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七言古诗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在夔州都督府别驾元持家,见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舞蹈动作变化多端,问她老师是谁,回答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徒弟。”开元五年,我还是少年时,记得曾在郾城看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活泼而富于节奏,在当时艺人中技艺最高。常在皇室身边的宜春、梨园两个游艺机关的艺人以及在宫外的歌舞艺人,在唐玄宗时,能够跳这个舞的,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那时我是儿童,公孙已是青年女子,现在我已满头白发,公孙大娘自然早已去世。现在,她的弟子也不年轻了。既然弄清了由来,知道弟子的技艺与老师一脉相承,没有两样,追忆往事,不禁感慨万端,作这篇《剑器行》诗。过去吴人张旭擅长草书,曾多次到邺县看公孙大娘跳《西河剑器》舞,从此书法大为长进,草书笔势变得豪放生动,充满激情,由此可以推想公孙大娘的舞蹈多么高明。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过去有位艺人公孙大娘,跳起来剑器舞惊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山的观众都震惊失色,天和地都为之旋转动荡。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闪光像后羿射落了九日,矫健舞姿如群仙乘龙飞。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一开场如惊雷赫然发怒,收场时像江海凝聚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她的容颜舞姿都已寂寞,只有弟子们使技艺流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临颍的美人现在白帝城,妙舞清歌神采飞扬飘荡。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和我交谈才弄清了原委,回忆起往事更增添悲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先帝的侍女原有八千人,公孙大娘的舞剑数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洞昏王室。五十年的岁月犹如反掌,发生了战乱王朝转衰微。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梨园弟子好像风烟四散,只剩弟子的舞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金粟堆前的绿树已长粗,瞿塘石城的秋草黄凄凄。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席上急骤乐曲刚刚停止,乐极悲来明月已经升起。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老夫不知道要往哪里去,漫步在荒山里心中悲戚。
【评点】
本诗为诗人在夔州观看李十二娘舞剑器有感而作。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李十二娘的老师公孙大娘美妙高超的舞剑技艺,同时通过回忆关于公孙大娘的往事,抒发了诗人伤怀时事,对唐王朝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舞蹈家。
诗人首先在诗序中交代:诗人观赏到李十二娘舞姿美妙而不禁前去询问她师从何人。当得知她师从公孙大娘时,诗人不禁追忆了童年时就见识过的公孙大娘的高超舞技。最后,诗人还叙述了书法家张旭因见公孙大娘舞姿而书艺精进的故事,以此作为公孙大娘舞技的衬托。
在诗的正文中,诗人首先通过“昔有佳人公孙氏”八句,写公孙大娘的舞技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般高超。“绛唇珠袖两寂寞”六句则写,虽然公孙大娘已去世,但她的舞剑技艺仍有继承人,并没有从此消失。接下来的六句,诗人宕开一笔,写公孙大娘曾经是宫中首屈一指的舞女,可惜一场安史之乱的浩劫,使无数梨园人才被摧残,李十二娘算是硕果仅存。最后,诗人通过“金粟”六句来感叹自己悲惨的身世。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元结
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我用公田的米酿酒,休闲时就装酒到湖上,随时取来一醉。欢醉中,靠着石鱼湖岸伸臂向石鱼凹处取酒,由小船载着,让坐在石鱼山上的友人一个个喝酒。想象中是靠着巴陵山在洞庭湖君山中饮酒,友人们都环绕洞庭君山就坐,酒船在湖上迎着波涛往来,于是作歌吟咏。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石鱼湖啊,好像那洞庭湖,夏天水涨山石却如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把山谷当做酒杯,把湖泊当做酒池,饮酒的朋友个个环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长风连日卷起波浪滔滔,挡不住酒船在湖中运酒。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我手拿长瓢坐在巴陵山上,请朋友们一起痛饮消忧愁。
【评点】
唐代宗时元结曾担任道州刺史。当时,他写了多首吟咏石鱼湖的诗作。他在《石鱼湖上作序》中写道:“泉南上有独石在水中,状如游鱼。鱼凹处,修之可以贮酒。水涯四匝,多欹石相连,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载酒,又能绕石鱼洄流,及命湖曰石鱼湖,镌铭于湖上,显示来者,又作诗以歌之。”另外,他还在诗里写道:“吾爱石鱼湖,石鱼在湖里。鱼背有酒樽,绕鱼是湖水”。
这首诗赞美了石鱼湖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诗人无意于宦途进取,想要隐居的情怀。本诗开头以石鱼湖比作洞庭湖,以石鱼比作君山;随后,诗人描述了在石鱼湖与众友人把酒作乐的情景;最后,诗人抒发了大风浪也无法阻挡把酒作乐、借酒消愁的豪放情怀。本诗是乘兴之作,笔调清新,毫无拘谨之感,可见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及时享乐的思想。整首诗自然率真,有民歌特色,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力,颇有趣味。
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山石险峻道路更崎岖狭窄,黄昏来寺中看到蝙蝠纷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进入殿堂坐在石阶观新雨,雨后芭蕉叶大栀子长得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僧人说古壁上佛像画很好,用灯火照看所见确实稀奇。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和尚铺床扫席准备好羹饭,虽是粗茶淡饭也足能充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夜深静卧各种虫声都停息,岭上清明的月光照进门内。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天明独自信步辨不清道路,上山下岭总是被烟雾包围。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满山红花涧碧芬芳又烂漫,常见松树栎树粗壮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遇到溪流赤脚趟踏着涧石,水声哗哗响风儿飘起行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 人生要能够如此自有乐趣,何必要拘拘束束为人所役?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可叹与我同道的几个好友,怎么已到了晚年还不回归!
【评点】
本诗的题目虽是《山石》,然而却不是咏物诗,而是诗人游洛阳惠林寺的记游诗,只是以诗的开头两个字作为题目。诗人按行程顺序,写了自己从黄昏入寺到次日天明离寺的过程。在诗中,诗人对古寺深山的幽深瑰奇景色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表现了他对人情美、自然美的向往和热爱。
开头四句描写诗人黄昏来到寺中的所见,点出夏季之初的景物;“僧言”四句写僧人热情周到的招待;“夜深”两句写山寺夜晚的幽静,诗人居住的称心;“天明”六句写诗人清晨告辞,在路上看到的秀丽景物和听到的美妙水声;“人生”以下四句写诗人对山林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的憧憬。“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两句,是整首诗的主旨。
诗人借鉴了散文中山水游记的写作方法,详记游踪,使本诗极富独创性。所选之景体现出诗人的独具匠心,不落窠臼。同时,诗人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并在其中倾注自己的赞美之情。在风格上,全诗一气呵成,铿锵壮美,遒劲有力,让人回味无穷。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细云四处飘散还不见银河,清风吹开云雾月光放清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沙滩里水平波息声影消失,敬杯美酒相劝请你唱支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你的歌声酸楚歌辞也悲苦,没有听完热泪就纷纷下落: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洞庭湖水连天九疑山高,湖中的蛟龙出没猩鼯哀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九死一生到达这被贬官所,默默地幽居远地好像潜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下床怕蛇咬吃饭又怕毒药,潮气与毒气相杂又腥又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昨天州衙前忽然擂动大鼓,新皇继位要选拔启用贤臣。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赦免罪人的文书日行万里,犯有死罪的一概免除死刑。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被贬官的召回放逐的回朝,革除弊政要剪掉朝中奸邪。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刺史提名赦免观察使压抑,遭遇坎坷只能够迁调荒漠。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判司原本是小官不堪一说,难免跪地挨打有苦向谁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一起被流放的大多已回京,回朝道路险阻比登天难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你的歌声暂且停止听我歌,我的歌声和你绝不是同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一年的明月今宵月色最好,人生由命又何必归怨其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有酒不喝怎对得天上明月!”
