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学
57454000000002

第2章 我们生活在富饶的“金融时代”——什么是金融学

第一篇 入门篇:开启金融之门

推开金碧辉煌的金融学殿堂的大门

人人都喜欢的东西是什么?人民币?对,但狭隘了。钱?对,虽然感觉有点俗,但至少没有人是排斥钱的吧?既然大家都喜欢钱,那务必要了解一下金融学,因为金融学研究的就是关于金钱的问题,货币就是它的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当你推开金融学的大门,你会发现,金融无处不在。在这里,你不仅能接触到银行存款和银行贷款,还能知道物价上涨会对利率产生影响,不仅能懂得利用基金股票来理财投资,还知道外汇期货也是好的金融工具;在这里,你不仅能从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漫步到香港,还能从北京金融大街畅游到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在这里,你不仅能欣赏庄严古朴的建筑,还能欣赏神奇的以钱生钱术,甚至还有金融操纵控制政治的强大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金融投资活动越来越多地被人所认识并接受,成为平常百姓家的一个常见的话题,金融学早已走下学术的“神坛”,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或利用到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并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很少,所以,在绝大部分人的观念中,金融学与金融投资是一项必须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才能掌握的高深学问或技巧,而一般人也很难有专业的学习与训练机会。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知识或金融产品被引入,同时普通民众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关于金融的实际问题。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老百姓日常理财和投资需要的增加,特别是网络这一全方位学习媒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亲身参与金融理财实践,加深了对金融学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这些金融学知识也往往成为他们获取更多财富的重要路径。

以前,企业经济和金融甚至都可以分开,联系还不是那么紧密;而现在,全球经济紧紧地绑在一起,企业经济和金融也无法分开,更重要的是,金融已经和每个人绑在一起了,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影响和渗透,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经营,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都已经离不开金融了。金融学并不是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普通人不可以随便进出,它就像是一个项目丰富而又幽深的公园,谁都可以进,但是对于你怎么利用它,还得看个人的知识和功力了。有些人走错道,可能走进了可怕的鬼屋,好端端吓病一场;有些人好好研究了,可能就走出了正确道路,不仅有美丽的风景,也许还有很多美味诱人的果实。

越来越多的财富是金融活动创造的

财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我们说,有投入才有产出,产出就是财富。所有的产业都一样,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是以创造财富为目的的。在早期的农业社会,财富是粮食,是农作物;在工业社会,财富就是产品,生产出多少产品就是创造了多少财富;在现在服务业发达的今天,财富的创造逐渐从农业和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上,而服务业里面,创造财富最多的,莫过于金融业了。

财富被产生出来的标志就是用少量成本或者不用成本创造出更多价值来。这种所谓不花成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资本呢,有些场合可以俗称钱。那么很显然,用钱生钱似乎比用其他两种要素生钱效率更高,这就是金融业的作用。

那么,金融是怎么创造财富的呢?我们都知道,同样是钱,同样是财富,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他们带来的效益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说,同样100块钱,对于一个富人来说可能毫不在意,随手撕掉毫不放在心上;但是对一个穷人来说,100块钱很有用,也许可以为孩子买一罐奶粉,也许正好给年迈的父母买上一盒急用药,也许是家里好几天的买菜钱。这就是资金的效用不同。另外,相同的钱用在不同的地方带来的收益也完全不同。比如还是那100块钱,有些人可能拿来买吃的,被消费掉了;而有些人则有可能拿来投资,放到股市里从而赚来更多的钱。那么金融就有这么一个作用,在没有金融的时候,人们钱多了只能储藏起来,而有金融系统以后,人们钱多了则有很多选择,可以放在银行里拿利息;可以放到证券市场上去投资,等待股息分红;可以购买保险、国债等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有闲钱的人把暂时闲置的资金拿出来,同时还有一定的收益可能;而另外一些资金可能不足但是有大好商机的人就可以先利用这一笔钱去赚钱,给提供资金的人一些回报就行。当然,金融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则是每个人都需要承担的。但是与风险相对应的就是收益,金融创造出的巨大财富吸引广大资金闲置者将剩余资金放到金融市场里,以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作为老牌的欧美强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也随之建立起来。英国政府借助债券市场的力量,以较低的利率筹集到大量资金,不仅满足了各项经费开支,还利用这些资金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英国在股票市场上也很有作为,英国的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筹集到企业运营所必需的资金,同时所有的股东都根据投资额度而享有相应的有限责任,因此许多投资者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去,全心为企业的发展着想。

