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年轻人要知道的2000个社会常识
5793400000059

第59章 让自己受欢迎的心理应对常识 (1)

1.微笑,吸引别人的利器

有句谚语说得好:微笑是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在人际交往中,真诚的微笑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初次见面时,人通常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存有戒心。而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以消除这种初次见面的心理状态,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容易。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以证明微笑的魅力。

他给两个人分别戴上一模一样的面具,上面没有任何表情。然后,他问观众最喜欢哪一个人,答案几乎一样:一个也不喜欢,因为那两个面具都没有表情,他们不想选择。

然后,他要求两个模特儿把面具拿开,现在舞台上有两个不同的个性,两张不同的脸。他要其中一个人把手盘在胸前,愁眉不展并且一句话也不说,另一个人则面带微笑。

他再问每一位观众:“现在,你们对哪一个人最有兴趣?”答案异口同声:是个面带微笑的人。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别人的好感,而微笑就是最得力的武器。试想,当你遇到一位陌生人正对着你笑时,你是否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着你跟他认识。相反,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张“苦瓜脸”、“驴脸”,你还会有好心情吗?你是不是只能对这种人避而远之呢。

2.保持良好的仪表,增加人际吸引力

与人交往时,尤其是第一此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心理学家指出,在初次见面时,人们首先注意的是对方的外貌。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

庞统相貌丑陋,但很有才能。他去拜见孙权,想要效力于东吴。孙权本来是个爱才的领袖,但是一看到庞统相貌丑陋,就不太喜欢他,又看他性格傲慢不羁,更加没有好感。最后,他竟把与诸葛亮齐名的旷世奇才庞统拒之门外,鲁肃苦劝也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外貌对于人际吸引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和陌生人初次打交道更是如此。虽然有些人认为外貌几乎是无法经过个人努力而改变的特征,以它作为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公道;尽管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贻误大事”,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哪种文化背景中,漂亮的人总是容易被人喜欢,总是更容易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也许你会说,相貌是父母给的,自己又岂能改变。的确,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形象,通过仪表来展现自己。也许你长的很丑,但你是一个注重言谈举止,知道如何穿戴的人,那么你的容貌往往会被别人忽略,你也会很容易被人接受、得到别人的喜爱。

3.幽默,最具亲和力的“形象大使”

幽默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形象大使”,在人际交往中,得体的幽默最能取悦人心,吸引并获得他人的好感。。

一个秃头者,当别人称他“理发不花钱,洗头不费水”时,他当场变了脸,使原本比较轻松的环境变得紧张起来。一位演讲的教授,也是一个秃头,他在自我介绍时说:“一位朋友称我聪明透顶,我含笑地回答:‘你小看我了,我早就聪明绝顶了。’”然后他指了指自己的头说,“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外表美是心灵美的反映。”教授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演讲,整个会场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同样是秃头,同样容易受到别人的揶揄和嘲谑,却得到同的认可,这就是幽默的魅力。

鲁特克先生在《幽默人生》一书中指出,在人生的各种际遇中,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争吵,使你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有意义;它能帮助你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它比笑更有深度,它产生的效果远胜于咧嘴一笑。

4.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丹尼尔·戈尔曼说:“成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你控制了情绪,便控制了人生;认识了自我,就成功了一半。”

一个具有高情商的人,他受欢迎的程度往往更高,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今天这个凡事都离不开分工合作的时代,情商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情商高的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影响自己的下级、同事、上级、周围的人,成就自我。

西西里娅博士毕业于世界名校伦敦商学院,曾在巴林银行担任风险管理全球总管,她的成功与她的专业技术关系很小。她的顶头上司最欣赏的是她的情绪自控能力,“她很理智,有着极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她知道如何处理与各部门的人际关系。每当冲突出现时,她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把个人的情绪抛在事外。她积极乐观的态度,使我相信交给她的任何任务,我都可以放心地等待答案。”

像西西里娅这样的人,就是依靠高度的情商走向成功的。

5.打造非凡的亲和力

有时候,我们初见到一个人,他身上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力量,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喜欢他,那神秘的力量便是亲和力,我们就是被这种力量给影响了。

有些人却不了解这一点。对他们来说,说一声“你好”来跟别人打招呼,都显得是那么多此一举。

他们只会点头,或低哼一声,表示知道你在那里了。他们就是跟你打招呼,也是一副勉强的样子。这样要不了多少时间,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来回应他的招呼。

6.利用语言影响他人

对于个人来讲,语言是影响他人的一个关键因素,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语言去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意愿,这本身就是影响人的一个过程。

话说得体、有分量的人,处处受人欢迎,因为他们能够和许多不相识的人成为朋友,亦能使许多本来彼此毫不相干的人互相了解,建立深厚的感情。而且还能使一些悲观厌世的人摆脱那些不良心理,使他们更聪明、更快乐。

7.增加接触的频率

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熟识程度,是与交往次数直接相关的。交往次数越多,心理上的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共同的经验,取得彼此了解和建立友谊,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教师和学生、领导和秘书等,由于工作的需要,交往的次数多,所以较容易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相反,如果两个人没有一定的交往,“老死不相往来”,那么情感、友谊就无法建立。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展,就像银行业务中的存钱,平时一点儿一点儿的储蓄,到了几年之后就有一笔钱了。朋友、同事、亲人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维护和经营,平时互不来往,相当于不存钱;有事才想到找他们帮忙,相当于从存折中取钱,只取不存,存折迟早会空的。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喜欢,让别人熟悉你,就要多走动,多联系。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承认交往的次数和频率对吸引的作用,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其对交往的作用。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些心理学家孤立地把研究重点放在交往的次数上,过分注重交往的形式,而忽略了人们之间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性质,这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交往次数和频率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预想的结果,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8.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