【评点】
韩愈是个非常有志向的人,不但有精忠报国之心,而且具有革新政治的才能。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与张署向唐德宗直言规谏减免关中力役与赋税,惹怒了权贵,二人同时被贬到南方。直到唐宪宗继位大赦天下之时,他们依然不能返回中央担任职务。知道改官的消息后,韩愈的心情十分复杂,因此便借中秋月圆之夜,饮酒吟诗,抒发情怀,写下这首诗,并赠给遭遇相同的张署。本诗用接近散文化的技法,描述了韩愈和张署主客二人互相吟咏的诗句:张署的“君歌”及韩愈的“我歌”。诗题虽然是“赠张功曹”,但韩愈并没有重“我歌”而轻“君歌”,相反,将“君歌”作为描述重点,借张署之口,抒发了自己心中的苦闷。
诗的开篇“纤云”四句描写主客饮酒的环境。在这种情境下,两个遭遇相同的友人怎会不把酒痛饮、放歌抒怀呢?描写完中秋夜的环境后,诗人以“一杯相属君当歌”将笔锋一转,转写友人的悲壮之歌。这是整首诗的重要部分。“君歌”一句是诗人听歌时的感受:歌声酸楚,歌辞悲苦。“不能听终泪如雨”一句,说明诗人和友人心境一样,因而被深深感动。在“君歌”中,诗人先是描述了奔赴南方路途中所遭受的苦难,终于到达官所后,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然后又写南方偏僻之地毒蛇很多,连“下床”都感到害怕,更不用说出门走动了;另外,南方还有蛊药之毒,误食会中毒,所以饮食上需格外留心;还有那湿热腥臭的“海气”,也让人难以忍受。这一长段对恶劣自然环境的夸张描述,也是诗人当时政治遭遇和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
以上几句描写被贬生活的诗句,基调是低沉忧伤的。下面,诗人宕开笔锋,用充满激情和欣喜的语句,颂扬大赦令的公布施行,使诗情变得跌宕起伏。诗人先是描写了公布赦书时热闹的场景,表现了内心的欢喜。尤其是赦令中说“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自然令诗人和友人觉得返京有望。写到此处,诗情又发生转折。因为遭到观察使的压制,他们仍无法返京任职。“只得”两字,将诗人和友人那种既心有不平又无能为力的心情,充分体现了出来。诗人和友人被迁调到“荆蛮”之地,担任“判司”一类的小官职,职位小到会经常遭长官“捶楚”的地步。面对这样的处境,他们不禁感慨道:“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天路幽险”是说政治局势仍十分凶险。在上述几句中,诗人通过张署的歌,吐露了自己内心的愤懑。这几句写得生动具体、酣畅淋漓。诗人既然已借他人之口消除了心中的苦闷,就不必再费笔墨表达自己的慨叹了,因此以“君歌且休听我歌”两句接转,引出自己的看法。表面上看,最后三句诗平淡无奇,事实上却是全诗用力最重、最为精妙之处。诗人从自身的经历中深切体会到仕途升降,福祸不定,个人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的现实,因此“人生由命非由他”一句,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慨叹。诗人表面说一切由天命决定,实际是因为有很多难以言表的苦衷。在后三句中,诗人情绪仿佛从哀伤转为了豁达。他声称:在这中秋之夜,明月高悬,若不开怀畅饮,就辜负这动人的月色了!其实,诗人是想借酒消愁,暂时忘却心中的烦忧。因此,这豁达只是故作豁达罢了。短短几句,看似平淡,实则语意浓厚,言词浅近而意旨深远。在诗人欲言又止的背后,别有一番意味值得读者细细体会。从情绪上看,诗人从被贬的忧伤到大赦的欣喜,又从欣喜转为迁调“荆蛮”的愤恨,最后在无奈中故作豁达,可谓情绪跌宕起伏。全诗章法曲折多变,诗意婉转而含义深刻。从结构上来看,篇首与结尾以酒和明月遥相呼应,简练空灵,令结构整齐严谨,也使本诗的意境更加悲凉。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五岳中四岳环绕嵩山居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南方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上天赐权南岳神赫赫称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半山腰喷云吐雾迷迷茫茫,衡山有绝顶谁能登上高峰。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我来此地正逢秋雨绵绵时,天气阴暗没有一丝儿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专心地祈祷好像真有感应,岂非为人正直感动了神灵。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霎时风吹云散显现出峰峦,向上仰望高峰巍峨插云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紫盖峰绵延连接着天柱峰,石廪山起伏不平腾起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景象森然惊心动魄下马拜,沿着松柏小路走进神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粉色墙壁红色柱光彩夺目,神鬼故事壁画有青又有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登上台阶弯腰进献上酒肉,想以微薄祭品表示心忠诚。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主管神庙老人能领会神意,凝神窥察连连地致敬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手拿杯珓教导我掷占方法,说我此卦最吉利无人相比。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我被放逐蛮荒侥幸没有死,衣食足甘愿在这里守终生。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做侯王将相的愿望早断绝,神纵然要赐福也难于成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胧。夜晚投宿佛庙住在高阁上,星月交辉掩映山间雾朦胧。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猿猴啼时钟响不觉到天亮,灿烂秋日冉冉从东升高空。
【评点】
本诗是诗人游衡山的记游诗。诗人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衡山的险峻奇异,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对仕途坎坷的郁愤不满。衡山位于湖南中部,气势雄浑。衡山上的衡岳庙,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诗的前面六句写衡山的地理位置及山势气象,先总写五岳,再专写衡山,突出衡山在五岳中的重要地位。诗人连用四个叙述句,由“五岳”写到衡山,极尽铺陈之能事。接下来的两句把衡山山势的险要勾画出来。“喷云泄雾藏半腹”一句接连用了“喷”、“泄”、“藏”三个动词,来描写平时衡山云雾缭绕不散,不仅奇特,而且准确。
接下来的八句记述了诗人登山时的情景。“我来正逢秋雨节”两句,既是记事,也是写景,描写了秋雨将要来临时的景象,给人以压抑、憋闷的感觉。诗人欲扬先抑,令诗意突起波澜。“潜心”两句,说衡山有灵,令天气由阴变为晴,使诗意突转。云雾全部消散,众峰顿时显现,其实是自然界自身的变化,但诗人却说是自己专心祈祷、为人公正无私而感动了神灵的结果。“正直”两字蕴含着深刻含义。
随后,诗人连用四句,描绘众峰从隐到现后的景色。“须臾”两句是虚写,描写了山间景致变化之迅速,给人一种奇特险怪、明快疏朗的感觉。“紫盖”两句是实写,描写了紫盖峰绵延着和天柱峰连接到一起,而石廪峰围着祝融峰高低起伏。汪佑在《南山泾草堂诗话》中写道:“是登绝顶写实景,妙用‘众峰出’领起,盖上联虚,此联实,虚实相生;下接‘森然魄动’句,复虚写四峰之高峻,的是古诗神境。”结合上下诗文来看,这一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森然”之后的十四句是整首诗的中心部分,描写了诗人拜谒衡岳庙时的情景。诗人通过记述祭神问天的情景,抒发了他无处申述苦闷的抑郁情怀。“森然”两句,点明谒衡岳庙这一题意。到了目的地,只见山峰陡峭险恶,令人惊骇不已,诗人不禁下马参拜,然后顺着一条松柏小路,快步朝神灵的宫殿走去。这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当时心生恭敬的感受,还烘托出一种威严的气氛。“粉墙”两句描写诗人进入庙门后在墙壁上所看到的图画,点出该寺庙的特别之处。“升阶”之后六句,诗人用幽默的笔调描述了求神占卜的情形。这一部分描述和诗人所发的牢骚,真切而感人,充分反映出诗人当时心中的不满。诗人对自己将来的状况很关心,自然想占卜到一个好的结果。然而,当他知道占卜的结果是前途“最吉”后,却反倒产生了疑惑,以至于说了一大堆不满的话。这可能和他对当时朝廷政治斗争的局势较为了解有关。
最后四句对诗题“宿岳寺”进行了归结。诗人先描写上高阁时所看到的夜晚的景色,然后化用谢灵运“猿鸣诚知曙”句的诗意,写出“猿鸣钟动不知曙”一句。本来听见猿啼声就会得知天亮了,然而诗人由于睡得很沉,连天亮时的猿啼声及寺里的钟声皆未听见。诗人虽遭到贬谪,却能一觉睡到天亮,足可看出他胸怀的豁达。最后一句中的“寒日”,与上文的“秋雨”、“阴气”相呼应,刚劲有力。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层次井然有序,用语古朴庄重,意境雄浑开阔,读来气势磅礴,风格劲健。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宿,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点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到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评点】
唐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由于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到永州,满腔抱负顿时化做云烟。他经受着政治上的重大打击,将情怀寄托于异域的山水之间,写了有名的《永州八记》,以及很多歌咏永州地区美丽风光的诗作。《渔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本诗短小精悍,充满趣味。诗人用冲淡俊逸的笔墨勾勒出一幅使人陶醉的清晨山水美景,从中流露出诗人热烈而不外露的情怀。诗首句的“西岩”指的就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而从本诗的整体意思来看,诗中那位在山青水绿之间自娱自乐、独往独来的“渔翁”,似乎就是诗人自己。诗中渔翁的独来独往,体现了他孤芳自赏的品格。而“不见人”、“回看天际”等描述,又流露出诗人自身的孤独寂寞。
整首诗共有六句,按照时间先后,可分为三个层次。在“渔翁夜傍西岩宿”两句中,渔翁是最引人注意的形象。他夜晚在山边歇息,清晨起来后汲湘水燃楚竹,以匆忙的身影显示出时间的流动。“汲清湘”、“燃楚竹”,用语奇特。实际上,不过是说汲取湘江之水、用枯竹为薪罢了。诗中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大大深化了诗句的意境,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西岩、湘水和楚竹,这些零散物象,使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副清晰美丽的画面:薄薄的晨雾,清秀的西山,清澈的湘水,用做柴薪的楚竹……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不仅用物象设置了一个清新美丽的空间画面,而且用夜幕初降、晨曦初露这样体现时间流转的画面引出了下文对日出的描写。可以说,这两句诗在空间、时间两方面确立了整首诗活泼、清新而俊逸的基调。