美国的金融市场更不必说,几乎可以这么说,美国的崛起与金融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南北战争,也欠下很多的战争债务。在独立战争之后,面对各种债务,财长汉密尔顿很轻松地化解了这些难题,其途径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发行了三只新债,并且进行债务重组,除了化解债务危机之外,还为华尔街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尔街所创造的财富自然不必在这里强调,几乎大部分资本都会跑到华尔街。这充分证实金融对财富创造的一个巨大贡献。另外,几乎人尽皆知的一个人物——股神巴菲特,他近六百亿美元的资产几乎都是通过股市这一金融活动所赚来的。再近一点,说我们的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那里林立的高楼中没有工厂,也不生产任何我们能看一看摸一摸的产品,但那些写字楼里坐着的,都是收入远远高于富士康那些工厂里日夜不停劳作的工人的有钱人。这些有钱人都是金融创造出来的,金融不只创造了巴菲特一个,而是创造了千千万万拥有很多资产的人。

从个人来说,重要的就是个人理财。时间往前倒退个二三十年,大部分人说起理财恐怕只有一个途径:存钱。而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投资理财有多种途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除了要规避投资风险,同样要注意储蓄的收益可能被通胀抵消,所以很多人会进行股票、债券、保险、国债、基金以及不同期存款搭配选择来进行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种选择很显然,全是在金融系统里运作。

所以说,如今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财富是被金融创造出来的,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越来越重视金融的作用,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学习金融知识。当然,国家也必须加快金融制度建设,加快法制建设以促进金融的发展。

为什么钱多了并没有感到富有

钱多起来了,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确实一点也不过分。首先国家很富有,这没的说,我们的外汇储备多得都让专家们忧虑了;从人们的个人财富上来说,也确实多了起来,农民们盖起小洋楼,电灯电话不用说,家用电器全齐了,虽然消费习惯和设施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还是很大,但室内设施其实已经跟城里并没太大差别了。至少,同10年前相比,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了,同30年前比,那改变更是天翻地覆。但是,如今人们的幸福感,也许还不如30年前呢。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

陈志武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以前基于亲情和友情从而实现的互助互惠的经济活动,如今已经是市场化、经济化的东西了,全部都渗透了隐性的金融交易。而现实里显性金融服务,如保险、养老、信贷以及其他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保障不够健全,那么中国人在钱多起来的同时,可能仍旧很不安,甚至更加不安。就像我们古有养儿防老的说法,而现在老子不要养儿子已经很好了,生活压力似乎远超过我们的收入,即使今天能过着富有的生活,但人们对未来总是惴惴不安。这会导致人们的一个储蓄偏好,消费跟不上收入水平,因而会导致内需不足,无法增长,总体的经济增长仍然需要大量依靠外需来拉动,而国人的幸福感也无法提升。

所以,说起来是人们富起来了,但是金融工具没跟上。

中华民族是古老勤劳的民族,勤劳一直都是美德,但是中国人历来勤劳却不够富有。因为我们缺少金融工具,没有丰富的产业资本和生产资金。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是没有资金,无法解决发展中需要资金的问题,因此要广引外资,借助外资的力量和技术来带动我们自身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资金也引来了,技术也引来了,制度也开始效仿和创新了,各方面都发展上去了,但是金融的创新还没跟上。

