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中,复旦大学就曾经成功地运用了由此及彼的方法击败实力雄厚的台湾大学勇夺桂冠。在大专赛决赛中,辩论的主题为已经辩了几千年而久辩不息的“人性”论,作为正方的台湾大学认为“人性本善”,反方复旦大学则认为“人性本恶”。我们知道,要想驳倒人性善论,使人性恶论得以成立,就无法避免地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人性是恶的,为什么社会上还会有那么多的善行存在?想从正面来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是十分困难的。针对这种情况,复旦大学并没有墨守陈规,一味在“人性恶论”上下功夫,而是独辟蹊径,将立论的重点放在了“人性虽恶,但教化可以向善”的角度上,把原论题中的人性恶这一中心变成了新论题中一个条件,根本不作重点地证明,而是立足于教化向善的“人性向善”论去和台湾大学“人性本善”辩论驳。实际上遵循了这样一种设想:假使人性已经善了,何以又要教化,又要向善呢?这样就把原本十分棘手的问题化解,并制造了一个新的烫手的“热山竽”扔给了台大。
23.诉疑型辩论技巧
这种技巧的要点是:①找出与诡辩者利益相关的事例;②采用诡辩者使用的方法来解析事例,并仿照对方的表述形式;③在论述中加入疑问的语气,显示得有理有利有节。例:
A:你有点不够朋友。
B:何出此言?
A:你在戏院工作,完全有能力给我弄点免费票,可是你从来没干过。
B:你也有点不够朋友吧?
A:我怎么了?
B:你在银行工作,完全有力给我弄点免费钞票,但是你做过吗?〖HT4”SS〗
在这个例子中,B使用的就是诉疑型仿体技巧。指出对方的谬误,但仍留有一定的余地。使用疑问的口气,不会使对方过分难堪。这种技巧最适合适用于一些需要注意把握分寸的场合。
24.反难型辩论技巧
这种技巧要点在于:①选择与对方有利害关系的事例;②采用对手使用的方法
解析事例,并仿用诡辩的表达形式;③在论述中强化肯定的语气。例:〖HT4”K〗
A:别穿高跟鞋,穿高跟鞋的女孩轻浮。
B:凭什么这样说?
A:穿高跟鞋当然脚尖颤颤,怎么能站稳?一绊到石头,自然就会跌倒,这不就是轻浮吗? B:那你以后不许擦头油,擦头油的男孩滑头。
A:胡说!
B:擦上头油当然乌发溜溜,怎么能不油滑?落上苍蝇自然会被滑倒,这就是滑头的铁证!在这种技巧的应用中,特点是用对方自身设定的逻辑来限制对手,效果要比诉疑式强烈一些,一般用于不需要很留有分寸的场合。
25.反责型辩论技巧
要点在于:①选择与诡辩者有较强利害关系并具有可表演性事例;②以意外的可感性活动使诡辩者窘迫;③采用诡辩使用的方法并仿用表述形式,对该活动做出解释。例:
A:洗完手再吃饭。
B:我才不洗呢!
A:为什么?
B:洗净了,还会脏的,何必多此一举?所以,我不干这种傻事。……喂,你拿走我的饭菜干什么?
A:吃饱了,还会饿,何必多此一举?所以,别干这种傻事。
这种技巧突出特点是兼有表演性,在行动上给对方以某种嘲弄,从而诱使他反问。一旦反问,便会发现自己上当了。一般说来,这种做法具有责罚、激怒和引诱的意味,只有这样,才会使对方无法按捺怒火,跳起来责骂,从而钻进设计好的圈套中去。
26.诱导明理法辩论技巧
诱导明理法是针对对方的错误观点,步步引诱造成对方言论前后矛盾而使其明理的一
种辩论方法,例如:
一个年轻村民,带妻子去人工流产。妻子不愿意,别人劝说也不听,他直接去找医生。村民:请给我妻子做人工流产。她虽然是头胎,但是个女胎,所以我要她来做流产。
医生:你为什么不要女胎?
村民: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女孩子长大了总归是别人的。
医生:我有个八岁的男孩子,等他满了十二岁,我就送他到五台山当和尚。
村民:这么好的儿子,为什么去出家?
