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幼儿喂养与护理0~3岁
5851400000010

第10章 出生第9月

断奶后的婴儿喂养

宝宝在9个月左右就可以断奶了,饮食也大部分固定为早、午、晚一日三餐,主要营养的摄取已由奶转为辅助食物。不过,完全断奶后,一定要注意宝宝的饥饱问题和饮食标准,不能或多或少,或这或那。宝宝1天的饮食标准大致。但一日三餐都只吃这些的婴儿是很少的。三餐中总有一餐要比表中所列的量吃得少些或多些,这些都属正常。

婴儿1天的饮食量标准

每餐饮食量早、午、晚

软饭小儿用小碗,大半碗

鸡蛋——1个

蔬菜——大匙子为2匙半

食油——1天大约3~4匙

点心、牛奶、水果、饼干等,不影响三餐饭为好

晚9点喝牛奶

另外,这个时期可以让孩子练习用杯子喝牛奶,每天喂牛奶400毫升左右。

用作辅助食物的种类可大大加多,可以让孩子吃各种各样的食品。

可喂的食品

淀粉质 面条、软饭、面包、通心粉、薯类、热点心、饼、燕麦粥等。

蛋白质 牛奶、脱脂奶粉、乳酪、蛋、肉、鱼、猪肝、豆腐、豆类等。

蔬菜水果 四季蔬菜水果,特别要多吃些红、黄、绿色的。

海藻类 紫菜、海带、裙带菜等。

油 黄油、人造乳酪、花生油、芝麻油、菜油、核桃油等。

如婴儿还不习惯咽硬食,可以比大人吃得软些、烂些,味道稍淡些。

婴儿的混和喂养

母乳喂养如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那么就混和着奶粉喂养,这种方法叫混和喂养。采用混合喂养,只限于母乳确实供不应求,或者母亲有事实无法哺乳时,才进行混和喂养。

混和喂养有2种方法:

第1种方法比较适用母乳不足而有时间的妈妈。

每次哺乳时,先喂5分钟或10分钟母奶,然后再用人工营养品来补充不足部分;

根据乳汁的分泌情况,每天用母乳喂3次,其余3次或4次用人工营养品来喂食。

如果想长期用母乳喂养,最好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每天用母乳喂食,不足部分用人工营养品补充的方法可相对保证母奶长期不断。

第2种方法适用于有工作的妈妈。

混合喂养中所使用的奶粉量:每次喂了母奶后,再用奶粉调50~60毫升,如还想吃,可再加20~30毫升。如果吃完母奶后,再喝的奶粉量达100毫升以上的,证明母乳严重不足,遇到这种情况,不如改为人工喂养更好些。

制作婴儿小食品

煮白薯

把白薯洗干净去皮后切4个薄片,把苹果洗净去皮除核后也切成薄片,然后把白薯和苹果的薄片先后放入锅内,加入少许水后用微火煮,煮好后放入蜂蜜。

芝麻豆腐

豆腐1/6块用开水紧后控去水分,然后研碎再加入炒熟的芝麻、豆酱、淀粉各1小匙混合均匀后做成饼状,再放入容器中用火蒸15分钟即可。此食品的特点是非常松软,易消化。

婴幼儿补钙的误区

别听信夸大的承诺。正因为钙对人体的重大作用,有些商家利用人们对补钙的渴望,在推出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夸大其作用,给消费者以误导。然而,人体对各种钙补品的吸收率只能达到40%,而有的厂家将高达99%以上的动物实验结果直接用于人体吸收率加以宣传,欺骗消费者。因此购买时必须弄清产品的钙含量、吸收率、有无副作用等,不能轻信“高效、高能、活性”等词。

不能过多地补钙。补钙虽然重要,但并非多多益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要严格遵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人每日钙的供应量。如果一个正常人每天补钙超过2000克,不仅造成浪费,且还会产生副作用。

宝宝摄取热量为4180千焦的食物中,就含有100毫克的钙,他们的收缩压就会降低2毫米汞柱。由于宝宝年龄小,舒张压的变化不易测出。动脉血压是循环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压偏低,血流迟缓,就会影响机体组织的血液供应,妨碍正常活动尤其对头部影响更大。宝宝处在发育期,如前期血压偏低,不仅精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智力低下,而且还容易患心脏病,因此宝宝切不可高补钙。