另外,随着经济每年稳步增长,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也是备受瞩目,人们财富增加的同时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很平常的日常活动也需要大量金钱的支持,收入多了,支出也多了,于是总体上人们就感觉不到财富增加了多少。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货膨胀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通胀预期从来就没有减少,甚至日趋加深。人们的财富因通胀抵消的程度很大,甚至导致了人们不敢消费又不敢储蓄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因未来一个不确定性以及防范风险和意外的需要导致不敢消费;另一方面,储蓄所得收益甚至都比不上通胀率,钱放在银行里不仅没有增值,反而保值都困难,大量储蓄面临贬值的风险。

现在的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比较健全的保险,农村居民的保险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经济活动的广泛导致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一些百姓生活最关心最重要的问题仍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所以说个不好听的比喻,即使人们睡觉的时候手中还捏着钱,做的梦也许还是不安稳的,更提不上幸福感。

所以有些时候,所谓“富二代”“官二代”这些字眼特别醒目,并不是民众有仇富心理而放大这些字眼,而是人们的幸福指数真的不够高,这个需要我们重视起来。

在幸福感里面,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房子的问题。在中国的文化里,本身就有一种置业文化,就类似于有房才有家的感觉。没有房子,即使结婚生子,却仍让人感觉浮萍无根,内心始终不觉得安定和充实,总有那么一种空虚感存在。因此,不管怎样,每个人几乎都有这么一个目标:要为房子而奋斗。即使是老年人,也许也还要为下一代操心,为儿女的房子付上首付才算完事。这反映了一个现实:除了房子这个本身不动产不可流通之外,人们的消费力度更加下降,流通性更加减弱,因此更加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总感觉美国人那么有钱?为什么他们很乐意全世界到处乱跑去旅游?为什么他们敢于赚多少钱花多少钱,花没了再去赚?这一方面是观念上的差异,东西方消费观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另外一个就是西方国家保障比较好,而我们则还有相当的差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系统发达,他们的资金很自由。相对来说,中国金融则没那么发达,这是我们经济和制度需要努力发展和创新的方面之一。

掌控世界的不是政治家而是投资家

掌控世界需要哪些条件?肯定很多人首先想到:要有权。没权,你说话谁听?当然,还必须得有钱。美国选总统要不要钱?要,不仅要,还得用钱砸出来。因此两类人最有可能:政治家和投资家。那么,掌控世界的是政治家还是投资家?我想分享两个故事就明了了。

对金融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有个神秘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普通人来说,人们知道拿破仑,知道威灵顿,知道林肯,知道今天的巴菲特、乔布斯等人,但对这个名字和家族却比较陌生。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了解它了。不管我们认为谁会掌控世界,它的力量有助于我们了解真相。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叫梅耶,他是一个投资奇才。1970年梅耶成为法兰克福的皇宫代理人,之后还获得了罗马帝国“帝国皇家代理”的头衔,奠定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法兰克福的金融地位。除了他自己之外,梅耶有五个儿子,同样都是投资奇才。大儿子阿姆斯洛驻扎法兰克福,其他几个儿子则分派到欧洲其他国家。最后形成的家族格局是以法兰克福为中心,所罗门驻扎维也纳,内森占领伦敦,卡尔分管那不勒斯,詹姆斯占据巴黎。

首先来介绍一下内森占领英国的故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政治家忙着战争,投资家也没闲着。当拿破仑和威灵顿将军在前线激烈交战的时候,英国的内森在密切关注战事,他利用自己的间谍在第一时间内打探到滑铁卢战争的胜负,迅速抄底英国国债,一天之内就狂赚了20倍的金钱。而其他人得到前线传来的战争结果整整比内森的情报晚了一天!威灵顿和拿破仑在几十年战争中所赚到财富的总和,都不及内森在这一天里所赚的多!

