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的魅力:刘墉沟通秘笈
5841700000007

第7章 把话说到心窝里①(7)

譬如记者播新闻,播到:“今天上午十点钟,两百多位鸡农,去美国领事馆抗议,他们带了三百多只鸡去,扔在领事馆的门外。”那记者眼睛很快,当他播到“两百多”的时候,眼睛已经瞄到下面有个“鸡”字,心想鸡怎能称做“位”呢?于是他改了:“今天上午十点钟,两百多只鸡农,去美国领事馆抗议,他们带了三百多……”这时候他已经发现前面错了,怕下面再错,所以又把“只”改为“位”。于是成了“他们带了三百多位鸡去,扔在领事馆的门外”。还有一位电视记者,播报到:“今天松山机场,因为空中交通拥挤,许多班机都应塔台要求,在空中盘旋几周之后,再降落。”那记者也很优秀,心想应该把“周”说成大家听得懂的白话,于是播成:

“许多班机都应塔台要求,在空中盘旋几星期……”

以上都是真实笑话,但是也都告诉我们一件事要别人懂之前,你自己要先搞懂。自己早懂了的事,总要假设别人不懂,你才能多解释一下,让对方真听懂。

三、别把“王国”变“亡国”

“小心喝咖啡”是我以前在电视公司新闻部时主播们常彼此警告的一句话,意思是“小心播错,被有关单位叫去喝免费的咖啡”。

有位主播播到

“台湾每年七、八月,经常有台风。”他也把标点放错了,成为“台湾每年七、八,月经常有台风。”结果被大家笑了好一阵。

又有一位也喝了咖啡。

他把“敌军若敢来犯我,必遭击溃”播成:“敌军若敢来犯,我必遭击溃”。

结果原来鼓舞士气的话,只因为标点的错误,反而成了“我们自己会被敌人击溃”。

前面故事里,小管说“不早治不好治,又麻烦”。

不也是因为“顿挫不对”,而成为“不早,治不好,治又麻烦”吗?

“停顿”,在说话的时候,有一定的好处。

譬如你说“我一生做事,坚持的只有一个字”,你停顿一下,再继续说,“也就是‘诚’!”

这比你一口气说完,更吸引人,因为当你停顿的时候,大家都会静一下子,等着听下面那个字。这一静,就产生了力量。

但是由刚才的那些“喝咖啡”的例子也要知道,停顿错了,麻烦就大了。你尤其要注意在说人名、头衔或国名的时候不可停顿。

否则你很可能把“张小燕窝在家里”,说成“张小,燕窝在家里”。更可能把“沙特阿拉伯王国”说成“沙特阿拉伯,王国”。人家没搞懂,只怕得问你:“沙特阿拉伯怎么亡国的?”

四、名字不能顺口溜

说到人名,除了不能“断位”之外,也不适于讲得太快,这就好比你写信,信里龙飞凤舞没关系,碰上人名,则得一笔一画地写。

为什么?因为那表示你对人的尊重小心工整地写对方的大名。

那也表示你慎重,怕因为那是人名,对方不一定能“串起来猜”。尤其当你横着写的时候,那种分成两边的字更不可马虎。否则有个人叫“梅月坡”小姐,别人很可能念成“梅肚皮”小姐。“张日胜”先生,人家很可能读成“张明生”先生。

小心许成徐

说话的时候,遇到专有名词也一定要放慢,尤其要小心两个三声(“上”声字)的字连在一起。

譬如你介绍“许小姐”、“李小姐”。慢慢说,大家听得清楚她姓“许”,她姓“李”。说得快,就变成了“徐”小姐和“黎”小姐。这是因为两个三声字连在一起,第一个字自然会说成二声。好比“洗手”。你一定会说成“习”手。就因为“洗”和“手”都是三声音,所以把“洗”说成“习”。

小心取名字

知道了这一点,你的姓如果是三声,改天给孩子取名字,第二个字就最好避免用三声的字。

否则“李美静”,一定被人叫成“黎美静”。“柳小婵”一定被人叫成“刘小婵”。

再进一步谈,把人名说得太快,也会造成某些特殊的人名,完全变样。

如同故事里的“舒姬英”,读起来成了“输精”。是因为“姬”和“英”,一说快,就拼在一起,成了“jīng”。

又譬如“吴晚兰”,说快了,成为“晚兰”。“黎衍长”,说快了,成为“脸长”。是因为姓和名,“吴”和“晚”、“黎”和“衍”的音拼在了一起。

五、小心使用“倒装句”

我母亲在世的时候,一听到她的老朋友生病,就会说:“某某人又病了,我真感谢上帝,我比她大十岁,还健健康康的。”

每次听她说前两句,大家都会吓一跳,心想她怎能这么幸灾乐祸呢?直到后两句出来,才搞懂她的意思。毛病出在哪儿?出在她用了“倒装句”。

前面故事里,金主任问:“酒点了没有?”大家听成:“九点了没有?”也是一样的道理。

换句话说,他如果讲:“点酒了没有?”谁会听错呢?

