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凡事不钻牛角尖
商朝时期,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进谏:“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写了一首歌,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追求仁德是圣贤所为,但凡事都不应钻牛角尖,伯夷、叔齐就是因为太强调仁德不会变通,才饿死在首阳山。
中国人办事讲求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折中调和,不走极端。为人处世,要严格要求自己,办事知道节制,不走极端。
9.隐藏好自己的喜努哀乐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这世界上应该没有心如止水的人,没有喜怒哀乐只能是“植物人”。
没有喜怒哀乐,这种人其实很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他对某件事的反感,对某个人的观感,当人面对他时会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慌乱。但在复杂人际交往中,喜怒不形于色,做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屡败于项羽,最后兵困荥阳,处境危在旦夕。正在这时,刘邦的部下韩信在北线却捷报频传。
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韩信的政治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他派人面见刘邦,要求封自己为王。刘邦一听,便怒不可遏,当着信使的面斥责道:“我久困于此,日夜盼望韩信前来相助,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
此时,张良正坐在刘邦身边,急忙附耳说道:“汉军刚刚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使其自窃,否则将会产生意外之变。”
刘邦立即心领神会,话锋一转,反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个像样的王!”刘邦原本爱骂人,这一骂不足为怪,况且前后两语衔接不错,竟也没露出什么破绽。
不久,刘邦派张良作为专使,为韩信授印册封。
就这样,刘邦不动声色稳住了韩信,为汉军日后十面埋伏、击败项羽做了组织准备。如果当时就为此事与韩信闹翻,后果将不堪设想。以当时韩信的实力,独自称王逐鹿中原也并非没有可能。
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多少人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实际生活当中,这种以静制动的工夫被称为“深藏不露”、“绵里藏针”,这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心计”。
10.随机而动,适时进退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选择,进和退、利和弊、远和近、好和坏、得和失,是经常挂在人们心头的难题。聪明的人,能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随机而动,适时进退,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为万物之灵。人和动物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具有智慧。然而,同属于智慧之列的人,彼此之间的差距又非常大。中国有两句老话,一为“鼠目寸光”,一为“远见卓识”,就是对这一差距的反映。有的人似乎天生的短视,他们一叶障目,不知泰山之大,常常在生活上跌跟斗。与此相比,另一类人则能由小见大,由近知远,知人所未知,见人所未见。他们能够不被眼前暂时的、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他们能洞察事物发展的动向,预测未来的趋势,调整自己的行为,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就退。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并不代表就需要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可退后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来成就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不要意气用事。三思而后行,不但是一种自保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策略。“进”固然重要,但“退”有时亦是方略。“退”一步是为了“进”十步。有道是:“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他人多想一些,都能相互退让一步,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广阔!
11.该刚则刚,当柔则柔
刚柔相济是一种处世方法,它可使激烈的争论停下来,也可以改善气氛,增进感情。
下面这个例子是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故事:
有一次,部下后藤犯了一个大错。松下怒气冲天,一面用挑火棒敲着地板,一面严厉责骂后藤。骂完之后,松下注视着挑火棒说:“你看,我骂得多么激动,居然把挑火棒都扭弯了,你能不能帮我把它弄直?”这是一句多么绝妙的请求!后藤自然是遵命,三下五除二就把它弄直了。松下说:“咦?你的手可真巧啊!”随之,松下高高兴兴地赞美后藤。至此,后藤一肚子的不满情绪,立刻烟消云散了。更令后藤吃惊的是,他一回到家,竟然看到太太准备了丰盛的酒菜等他。“这是怎么回事?”后藤问。“哦,松下先生刚来过电话说:‘你家老公今天回家的时候,心情一定非常恶劣,你最好准备些好吃的让他解解闷吧。’”此后,后藤自然是干劲十足地工作了。
曾国藩认为: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不能自立也就不能自强,不能自强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业。刚就是使一个人站立起来的东西。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由于有了刚,那些先贤们才能独立不惧,坚韧不拔。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亲和就会陷入孤立,四面楚歌,自我封闭,拒人于千里之外。柔就是使人站立长久的东西。
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无往而不利。
12.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
生活中,诸如功名、利益、事业、地位和家庭的成就,都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每个人几乎都会将自己一生的精力投注于这方面努力。精打细算虽然有助于事业的经营,有助于提高做事的效率,然而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却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尤其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会遭遇一些无法预料的阻力,这也是做人的最难。所以说,对于有些人和事,应该学会糊涂。不过,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什么事可以糊涂?什么事不能糊涂?糊涂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说起来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什么时机应当“从糊涂中人,从聪明中出”,或在什么时机应该“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如此出出入入,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能够掌握其中的要领,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了。
13.舍小利为大谋
舍小利为大谋是一种哲学的思路。人非圣贤,谁都无法抛开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业,该舍的就得割舍,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我国历史上刘邦与项羽在称雄争霸、建立功业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最终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苏东坡在评判楚汉之争时就说,项羽之所以会败,就因为他不能忍,不愿意舍弃小利益,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就在于他能忍,懂得舍小利为大谋的道理,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
在生活中我们只有经常舍弃一些小利益,一切从长计议,才能不被一些小利益迷惑,灵活变通地为人处世,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
14.宽容待人是智者的行为
宽容待人,表现在能容纳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为人不斤斤计较;与人发生矛盾时,不结怨,得饶人处且饶人,和善待人。宽容待人,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生活在和睦的环境之中,这样一方面使与自己结怨的小人减少,另一方面也不给小人以可乘之机。
能够容忍别人的过失,以宽容为怀,是一个人非常优秀的品质。很多成功者就是凭借对他人的宽容走上成功之路的。宽容能帮助人们减少仇恨、暴力和偏见。
相传,春秋时代秦穆公巡游时一匹马走失了,穆公追到岐山之南,发现一些人杀了这匹马正煮着吃。穆公见状后就说:“吃肉不喝酒,我担心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拿来酒一一劝饮,尽欢而去。一年后,晋秦交兵,穆公被围,眼看就要被俘时,有三百多人过来与晋军死战,保住穆公,并生擒了晋惠公,原来,这些人正是当年吃马肉者。
所谓“大人不计小人过”,宽容曾经冒犯自己的人,是智者的行为。
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易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更多地体会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