再来说说所罗门。当时的奥地利四处征战,大家都知道战争不仅仅需要人力,还需要武器,需要武器就需要大量经济力量的支撑。所罗门首先结交外交大臣梅特涅,在取得梅特涅的信任和重用之后,所罗门便向奥地利提供大量贷款,迅速成为王室最大的债权人,控制了奥地利的财权。

在巴黎的詹姆斯也一样。利用家族的关系,詹姆斯大量购买法国国债以哄抬国债价格,价格被哄抬以后他们又大量抛出,致使国债价格急剧下跌,而詹姆斯则财富空前,成为法国名副其实、无可争议的金融寡头。卡尔在那不勒斯建立那不勒斯银行,正好意大利需要大量军用贷款,借此机会卡尔成为意大利宫廷的财政主脉。在法兰克福的阿姆斯洛也凭借在德意志的影响成为德意志的财政部长。

自此,家族强大的金融网在欧洲铺开,缔造了世上强大的金融帝国。所以归结起来,他们的强大财富除了本身的金融眼光和投资才能之外,主要外力都是借助战争。但是他们的获利,却远远超过政治家们,甚至因为经济和财政的原因,政治家也不得不听从他们家族的安排。

另外一个故事是索罗斯狙击英镑。1990年英国打算加入西欧国家所创立的新货币体系,这个欧洲汇率体系会让体系内各国的货币转而相互钉住,而不是像之前各国货币钉住黄金或者美元的机制,这样会导致汇率的浮动比较大。尤其是两年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让很多欧洲货币被高估。索罗斯判断,一旦成员国国家市场发生动荡,如果核心国不牺牲自己利益来帮助欧盟成员,成员国自己是很难渡过难关的。当时英国经济处于低迷不景气的状态,索罗斯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于是就不断加大投资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无力维持高利率,但核心国德国联邦银行又拒绝英国降息的要求,于是英国经济日益衰退。经济的不景气导致英镑疲软,对马克的汇率不断下跌,索罗斯看准时机对包括英镑在内的其他疲软货币进行攻击,大量抛售,使得英镑不断贬值。索罗斯投入的是一场巨大的赌博,仅他一人就动用了近100亿美元。加之其他投机者的力量,最终迫使英镑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至今仍在体系之外。索罗斯也成为打败英国政府,击垮英格兰银行的人。

由此可见,投资家的实力甚至能比一个政府还强大。

经济与政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经济与生活也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用马克思主义的一句话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投资家可以控制政治家。所以真正善于投资的投资家,会关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会关注每一个政策动态,会关注任何一个小小的事故。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投资家在家看电视,新闻里讲到赞比亚发生战争。于是该投资家马上就决定购买期货,囤积铜。果不其然,之后铜的价格大涨,他狠狠地赚到一笔。看上去这个新闻和这个决定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独立事件,但在投资家眼里就是机会。正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原来非洲的赞比亚是盛产铜的国家,赞比亚发生战争,投资家判断必然会对世界铜的供应产生影响,一旦供不应求,铜的价格必定会上涨。因此,他果断决定囤积铜以备后续之需。事实证明他这个决策是多么正确。

人人都可以做投资家,只要我们的眼光比政治家还要宽。

金融治国,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人们常说“国富民强”,这也一直是国家和人民追求的。可是藏富于国和藏富于民是一回事吗?会带来一样的结果吗?为什么负债累累的政府国民过得比较幸福,经济制度比较健全,能真正酿出民主、自由,发展科学,达到全面繁荣?而有巨额财富,拥有强大外汇储备,是别国政府大债主的政府反而不能带给国民幸福,甚至发展不够健全,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为什么不是富有者更加具有民主法制?为什么不是有钱了才更能办事?

回想历史,国富民安的朝代多采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这也是儒家思想治国的核心之一。但是今天,似乎真正将此思想发扬光大并运用到实际中。“国富”和“民富”不是一回事了吗?国家富起来难道不等于国民富起来?人民富裕了对国家影响到底如何?

国富,就是财富都集中于国家。比如商鞅时期,鼓励农业生产,但是必须“家不积粟”,农民需要努力耕地种粮食,但是收成必须上交国家,不许自己私藏。出于商鞅的考虑,也许富有的人民不好管理,他们有自己的实力可以和政府对抗,而贫穷的百姓则好管理得多,他们能解决温饱即可。可是再想一想,多少农民起义不是因为赋税严重,苛捐严税,如硕鼠害民?

