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分析古今中外的幽默教你怎样
营造气氛、引爆笑点、埋下伏笔、热话冷说、逆向思考、掌握逻辑、讽而不刺、点到为止。教你把僵硬的语言变得婉转,黑白的语言变成彩色。言辞多趣味、幽默到心田。
引子
教你幽默到心田
有人说中国人是最缺乏幽默感的民族。这一点,我不同意,因为我从小发现中国人处处在表现幽默。就从小谈起吧!
小时候,我右邻的兄弟吵架。“你欺侮我,我去告奶奶。”弟弟哭着说。“你去告啊!别说告奶奶了,告子宫我也不怕。”
那家的奶奶也有意思,她子宫长瘤,开刀割除。老太太就把几个儿子叫到床前说:“儿子啊!你们的老家搬家啦!”
上中学,我的英文老师也很幽默。最记得教“dangerous”(危险)这个词。“想想‘单脚拉屎’多危险!”老师说。教到“university”(大学)这个词。“这简单嘛!”老师一笑,“大学就是‘由你玩四年’!”
进大学,老师们都是书画名家,那幽默就更上路了。记得有位教授,接到一个朋友送来的古画,请他鉴定,明明是假的,他居然也盖鉴定的印章,而且一边盖一边说:“唉!如果是行家看到,一定了解我是因为人情不得不这么做。如果是外行看到,反正他是外行,没什么关系。”他这文人的歪理,后来被我写在书里批评,却不能不说他很幽默。倒是有位女同学的幽默,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上课时,我跟她开玩笑,从后面吹她的长头发。她居然转头白我一眼:“有什么冤情?”她非但回了我的话,还给我一拳,把我说成有冤情的鬼,你说厉害不厉害?
大学毕业,我到台北的成功高中任教,并且担任新诗学会的副总干事。
有一年庆典活动,举行花车游行,文艺界认为不可缺席,所以特别设计了一个灯塔的花车,并由我和一位名诗人随车广播。
“文艺是思想的灯塔,”诗人说,“这是我们一路上要广播的口号。”花车终于出发,灯塔耸立,果然比其他花车高出不少,十分壮观。
可是才开出去没有五十公尺,就不得不停下了,因为灯塔太高,碰上了高压电线。所幸制作花车的工人及时赶到,用电锯把灯塔下面锯去一截。
“现在不像灯塔了!”我问诗人,“怎么办?”“简单!我们就说‘文艺是思想的堡垒’。瞧!它不是像个堡垒吗?”花车又开动了,拼命赶,追上队伍的尾巴。可是走不到两公里,又不能动了,因为碰上高架桥,“堡垒”还是嫌高。工人又把“堡垒”锯掉一截。“还参不参加?”我问诗人。
“当然参加!”“可是这么矮矮小小的,连堡垒都不像了啊!”
“没关系!看看,多像卫兵站的小亭子!”他一笑,对着麦克风喊,“我们要当文艺的前哨!”
接着,我进了“中视”新闻部。有一回,去秀姑峦溪采访疾流泛舟。驾舟的人一边荡桨,跟疾流搏斗,一边对船上的救生员喊:“记者如果掉下水,先跳下去救摄影机,那机器很贵的!”“天哪!为什么不说救记者?”我喊。“你们掉下去,到下游自己会浮起来,机器不会浮。”他喊了回来。
又记得有一次参加《传记文学》周年(忘了是几十周年)酒会。
《传记文学》的创办人刘绍唐致辞,笑说:“这杂志把死人办活了,把活人办死了,把我自己办老了!”短短三句话,幽默地道出他几十年的辛苦和成就,以及对人生的感叹,更是令我佩服。
来美之后,因为教文学和艺术的课,常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更对中国人的幽默叹服不已。
譬如在唐人的幽默故事里,说有一天弄臣犯了错,皇帝把他推下御花园的池子,再把他拉上来问:
“怎么样?你在水里有没有见到屈原哪?没见到,就再把你推下去。”“臣见到屈原了。”弄臣居然说。皇帝笑起来,追问:“屈原跟你说了什么吗?”
“他说了,”弄臣说,“他说他没遇上好主子,所以投了水,我有这么英明的皇帝,为什么也要投水?”
