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5793400000048

第48章 拒绝别人的常识 (1)

.

1.拒绝态度要真诚

拒绝总是令人不快的。“委婉”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减轻双方,特别是对方的心理负担,并非玩弄“技巧”来捉弄对方。特别是领导、师长拒绝下级、晚辈的要求,不能盛气凌人,要以同情的态度,关切的口吻讲述理由,使之心服。在结束交谈时,要热情握手,热情相送,表示歉意。一次成功的拒绝,也可能为将来的重新握手、更深层次的交际播下希望的种子呢!

2.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和机会

拒绝的时间,一般是早拒比晚拒好,因为及早拒绝,可以让对方抓住时机争取别的出路。无目的地拖拉,是对人不负责的态度。至于地点,拒绝时一般把对方请到自己办公室来为好。如果在公共场所,宜小不宜大,宜暗淡不宜明亮。为了避免眼光的直接接触,两人的座位也以斜对面或并肩为宜。合适的时机也很重要,不宜在人多的场合拒绝。

3.拒绝他人时,尽量间接一点

拒绝他人时切忌过于直接。尽量使用间接拒绝的方法。直截了当地对他人说“不”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可是话到嘴边却很难开口,担心这样做会使对方感到难堪,甚至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从而失去了亲人、朋友,如果我们拒绝他人时,从对方的立场出发,阐明自己的观点,就会使对方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比如你的朋友约你去旅游,而你当时不想去,你可以对他说:“你看你的感冒刚刚好,身体挺虚的,游泳对你身体不好,等以后再说吧!”他听了你的话,一定十分高兴,当然不会再提去游泳的事了。

4.拒绝他人时,要顾及对方尊严

拒绝别人时,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因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一旦投入社交,无论他的地位、职务多高,成就多大,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关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由于来自外界评价的性质、强度和方式不同,人们会相应的做出不同反应,并对交际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常的规律是:尊之则悦,不尊则哀。也就是说,当得到肯定的评价时,人们的自尊心理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欢愉乐观和兴奋激动的心情,进而“投桃报李”,对满足自己自尊欲望的人产生好感和亲近力,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交际随之向成功的方向发展。反之,当人们不受尊重,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时,便会产生失落感、不满和愤怒情绪,进而出现对抗姿态,使交际陷入危机。

在社交场合上,无论是举止或是言语都应尊严他人,即使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也要顾及对方的尊严。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5.拒绝他人时,要以礼相待

拒绝人时,也要有礼貌。任何人都不愿被拒绝,因为被别人拒绝,会使人感到失望和痛苦。当对方向自己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你感到气愤,甚至根本无法忍受时,也要沉住气,不可大发雷霆、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因此在拒绝对方时,要表现出你的歉意,多给对方以安慰,多说几个“对不起”、“请原谅”、“不好意思”、“您别生气”之类的话。由于你的态度十分有礼貌,即使对方是无理取闹,也说不出什么,一个懂得拒绝的人,对人都会以礼相待、以和待人。

6.以“制度”为借口进行拒绝

制度挂在墙上,人们司空见惯以至于漠然,可有时以制度为借口拒绝别人的要求,恰是一付很好的灵丹妙药。

某公司的一位普通职员走进经理办公室说:“对不起,我想该给我加薪了……”

经理回答道:“你确实应该加薪了,但是……”经理指着玻璃板下的一张印刷卡不慌不忙地说,“根据本公司职务工资制度,你的工资已经是你这一档中最高的了。”

职员泄气了:“哎,我忘记我的工资级别了!”

他退了出来。几条打印出的制度使他放弃自己本应得到的东西。他也许在想:“我怎么能够推翻那张压在玻璃板下的印刷表格呢?”这也许正是经理希望他讲的话。

7.用“习俗”为借口进行拒绝

一位女士因公出差,在火车上与一位看起来挺有涵养的男士坐在一起。这位男士主动和她搭讪,女士觉得一个人干坐着也挺乏味的,于是就和他攀谈起来。开始时这位男士还算规矩,和女士只是谈谈乘车难的感受以及交流交流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不合理现象的看法。可不知怎的,谈着谈着,这位男士竟然话题一转,问了女士一句:“你结婚了吗?”