民富,则是指财富归百姓所有,藏富于民。这种结果多因为国家轻赋税重发展而致。试想,国家如果不大力发展生产,财富无法生成。而百姓即使有大量财富,如果都被征收税赋,则依然没有财富可言。

到底藏富于国有利于发展,还是藏富于民有利于发展呢?

陈志武曾举这么一个事例,有两组国家,分别是1600年时国库丰盛的国家,如印度、土耳其以及日本;另一组负债累累,比如像英国、意大利城邦、荷兰、西班牙、法国等。但是,从400年前直到19世纪、20世纪,当时负债累累的那组国家如今都是经济发达国家,且民主法制建设都很好;而除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改变命运逐步发展并进入发达国家之外,那些“腰缠万贯”的国家反而都是发展中国家。

财富在民间和国家之间的分配与自由、民主、法制的发展有着相当微妙的关系。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民主、自由、法制的建设与金融市场之间,其实有着依赖的关系。

拿美国来说,通过国债的价格的涨跌变化能够对具体政策与制度作出相应评价,可以反映出市场对国家的未来定价。国家需要通过国债来收集资金,则当国债价格下跌时政府就必须对法律或者政策作出调整以让公众满意。也就是说,负债累累的政府对百姓的税收很依赖,只有促进民主制约专制让百姓满意,百姓才愿意缴税。当政府有求于百姓时,他就不得不为百姓做事。政府钱不够用时自然需要金融市场的运作,到市场上去融资,为了能更好地融资,势必就要建设好民主和法治。

这里一个很关键的词语:税收。通过阐述,国家依赖税收这个杠杆则依赖于民众。那么税收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是不是越多越好?显然不是。不收税是不行的,国家缺钱也无法发展建设,民主、自由、法治皆为空谈。但是税收超过民众的负担,劳动之后的成功全部被政府掠夺,则再也不会有人愿意劳动了,谁愿意辛辛苦苦却白白干活?所以关于税收,正如拉弗曲线所说,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既不能不收,又不可多收。

对任何一个百姓来说,都是希望国家强大繁荣。国乃家之根本,是家和个人的强大后盾。但是,对于每一个普通百姓来说,生活是具体的,要的是公众温和友爱,善待他人,告别冷漠,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不会不敢站出来帮一把,自己需要帮助时有人愿意搭把手,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帮助,因此没有人不愿意依法纳税。但是同样的,开门七件事,样样都要钱。国家富有之外,百姓也需要富有,这样才能够相互支撑,也才有能力负担税赋,以让国家充实国库,更好发展。

从根本上说,国家的财富也是来源于民众的创造,是无数百姓将自己小份额的财产让渡给国家,才汇聚成国家的巨大财富。就好像一条大河,主干道充足的河水必定是由众多支流汇聚一起才得以形成强大水流的。小河里有水才能保证大河不干涸,而若大河抽干了所有小河里的水,大河离干涸的日子也不远了。

因此,可以说,民富是民主法治以及自由的基本条件。藏富于民则政府有求于民,有求于完善的金融市场,政府必定要全力建设好才能够让民众心甘情愿让渡出财富,致力于发展的政府才无余力扩张政府权力专制。

金融出问题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辛格夫妇都是工厂工人,如今退休在家,拿着养老金,日子闲适。一天在街上散步,听到很多人议论纷纷,说是金融危机来了,金融业许多公司倒闭,很多老板跳楼。二老一边唏嘘,一边高兴地说,我们虽然没什么钱,但这个时候我们比那些有钱人幸福。我们不投资,不买股票,没有债券,有点积蓄存银行里,多安全啊!当初不买基金,那个卖基金的小伙子还说咱们老顽固呢!这下是我们对了吧!