医生:因为他不能传宗接代呀!
村民:这孩子有生理缺陷吗?
医生:那倒没有。
村民:那他怎么不能传宗接代?
医生:因为他长大了找不到对象。
村民:这么乖的男孩子,怎么会找不到对象?
医生:到那时,社会上只有男人没有女人了!
村民:哪会有这种事?
医生:女孩子长大了要出嫁,所以都被当爸爸的强迫“人流”了。
村民:啊!我们……
诱导明理法先不说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有意诱导对方步步前进,最后使其感到“此路不通”。此法寓教育于辩论之中,让对方易于接受。
27.以牙还牙法辩论技巧
以牙还牙法,就是在辩论中,不去正面否定对方论点的荒谬,而是用相同事例还给对方一个荒谬,用以驳倒对方的一种方法。
据说,某个大旱之年,一能说会道的老农到县衙呈报灾情,请求减征赋税。县令问道:“今年麦子收了几成?”老农答道:“三成。”“有七成的年景,竟敢谎报灾情,真是胆大包天!”老农想了一下说:“我活了150岁,还未见过这么严重的灾情呵!”县令惊问道:“你有150岁吗?”老农不慌不忙的说:“我70岁,大儿43岁,小儿37岁,合起来不是150岁吗?”县令大声吼道:“哪有你这样算年龄的!”老农反问道:“哪有你那样算年成的!”
县令无言了。
以牙还牙法在辩论中足显力度,常常会置强词夺理者于“死地”。它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对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8.归谬制人法辩法技巧
归谬制人法,就是先假定对方的命题为真,然后以此为前提进行推论,将它推向极端,推出明显的荒谬结论使其难堪的一种方法。
古时候有个富翁死了,其妻同管家商量,要用活奴给他陪葬。富翁之弟是个有识之士,反对这样做。他嫂子坚持道:“你哥哥死了,在地府无人侍奉,我们决定用活奴陪葬,谁阻拦都不行。”其弟便改口道:“还是嫂子和管家虑事周全,用心良苦,可见嫂子同兄长夫妻情深,管家对主人忠心不二。既然要用活人陪葬,不过,让别人去服侍兄长,我们不放心,倒不如嫂子和管家去陪葬,兄长定会非常满意的。”其嫂和管家哪愿去死,只好把活人陪葬一事作罢。
归谬制人法的运用,要注意相同性质的谬论的可比性,若将两件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便收不到以谬制人的效果。
29.着意使用对手的有关材料
辩论者在引用论据驳辩对方的观点时,着意使用对手的有关材料。这样既可以使对方产生“难言之隐”,又可使对方言塞语短,无力反驳。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上,台湾大学队就使用了台湾正严法师救济安徽水灾的事实,来反驳复旦大学队“人性本恶”的观点。言下之意是说:你们能把正严法师救助灾民的义举说成是出自“本恶”的人性吗?语藏机锋,令人难以正面对答。然而复旦大学队立即以同样的方法反唇相讥:
“但是对方要注意到,8月28日《联合早报》也告诉我们这两天新加坡游客要当心,因为台湾出现了千面迷魂这种大盗。”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和笑声。也是在这次辩论会上,英国剑桥大学队认为只有在温饱过后才能谈道德,复旦大学队在反驳这一观点时,就引用了来自英国方面的材料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面对法西斯的疯狂空袭,英国民众也并没有放弃他们讲求道德的绅士传统,热爱祖国,伸张正义的信念使得众多尚处在不温不饱状态下的英国民众们顽强抗争着。面对这些贫寒但是高贵的灵魂,来自英国的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我们‘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吗?”这样的辩论,使对方无法应对,充分发挥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威力。
30.以对方的论据,回敬对方
辩论者接过对方的论据,回敬对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例如,《古今谭概》中记载:齐大夫邾石父谋叛。齐宣王不仅杀了邾石父,还要灭他的九族。邾石父的家族中有人求救于艾子。艾子怀揣三尺长绳,胸有成竹地求见齐宣王。问道:“谋叛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为什么要诛杀他的同族呢?”齐宣王说:“先王之法,不敢废也。《政典》上写得清清楚楚:‘与叛同宗者,杀无赦。’”艾子于是跪下来说道:“……过去您的舅舅公子巫不也投降了秦国吗?那么大王也是叛者的族人,按照先王之法,也应连坐……”说完,恭恭敬敬献上三尺麻绳。艾子以齐宣王的论据“与叛同宗者,杀无赦”回敬齐宣王,足以令齐宣王无以应答,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31.从相反的角度取义,反驳对方