倒装句最容易惹麻烦的就是当别人只听一半,或是当你上广播电视节目,经过剪接,剪掉你后半段话的时候,容易造成误会。

六、勿把“姓焦”变“性交”

如果你碰到像前面故事中的情况,有人冷不防地问你:“小姐,你姓焦吗?”你说,你能不误会,能不冒火?只怕一记耳光都过去了。但是如果对方懂得用“重音”,他慢慢说:“小姐,你姓‘焦’吗?”他把那“焦”字特别拉高音阶、加大力量,你一定就听懂了。

“重音”妙用无穷

“重音”能够加强语气,能够表现抑扬顿挫,更能使你传达更清楚的意思,也可以说重音位置不同,同一句话意思可以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同样“我请你吃饭”这句话,就有不同的讲法。

当你女朋友以为是别人请客,而不愿参加你的聚会,说:“我跟他们又没交情,为什么要他们请?”你可以说:“又不是他们请,是‘我’请你吃饭。”

当她耍小姐脾气说:“我不去!就是不去!”

你说:“拜托!拜托!我‘请’你吃饭!”

她还是不去,说:“我去,可以,但是要带我妈一起去。”

你急了,说:“我请‘你’吃饭,不是请你妈吃饭!”

她还作怪,说:“我累了,没力气。”

你更急了,说:“我请你‘吃’饭,又不是请你做饭。”

“我就是不爱吃面食,你每次都勉强我。”她发小姐脾气了。

“我不请你吃面好了吧?我请你吃‘饭’!”你也发了少爷脾气。

你看!妙不妙?同样一句话,因为你强调的字不一样,味道可以完全不同。

所以,不要认为“重音”不重要。如果你想把话说清楚,就得非常注意“重音”。

“你要饭吗?”

“你姓阚(kàn)吗?”来!试试看!这两句话,该怎么说?

那女人是谁?

抢片时风平浪静,进一步海阔天空。

“你们在扯什么啊?”袁太太看见三个邻居太太站在太阳底下聊天,开玩笑地说,“小心回家鱼都臭了。”

“没什么!没什么!”几个人好像吓了一跳,匆匆忙忙地散开。紧邻的萧太太跟过来,走在袁太太的旁边。“你们到底在谈什么啊?”袁太太又问一遍,“神秘兮兮的。”“没有啦!”萧太太低着头说。“一定有什么事。”袁太太看得出,萧太太不自然。“真的没有!”萧太太隔了半天说,接着把话题岔开了。可是就在快到家门的时候,萧太太突然停住,低着头想了想,吞吞吐吐地说:

“袁太太啊!咱们是老邻居,我一路想,还是告诉你好了。我觉得,你恐怕得留意一下你家老袁。”

“为什么?”袁太太脸色都变了。

萧太太又吞吞吐吐了老半天,说:“好像有人看见老袁跟个年轻女人。”

“谁?跟谁?”“没人认识。”

“谁说的?谁看见的?”袁太太由刚才铁青的脸色转为通红,“是谁胡说八道?他看见了吗?”

“不是我哟!”萧太太害怕了。“不是你是谁?你说!”袁太太趋前一步,厉声问道。“是洗衣店老板娘说的。”

跟着袁太太就到了洗衣店。老板娘好像心里已经有数,躲在后面不出来。“你出来啊!你出来啊!”袁太太喊。“我在忙啦!”老板娘把干洗机开得好大声。

“我等你。”袁太太居然往门口一坐。眼看逃不掉了,老板娘抹抹手,出来了,扬着眉毛,还装:“要拿衣服吗?还没洗好呢!”“没洗好?”袁太太问,“我没拿衣服来洗啊!”“袁先生早上拿来干洗的。”老板娘耸着肩,缩着脖子,一看就有问题。

“他一个人来,还是带别人一起来?”袁太太板着脸。“一个人!一个人!当然一个人。”“那你为什么乱说话?”袁太太没好气地问,“是不是你说的?”“我没说,我没说哟!你误会了,”老板娘直摇手,“我只是,只是帮你先生检查口袋的时候,看见一张照片。”“什么照片?”袁太太紧逼着。“一张……哎呀……”

“你说!”“不要这样嘛!”老板娘露出央求的表情,“他和一个年轻小姐一起的照片啦!没什么啦!”“照片在哪里?”袁太太转过柜台,伸手要。“你先生一看到,就拿走了。”“他说那是他女朋友吗?”袁太太脸色先一缓,又眼睛一瞪,“他说是谁帮他照的吗?”老板娘摇头。

“告诉你,那是我照的,我先生和我美国回来的表妹,你以后不要乱说好不好?”袁太太叹口大气,“这年头啊,连跟亲戚照一张照片,都要让人说闲话。幸亏是我照的。”又抬头,指指老板娘,“你去给我澄清!否则我告你毁谤,我先生知道了,也非找你麻烦不可。”

“千万别告诉你先生!”老板娘直鞠躬,“对不起啦!对不起啦!这次洗衣服不收你钱啦!”