钙盐中维生素D含量并非多了就好。人如果每天服用400国际单位以上的维生素D,就有可能引起维生素D中毒,具体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腹泻、头痛等症状,因此选择钙品时一定要注意它的维生素D含量。

宝宝在补钙的同时应补锌补铁,锌能抑制钙的吸收,缺锌可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因而患儿多病,患病又影响锌和钙的摄入和吸收,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宝宝生长发育。铁是构成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在体内参与氧气的运转、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人体内72%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婴儿6个月以后,因体内原有的铁已耗尽,母乳中含铁量又很低,此时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因此在补钙的同时应积极补锌、补铁。

婴幼儿出牙期的营养保健

婴儿在6个月以前没有牙齿,吃奶时,靠牙床含住母亲乳头,进食其他半固体无渣食物时,也靠牙床将食物压烂,牙床是一道半圆形粘膜突起,比较坚硬,可以上下合拢。到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出牙,出牙是牙齿发育和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牙的过程是覆盖牙齿上的牙槽骨自动吸收,牙根生长,将牙冠顶出牙龈。当牙冠将牙龈顶开1个小口以后,牙冠与牙龈之间的潜在间隙与口腔相通,口腔里的细菌就会进入这个间隙,可使牙龈发生轻度炎症,出现红肿痒痛。出牙的时间和顺序是有一定规律的,下牙略早于上牙,常常是成对萌出,6~9个月出门牙,12~14个月出第1颗大牙,14~18个月出犬齿,第2颗大牙则要到2岁时才长出,但是不同孩子经常有差异。若1岁时未萌出门牙,或3岁时未出齐20颗乳牙,则要到医院检查是否发育有障碍。

婴儿出牙时一般无特别不适,但个别婴儿可出现突然哭闹不安,咬母亲乳头、咬手指或用手在将要出牙的部位抓划,口水增多,甚至有的婴儿会发烧,食欲不振,腹泻和生口疮等,这些症状可能与牙龈轻度发炎有关。此时,母亲要耐心护理,分散婴儿的注意力,母亲不要用手或筷子去抓划牙龈。若小孩自己咬破或抓破牙龈,可涂少量龙胆紫药水,一般不需服药。因为一旦牙齿萌出,牙龈红肿和上述症状就会自行消失或减轻。

由于出牙与婴儿添加辅助食品的时间几乎一致。若婴儿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则可能是出牙的反应,也可能是抗拒某种辅食的表现,可以先暂停添加,观察一段时间就可知道。

婴儿在6个月后,开始对小食品感兴趣,大人可把蔬菜果条放在他面前的小桌上,示范给他看如何吃,让他学习,他可随时拿来咬嚼,在进食时,他如果要吃,也不要阻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婴儿就会脱离只会吮食物的阶段,而学会咀嚼。婴儿经常吃些蔬菜果条,不但有利于改掉吮手指或吮奶瓶嘴的不良习惯,而且还使牙龈和牙齿得到良好刺激,减少出牙的痛痒,对牙齿的萌出和牙齿功能的发挥都有好处。婴儿在咀嚼食物时,必然增强整个牙颌系统的运动,这种功能性运动对整个颌面和牙齿的生长发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颌骨变得更加强大且与其他部位更加协调,以便乳牙和将来的恒牙能整齐地排在上面,保证成年时有一口漂亮的牙齿。

保护好婴儿的牙齿

小儿出牙之后要注意保护牙齿,睡觉前不要吃食物,平时少吃甜食,每天早晚让孩子喝白开水以清洁口腔。

另外,不要让孩子养成吮手指、吃假奶头等坏习惯,这些都影响牙齿的生长发育。

常吃些粗糙耐嚼食物对牙齿有益

不少家长总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吃些细软的食物,认为这样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小儿若长期吃细软食物,则会影响牙齿及上下颌骨的发育。因为小儿咀嚼细软食物时费力小,咀嚼时间也短,可引起咀嚼肌的发育不良,结果上下颌骨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育,而此时牙齿仍然在生长,会出现牙齿拥挤,排列不齐及其他类型的牙颌畸形和颜面畸形。

若常吃些粗糙耐嚼的食物,可提高幼儿的咀嚼功能,乳牙的咀嚼是一种功能性刺激,有利于颌骨的发育和恒牙的萌出,对于保证乳牙排列的形态完整和功能完整很重要。儿童平时宜吃的一些粗糙耐嚼的食物有:白薯干、肉干、生黄瓜、水果、萝卜等。