接下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堪称最能体现诗人非凡功力的佳句,也是整首诗的精华。从内容上来说,这两句诗描绘的情景,一是烟散日出,山水顿现绿意的自然风光;一是渔翁的行迹,即渔船离开岸边,水中忽然传来摇橹之声。但是,诗人并未按照这种正常的逻辑来布置诗句,却以自身感受为出发点,交叉描绘两种景象,更清楚地呈现了发生在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随着烟散日出,青山绿水顿时呈现出原来的样子,这时忽然听到一声橹响,人已不见踪影,只因他已在山水之中了。这里,诗人用词非常奇怪:虽然“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是清晨常见之景,却与“不见人”毫无关系;而“山水绿”与前面的“欸乃一声”则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了。但诗人偏偏将这些关联并不紧的词句组合在一起。这种反常的用法,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力:好像在日出的一瞬间,天色忽然由暗变亮,万物从迷蒙中忽然变得清晰起来,这才让人突然发现渔船已经不见了。“不见人”这一突然产生的感受,将日出前和日出后的界限清楚地划分开。而诗人对这一突然感受的描写,使现实生活里的日出过程被艺术强化了,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呈现出来。接着,“欸乃一声”与“山水绿”更令耳闻之声和所见之景发生了特别的依附关系。早晨,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的色彩由暗转明本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然而在诗里,随着一声划破寂静的橹响,山水顿绿。这个“绿”字不但体现出颜色的功能,还给人一种动态之感。这不禁让人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借助春风的吹拂赋予“绿”字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助声响的突发,不但赋予“绿”动态感,还赋予它瞬间转换的迅疾感,形象地展现了日出时的美景,让人更觉新奇。苏东坡对本诗的评论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诗人通过这样的奇趣,创造了一个清寥、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了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二句是写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看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渔舟而来一样。这里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句意。渔翁的身后只有“无心”的白云在“相逐”,他的孤独寂寞显而易见。
本诗构思新奇,别出心裁,语言清丽,语意含蓄,语浅意深。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元和十年,我被贬官做九江司马。第二年秋天,在湓浦江郡口送一位朋友,听见江上船中有人在夜间弹琵琶。弦声清脆动听,有京城流行的音乐风味。询问此人的身世,原来是京城长安的歌女,她曾经和穆、曹二位乐师学弹琵琶。后来年纪大了,容颜衰老了,嫁给商人做妻子。于是我叫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她弹完了曲子,脸上表现出忧愁的神色,述说了年轻时欢乐的往事,现在已经衰老,却漂泊沦落在江湖。我离开京城到地方为官已两年,自己觉得安适,这个人的话使我感慨,这天晚上才开始觉得有被贬官的不愉快的意味。因此写成七言歌行,朗诵给她听并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个字,题名为《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秋夜在浔阳江头送别好友,西风吹枫叶荻花瑟瑟飘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走进客人的船舱,举杯要饮酒却无音乐助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醉不成欢将要悲伤地分别,分别时江水茫茫映着明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忽听江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人也不肯动身。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寻声音暗打听弹琵琶是谁?琵琶声停止想说却又迟疑。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移近船只邀请那人来相见,添上酒拨亮船灯重开筵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她才慢慢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扭动轴子拨弄丝弦两三声,未弹成曲调先充满了深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一弦弦叹息加上声声哀思,好像在诉说她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低头不语信手不停地弹奏,弹奏出心中无限的伤心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轻拢慢捻用指尖又抹又挑,首先弹霓裳曲然后弹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急嘈嘈如同暴风骤雨,小弦声细缓好像切切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既嘈嘈又切切错杂成一片,就好像大小珍珠落满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清脆宛转像花下黄莺啼鸣,幽咽冷涩如冰底下的流泉。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流泉冻结好像琵琶断了弦,琵琶弦断声音也渐渐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平静中却流露出幽愁暗恨,这时虽然无声却胜似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忽然又似银瓶爆破水浆迸,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曲弹完拨子从弦心划过,四弦同时发声像撕裂绢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东西船舫静悄悄无人言语,只见江心中一片秋月皎洁。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迟疑地放下拨子插入弦中,整衣起立神态更安详肃静。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她自称本来是京城良家女,老家就在城边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十三岁便学会了弹奏琵琶,名字被排列在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一曲弹罢曾赢得乐师叹服,妆梳起来往往被秋娘嫉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五陵富豪子弟争着赏财物,弹一曲送的红绡不知匹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打拍击节敲碎了钿头银篦,饮酒作乐不惜把罗裙溅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今年欢笑明年依然是欢笑,秋月春风一年年轻易虚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弟弟到外从军阿姨又去世。无情时光使我的容颜衰老。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门前冷落车马越来越稀少,年龄老大只好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商人只看重营利轻视别离,上个月到浮梁做买茶生意。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只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明月照着空船江水又清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深夜忽然梦见少年欢乐事,梦里涕泪纵横洒满了脸面。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我听了琵琶声已经长叹息,又听她这番话更感慨悲戚。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和她同是流落天涯之人,既相逢又何必要曾经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我从去年离开了京城长安,被贬官后到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浔阳这地方荒僻有啥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乐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在湓江附近地势低洼潮湿,黄芦和苦竹围绕住宅丛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里从早到晚能听到什么,只有杜鹃悲啼和猿猴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论春花早开或秋江月夜,往往是把酒解闷自饮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不是这里没有山歌与村笛,而是它嘶哑嘈杂实在难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今夜里听了你弹的琵琶声,像听到仙乐耳目为之一新。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请不要告辞坐下再弹一曲,我为你按曲调写篇《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听了我这些话她站立很久,退步坐下弄弦弹拨得更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凄凄切切不像方才的声音,满座人都忍不住掩面哭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要问在座中谁流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青衫早已湮湿。
【评点】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秋。诗人送人之际,在船上结识了一位弹琵琶的女子,听了几曲琵琶弹奏,产生共鸣,所以写下本诗。元和十年(815年),诗人因得罪权贵,被贬为九江郡司马,心中惆怅之情无处倾诉,于是借诗中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描写,抒发了自己遭贬之后的伤感情怀,同时对朝廷政治的黑暗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全诗篇幅较长,可以分为三部分:开篇到“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第一大部分,写琵琶女的出场;第二大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不幸遭遇;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尾是最后一部分,诗人由琵琶女想到自己,引发共鸣,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全诗第一大部分共十四句,描写琵琶女的出场。琵琶女是在诗人夜晚送客的背景下出现的。琵琶女出场之前,在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劲吹的夜景之下,主客在江边话别。这一部分既有景色描写,又有气氛的渲染。空旷的景色烘托出惨淡的氛围,为离别的忧伤、惆怅更添一分寂寞,让人倍感凄凉。
后八句,诗人对琵琶女的出场进行了正面的描写:就在宾主双方醉不成欢之际,忽然听到了水面上传来的琵琶声。诗歌在这里由诗人与客人话别转向了琵琶声和琵琶女,两个场景之间的转换十分自然。听到传来的问话,琵琶女自然就“琵琶声停”,但“欲语迟”说明琵琶女好像有什么苦衷藏在心中。最后,琵琶女还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里,诗人用巧妙的笔法极其传神地把女子羞答答的形态写了出来,同时也显示出,这位女子历经磨难、饱经风霜。
第二大部分共包括四十八句,先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再叙述她的不幸遭遇。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说尚未演奏曲目只是在调弦试音,琵琶女精湛的技艺便已体现出来。“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是描写她弹奏《霓裳》、《六玄》的过程,既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神态,又表现出了乐曲曲调的悲伤。“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仿佛在通过乐曲倾诉衷肠。这两句给人以怅惘、悲凉之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以下的十四句,是对琵琶乐曲的描写。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音乐视觉化。乐曲的节奏变化在语言的音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琵琶曲调先快后慢,逐渐细弱直至无声,而后又如急风暴雨突然而起,在最后一划中戛然而止。听者的情绪跟随着起伏跌宕的琵琶声,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是对琵琶女神态的描写,借此过渡到“自言”。面对询问,她欲说还休,内心的矛盾在“沉吟”中体现出来。“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接下来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说明她克服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决定一吐为快。
