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繁忙的张涛只是寄钱、寄礼物回家,逢年过节,大包小包地寄回去。父亲多少次打电话说想去城里看看他们,看看孙子,他总是推托着你腿脚不方便,你又没出过远门,等过年我就回去了……知道父亲病重,生命垂危的时候,他回想着自己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他回想着自己十几年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他看着父亲把他寄回去的钱全存下来的存折,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毕淑敏在她的文章《孝心无价》中这样写到: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等到父母撒手人寰的那一刻,你才真正明白尽孝已成了再也无法实现的奢望,尽孝已成了心中无法释怀的永久的眷恋,尽孝,便折磨着每一个没能为父母尽孝的孩子的心灵,日日夜夜,不得安睡。趁着父母还健在,尽孝要趁早。或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一顿家常便饭,一个关怀的眼神,一盆暖暖的洗脚水……在孝的天平上,没有高低贵贱。
其实不止关乎亲情,关乎友情、爱情……我们总是喜欢去追寻看不到的感情,却学不会珍惜身边的那份真情,总认为得不到才是最好的,殊不知身边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的那样: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古人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生,最宝贵的不是物质,是美好的时光,是陪在你身边的那个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真正懂得去珍惜。
6.放下名利的缰锁,找回迷失的自我
忙碌与对名利的追逐会使人迷失自我,忘记人心的本质,忘记生命的意义,使人丧失了生命中最纯真美好的情感。是时候了,放下这些令人迷惘的事物,放下这个世间的喧嚣与浮华,放下那颗追逐名与利的心,找回最真实的自己。
佛曰,名利是束缚世人的枷锁,使人的心灵世界无法自在超脱。在喧喧嚷嚷的尘世中,我们心灵上的某些最宝贵的东西似乎早已丢失,或许它们早已被遗失在了纷纷攘攘的世俗喧嚣之中,若想找回它,就要舍得放下,放下那颗追求名与利的心,放下尘世的碌碌无为,放下那份躁动不安,还原那颗最美好最纯真的善心、真心。
在佛家的眼里,大千世界不过是镜花水月,名利尽是衣冠冢,舍去自得逍遥中。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在大自然中,本来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是一走进闹市区,我们原本悠闲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或许身边的人只是不小心踩了一下你的脚,或许只是某个大妈买的菜碰到了你的白衬衫。尽管他们已经道歉,可是或许是那嘈杂的环境下,污浊的空气让你失去了原本的优雅,又或许肇事者对这样的事情习以为常,道歉不是那么诚恳,于是,你爆发了,可是对方也是不依不饶,于是一场骂仗就开始了。在别人鄙视的目光中,你觉得自己太委屈了……这时,先前的轻松心情顷刻间烟消云散。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一位大文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可是到了陶渊明的时代,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恶势力相互勾结。年轻时候的陶渊明也是奋发读书,立志要“大济苍生”。可是,黑暗的政治现实使他心灰意冷,几次出世为官,一次又一次令他感到了官场的腐败、朝廷的贪奢淫逸。最后一次,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出任彭泽县县令。
可是当时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叫刘云,是一个有名的大贪官,为人奸诈凶狠。每年两次借着巡视的机会向各个地方县索取贿赂。每离开一个地方必定是满载而归,若敢不从,便栽赃陷害,四处刁难。县吏劝说陶渊明要穿上官服,系上冠带准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刘云。
陶渊明仰天长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我不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辞职归乡,从此隐居南山。躬耕为生,再也没有出山为官。
隐居南山之后的陶渊明,以种地为生,农闲的时候便饮酒作诗。可是,毕竟是书生,他的地种得并不怎么样,家中常常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酒也是常常没钱去买。邻里都知道这个大文豪的品性,经常邀请他去喝酒,他也丝毫不推辞,有酒便喝,常常醉倒在别人家里。
隐居生活是艰苦的,吃,即使是粗茶淡饭也经常不够填饱肚子;住,是茅草坯房,一到下雨天便不能遮风挡雨:穿,也常常衣衫褴褛,冬天的时候更是不避风寒。可是这一切,对于陶渊明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重要的是他坚守了自己的立场,坚守了自己的人格和气节。他坚定自己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
他虽然放弃了荣华富贵、衣食不愁的官宦生活,可是收获了心灵的宁静。他的隐居生活是那么惬意和自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试想,如果他没有崇高的气节,没有宁静的心灵,那文坛上必然会少了那些清新脱俗、情趣盎然的田园诗,文学史上也少了这么一位修身养性的文人典范。
然而,时下,还有几个人愿意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有几个人能找着迷失在滚滚名利场的自我。有的人成天名利缠身,何有自我?自我在哪里?迷失的自我又何处去寻找?我们就是这样常常追逐着快乐,却总放不下自己心中的欲望。其实,寻找迷失的自我、迷失的快乐是简单的。难道不该以有一个健康的躯体而快乐,有一份安稳的工作而知足,有一个温暖的家庭而幸福吗?快乐是一种心情,一种顿悟之后的豁然开朗,一种重负顿释之后的轻松如意,一种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更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与智慧。它就在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生活里。
人生苦短,岁月易老。欲望太多,生命该如何承受重负,人生又怎能获得快乐呢?因此,在人生的旅途,追求一种淡泊心境,坦然面对生命给你的赐予,包括所有的磨难和不公,用平和淡定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现实中的一切。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无需虚伪,无需逢迎,无需圆满。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懂得放下的人,事情再多,只捡最重要的完成;懂得放下的人,绝不会为了金钱、名利、荣誉这样的身外事物,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还有快乐。
7.放纵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欲得心地唯善无恶,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当心灵趋于平静时,精神便是永恒!把欲望降到最低点,把理性升华到最高点,你会感受到:平安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要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节制,而是要懂得掌握一个“度”。在佛家看来,凡事都要有个限度和分寸,过了那个限度和分寸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自由人性和放纵自我之间只是一步之隔、一念之差。忧忿过度会导致对现实不满,进而伤害他人,损害社会公德;乐极生悲,无限制地“享受生活”,就会堕落。
弘一法师说:“不可一切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要有所克制。”其实,不要认为自己条件很好就可以任意地放纵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的,有时付出的代价是金钱买不回来的。不要认为自己青春靓丽就可以肆意地挥霍青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宝贵的,有限的,三五年的时间,岁月就悄悄爬上你的额头。不要认为偶尔做点坏事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做得多了就变成了习惯。而这恶习,就像墙上的钉子,即使拔出来,也永远留了一块伤疤。
不要轻易放纵自己,就是要学会自我约束。在佛家看来,“随心所欲不逾矩”才是最完美的状态。每天抵抗一个诱惑,时间长了,自律便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态度。人格和智慧也会因此变得更完美。一个面对诱惑却能自制的人,肯定会有成熟的思想,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约束自己。这种自律的习惯对于个人的学业和事业来讲,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强自律有助于磨砺心志,有助于良好品性的形成,使人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