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感恩担当责任
5792300000025

第25章 感恩做人,负责做事—雕塑完美的职业形象 (2)

李灵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郑州街头收书的时候,许多送书给她的人都没有留下名字,这让她一直觉得很遗憾。后来,她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只要有人给学校捐款捐物,不管捐多少,她一律记在本子上。她说,要把本子保管好,可能再过几年孩子们都不知道这些事情了,但要给每一批学生都讲讲爱心的故事,让他们都记住,并且变成学习的动力。李灵经常翻看这个小本子。有空的时候,她会一一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向每一个帮助她的人说声“谢谢”。对那些捐助力度大的人,她更愿意登门拜访。

一个叫陈万春的老人一次捐赠2万元。老人家在河南新密,离淮阳有半天的车程。李灵选择一个周末,带上两个学生和一些土特产,坐车跑到新密看望陈万春。让李灵感动的是,老人的住房条件一般,看上去只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干部,但他对自己的情况避而不谈,而是详细询问学校的情况,给李灵出谋划策,最后还对她说:“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步步提高,将来回报社会。”

每收到一笔捐款,李灵都会主动询问捐赠人钱想怎么用。一个在外地打工的人每个月给学校捐200元钱,李灵在电话里和他商议好,用这笔钱批发桶装水,解决孩子们喝水的问题。后来捐款人给李灵发来一条短信:“你念念不忘别人的恩惠,心中常怀感激之情,足以为人师表、学生楷模。”

对于社会所给的帮助,李灵心存感激,她将这种感激更多体现在她的办学上。只有对学生更好,这样才能对得住那么多热心帮她的人。

淮阳人多地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由老两口带孙子孙女的家庭很多。留守的劳力少,一到割麦和收玉米等农忙季节,有的人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只能把孩子“全托”给学校。在李灵的希望小学,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设了食堂,学生能在那里吃午饭。所谓的“食堂”,就是在学校的一角支起一口做菜的大锅,边上砌一座蒸馒头用的灶台。

课间,李灵到“食堂”查看饭菜,大锅里正炖着土豆鸡块。她拿起长柄勺子,轻轻一抄,舀起满满一勺土豆,里面夹杂着几块鸡肉。“天天要有荤菜”,这是李灵给食堂下的“硬指标”。

按规定,在学校吃饭的学生一顿要交一块钱。“四五年级的孩子,一顿能吃三四个馒头,一块钱根本不够。”尽管如此,李灵还是让食堂尽量把伙食办得好一点,除了馒头,还有包子、蒸红薯和土豆炖鸡块。每周,孩子们还能吃上一次煮鸡蛋和油炸丸子。“要是有小孩说没吃饱,一定要再做一份。”李灵对食堂师傅说。

每天放学,把学生挨个送回家。有一天下大雪,路上积雪没膝。等他们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到家,天已经黑透了。“回家脱下鞋,里面都是水。”这一切,家长们看在眼里。有些家长把3岁大的孩子都送来了,学校成了他们眼里的托儿所。学前班上还备了不少换洗衣服,其中有捐来的,也有李灵买来的。孩子衣服弄脏了,老师随时给换上干净的。

每次去20里外的县城,李灵有空总要到一些城里的学校看看。有的学校不让进,她就站在门口看,“要缩小差距,提高水平,就要学习人家的优点来补充自己”。许湾乡30多所学校,李灵的小学每年在统考中都是前五名。

秉持爱心,在偏僻乡村营造留守儿童的天堂;执著办学,用一杆旧秤收购“精神食粮”。用柔韧的肩膀,扛起爱心凝成的责任,筑起乡村民办教育的新希望。她的精神,在中原大地流淌,在神州上空回荡。“最美乡村女校长”,她当之无愧。

她把社会对她的厚爱和帮助牢记心头,用更扎实的态度来办好学校,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感恩和负责态度,让我们更加佩服这位乡村女校长。

外界的纷至沓来的捐助与乡亲们质朴的称赞,让李灵略显忐忑,于是便有了记录每一位资助者联系方式的小本子。每逢节日,李灵用心给每一位资助者发出的问候信息,传递着她的“感恩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欢呼和赞誉声,她没有在摄像机和镁光灯前迷失自我,因为她知道:“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只是一阵风,当别人渐渐淡忘你的时候,你还要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于是,她对学生更好了,更加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因为她“要对得住那么多热心帮助自己的人”。而李灵所经营的这所乡村小学,因为她的负责,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其实,无论我们在何种岗位,都应该学习李灵,学习她的感恩情怀,以及对待事业的负责态度。如此,我们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成就自己的人生。

窦铁成:怀有感恩之心,做好本职工作

紧张的施工现场中,一个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黑瘦身影分外忙碌。他一会儿拿着图纸,用手提电脑测量参数;一会儿给年轻的工人们讲解技术操作的关键点;一会儿又提着工具箱手脚麻利地爬上了轨道车……

这就是在铁路一线奋斗了近30年的中国中铁一局的铁路工人——窦铁成。从自学成才到技术创新,从技术超群到无私奉献。窦铁成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企业的认真负责,使他在力求做一个好工人的同时,也成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金牌工人”。

1979年12月,窦铁成带着全家人的希望,背着行囊从蒲城老家乘上中铁一局的解放卡车转渭南到华县做了一名普通电力工人。因为比同去人年龄大、底子差,自然窦铁成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他放弃了周末回家、农忙回家的时间,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窦铁成都在全力以赴地学习中。

在长达30年的自学历程中,具有年代特色的60多本日记、100余万字,记下了窦铁成点点滴滴的奋斗历程。令人震惊的是,后来他根据这些工作笔记和经验积累,自编的《变电所施工工艺》、《牵引变电试验规程》两本书,因其具备先进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而被广泛推广、使用。

回想起近30年的奋斗历程,窦铁成掩饰不住自己对企业的感激之情:“没有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没有企业给我的平台与机会,就没有我的今天。人生很短,如果不在社会上留点什么,就会愧于人生。随着科技发展,我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自1997年以来,窦铁成担任电务公司供电分公司供电部部长,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主动把所学知识和技能无私传授给公司的新工和大中专学生,注重培养年轻人。1990年以后,窦铁成举办电力、变配电技能知识讲座260余课时,培训300多人次。

曾有公司以更好的待遇试图“挖走”窦铁成,一开始窦铁成也曾有过动摇,但看到企业如此重视、培养自己,他选择了婉言谢绝。他常说:“在国人面前,我们代表中铁一局工人,在国外人面前,我们代表中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