“自言”以下二十二句,是对琵琶女半生遭遇的叙述。诗人以抒情的笔调写来,如泣如诉,扣人心弦。这部分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琵琶演奏互相补充,塑造出一个完整的琵琶女形象。
最后一部分共二十六句。在这里,诗人触景生情,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遭遇,发出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同病相怜之情。“我从去年辞帝京”到“呕哑嘲哳难为听”这十二句是诗人述说自己被贬之后的遭遇。“今夜闻君琵琶语”到“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最后十句,诗人对琵琶女的弹奏表达了衷心的称赞和感谢,并提出再弹一曲的请求,自己则愿意为她作一首诗,名为《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有感于诗人的话,女子再次弹起了琵琶,声音较之前更加愁苦动人。听者都被这乐曲打动,以至于眼泪湿透了青衫。
《琵琶行》以严谨的结构、流畅自然的行文,成为唐代长篇叙事诗中最突出的名篇之一。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玄宗贪恋女色思念美人,登基多年来仍旧寻访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杨家有个美女刚长大成人,娇养在深闺里别人不相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天生丽质怎么能长久埋没,果有一天被选到君王身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回头一笑生出那百媚千娇,六宫嫔妃都显得没有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初春赐予她到华清池洗浴,润滑的泉水洗她细腻肌肤。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侍女扶起她显得娇弱无力,这是刚刚得到君王宠爱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鬓如云面似花头戴金步摇,在温暖的芙蓉帐度过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春夜太短睡到太阳出老高,从此后多情君王不上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承欢陪宴她没有一些空闲,春天她随着游玩夜伴君王。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中有美女不下三千人,三千人的宠爱集于她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金屋里细梳妆恃宠又撒娇,玉楼上宴罢更增醉人风韵。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她姊妹兄弟都享高官厚禄,杨家门庭的光彩真可羡慕。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于是天下的父母改变思想,不重生男只重视生个闺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骊山华清宫高耸直插青云,仙乐悠扬随风飘荡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轻歌曼舞应和着管弦节奏,君王整天迷醉看也看不够。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渔阳叛乱战鼓惊天动地来,惊破寻欢作乐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九重宫殿顿时滚滚起风烟,千乘万骑护着君王西南逃。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君王车驾正走忽然又停止,这时出城向西大约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六军不肯前进君王无奈何,只好把杨贵妃在马前赐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花钿丢弃地上没有人收拾,还有满地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君王掩面悲痛想救救不得,回头看止不住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秋风劲吹扬起漫天的黄土,顺着连云栈道盘曲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眉山下一片荒凉行人少,旌旗没有光彩日色也淡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蜀江水澄碧蜀山林木青青,日日夜夜触动君王相思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行宫里望月全是伤心景色,雨夜里听铃像断肠的悲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战乱平定之后君王返长安,来到美人死处伤感又留恋。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在这马嵬坡下的黄土陇中,不见玉颜只见她的惨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君臣们相顾都泪水湿行衣,东望京都任马由缰缓步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回京后看到池苑依然如旧,太液荷花辉映着未央宫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荷花似面容柳叶像她弯眉,面对此景怎能不叫人垂泪。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熬过了和风吹开桃李之春,又到了冷雨滴落桐叶之秋。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西宫南内长满了衰黄枯草,红叶落满台阶也无人清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梨园弟子头上已生出白发,椒房的女官也都容颜衰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夜晚殿上冷冷清清流萤飞,孤灯燃尽君王还是不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钟鼓迟迟不响秋夜多漫长,面对银河一直看到天大亮。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鸳鸯瓦上铺满寒冷的浓霜,冰凉的翡翠被里有谁同床。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悠悠已经有一年,她的魂灵未曾到君王梦中。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有个临邛道士寓居在京城,他能以精诚招来死者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因为感念君王的一片真情,就叫方士尽力到处去寻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方士穿云拨雾飞奔如闪电,上天入地四面八方找个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上面查天宫下面细看地底,两处茫茫都不见贵妃的面。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仙山,仙山坐落虚无缥缈白云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玲珑楼阁立在五色彩云里,里面尽是温柔婉丽的天仙。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其中有一位仙女名叫太真,雪肤花容和杨贵妃极相像。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轻叩金阙西厢房的玉石门,让小玉转告太真侍女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听说汉家天子的使臣来到,九华帐里贵妃从梦中惊醒。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穿衣服推开枕头慌忙下床,珠门帘和银屏风依次打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她半偏着云髻刚刚地睡醒,花冠不整就急忙走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飞动,还像跳霓裳羽衣舞姿轻盈。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她玉容凄清泪水纵横流淌,就像春天的梨花带着雨珠。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含着无限的深情感谢君王,自分别以后彼此音信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昭阳殿里的恩爱早已断绝,蓬莱宫中的岁月寂寞漫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经常回头下望热闹的人间,看不见长安只见尘雾迷漫。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只有拿当年旧物表达深情,寄将钿合金钗与君王留念。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金钗留下一股钿合留一扇,擘开黄金钗钿合分成两片。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但愿心心相印像钗钿坚固,天上人间总有相见的一天。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临别之时殷勤嘱咐捎话语,话中的誓言只有两人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那年七月七日在长生殿里,夜深人静私订的山盟海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上愿做双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做并生的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也有穷尽的时候,这绵绵的长恨却永无绝期。
【评点】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是元和元年(806年),他出任盩厔县县尉时所作。全诗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主要叙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成功地塑造出两个优美的人物形象,让《长恨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根据白居易友人陈鸿的介绍,这首诗起源于一次出游。元和元年十月,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到仙游寺游玩。期间,有人无意中提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并引发大家的感慨。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以传后世。本诗由此而来。诗题《长恨歌》源于诗歌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这段爱情带来的荒政误国以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感情的坚定不移;“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开篇就借“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交代了唐朝祸乱的原因,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首句提纲挈领,统摄全篇,后面之事皆由此而来。之后诗歌逐步展开,层层叙述:先讲唐玄宗重色,百般求色之后,终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揽入怀中。接着,诗人对杨贵妃的美貌进行刻画,写出她过人的妩媚和在后宫中的得宠。“姊妹弟兄皆列土”,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因杨贵妃而变得权势逼人,不可一世。而得到杨贵妃的唐玄宗,则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以至于“从此君王不早朝”。诗人对此进行了反复地渲染,从而点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整个爱情悲剧的基础,是“长恨”的内因所在。