皇帝笑歪了,饶了弄臣。
又有一回读古典笑话,说城里来了土匪,见人就杀。有个矮子也被一把抓住,要砍头。
“您别砍了吧!”矮子求土匪,“大家都笑我矮,这一砍头,就更矮了。”
土匪全笑弯了腰,居然把矮子放了。据说这两则都是真实故事,幽默居然可以救命,实在令人惊讶。
至于中国人在对对联时表现的幽默,就更令我叹服了。譬如有个学生上课时身上痒,东抓抓西抓抓,把老师弄火了,给他出个上联“抓抓痒痒,痒痒抓抓,愈抓愈痒,愈痒愈抓。”
学生对不出来,挨了揍,哭回家。爸爸见到了,说这有什么稀奇,老子给你写下联,明天拿回去。
学生第二天把老子写的下联交给老师“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这对子多损,又多幽默啊!
还有个近代对联的故事有个官员在江边看春天的景色,十分陶醉,于是出了个上联:“五月黄梅天。”要随从的官员对下联。半天没人对得上,倒是一个睡在檐下的酒鬼,睁开眼睛说:“三星白兰地。”多妙啊!五对三、月对星、黄对白、梅对兰、天对地!这对联的幽默不是中国人才有的吗?
就因为从小对幽默笑话感兴趣,又有些博闻强记的小聪明,所以几十年来累积了不少资料。看坊间出版许多谈幽默的书,电视上甚至开了说笑话的节目,早想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
只是想想笑话集子已经不少,缺的是整理分析幽默技巧的书,所以又花了许多时间做整理的工作,希望这本书能帮助缺乏幽默感的朋友,把僵硬的语言变得婉转、单调的语言变得多彩。
为了阅读容易,书中的每一章都分为《笑引子》、《笑例子》和《笑点子》三部分。
《笑引子》多半举我生活中遇到的实例,引导大家进入那一章要讨论的主题。
《笑例子》是集合同类精彩的“笑料”。
《笑点子》则是分析这一类的幽默要怎样达到。
当然,笑话是不断流传的,所以书里除了我原创的笑话,也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资料。虽然每个资料都经过我改写,还是可能掠他人之美,像是我的文坛老友司马特,就是笑话专家,提供给我不少资料。
《教你幽默到心田》原本要作为《把话说到心窝里》的第三本。只是写作完毕,发觉这些东西似乎自成一格,所以决定把它单独成书。
谈到“自成一格”,我也不得不对书中有许多“荤黄”的笑话有所说明。由于我一向写励志书,又有许多小读者,我曾经再三考虑把“带颜色”的笑话删除。只是,黄笑话在幽默中也“自成一格”,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格,如果删除,就谈不上完整的幽默书了。这就好比谈中国文学史,总不能不列入《金瓶梅》和“宫体文学”。但是为了顾及青少年读者,我仍然决定分为“辅级”和“普级”两种版本,并将后者中“带色”的材料减到最低。
所幸我们早拥有一个开放的社会,使大家能以开放的心,在那荤黄之中寻找“人性的讽刺”。
幽默就是人性的讽刺,只是讽刺得更委婉、思想得更泰然。希望在《把话说到心窝里》之后,能用这本多彩多姿的书教你幽默到心田。
恰如其分的幽默
相爱不偷?
幽默就像抓痒抓轻了,不痒,抓重了,是痛!
笑引子
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你的女朋友(或老婆)怕痒怕得要命,平常你只要轻轻抠她一下,她就会笑个不停。但是,这一天,她跟你不高兴,你试着过去呵她痒,又呵她最怕痒的地方。奇怪了,她居然一点反应也没有,搞不好还穷凶极恶地吼过来。
又过一阵,你试着讨好她,看她好像气消得差不多了,再过去呵她痒,她先不吭气,嘟着嘴,突然间扑哧笑了,笑着对你又追又打。
你们“雨过天晴”了。
幽默要不轻不重
幽默就像抓痒。抓轻了,不痒,没有效果。抓重了,不是痒,是痛,得到反效果。
抓得不是时候,对方不但不痒,还可能冒火。所以懂得幽默的人,绝不是只耍耍嘴皮子、编编黄笑话或损损人,而是知道认清对象、把握机会、制造气氛,再“不轻不重、不多不少”带动情绪,甚至化解尴尬场面的。
幽默要认清对象
谈到“认清对象”,让我先讲几个真实故事。
笑例子
一、相爱不渝管啥用?