显然,这个问题可能别有用心,所以女士有些不高兴,但她态度平和地对那位男士说:“先生,我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前半句是‘对男人不能问收入’,所以我才没有问你的收入。后半句是‘对女人不能问婚否’,所以你这个问题我是不能回答了。请原谅。”那位男士听女士这么一说,也觉得有点唐突,尴尬地笑了笑,不再说话了。

这位女士既表达了对对方失礼的不满,又没有令对方下不来台,可谓一举两得。

8.以对方的“言语”为借口进行拒绝

碰到不合理的要求,找到“要求”人话语的漏洞,顺水推舟,婉转拒之。

吴佩孚的势力日渐强大,成为权倾一方的实力人物。一天,他的一位同乡前来投靠他,想在他那儿谋个差事儿做。吴佩孚知道那位同乡才能平平,但碍于情面,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上校副官的闲职。不久那位同乡便嫌弃官微职小,又请求调任旅长,并在申请书上说:“我愿率一旅之师,讨平两广,将来凯旋,一定解甲归田,以种树自娱。”看到同乡这样没有自知之明,吴佩孚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于是提笔批了“先种好树再说”六个大字。

9.以“他人”为借口进行拒绝

以他人为借口,这个“他人”是否说过你想借用的话不要紧,只要将眼前难办的事推脱掉而又不丢别人的面子,就达到了目的。

刘文在电器商场工作。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来买彩电。看遍了店里陈列的样品,他还没有找到令自己十分满意的那种。最后,他要求刘文领他到仓库里去看看。刘文面对朋友,“不”字说不出口。于是,他笑着说:“前几天我们经理刚宣布过,不准任何顾客进仓库。”尽管刘文的朋友心中不悦,但毕竟比直接听到“不行”的回答要好多了。

10.以“外交辞令”为借口进行拒绝

外交官们在遇到他们不想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时,总是用一句话来搪塞:“无可奉告。”生活中,当我们暂时无法说“是与不是”时,也可用这句话。另外,你还可以用“天知道”、“事实会告诉你的”、“这个嘛……难说”等搪塞过去。

11.推托其辞巧拒绝

在不便明言相拒的时候,推托其辞是一种富有策略的办法。人处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互相制约的因素很多,为什么不选择一个盾牌挡一挡呢?

如,一个人求某单位的领导办事。领导说:“我们单位是集体领导,像你的事,需要大家讨论,才能决定。你最好别抱太大的希望,如果实在坚持的话,待大家讨论后再说,我个人说了算不了数。”这就是推托其辞,把矛盾引向另外的地方,意思是我不是不给你办,而是我确定不了。听者听了这样的话,一般都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12.含糊拒绝法

如:“今晚我请客,请务必光临。”

“今天恐怕不行,下次一定来。”

下次是什么时候,并没有说定,实际上给对方的是一个含糊不定概念。对方若是聪明人,一定会听出其中的意思,而不会强人所难了。

13.答非所问,装糊涂

答非所问是装糊涂,给请托者以暗示。

如:“此事您能不能帮忙?”

“我明天必须去参加会议。”

答非所问,婉拒了对方,对方会从你的话语中感受到,他的请托得不到你的帮助,只好采取别的办法。

14.避实就虚,避免实质性回答

当别人要求你公开某些情况,而你不想或不能做出一些明确的回答时,可以采取避实就虚的手法,避免作实质性回答。

球王贝利在一次比赛中打了个大胜仗,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一位记者问:“贝利先生,你认为刚才你踢进的球中,哪一个最满意?”他如果回答一个也不满意,这当然也是一种否定法。他笑笑说:“下一个。”记者们一愣,然后热烈地鼓起掌来。这个回答确实十分巧妙。表面上看,他是答非所问。但既表达了他对已有的成绩不满足,又表现出他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