杨贵妃的死是整出爱情悲剧中的关键情节。第二部分先讲兵变,这正是杨贵妃致死的原因所在。“六军不发”,要求处决杨贵妃,说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这里,诗人用六句话对二人的生离死别进行了描写:“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唐玄宗的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其后,诗人并未直接描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相思之苦,而是抓住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抒发唐玄宗在蜀中的孤独伤心。唐玄宗在回京路上追忆往昔,回宫以后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现实引发他的种种感受,这些都被诗人写入诗中。这些诗句语言委婉含蓄,语调酸恻动人,读来荡气回肠。
在写寻找杨贵妃的这一部分中,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上天入地之后,杨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境中出现,并托物寄词,重申当初与唐玄宗的爱情誓言。这是对玄宗苦苦思念的回应,“长恨”的主题进一步深化。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这出爱情悲剧之悲在这两句中得到了至深的体现。
这首长篇叙事诗,围绕“长恨”这个主题,展开叙事和抒情,中间又穿插着景物描写。多种表达方式融会在一起,描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在诗人的笔下,曲折婉转而又荡气回肠,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长恨歌》无愧为千古绝唱。
卷四·七言乐府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有客人随从主帅出塞返回内地,作《燕歌行》给我看。有感于出征之事,因而和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代战乱多发生东北边境,将士们离家去杀凶残之敌。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男儿有志就愿意驰骋疆场,何况天子还特别加以奖励。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鸣金击鼓浩浩荡荡下榆关,旌旗飘荡连绵直到碣石山。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校尉将紧急文书传过瀚海,单于打猎的篝火映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山川萧条直到边境的尽头,胡兵入侵来势如狂风暴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浴血奋战阵亡有大半,将军帐中美人还欢歌曼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深秋沙漠里野草已经枯黄,孤城近黄昏士兵越来越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将身受国恩竟轻敌误国,战士死战仍难解关山重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长年守边疆征人辛苦劳累,家中妻子念丈夫痛苦流泪。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少妇伫立城南伤心欲断肠,征人在蓟北望乡空自叹息。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战乱形势动荡那里可猜度,边疆除了荒漠无任何东西!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早中晚三时杀气化作阵云,整夜只听到凄寒的刁斗声。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短兵相接刀刃上血滴纷飞,为国献身岂能顾个人功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君不见沙场上争战多残酷,至今人们还怀念李广将军!
【评点】
本诗为边塞诗名篇。诗人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军队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一方面描写战士艰苦行军,英勇杀敌,为国献身,热情赞颂广大战士的爱国精神;一方面描写将军的骄傲轻敌,醉生梦死,不恤士卒,造成战争的惨重伤亡。全诗读来气势磅礴、悲壮动人。燕歌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多写征戍离别相思。“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白日登山眺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哀怨。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离母的胡儿眼泪双双地滴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随从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评点】
“从军行”是古乐府题名。诗人借汉代的事表达对唐玄宗用兵政策的不满,由于怕惹怒皇帝,故加一“古”字在题目前避嫌。全诗记录了从军之苦,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以蒲桃之小和牺牲之大做对比,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思想。
前四句诗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苦闷艰难。一、二句写将士们的日常生活:白天要登到山顶察看有没有举烽火的边警;黄昏又要带战马到河边饮水。三、四两句是对夜晚景致的描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只有狂沙扑面而来;巡夜的打更声和如泣如诉的琵琶声更让人觉得孤寂萧肃。
中间四句着意渲染边陲的艰苦环境。军队驻扎在荒野之处,无城郭相依。雨雪之夜,大雁空鸣,尽显荒凉之景。从“胡雁”两句开始,诗人由“汉兵”转而写“胡儿”,由胡人之事衬托边疆之苦,表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胡地的大雁、孩子尚且感慨落泪,更不用说戍边的“汉兵”了。
文末四句诗,诗人巧借典故讽刺了皇帝的穷兵黩武。在此等恶劣条件下谁又愿意戍边呢?“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则彻底熄灭了将士们返乡回家的念头。《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武帝曾令李广利攻打大宛,在连战受挫的情况下他上书请求班师回朝。武帝震怒,令人关闭玉门关,号令:“军有敢入,斩之!”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明战争无法结束,将士们只能不断拼命作战以求一胜。而“年年战骨埋荒外”却只是赢得区区的蒲桃而已,实在是得不偿失。
全篇一句紧接一句,层层深入,直至结尾方才点出诗眼,彰显出极大的讽喻之力。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乘坐渔船顺流而下观赏春景,两岸桃花夹着古渡落英缤纷。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因喜看红树不知行程有多远,行到青溪尽头忽然遇见行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悄悄走入山口道路曲折幽深,走出山口只见土地平坦无垠。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远望无边彩云绿树连成一片,近看千家小院处处红花绿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樵夫们刚刚传报汉朝的姓名,居民还没有改变秦朝的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这些人都居住在武陵桃花源,他们好像在世外建起的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夜晚月照松下房舍十分幽静,太阳出来便可听到鸡犬叫声。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听有俗客大家惊奇地走出来,争着邀请到家询问故乡消息。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天亮时家家打扫花径把门开,傍晚渔人樵夫沿着水路回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当初因秦时避乱离开了人间,直到做了世外仙人不想回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深山峡谷里谁知道人间事情,世人遥望这里只有缥缈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他们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尘心未尽还是思念着家园。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出洞后想不管隔着多少山水,将来辞家还要来此尽情游玩。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自以为曾来过此地不会迷路,哪知道原来峰壑现今都改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当时只记得入山的道路幽深,沿着青溪几经绕道才到桃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如今春来早遍地都是桃花水。道路难辨桃花仙境哪里找寻。
【评点】
《桃源行》属新乐府辞,题材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桃源行》与《桃花源记》内容大体一致,诗人仍是把桃花源视为安宁富足的理想社会。但在《桃源行》中,诗人更强调桃花源“仙境”、“灵境”的一面,极力突出桃花源的异趣,反映了诗人青年时期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性的向往。
在诗的一开头诗人便以浓艳的色调描绘出一幅“渔舟逐水”的动人画面,对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极尽渲染,尽现出一派迷人的春日风光。在此,绚丽的风景与浓厚的意兴融为一体,缔造出美妙的境界,而事件的发端也蕴藏其中了。在不同的画面之间,诗人巧用一些总括性、过渡性的描写进行转换、连结,并给出线索,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跟随情节的发展而向前迈进。“山口潜行始隈隩”两句,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它通过总括性的描述,令读者想象到渔人舍舟上岸,进入山口,在幽深曲折的山洞中小心隐秘地前行,直到眼前突然开阔,桃源立现的过程。如此一来,读者也仿佛随之进入桃源,被自然地引入下一个画面:桃源的全景。“遥看一处攒云树”两句,由远景写到近景,彩云、绿树、红花、翠竹,相互映衬,趣味盎然,令人浮想联翩。透过画面,读者可感受到一种平和的气氛和蓬勃的生机。随后,读者也仿佛跟着渔人慢慢在这画面中行进,看见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两句,描写出桃源中的人突见外来客的惊讶,以及渔人发现“居人”衣饰显著不同的情景,概括了陶渊明散文中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意。
本诗的中间十二句是整首诗的重点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另启一层意思。之后,诗人点出此为“物外起田园”。随后,诗人就为读者接连描绘了多幅桃源中的景物画面及生活场景。桃源的夜晚一片宁静:月光皎洁,松影暗淡,房舍清幽;桃源的清晨则是一片欢闹:阳光四射,浮云朵朵,鸡鸣狗叫。夜晚之景皆为静态,清晨之景皆取动态,动静两幅画面相映成趣。渔人这个外来客的到来,自然也让桃源中人觉得意外。“惊闻”两句也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但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惊”、“争”、“集”、“竞”、“问”等一系列动词,将桃源中人的神态及心理刻画得生动逼真,体现出他们敦厚质朴、热情好客的性格及对故乡的关心。“平明”两句进一步描绘桃源优美的环境及美好惬意的生活。“扫花开”和“乘水入”,紧紧抓住了桃花源景致的特点。“初因”两句为叙事,追溯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两句,在叙事中加入了韵味悠长的吟叹,使诗情变得跌宕多姿。