辛格夫妇说得到底对不对呢?是不是金融只对从事金融活动的人有影响,对普通老百姓没影响呢?金融出问题了,到底会带来哪些后果?

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上人尽皆知的几次金融危机。1929年经济大崩溃,大批银行倒闭,产品大量剩余积压,资本家们把成桶的牛奶倒入河里,企业纷纷破产,工人失业是普遍的现象,每天排队等候救济粮的失业工人不计其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自泰国货币危机始,短短几个月内金融危机很快席卷整个东南亚,甚至波及日本、韩国地区,并且不断在向全球扩散。更近一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因次贷缘起,波及整个金融领域以致几乎引起全面的经济危机。受此影响,国内股市大跌,股民损失惨重,散户从2007年短暂的股市春天里获利的日子就此成为历史上的记忆。更甚,对外贸的影响至今尚未恢复,就危机爆发的头几个月里广东沿海许多出口加工型的企业都已经纷纷倒闭。这是国际性金融危机,但是也能波及国民个人,比如造成失业,股市暴跌,金融市场不稳定等。如果是国内金融出现问题,像解放前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那种民不聊生的情况相信经历过的人都会永难忘记。

金融危机对我们生活的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首先是金融系统层面。既然金融出现问题,那么首先受影响的就是金融系统。基金债券公司倒闭,投行关门,金融从业者失业。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让全球开始瞩目和震惊的就是因为雷曼兄弟破产,随后在同一天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接着美国保险集团AIG也陷入危机,更有“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让许多人艳羡的华尔街金融从业人员顷刻间纷纷失业,并且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很难找到工作。除投行外,与民众联系更密切的银行也一样。如果银行倒闭,除银行工作人员失业外,市民的存款皆付之一炬,如果把全部存款都放在银行,且是同一个银行,则风险更大。现在国际金融系统联系越来越大,在开放系统下,任何一个国家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球金融,就好像“美国打个喷嚏,全球可能就要感冒”的说法一样。

第二个层面,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使实体经济进入低迷状态。金融为什么会影响实体呢?工人在工厂加工制造衣服、鞋子和帽子,和金融有什么关系?是的,看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一个西方国家的人贷款买房的问题居然让一个在东方国家工厂里工作的工人失业了,似乎是不可能关联上的两件事,但它们就是切实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联系其实不复杂。制造的衣服鞋帽需要卖给西方人,当西方发生经济危机时,那边的工人失业,购买力低,银行倒闭或者资金紧缩,那边的企业也无法有贷款,企业也没能力继续购买我们的衣服帽子。工厂里成品卖不出去,无法接到订单,企业无法回收成本,工人工资难以为继,并且也不再需要工人干活,于是东方的工厂里工人也失业了。就从经济体内部讲,金融发生问题,企业融资势必就困难,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本身会因在金融市场投资而失利,于是企业进行的生产就将萎缩,社会产出减少;大量工人失业,收入减少,购买力进一步下降,有效需求减弱,经济进一步萎靡;如果是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国内需求减少,国际需求也逐渐减少,有效需求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长势必放缓,出现负增长也不是不可能,这时候的GDP,很显然,增长会受到影响。

第三个层面,就是金融危机对金融以及实体经济的影响会逐渐渗透到对人身心的影响,也就是市场信心的问题。当金融低迷时,投资者对市场信心就小,如果持续低迷,则信心越来越弱。如果金融问题影响到投资者信心,则预期收益会减少,投资者宁愿观望也不愿投资,投资需求则减少,投资需求是有效需求的一部分,有效需求不足会造成经济发展失衡,影响产出增长。

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对经济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都会造成经济增长停滞或者放缓。严重的金融危机还会引起金融秩序的变化,很可能需要重新建立金融秩序。

所以,金融出现问题了,不仅仅会是国家经济增长和产出变化的问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金融危机一旦发生,每一个人的日子都将变得艰难。所以国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系统。而对个人虽无法控制大环境,但是在理财和投资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将所有资产投资在一个方面,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否则,当发生危机时所有财产都会如水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