有一天,我参加一个喜筵,证婚人是位德高望重、年登耄耋的将军。
显然已经早有人为将军写好稿子,还为了省将军的力,由司仪在旁为将军捧着稿子。
虽然已经八十多岁,老将军依然中气十足、字字铿锵:
“你俩真是郎才女貌、百年好合,而今结成连理,真是珠联璧合,祝你们白头偕老,相爱不偷……”
大概因为稿子没写清楚,或是将军眼力不佳,把相爱“不渝”念成了“不偷”。
这时候幸亏司仪机警,赶快小声在将军耳朵旁边说:“不是不偷,是不渝!”
就见将军眉毛一扬,稿子也不看了,没好气地说:“不渝管什么?不偷就成了。”
这有多幽默啊!可是,下头上千的宾客,看将军拉着一张脸,竟没有一个敢笑。
二、当长官说错话的时候
也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以主席的身份在一个国际大会上致辞,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
“我们有来自中南美洲国家的代表,像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危地马拉、乌圭拉……”
糟了!老先生把“乌拉圭”,念成了“乌圭拉”。站在旁边的人赶快偷偷捅了老先生一下:“不是乌圭拉……”
“噢!”不待那人说完,老先生已经改口了,大声喊,“拉乌圭!”
这也是多么好笑的事啊!但也和前面婚礼上的情况一样,没有人敢笑。
三、我们是“人端”
小时候,我每个星期天都跟母亲去做礼拜,那教堂的牧师普通话和台湾方言都能说,只是有时候发音有点奇怪。
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他证道,讲到“八十岁的人瑞”,居然说成“八十岁的人端”。这时就见台下的教友交头接耳:“是人瑞啊!他怎么说人端呢?”
问题是,大家都小声议论,始终没人去纠正。所以隔了许多年,我去那教堂,还听见牧师大声说“人端”。
好笑的是,连我母亲也学会了“人端”,还把这错的发音教给小孙女:
“奶奶是‘人端’,你也是‘人端’。奶奶九十岁,在这端;你九岁,在那端!”
笑点子
认清对象再笑
我说这几个故事,就是证明:同样的话语,当你没有认清对象的时候,常常不好笑。
为什么?因为大家不敢笑,或是不敢往好笑的地方去想。所以,如果你是个平常很严肃的人,今天居然想说个笑话,你最好干脆先声明:
“让我说个笑话给大家听。”使那些平常怕你三分的人,能解除武装,好好进入你的笑话。
话说回来,如果你当天的身份不对,就算你有“天大的笑话”憋在肚子里,也最好别吭气。
说笑话要一气呵成
除了身份,控制场面和制造气氛,也是你在表现幽默时要注意的事。
举个很普通的例子,一桌人聚餐,经常酒过三巡之后,最是打开话匣子的时候,也最有说笑话的机会。
可是,你是否常见到,一桌人分成两三组,各自扯着喉咙说话,这时你对自己那一组人说笑话,才说一半,另一组人发觉你正说“好听的”,于是打岔:“你是不是在说笑话啊?我也要听,再说一次。”于是你不得不从头再讲一次,结果听过的人因为已经听了半个,新鲜感已经没了,你又因为再讲一次,热劲已经不足,结果原本十分好笑的笑话,只剩下了七分“笑力”。
问题是,这种情况常见,你要怎么避免?还有,在乱哄哄上百人的聚会上,你要怎样用幽默的方法把场面控制下来呢?
请看下一章。
营造气氛的幽默
起床干什么?
你要听我的笑话吗?请先闭上你的嘴巴!