诗的最后一层,节奏变快。诗人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渔人走出桃源、怀恋桃源、再寻桃源和峰壑改变、渔人遍寻不见、万分惆怅这诸多内容,一口气写了出来,情、景、事完全交融到一起。诗的末尾四句同开篇相互呼应。开篇是渔人不小心迷路而偶然从迷中进入,结尾则是有心不迷却反而无法进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春来遍是桃花水”一句,落笔缥缈,意境迷蒙,给人留下深远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本诗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来拓展诗的意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这一特点在早期作品中的体现。另外,整首诗笔法多姿,从容典雅,洒脱自如,颇受后人赞誉。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啊,啊呀,山势多么高多么险!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古代的蜀王蚕丛和鱼凫,开国的年代何其遥远!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从那以后经历四万八千年,一直与秦地隔绝不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西面当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飞鸟才可横渡到峨眉山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可怜地崩山塌壮士被压死,然后才有天梯石栈互相勾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有六龙日车绕弯的高峰,下有漩流滔滔曲折的大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善飞的黄鹤尚且不能飞过,猿猱擅登山也忧愁难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山是何等的迂回曲折?百步之内要绕岩峦转九转。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屏住呼吸似可伸手摸星辰,用手抚摸胸口坐下发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请问你西游何时才能回还?恐怕是山高路险不可登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见悲鸟在古树上哀声叫,雄飞雌随在树林中间往还。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又听到杜鹃鸟在月夜啼鸣,哀切的叫声回荡愁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叫人听了红颜也要凋残。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山峰连山峰离天不满一尺,枯松倒挂倚靠着悬崖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急流和瀑布争着奔泻喧响,撞崖转石如同万山响惊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竟是这样艰险,你这远道之人为何还要上山来!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的山势高大而且险峻,一个人守关,万人也别想打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守关人如果不是亲近可靠,就会变成为害人的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防备毒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它们磨快牙齿吸人血,这些豺狼凶残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城虽说是个快乐地方,还是不如早早回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我转身西望禁不住仰天长叹!
【评点】
本诗是一首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李白豪放、奇丽的诗风,大概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写。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按照从古至今、从秦入蜀的顺序来展示蜀地山水的特色,突出蜀道的险峻难行。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开篇咏叹,并用一系列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点明蜀道难的主题,奠定了全诗豪放的基调。秦、蜀两地自古便被高山所阻隔,从秦到蜀,第一个阻碍便是太白峰,而似乎只有飞得高的鸟儿才能从其低缺处飞过去。“地崩”句中引用了一个传说:秦惠王将五个美女嫁到蜀地,蜀国派五个大力士去迎接。到梓潼时,一条大蛇突然出现,并钻入山洞中。五个大力士拽住蛇尾巴想将它拽出来,结果却将山拽塌了。所有人都被压死在山下。于是,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这里,诗人引经据典、并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声情并茂地书写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部分写了山的高险和路的艰难。诗人先用神话传说引入主题,又用黄鹤难越、猿猱愁攀来巧妙衬托山的高险。青泥岭是唐时进入蜀地的重要通道,诗人夸大山势的险峻和山峰的萦回,又衬托了行进的艰难。到这里,蜀道难似乎已经被写到了极致。但之后,诗人又宕开一笔,用充满悲情的“问君”一句引发出旅愁,将一片充满悲凉古木和凄清鸟鸣的景象呈现到了读者面前。诗人借景物抒发愁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观,对衬托蜀道难起到了有力的渲染作用。
第三部分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诗人先写山川的险峻,再由静而动地写飞流、山石等令人惊恐的场面。接着这种氛围,诗人挥笔指向要塞剑阁,从对剑阁险要的慨叹中,写到了对政治的分析。诗人反复咏叹的写法给人强烈的震撼,令人动容。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杯美酒每斗价值十千,玉盘珍肴一桌需要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盛宴停杯放筷不能下咽,拔剑欲舞四顾心中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黄河坚冰堵塞河川,要攀太行大雪铺满山峦。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吕尚磻溪垂钓待拜相,想伊尹梦中乘船过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艰难啊!行路艰难!岔道多啊,今后怎么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有一天乘长风破万浪,渡过苍茫大海高扬风帆!
【评点】
这是李白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从内容判断,应该是在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离开长安时写的。“行路难”喻指世道艰难,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受挫的激愤之情。但是,身处逆境的诗人仍然保有乐观豁达的本性,洒脱豪迈的气概。同时,诗人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依然期盼能有机会大展宏图。
本诗的前四句写友人与诗人友谊深厚,为诗人的遭遇感到惋惜,设宴为诗人送行的情形。这里,诗人首先用“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来表现宴会现场的豪华和盛大,但是这并不能使诗人感到些许快慰。诗人巧妙地通过“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两个细节,形象地表现出内心的苦闷、茫然和激愤。
下面四句由上文的“心茫然”而来。诗人想到自己将要踏上征程,开始写“行路难”。“冰塞川”、“雪满山”用比兴的手法,暗示了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诗人心存“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高远之志,想如历史上的管仲、诸葛亮等英杰那样大展宏图,却得不到重用,反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不得不离开朝廷,离开长安,这不正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吗?接下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诗人正值茫然时,突然想到吕尚和伊尹这两位曾经在仕途上遇到困难最后又得到重用的人:吕尚九十岁的时候在磻溪钓鱼,遇到周文王;伊尹在受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的运用,正是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接下来,诗人通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个短句,对自己所走的坎坷的人生路进行感叹,抒发自己进退两难,左右为难的心情。虽然吕尚和伊尹的遭遇让诗人增添了信心,但反观现实,他还是觉得前路难走。所以,诗人遥想自己的茫茫前程,不禁感叹道:“多歧路,今安在”。前方的道路崎岖坎坷,究竟该怎么走呢?顺畅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呢?诗人心中再次充满苦闷无助的情绪。
不过,诗人还是坚强而充满自信的。所以他在离别之时,是不会把自己对前途的担忧写在脸上的。所以,他最终还是摆脱了苦闷,凭借自身开朗、坚强的性格,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绝唱。而且他深信:只要持之以恒,他的理想终会实现。这二句使全诗的境界豁然开朗。其中,“长风破浪”象征诗人的壮志、理想;“会有时”则显示出诗人坚信自己的理想终会实现。通过此句,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诗人坚定的信念。最后“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意境雄浑壮阔,写出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
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时而看似气馁,时而雄心满怀。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写法,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的黑暗,诉说了自己远大理想受阻的无奈,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强烈气愤、苦闷。同时,诗人也把自己坚强的性格、执著的信念、对未来的憧憬等等展示了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看,这首诗和鲍照的《拟行路难》颇为相似,都是抒发对黑暗的封建统治摧残人才、压迫人才的不满。但不同的是,这首诗还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执著和追求,表现出一种永不放弃理想的豪情,这一点是鲍诗所不能比的。所以,和鲍诗相比,李白的这首诗显然创造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相思
李白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长相思,摧心肝。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评点】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题意取自《古诗》:“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李白的《长相思》共两首,内容、形式、意境都各有不同,但这两首诗都深刻表现了离人的相思之苦。蘅塘退士将这两首诗先后收入《唐诗三百首》。