生活中,我们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看起来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人,却往往不太讨人喜欢;而讨人喜欢的,却往往是那些虽然有优点,但也有一些明显缺点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一般人与完美无缺点的人交往时,总难免因为自己不如对方而有点自卑。如果发现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缺点,就会减轻自己的自卑,感到安全,也就更愿意与之交往。你想,谁会愿意和那些容易让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所以,不太完美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完美、没有缺点的人。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得很完美,倒很容易让人怀疑其中有造假的成分。或者说,故意把自己表现得很完美,这本身恐怕就是一个不好的缺点。

所以,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常常会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让人一眼就看见他“连这么简单的都搞错了”。这样一来,尽管你出人头地,木秀于林,别人也不会对你敬而远之。一旦他发现“原来你也有错”,反而会缩短与你之间的距离。

9.避免争论

年轻人在一起喜欢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期间,难免会因意见不合而发生争论,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这些争论往往都是以面红耳赤和不愉快结束的。事实证明,无论谁输了,都会很不舒服,更何况争论往往会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因此,解决观点上的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要避免发生争论。

10.尽量不要去指责他人

无论是在交际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尽量不要去指责别人,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来面对对方的错误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人们可以接受外貌、身高、收入、地位上的差距,却很少能接受智力上的差距。由于你的自以为“识”而开始指责别人时,无论你是用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还是一个手势,都会使你面临失败和社交悲剧的命运。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愚笨,你的指责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和自尊心,这只会使对方产生反击的心理,却绝不会使他改变自己的主意。

11.背后不揭他人短

逢人不说他人过,谈话不揭他人短。揭人短遭人恨,补人台受人敬。背后揭人短,更让人咒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看人还应多看对方的长处。刻意揭人之短,是一种恶劣的品行,是小人之举。无意之中揭人之短,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善意补人之台,是一种优良的品行,是君子之举。每个人都喜欢炫耀自己的长处,都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的短处,决不喜欢别人张扬自己的短处。对于别人揭己之短的举动,哪怕是无意的,或者是善意的,往往也会采取断然地反击,而且这种反击是全力的、致命的。

12.在矛盾中能礼让

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面对矛盾,如果一意孤行,不去想方设法解决矛盾,非要以自己的意见为准的,必然会使矛盾激化。那些善于在交际中调节自己交际策略的人,必会千方百计使矛盾弱化。要弱化矛盾,办法并不难,其根本原则是礼让。我国是一个十分讲究礼让的国家,有与人交往礼让三分的优秀传统。事实上是:一旦交际中发生了意见分歧或者矛盾冲突,只要一方能礼让,问题大多数能得到解决。能在矛盾冲突时及时做到礼让,不是一种畏缩退让,而是在特殊的交际环境中策略的调整。由此可知:礼让,实际上是在矛盾冲突中寻找交叉点;有了这个交叉点,矛盾双方会因为都能接受使矛盾有所缓和。中国古代所谓的“中庸”之道,并不单是封建遗毒,实际是在教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自我调节。如能中庸一些,必会以礼让为先。能礼让,即使有矛盾,也会因让步而化解。可见,礼让,作为一种交际调节行为,在交际活动中的作用不能忽视。

13.塑造个人的外在素质

追求美、欣赏美、塑造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并且在心理上产生喜爱、欣赏的感觉。所以,即使你达不到美的标准,也应当修饰自己的容貌,扬长避短,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样式和色彩适合自己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给人以舒服的感觉。同时,在注意追求外在美的同时,更要注意,内在美是更重要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对外在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弱,而对你个人品质的关注成为关键。

14.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促进人际关系密切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之间空间位置上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即使两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紧张,通过交往,也有可能找到机会逐步消除猜疑、误会。反之,即使两人关系很好,但如果长期不交往,彼此的了解必然会减少,留在两人头脑中的都是过去的印象,而人是会随环境的改变而调整的,两人也会因长时间不联系而不易找到共同的话题,其关系也就可能逐渐淡薄。因此,密切接触绝对是建立友情的首要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与朋友保持适度的接触频率,才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消失。切忌“有事有人,无事无人”。

15.献出自己“挚情的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必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么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交友处世的“正当方法”很多,但其中贡献自己“挚情的爱”是至关重要的。生活是不能没有“爱”的,有了爱才有热情,才有追求,才有进取。人与人之间,也同样如此。俗话说得好:“投桃报李。”你敬别人一寸,别人就可能敬你一尺,你付出了“挚情的爱”,别人不可能给你“满腔的恨”。所以,贡献自己“挚情的爱”,应该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是我们交朋结友的出发点。

英国作家萨克雷在他著名小说《名利场》中,借女主人公爱米丽亚之口说道:“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你对它皱眉,它还你一副尖酸的嘴脸。你对着它笑,跟着它乐,它就是个高兴和善的伴侣。”这话用于我们对待生活、对待友谊的态度,不仅是形象的也是很恰当的。只要我们不失挚情的爱,并且能够运用一些正确的办法,相信是可以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如鱼得水”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