老袁回家了。才关上门,啪!就挨了一巴掌。

“照片呢?你跟那个骚货的照片呢?”袁太太像半截宝塔似的立在眼前。

当天晚上,两个人狠狠吵了一架,老袁硬不承认,说是跟女同事的照片,然后东掏口袋,西翻手提箱,说找不到了。

袁太太还是不放,上了床,翻过身去,不理老袁。第二天一早,老袁偷偷自己起床,到冰箱掏了点东西吃,再静悄悄地出门。

“站住!”袁太太突然在卧房里喊,“洗衣店的人问你照片,你就说是跟我美国回来的表妹,是我照的。”

“是……是……”

“还有!”袁太太又喊,“不用给干洗钱,老板娘说了,这次免费!”

有话好说

故事说完了。你猜,这一章要讨论的是什么?是“以进为退”的说话方式。

看看前面故事里的袁太太,不是以进为退吗?当她听到闲言闲语的时候,立刻追查谣言的来源。

然后,她找到源头,并且在发现证据已经被老袁拿走之后开始发飙。

“那照片是我拍的!”

谁能证明那照片不是她拍的?

既然是她拍的,还会有什么问题呢?于是谣言止住了。散布谣言的人认错了,连洗衣服的钱都省了。你说,这以进为退的方法妙不妙?

换个角度想,如果当时袁太太大骂丈夫,再打电话,甚至追到办公室兴师问罪,会是怎么个结果?只落得左邻右舍和办公室同事们看笑话,不是吗?而且这笑话愈传愈速,愈传愈走样,以后袁家还怎么见人?除非袁太太不要这个婚姻了,否则最好关着门算账,别让家丑外扬。就算她真要离婚,又好在大吵大闹让大家看够笑话之后离婚吗?人都要面子,死也要死得有面子。一个拳击手,在场上挨了揍,只要不是死在场上,下来之后“发了病”,也要对外说是自己“老毛病发作”,而不能讲是在场上被人打成那样啊!

所以“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你可以说是“智者不信谣言”,也可以讲只有有智慧的人,才知道如何以进为退,阻止谣言的散播。除非别人握有十足的证据,绝不能回避、退缩。

我们甚至可以说,即使在自己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以进为退仍然是一种很好的脱身方法。

举几个生活上的例子。

一、你是不是要道歉?

向来都准时的捷运班车,居然因为电路发生问题而误点了。

成千上万的学生和上班族迟到,一片指责声。

记者赶去了,问捷运局长:“您是不是要为这次误点向社会致歉?”

“当然要!”捷运局长严肃地说,“就算社会谅解我们是因为新换系统,不要我们道歉,我们也一定要道歉,非道歉不可!”

于是本来的“被动”,成了“主动”,不但面子回来了,而且给人一种负责的好印象。

二、我也有麻烦

“听说老王最近到处借钱,刚才他打电话说要过来,恐怕没好事。”老陈对太太说。

才说完,门铃就响了。“欢迎欢迎!”老陈冲出去,热情地招呼,“来来来!请坐!听说你最近碰到一点困难。哎呀!”拍了老王一下,“人哪儿会没困难呢?我最近也碰到点不顺心的事,只是没吭声,幸亏太太娘家帮忙,暂时解决了。”

你说,老王还好开口借钱吗?老陈不向他开口借钱,已经不错了啊!

三、本来就不好

畅销作家举行记者会。“对于现在很多人批评您的作品不是文学,甚至说写得不好,您有什么感想?”有记者问。“我相信他们批评得一定有道理,而且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好,正因为觉得不够,所以我要不断改进、不断充实,”作家诚恳地说,“我不知道自己作品的文学价值,只知道我是真真实实地写自己的感觉。”

这样说不是比你按捺不住性子,对那些批评者大加反驳,结果得罪一堆人,还落得个狂傲之名好得多吗?

表面看,那些话是“退”,是“自谦”,实际是“以退为进”,先主动让自己“利空”,然后“利空出尽”,“自谷底攀升”。愈是对文学、美术、音乐这些较抽象的艺术,愈可以用这种方法面对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