上大二,3万元的年末分红恰好足够支付她一年的教育费用。除去家庭月支出8000元和保费月支出1000元,每月可有8000元的节余。

他现住房价值55万元,按揭已还清,目前手中持有市值30万元的股票和50万元的人民币定期存款。为了两年后女儿出国留学,他还准备了3万欧元(折合人民币29万元)。于先生这样做是对养老金进行规划,存妥养老费用。等到于先生年老时,他和他太太生活会比一般人生活得幸福些,肯定会有一个高兴的夕阳红。

养老规划,先问自己3个问题

人生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理财需求和理财目标,而养老规划是人生理财规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理财规划中排在首位,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和必须考虑的事情。退休后要想过富裕、有尊严的生活,无忧无虑地享受晚年的金色时光,需要未雨绸缪,尽早开始养老规划。

与其他阶段性的理财需求不同,养老规划是一个长期规划,越早开始越好,即使开始规划的时间晚了,也总比等到退休才考虑养老问题要强得多。在开始养老规划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以下3个问题,将有助于进行合理的养老规划。

(1)估计能够活到多少岁?人人都希望长寿,做养老规划时,不妨将寿命预计久些,假定100岁。

(2)享受多少年的退休生活?这取决于你想什么时候退休,很多人希望早日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无须工作还有足够的收入,尽情投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假定50岁退休,用100-50=50年,数字很诱人,然而这个数字越大,你要承担的退休成本就越多。

(3)退休以后享受什么样的生活?退休后应酬费、服装费和交通费等项目会减少,而医疗费会相应增多,如果想在退休后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准,这个数字还是蛮大的。假定包括生活成本、医疗费用等等在内,每月的生活成本约为5000元,则每年平均需要6万元。当然,如果你想有更多的旅行、满足更多的爱好,这个数字会更多。

让我们简单算一下未来50年的退休生活需要多少钱:即50×6=300万元。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个数字会更多。假定每年3%的通货膨胀率,24年后通胀将把你的300万吞掉一半,最终的实际购买力将只有150万元。问问自己以上3个问题,算一下退休后需要多少钱是很有必要的。

亲手进行退休投资,架起安全防护网

老年人经过了一生积累,到退休时,一般都有些积蓄。但面对市场经济的变化、通货膨胀和各项支出的不断增加,退休家庭若希望生活更宽裕,就要学会进行投资规划。

年轻人投资理财可以经受大起大落、承受大风大浪,但老年人经不住那些折腾。老年人理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别看“财”不大,却是他们一生的心血。既要让这点小财生财,又不能冒太大的风险。因此,老年人投资应以“稳”为主。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好选择那些有保本特色的产品。但是当前适合老年人可以选择的理财方式有多少?老年人理财的市场环境又怎样?老年人应怎样配置自己的资产?

刘大爷是一名退休职工,有70岁了,和老伴月收入共3000元。自2000年退休后,老两口省吃俭用有了15万元积蓄,他们用其中的50%买了国债和定期储蓄,另外50%从2007年开始投资股票基金。可是,2008年股票基金不断下跌,刘大爷心想总有一天会涨上来,谁知越套越紧。后来,他听朋友说,老年人最好买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其风险小,收益比银行定期利息高,而且不扣利息税。刘大爷听后忍痛赎回股票基金,改买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投资股票基金共亏损了5000多元,这让刘大爷心疼不已。

理财专家认为,50%投资于股票或者股票基金对老年人来说比例过高,即使股市有反弹也不合适,转投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的方向是正确的,另外理财专家建议刘大爷可以将每月收入分为4块:

一是月收入的40%,即1200元,以现金方式作为生活费开支;

二是月收入的20%,作为医疗费及日常活动费用,较理想的是以“钱生钱”的方式储备,灵活两用;

三是月收入的20%,即600元的资金用来开立专门投资账户,投资渠道可选择国债、债券型开放式基金等风险低、稳定性强的理想投资方式;

四是对于月收入剩余的20%(即600元)储蓄,用于应付自己的临时状况,也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帮扶晚辈的作用。

对于老年人来说,根据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年龄等,他们的资金配置方案可选择如下:

(1)激进型:投资股市占总金融资产约30%,投资债券、基金(可以考虑偏股型基金)占20%,投资保险占20%,储蓄占30%。此方案适于65岁以内,身体健康(尤其是无心脏病和高血压)、心态平衡的老年人。

(2)均衡型:投资股市约20%,投资债券、基金占30%,投资保险占20%,储蓄占30%。此方案适于70岁以内,身体条件允许、心理素质较好的老年人。

(3)保守型:投资债券、基金(只考虑债券型或者货币型基金)占25%,投资保险占25%,储蓄占50%,不入股市。此方案适于大部分老年人。

一般来说,老年人可遵循以下的投资规则:

(1)为了安度晚年,就要避免冒险的投资行为,拟订安全的理财计划。

(2)拿积蓄的50%作为“养老备用金”,在急需时有钱应急。

(3)积蓄在3万元以下的,最好不要去投资赚钱。

(4)如果积蓄较多,可以考虑投资门面房等不动产,稳稳当当地收租金过安乐日子。

(5)剩下的50%积蓄应该多买债券,少买股票,慎买基金。要尽量买债券,不做股票之类的高风险投资,对基金购买也要清楚其“来龙去脉”。

此外,老人除日常消费外,医疗保健是最大的支出。调查显示,看病吃药约占这笔费用的80.9%,他们很需要一种保险产品来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保险就成为老人晚年的重要保障。