辩论中利用事物的多义性,接过对方作为论据的事例,从相反的角度取义,反驳对方的观点。这种方法又叫事例反用法。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上,在关于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的辩论中,台湾大学队强调人人有善根,因而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复旦大学队立即接过对方的论据,而从反面取义,说明人性“本恶”,提出了一个对方未曾想到的,也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人性本善,人们怎么可能拿起屠刀呢?”在对方张口结舌之时,场上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又如,台湾大学队的一名队员认为,我们之所以制订法律等惩治制度,就是因为出于人类的“善根”。复旦队员马上以事论事,反取其义,说:“对呀,这正好论证
了我方的观点,如果人性都是善的,还要法律和规范干什么呢?”对方无言以对。
32.改变词语本来的语义,反击对手
辩论者借用对手的语言,巧妙地赋予其中关键性词语以新的含义,或者改变其语法关系,来反击对手。
这种方法能借助对方的进攻力量回击对方,对方的进攻力量越大,反击的力量也就越大,往往能使对手猝不及防、自取其辱。《三国志》有一段关于伊籍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的故事,伊籍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维护了国主的尊严。“蜀先主以伊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使吴,孙权闻其才辩,欲折其辞。籍适入拜,权曰:‘劳事无道之君。’籍应声对曰:‘一拜一起,未足为劳。’吴主大惭,无语以对。”孙权所说“劳事无道之君”的“劳”是“奔走效劳”之意,“无道之君”当然是指刘备了。伊籍故意“装聋作痴”,随机应变地利用他正在给孙权跪拜的机会,巧妙地把“劳”的意思改成“一拜一起”,那么“无道之君”自然是指孙权了。孙权终于取笑不成,反取其辱。
33.采用对手使用的方法来制服对手
《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有个巴依(财主)听见老乡们都夸阿凡提染布染得好,心里很不高兴,于是就挟了一匹布前来刁难阿凡提。他对阿凡提说:“我要染的颜色普通极了,它不是红的,不是蓝的,不是黑的,又不是白的,不是绿的,也不是青的,(实际上不要染成任何颜色)你明白了吗?”阿凡提胸有成竹地一口答应下来:“没有问题,我一定照您的意思染就是了。”巴依非常惊讶:“什么,你能染?人说话可得算数?我哪天可以来取呢?”阿凡提说:“就到‘那一天’来取吧!”巴依追问:“‘那一天’是哪一天呢?”阿凡提说:“‘那一天’不是星期一,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和星期四,也不是星期五和星期六,连星期天也不是。亲爱的巴依老爷,你就到‘那一天’来取吧!”巴依听了不禁目瞪口呆。不是任何具体颜色的颜色,是无法染成的,阿凡提如果说染不成,就会遭到巴依的奚落,如果和这种无理取闹的人讲道理,将会纠缠不休。于是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要巴依在不是任何具体日期的日期来取布,这就把巴依出的难题交给巴依自己去解决,使得他自讨没趣。
34.揭示对方观点上的逻辑矛盾
依照对方的逻辑进行推理,揭示出对方观点上的逻辑矛盾,让其自我否定。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降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伽利略在反驳这一论断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伽利略说:“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把一个100磅重的球和一个1磅重的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100磅重的球应比1磅重的球先落地。如果把100磅重的球和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让它从高处落下,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它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一个是,这两个球连在一起,它的重量,比100磅的球重1磅,因而应当比100磅重的球先落地;另一个是,1磅重的球与100磅重的球连在一起,由于1磅的球比100磅的球降落得慢,1磅球的降落速度必然会减慢100磅重的球的降落速度,这样,捆在一起的两个球就应该比100磅重的球后落地。”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了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这就使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从理论上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