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起来,《红楼梦》写人物是中国小说传统的一大革命。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概念化、二分化??即黑白对比化的:忠的真忠,奸的一奸到底。清官则至清至正,脏官则无恶不作。孝子孝得一塌糊涂,逆子逆得丧尽天良。其他节妇淫妇,高僧贼秃,刁奴义仆,慷慨者与悭吝人,急性子与慢性子,真与伪,情与无情,义与不义……莫不如是。还有有勇无谋的如张飞、李逵,用计用得出神入化的有诸葛亮、吴用等。与其说是人物具有个性,不如说是观念规定了人物。
写得有点深度有点立体感的则有项羽、刘邦、曹操、刘备、宋江等。其中《史记》与《儒林外史》写得较好,其余的作品多少受民间演义与说(评)话??(评)书曲艺表演艺术的影响,力求把人物概念化简明化,小说人物写作向小儿科方向发展。
《红楼梦》的人物栩栩如生,别开生面,它们归不到已有的任何类型中去。或谓“红”的故事结构颇受《金?梅》的影响,可能确是如此,但人物则与《金?梅相去远矣。
但仍然不是实录。曹雪芹写人物有一个方法,就是越是关系亲近的,性格上越是要拉开距离。例如赵姨娘与探春。探春与迎春、惜春。宝钗与薛蟠。宝玉与贾环。黛玉与宝钗。袭人与晴雯。贾政与贾敬。尤二姐与尤三姐……
为了对比鲜明,就必须,就只能有意无意地对特定人物的性格特色加以强调,客观上使某种性格极端化,用一个更好的词儿就是极致化。薛蟠之鲁与霸,宝钗之平与圆,黛玉之心细与笃情,贾政之正与迂,贾敬之格格不入,宝玉之纯真与自私,贾环之上不得台面,袭人之务实与心计,晴雯之率性,尤三姐之泼与烈,尤二姐之面,赵姨娘之丑恶愚蠢,秦可卿之美丽高贵与神秘隐秘,王熙凤之心计与狠毒,平儿之中庸仁厚……其实都超出了生活实际的可能,其实都经过了某种程度的提纯与夸张。
生活太丰富了,也可以说是太芜杂与混乱了。生活的丰富性芜杂性变易性其实超出了常人的接受能力。不经加工,把生活的实况写给大家,并不好看,甚至不真实。
这就很有趣,同样的提纯与夸张,到了高手这里就是鲜明生动感人,到了庸手那里就是概念类型俗套子。看来问题并不完全在于有没有概念,还在于你的概念是有创造性的还是陈陈相因的?你的人物是你对于人生的一个发现还是道听途说而来的?你的人物是大有嚼头,内涵丰富的,抑或是脸谱式的?等等。
只要认真体察一下《红》里的人物,也就知道文学毕竟不是史学,小说毕竟不是实录。作为史,为实录而与小说一样生动的,古今中外只有《史记》一部,原因是那时人们还分不清文学与史,实录与小说。也许还由于古代人本身的观念与人生方式太古典化、浪漫化与小说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不可能像《红楼梦》里的人物一样,也不可能像《三国》《水浒》里的人物一样极致化的。
这也可以看得出,非得为《红》找一个原型,找一个出处,打一个本事,并且各执己见地互相争个头破血流的习惯,实在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硬钻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