笑引子
一、爱的反面是什么一九八六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魏塞,有一次到一个大学去演讲。虽然是学校重金邀请,大学生们居然十分吵闹,还有一堆反对魏塞的学生在起哄。魏塞上台,对台下乱哄哄的学生们一笑,用不大不小、不疾不徐的声音开始说话。“爱的反面,不是恨,”停一下,看台下稍稍安静些,魏塞才继续说,“是漠不关心。”“艺术的反面,不是丑陋,”又停一下,台下更安静了,“是漠不关心。”
“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再停一下,大家瞪大眼睛,等着听他下一句,“是漠不关心。”
“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魏塞放大声音,“是漠不关心!”台下响起如雷的掌声。
二、四个中国人可以组织一桌麻将
对日抗战的时候,有个演讲家到学校去号召学生投笔从戎。大太阳,风又大,老师们虽然极力维持秩序,学生们的注意力还是不集中。
演讲家上台,也是一笑,淡淡地说:“有人说四个德国人可以组织一支军队,四个英国人可以组织一个议会,四个中国人可以组织……”卖个关子,他停了一下,看台下的学生都好奇地竖着耳朵听,才继续说,“一桌麻将。”
学生都笑了。这时演讲家突然脸一正:“错了!四个中国人可以打下七架零式战斗机!”(那正是不久前发生的事)台下的学生都鼓掌,精神也都振奋了。
三、如果有人捡到大钞
有一年,我带着老婆参加旅行团,去欧洲。在巴黎的那一晚,导游特别安排大家去看小剧场。
那小剧场是管吃的,还供应餐后酒,一杯下肚,大家话匣子都打开了。
就在这时候,幕布拉开,上来个好像主持人的,手上举了一张钞票,大声喊:“谁掉的钱?”接着用手遮着眉毛,往台下扫视一圈:
“哟!有日本人!有德国人!有西班牙人!有美国人!还有,咱们法国人。你们知道如果在街上有人捡到这一百块美金,会怎么样吗?如果是一个人捡到,八成放进自己口袋,但是如果是两个日本人、德国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或法国人,一起捡到,表现就不一样了。”
看大家都瞪着眼睛听,他一边表演,一边说:
“如果是两个日本人看到,他们会一起把钞票抓在手上,站在路边,等人来拿。
“如果是两个德国人看到,会一个人守着钞票,另一个人去报警。”如果是两个西班牙人看到,会这个给那个一拳,打昏了,然后独吞那张钞票。
“如果是两个美国人看到,会先四处张望,发现没人,再大喊一声‘谁掉了钞票?’接着一个掏出五十块,给另外一个人,然后把一百块放进口袋。
“如果是两个咱们法国同胞看到怎么办呢?”主持人笑笑,两只手把钞票举得高高的,突然撕成两半:“好极了!你一半,我一半!”台下一时笑翻了,尤其是占多数的法国人,更是乐不可支。
更重要的是,原本嘈杂的场子,注意力全集中到舞台,下面的节目也就接着上演了。
笑点子
要说话吗?先稳住场子!
这三个故事,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怎样用渐进的方法,把场子稳下来,使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再把情绪带上去。
这种渐进的方法,有个术语,叫“阶升法”,就好像登台阶,一步一步往上升高。在演讲的时候,你可以用阶升法把群众的情绪“炒热”,在说笑话的时候,可以用阶升法把大家的笑意炒浓。
对!“笑意炒浓”。每个会说笑话或懂幽默的人,都知道怎样把握人们的“笑声引爆点”。好比爆米花,你引爆太早,米没热透,爆得不够多;你太晚打开炉子,又可能烤得太久,把米全烤焦了。阶升法是逐渐加温,热得恰到好处的时候,再把那引爆的笑话说出来,造成最佳的“笑果”。
阶升法
更重要的是,阶升法能够“聚集人气”。如前面所说,一桌人分成几组,各谈各的。但是当你慢条斯理地用阶升法,把故事分成三个或四个阶段说出来的时候,大家就会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身上,这时候就算没听到你的前一段,后面几段也够他笑了。
制造“接话”的机会
阶升法的种类很多,最简单的是像前面三个故事里,用类似的对句××的相反,不是××,是××四个××人可以××××两个×国人捡到一百块美金因为句法是相似的,所以最适合用来“接话”。举几个例子。
笑例子
一、如果能活长一点
大家聊天,有人说报上登,已经有人设计飞机,带人到太空一游,经历二十分钟无引力状态,看看地球,大约八万美金。“所以活长一点,可以上太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