第一首,诗人通过描写景色,渲染气氛,突出表现因阻隔重重梦魂也难以到达的刻骨相思之苦。前人认为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怀念远方之人的相思之苦,这个人可能是他的妻子。现代著名词学家苏仲翔则认为本诗是李白被谗言陷害,出长安后所作,意在抒写失意的苦闷。
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奢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十分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评点】
《长相思》的第二首白描了思妇弹琴寄意、借曲传情、流泪断肠、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现了思妇对出征爱人的深情怀念。
全诗以春花起兴。头两句只有十四个字,却意境无穷:日色将尽,花朵中仿佛蒸腾着缕缕幽烟。黄昏过后,晚月升起,女主人公对月凝思,心绪不平,难以入睡。
三、四句对仗工整,用琴瑟的声音表达相思之情。“赵瑟”与“蜀琴”相对,古代赵国妇女善于鼓瑟,故称瑟为赵瑟;蜀中有桐木适宜做琴,故称琴为蜀琴。据传,司马相如曾用蜀琴挑逗卓文君。“凤凰柱”与“鸳鸯弦”相对,因为凤凰和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的,是男女爱情的象征。这两句暗示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
五、六句续写上文,写女主人公想将满心的相思寄托在婉转的曲子中,由春风带给远方的爱人。但她不知道春风能否带去她的情意,于是发出“忆君迢迢隔青天”的感叹。而她昔日那对顾盼生辉的“横波目”也变成了今日的“流泪泉”,说明两个人分开后女主人公经常暗自哭泣。
结尾两句中,女主人公娇憨地说:“如果你不信我为你思断肝肠,那等你回来看看我镜子中的憔悴容颜就知道了。”其天真、顽皮的样子被诗人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本诗弄琴托情,望月起思,缠绵动人,和“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不见黄河的水流从天上来,滚滚流向大海不再回还。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不见面对高堂明镜悲伤白发,早晨如青丝晚上变得雪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时应当尽情欢乐,不要让酒杯空着对明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老天给我们才能定有用,千金散花尽还能再回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杀牛烹羊暂且欢乐快活,应该一饮就喝它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岑夫子啊,丹丘生,请喝酒,莫要停下来。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让我为你们唱支歌,请你们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山珍海味如何值得珍贵,只愿意长醉永不再清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自古以来圣贤都冷清寂寞,只有饮酒的高士留下美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陈王曹植过去设宴平乐宫,豪饮千杯玩得特别的欢心。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主人怎么能够说你的钱少,只管买酒来咱们一起痛喝。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什么五花良马千金的狐裘,快叫孩子拿出去换取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和你们一同消除万古忧愁。
【评点】
《将进酒》题目的意思为“劝酒歌”,是汉乐府短箫饶歌旧题,多数写的是饮酒高歌之事,李白在此借古题“填之以申己意”。这首诗旧说是李白遭到诽谤离开长安后写的,时间大概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后经今人考证,应该是开元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当时李白正和友人岑勋在嵩山颍阳隐居的好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经常登山宴饮。借助酒兴和诗意,李白以奔放的激情表现了自己蔑视世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昂气概和对“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坚定信念。
本诗以颇有气势的排比句开始。上句写大河的来势不可阻挡,去势不可回转。一来一回,有强烈的反复咏叹的味道。下句悲叹人生短促,但诗人在写法上别出心裁,用一句“高堂明镜悲白发”勾勒出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从而感叹时光易逝。另外,诗人将从年少到年老的人生过程比喻成“朝”“暮”之间的事,以此感叹人生的短暂。上句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夸张,而下句则从时间的角度进行夸张。纵观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又有反衬。具体而言,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匆匆易逝,此为比意;以黄河的永恒奔腾衬托人生命的脆弱,此为反衬。从写作笔法上看,这个开篇虽悲壮,却具有震慑心魄的艺术力量。
但下面两句却一转悲凉的情调,变得欢快起来:从“人生得意”到“杯莫停”,诗人的情绪渐渐高昂起来,诗情逐渐变得豪放洒脱。诗人认为应该尽情欢乐,生命才没有遗憾。而行乐必须有酒。该句的“金樽”、“对月”虽没有直接写酒,却将饮酒诗意化。虽然没有写如何痛饮,但“莫使金樽空对月”中的双重否定词,却使诗意更浓。从“人生得意须尽欢”一句,读者可以看出,诗人似乎主张及时行乐,但这并不代表诗人主张沉沦,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诗透出了诗人乐观、自信的品格。接下来,诗人描写了一场盛大的宴席。大家都整头地“烹羊宰牛”,非要喝个“三百杯”才罢休。而下面“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一组短句,让人如闻诗人劝酒高声的同时,也使诗歌的节奏起了变化,生动别致。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描写了酒逢知己之时,诗人要对友人高歌的情形。之后的八句就是诗人的歌中内容。在诗人看来,“钟鼓馔玉何足贵”,他还想“但愿长醉不复醒”。到此,诗人开始酒后吐真言,情绪也从豪放转到激愤。下面两句好像诗人在进行自我安慰,其实是通过说古人“寂寞”来说自身的“寂寞”。所以,他宁愿长醉不醒。接下来,诗人将“陈王”曹植作为“留其名”的“饮者”代表。虽然曹植的例子看似和政治无关,但其实包含着诗人内心因政治上受挫而产生的沉重忧愤。
刚刚袒露完心情,诗人又开始说酒,并且越来越狂妄,不仅要慷慨地散尽“千金”,甚至还要用“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且“呼儿”的语气十分之大。这里,诗人“不可一世”的情态,不仅表现出了他的“醉意”,也让读者看到了他真率的个性及与友人深厚的友情。之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意犹未尽的诗情中又凸现诗人情感的奔流激荡。
本诗堪称千古佳作,起伏跌宕,非大手笔无法成就。
哀王孙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长安城头聚集着一群白头乌,深夜里在延秋门上飞窜号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忽然又去啄食高门大户人家,屋里大官慌忙逃跑躲避强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皇帝逃命打断金鞭累死九马,子孙们被抛弃不能一起上路。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腰里藏着祖传的宝玉青珊瑚,可怜的王孙们躲在路边啼哭!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询问他们不敢说出真名实姓,只说因为穷苦情愿当个奴仆。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一百多天来在荆棘丛中奔走,身上竟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高皇帝的子孙个个面如龙颜,龙种与一般人比较自然特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叛军盘踞京都龙种流落旷野,但愿王孙们要善保尊贵身躯。
不敢长语监郊衢,且为王孙立斯须。路上不敢久停和你们多说话,只能站一会儿悄悄地说几句: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昨夜里东风吹来血腥的气味,胡人的骆驼充满了长安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北方的健儿个个都是好身手,从前多英勇今日却这般迟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我私下里听说天子已经传位,新皇圣德已经使南单于臣服。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他们刺面宣誓要为皇帝雪耻,千万别漏出消息被他人围堵!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可怜的王孙们要小心别疏忽,要相信五陵的旺气永存千古。
【评点】
本诗是哀念战乱中王孙的纪事诗。安史之乱中,玄宗逃蜀,长安大乱。安禄山部属杀戮宗室皇族百余人,王孙们隐匿逃窜,十分狼狈。诗人耳闻目睹这些悲惨情景,写诗反映了当时的史实,对王孙的不幸命运表示同情和悲伤,同时安慰他们各自保重,家国复兴指日可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心愿。
全诗用语古朴,气势恢弘。明王嗣《杜臆》评价道:“通篇哀痛顾惜,潦倒淋漓,似乱似整,断而复续,无一懈语,无一死字,真下笔有神。”全诗情真意切,荡人胸怀。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少陵野老忍不住低声哭泣,春日偷偷走在曲江弯曲处。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江两岸宫殿紧紧锁着朱门,细柳新蒲柔嫩是为谁吐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回忆当年天子游猎到南苑,苑中的万物增添多少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昭阳殿里宠爱的第一美人,和君王同车侍候在君王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车前有俊美宫女手拿弓箭,雪白骏马装配黄色金嚼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翻身向高空一箭仰射云中,弓弦响两只飞鸟应声下坠。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明亮眼珠白玉齿现在何处?已变成血污游魂回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渭水东流剑阁西去相隔远,死者生者永隔绝毫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人生有情怎抑制满腔热泪,江水江花还如故永无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到黄昏胡骑乱窜满城尘土,我本想去城南却走向城北。
【评点】