为养老做准备,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但养老计划最基本的要求是追求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有一定强制性原则,需要将养老计划与其他投资分开,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养老规划的一个不错选择。

每天只存40元,养老“不差钱”

2009年的春晚捧红了小沈阳,也捧红了一句话:“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钱花完了,人还在……”这句看似幽默的调侃,却真切地折射出我国众多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尴尬。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逐渐转变为依靠社保养老金保障老年生活。可是,世界银行却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保障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按照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制度模式,到2019年,我国养老保障金的缺口将高达6万亿人民币,而到了2075年,这个缺口将继续扩大甚至超过10万亿。

同时,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4%,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按照国际社会标准,我国显然已经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目前,“4+2+1”(4位父母,夫妻2人及1个孩子)的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正逐渐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让一个年轻人在未来负担起6个老人的生活,根本就是不现实的。

如果你计划60岁退休,预计寿命为80岁,假设你在退休前的工资收入为6000元,若你希望在退休后过上与退休前一样的生活,你需要为自己准备多少养老金?

按退休后1个月4200元的生活费计算,到80岁,你的基本生活费就需要101万元,加上可能出现的医疗支出约24万元(按每月1000元计算),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至少需要125万元才能过上安稳的晚年生活。

面对高昂的老年生活费用,你准备好了吗?给出的答案是,及早规划。很多人想早点退休,但同时他们发现,很难为退休做打算,房子、孩子的教育费用等占据了日常收入很大的比例。到了40岁,甚至更晚的时候,他们才突然意识到养老必须被提上日程安排,可惜为时已晚,“越早开始为退休做储备,付出的成本越少”。

几十年后,让人们一下子拿出一大笔钱来养老的确非常困难,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大家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把未来老年生活的需求纳入家庭理财计划,适当购买一些适合自身情况的商业保险或理财产品,“也就是少吃一口饭的钱,就可以让你的将来天天有饭吃”。其实你每天只需要40元左右,相当于零存整取的方式,只要能坚持,将这样的方式持续10年至20年,“到老的那一天,你一定会佩服自己当初的先见之明”。

此外,养老金的规划和打理必须专款专用,千万别在积累的过程中突然将这笔钱抽离,一定要让这些钱真正成为未来晚年生活的储备,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才使用,而不是作为股票投资或其他有风险存在的投资行为的临时备用金。只有做到专款专用,养老金的储备才能在若干年后成效斐然。

告别伸手要钱的日子,多养几个“金子”

中国传统观念一直是养儿防老。所以,大部分老人都会有这样的观点,老了就靠儿子、女儿来养。其实,现在的年轻人负担也很重,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老年人能自己多养几个“金子”,告别伸手要钱的日子,你的老年生活将过得更加精彩。

俗话说,“坐吃山空。”用这句话来说明老年人也需要理财的重要性是最好不过了。老年人退休以后,无非主要有两种经济来源,存款或者退休养老金。老年人理财把握的大原则当然是投资安全,防范风险。而在面临理财市场上品种如此之多,风险大小不一的理财产品时,老年人应该如何选出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选择适当的储蓄品种

老年人不必将退休金都存在活期储蓄账户上或是直接放在家中,而应该通过适当的操作使利息最大化。比如,通过零存整取的方式增加利息收益。如果预期将来某个时候可能要用一笔很大的资金,可以选择将这部分资金进行“通知存款”。“通知存款”的优点是取用都很方便,而且收益高于“定活两便”及半年期以下的定期存款;当然还可以去定存半年,哪怕只定存3个月,它的收益也比活期存款利息要高些。

2.进行保险投资

老年人应购买一定合理的保险品种,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保险,如意外伤害险和疾病保险,以增强抵抗意外及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把可能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老年人也可以购买一些保险理财产品,这样既能预防风险,也增加了收益,但理财产品的投资比例以不超过自有资金的30%为宜。

3.进行风险投资

老年人一般都不能承受过大的风险,如果将少量资金用于购买股票或基金,比例最好不要超过自有资金的10%,避免遭受过大的损失。其中,基金投资要以保本型基金为主。另外,老年人可选择将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但要以容易变现的短期产品为主,不要投资收益比较高的理财产品,因为收益高的产品风险也比较大。可以试着选择货币市场基金。

和储蓄相比,货币市场基金具有一些优点。一方面,我国的存款利息收入要缴纳20%的利息税,但持有货币市场基金所获得的收入可享受免税政策。另一方面,对于收益稍高的银行定期储蓄来说,储户急需用钱时往往不能及时取回,能随时存取款的活期储蓄税后利息又极低。而货币市场基金却可以在工作日随时申购、赎回,一般情况下,申请赎回的第二天就可取到钱,收益率一般也要大于一年期的定期存款。

4.进行健康投资

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对不可预测疾病的发生,一定要做好先期投入,购买一份保险很有必要。这样既可以增加自己的风险抵抗力,也能减轻儿女的经济压力。可以选择购买一些特别针对老年人的险种,如意外伤害险和疾病保险。同时,还可以选择定期购买一些老人健康保健品,用以保养身体。另外,还可以选择经常出门短途旅游和参加适当的健身活动。

这4种理财方式尽管收益不高,但属于风险很低,安全系数很高的投资,手中有闲钱的老年人不妨一试。

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强的少数老年人也可适当进行多元投资。尝试“安全投资+风险投资”的组合式投资,但切不可把急用钱用于这类投资。在选择投资组合的比例上,可考虑储蓄和国债的比例占70%以上,其他部分投资选择分布于企业债券、基金、股票、保险、收藏以及实业投资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