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七分养三分治文化养生经
5792500000032

第32章 汉字中的健康与疾病

所谓养生,简而言之就是,保持健康、防治疾病。在汉字文化的源远长河里,“健”、“康”、“疾”、“病”都有着它们自己的本源与历史,而且与人类息息相关。

“性”“命”乃根本

左部为“心”,右部为“生”,从心,生声;心生,即活着的心,对人而言,身体想存活,当然要有活着的心,于是人的心理活动就形成了人的“性”,包括情绪、情感、意识、思想、智慧、记忆等,其相对固定的形式便是性格、性情。故“性”之本义为人的本性。

“命”既是会意,又是形声,从口、从令。命者,人聚集以听从口令也。

虽然“性命”的顺序是由“性”到“命”,但解释的时候得先说“命”,因为命是根本、基础,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动。古人认为,人是天地交流的产物,人的一生被上天注定,是天造地化的结果,故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壮老等过程。换而言之,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决定好的,一辈子不会改变的。

那么,我们养生就应当顺应天命,这样才能尽其天年,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是说人必须“法地”,地又必须“法天”,天又必须“法道”,道还必须“法自然”。“道法自然”才是“人”、“地”、“天”、“道”、“自然”五者之间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近天地,离天地越近,越能获得天地的滋养。

因此,日常的养生保健中,运动健身、药物补养、起居、着装等都必须顺应自然而有所变化,如运动健身者,春夏宜以动为主(即运动量可以大一些,户外活动多一些),这是顺应春夏阳气升发、动跃之自然;秋冬则以静养(即运动量要小些,小汗即止,户外活动少一些)为主,即保养阴精,使来年春夏更能适宜阳气之动(阳气以阴精为物质基础)。而对那些需要药补的人来说,则必须了解:气为阳,血属阴,故春夏宜服益气升清之品,以顺应春夏阳气升发之性;秋冬宜服滋补精血之剂。从生活起居方面来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春夏季节宜晚睡早起以迎阳气,秋冬季节宜早睡早起渐至早睡晚起,以守阴气。在着装方面,因为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春夏之季,宜先减下衣,后减上衣,此为养阳;而秋冬之季宜先加下衣而后加上衣,此为养阴。

养生需“健”“康”

“健”,从人、从建。其中,“建”是会意字,从廴(yǐn),本义为开弓,有引长的意思;从聿,本义为朝律,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凡立律、开弓的背后,皆需能力和力量,故与“建”共同组合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这也是为何“健”字本义为“强有力”,其副词表“有力地”,如天行健、健壮、健硕等;其动词表“使之健”,如健胃、健体、健身等。人一旦没了力量、力气,就会“萎”、“废”或者“厥”,身体出了问题,又怎么谈健康呢?

“康”,为穅的本字,从禾,康声。“穅”同“糠”,本义为稻、麦、谷子等的子实所脱落的壳或皮。由此,康的本义释为谷皮,米糠,与粮食有关。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吃,不用说健体,就连生存都困难。在中国古代常提“江山社稷”,其中,“稷”字就是指小米,五谷杂粮的一种。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本草纲目》,从古至今医家所主张的膳食原则,都是要讲求全面、均衡,五谷杂粮都要吃,才能全面摄入营养,使身体有力量,达到“健”的状态。科学研究还表明,粗粮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膳食纤维的含量较高,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定期排毒,缓解便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地摄入粗粮,不仅能增食欲促消化、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能降糖、降脂、通便、解毒、防癌和增强身体抵抗力,对防治肥胖病、便秘、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合理膳食不能忽略五谷杂粮。

“康”还有另一个意思,五路通达的大路。如《尔雅》有言:“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意思是,通达五个方向就叫做“康”,通达六个方向叫做“庄”,正所谓“康庄大道”,就是通达各个方向的道路。其实,在人体里,同样存在“康庄大道”,就是我们前面总提到的经络,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与分支,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曾有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意思是说,如果经脉不通,或者络脉不畅,人的气血运行就会停滞,轻则出现疼痛,重则出现麻痹,久而成患,出现地方割据,也就是受中央(心神)节制的自我膨胀,形成癌瘤。

事实上,中国的健康的理念就是源于中医的气血理论,即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顺达通畅为康。徒有气而经络不通,人会暴躁、疼痛,气冲牛斗,血溢脉外,或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疯狂也未可知;经络通畅而无气力者,就像营养不足的婴儿一样,使身体很难正常运转。

危害健康的“疾”与“病”

“疾”是会意字,全字来看,一支箭正好射中一个人的腋下,即人被箭射伤。所以,“疾”本义为箭伤,指急性病,后泛指病。同时,由于受箭伤是件十分痛苦的事,“疾”还引申出“痛苦”之意。

“病”是形声字,疒形丙声。代表一个人患病卧床之形。既然已到卧床不起的程度,自然是病情很重,故“病”的本义释为重病,为加重的“疾”或“合并的疾”。同时,由于病重、卧床不起,人自然也就痛苦不堪,所以“病”也有痛苦、难以忍受的意思。

通常,病症初期,或在浅表的时,称为“疾”。此时往往邪气盛,正气也足,发病快,病势急,对症治疗好得也快。例如,外感风寒,病得突然,但降烧、退汗后很快痊愈。当病症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由浅转成深入、不易治疗的程度,则称为“病”。例如,急性胃炎转变成慢性胃炎、急性咽炎转变成慢性咽炎等,病症就会变得顽固,难以、甚至无法根治。

中医将患者先天的自愈能力为正气,正气浩然、精充血足的人,即便受到感染伤害,也很快就能恢复。这也是为什么在同一场流感病毒的侵袭下,有些人会感冒,而有些人就不会感冒。

因此,外感、外伤,相对容易治疗,凭借正气,比较好痊愈;而内伤、内乱,不仅调理起来费时费力,而且治愈也很困难。例如,七情内伤,精血耗损,即便没有外患,同样易损伤脏腑,生出内乱。

综上可见,无论是“疾”,还是“病”,都危害人们的健康。正如前文所述,我们在养生过程中,要懂得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固摄住身体的精、气、神,使身体内外阴阳平衡,这样才不会令“疾”、“病”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