本诗是至德二年(757年)春,杜甫受困于沦陷的长安时所作。当时,杜甫来到曲江池边,想起此地昔日的繁华,内心十分痛苦。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哀江头》。这首诗是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感喟之作,是李唐王朝从盛世走向衰微的挽歌。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十分有名的游览胜地,尤其到了春天,奇花异卉争芳斗艳,车马人流络绎不绝,十分繁荣。但如今,“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第一句有如下几层意思:一说行人少,二说诗人哭,三说诗人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第二句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而是要“潜行”。这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也反映了诗人忧郁沉痛的心情。“曲”字的重复运用,更增添了愁肠百结之感。“江头”两句写的是诗人在曲江见到的景象,今昔对比之意十分明显。一个“锁”字更是将过去的繁华与当今的萧条放在了一起,对比鲜明,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极具匠心。而“为谁绿”三字将话头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凄凉。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开始描写极其繁华的热闹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是总写。“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达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们经常前去游赏。“昭阳”以下六句是对玄宗与杨贵妃游苑情景的具体描写。“昭阳殿”是汉成帝时的宫殿,这里代指玄宗的后宫。“第一人”指的是最受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同辇随君”是用班婕妤的典故,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玄宗却做到了;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诗人言下之意,是暗讽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
接着,诗人又通过“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一身戎装,骑着有黄金勒口的白马,翻身仰射高空比翼双飞的鸟儿,博得了杨贵妃嫣然“一笑”。联想到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难看出这“一笑”之中蕴涵的讽刺之意。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所生发的感慨。“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结果。“明眸皓齿”与“一笑正坠双飞翼”中的“笑”字相照应,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今何在”三字与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相照应,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写的是杨贵妃遭变横死一事。从前在芙蓉苑里同射比翼鸟,如今却在马嵬坡前生离死别,诗人将李杨二人昔日佚乐无度与今朝大祸临头的残酷现实做对比,令人惊心动魄。
“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直承上两句而来,总括全篇,是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人生”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难掩泪水;大自然却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亘古如此。这两句以无情反衬有情,却更显出情深。“黄昏”句写叛军横行,扬起了满天灰尘,将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与开头的“吞声哭”、“潜行”遥相呼应。这句从字面上看,是说诗人于慌乱中想回到城南的住所,却认错了方向,走向了城北;实际上却是说,诗人明知家住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肃宗的灵武之师。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以及无可奈何的心情。
全诗感情深沉复杂,诗人以乐景写哀情,以过去写如今,以鲜明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恸。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车隆隆响,战马萧萧叫,出征兵士各把弓箭挎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爹娘妻子儿女跟着来送行,尘土飞扬迷漫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亲人扯衣跺脚拦着路痛哭,哭声悲惨一直冲上九重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道旁过路者询问出征行人,行人只说官府征兵特别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有的十五就去北方守黄河,年到四十又去河西搞军垦。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去时年少里长给他包头巾,归来头白又要征调去边境。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边疆争战战士流血如海水,皇帝要开拓疆土不肯罢兵。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你还没听说华山以东的二百多个州,千万村落全长满野草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纵使有健壮妇女犁田锄地,可田里禾苗长得杂乱稀疏。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何况秦地兵丁耐苦又能战,被驱使就和那鸡犬无差异。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你老人家问起了这些情况,服役人怎敢申诉心中怨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比如就像今年冬寒季节里,关西兵卒还在征战不休息。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县官衙役急迫地索要税租,无人耕田租税银钱从哪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早知生个男孩是招灾受害,还不如生个女孩安心自在;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女还能嫁给近邻有所靠,生男要当兵打仗埋没荒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你还没看见,那青海湖边,自古以来磷磷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新鬼喊冤旧鬼聚在一起哭,阴天下雨哀号凄惨声啾啾。
【评点】
《兵车行》是杜诗中的名篇,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当时,唐朝频繁对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发动战争。连年的战争,既让边疆的少数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也让中原地区人民吃尽了苦头。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这段记载可以说就是《兵车行》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满腔的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征战和杀戮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体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行”是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描绘了士兵的家属送儿子、丈夫或父亲出征时的悲惨情景:战车隆隆作响,战马萧萧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准备开赴前线。车马人流的嘈杂脚步引得到处尘土飞扬,就连近在咫尺、横跨渭水的大桥也辨识不清。士兵的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妻儿,在这滚滚尘土中一边呼喊,一边追逐着即将远征的儿子、丈夫、父亲,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哭声汇成震天巨响回荡在云际天边。可以想见,被抓壮丁的人必定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现在他被抓走充军了,只有年迈的父母、柔弱的妻子、懵懂的儿女留在家中,一家人的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面对如此的家庭巨变,怎能不“耶娘妻子走相送”呢?一个“走”字,看似平淡,却包含了多么深的亲情啊!通过诗人的描写,读者仿佛看到老百姓们在灰尘弥漫的车马人流中追逐着征夫跑的样子,又仿佛听到他们哭天喊地、撕心裂肺、震耳欲聋的哀号。“牵衣顿足拦道哭”,七个字中竟用了四个动词“牵”“顿”“拦”“哭”,把家人不愿让征人上路,却又无法阻拦的无奈、悲伤、绝望等情绪刻画了出来。这样一幅悲情深重的送行图,在诗人的描绘下,更是悲上愈悲,愁上加愁。
“道旁过者问行人”后的十四句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通过设问的手法,以“道旁过者”指自己,借“行人”之口道出了征夫从军后农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诗人真真切切地见识了农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也确确实实地听到了老百姓的悲诉。诗人如此写,使读者也仿佛看到、听到了诗人所看到、听到的一切。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农村败落的原因,征夫们回答说朝廷征兵太频繁了。但他们行色匆匆,也不敢多说话,有怨言只能咽在肚子里。“点行频”,意思是说根据丁籍征发差役的事情十分频繁,这是整首诗的“诗眼”,揭示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无辜牺牲以及农田荒芜的根本原因。
接着,诗人以一个老兵为例,集中而具体地陈述“点行频”的后果,从而点出“武皇开边”以来,人民饱受的征战之苦。这里采用了汉乐府中常用的对话形式。“武皇”,即汉武帝,这里喻指唐玄宗。诗人以汉喻唐,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由此可见,诗人心中已迸发出激烈的抗议,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写到这里,诗人又将笔锋一转,开辟出新的诗境: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将视角从流血成河的边庭转到广阔的内地,描绘了国内因连年征战而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的景象。“汉家”,喻指唐朝。“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二百一十七州,诗中实际指的是关中以外的所有地区。“秦兵”,指被征调的陕西一带的兵丁。据说这里的兵丁比较耐战,因而不断被朝廷征调。而被征调去作战的人就像被驱使的鸡犬一般。
“长者虽有问”以后十四句为第三节。在这一节中,诗人又将全诗的意境推进了一层。“长者”二句写的是统治者强加给征夫们的巨大精神桎梏。但是苦难是压不住的,于是便有了下句中的诉苦之词。从敢怒不敢言到最终说出来,一阖一开,写出了征夫难言的苦衷和恐惧的心理。“未休关西卒”,可见前线仍在用兵。而“未休关西卒”又是“武皇开边意未已”所致。“租税从何出”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兵戈未止,耕夫全都出征了,田地一片荒芜,租税从何而出呢?这样层层推进,将导致残酷的社会现实的原因书写得越来越清晰深刻。紧接着,诗人不禁感叹道: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则难逃战死沙场的噩运。在中国这样一个“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家能出现这样的言论,足见社会现实的严酷。这种违背一般常理的心态,进一步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这首诗结尾描绘的是当时边疆长期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遍地白骨无人收掩,阴风惨惨,哭声凄凄。这样悲惨的场面,着实叫人心寒。在这几句中,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战死沙场的事实相联系,更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