教婴幼儿开始说话

多多表扬和鼓励

宝宝到9个月时就能听懂父母的话了。宝宝是喜欢受表扬的,因为一方面他已能听懂父母常说的赞扬话,另一方面他的言语动作和情绪也发展了。他会为家人表演游戏,如果听到喝彩称赞,他就会重复原来的语言和动作。这是他初次体验成功欢乐的表现。而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形成了宝宝从事智慧活动的最佳心理背景,维持着最优的脑力活动状态,它是智力发育的催化剂,它将不断地激活宝宝探索的兴趣和动机,极大地促进他形成自信的个性心理特征,而这些对于宝宝成长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对孩子的每一个小小成就,父母要随时给予鼓励,不要吝啬赞扬话,而要用丰富的表情、由衷的喝彩、兴奋地拍手、竖起大拇指等动作以及一人为主、全家人一起称赞的方法,营造一个“强化”的亲子气氛。这种“正强化”的心理学方法,会促使宝宝健康茁壮地成长,逐渐成为通情达理之人。

教宝宝说话

孩子说出的第1个词,常常是“妈妈”,这简直像天使的声音。这是因为他的成长是离不开妈妈的。妈妈和他接触最多,是他最亲近的人。“妈妈”一词发音比较容易,当他模仿“妈妈”这个词的发音时,妈妈总是兴奋地答应着他:“妈妈在这儿呢!”终于,宝宝理解了!他看到了喂他、抱他、为他换尿布、洗澡,给他爱抚、与他玩耍的人和“妈妈”这个词之间的联系。于是,他开始有目的地、主动地叫“妈妈”。

也许有的宝宝先说的第1个词不是“妈妈”,而是“爸爸”。或者,他全然不考虑“妈妈”和“爸爸”,而先说“不”这个词,或者说“还要”等等。总之,宝宝说的第1个词究竟是什么,完全取决于他的经验,取决于父母平时教他学习的是什么,并非孩子天生带有偏向母亲或父亲的感情因素。8、9个月是宝宝在第1年里最善于模仿的时期,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最利于进行语言教育的月份,教给他许许多多的东西,这对日后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教他说话呢?

父母必须对宝宝说话、说话、再说话,逐渐形成语言定势。

要用与他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简短的词,用普通话教他。这些词主要是名词和动词,以及某些称赞或否定词。要结合他认识亲人、身体、食物、玩具,并配合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教给他。

当他说“儿语”时,不要重复它。而应当用柔和的词语,把正规的语言教给他。

当宝宝指着他想要的东西时,父亲要鼓励他一边指着东西一边发出声音来,教他由打手势与声音相结合,到最后用词代替手势。

要使他经常保持愉快情绪,一不高兴他就会哭,愉快时就咿呀学语,而宝宝的语言正是在咿呀学语中发展起来的。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愉快的孩子比不愉快的孩子学话要快些、好些。

经过父母的努力,婴儿到1岁时,掌握的词汇就会比一般的孩子多得多,天资就会显得非常聪慧。

纠正牙齿发育期的不良习惯

在小儿生长发育期间,许多不良的口腔习惯能直接影响到牙齿的正常排列和上下颌骨的正常发育,从而严重影响了容颜面部的美观。下列不良习惯应及时纠正:

咬物

一些儿童在玩耍时,爱咬物体(如袖口,衣角,手帕等),这样在经常咬物的牙弓位置上易形成局部小开牙畸形。

偏侧咀嚼

常见一些小儿在咀嚼食物时,常常固定在一侧,这种一侧偏用一侧废用的习惯形成后,易造成单侧咀嚼肌肥大,而废用侧因缺乏咀嚼功能刺激,使局部肌肉废用萎缩,从而使面部两侧发育不对称,造成偏脸或歪脸。

吮指

婴儿一般在3~4个月时,常有吮指习惯,一般在2岁左右逐渐消失。如果3岁后还常有这种动作,就属不良习惯,由于手指经常被含在上下牙弓之间,牙齿受到压力,使牙齿正常方向的萌出受到阻力,而形成局部小开牙,即上下萌牙之间不能咬合,中间留有空隙。同时由于经常作吸吮动作,两颊收缩使牙弓变窄,形成上前牙前突或开唇露齿不正常的牙颌畸形。

张口呼吸

后果是可使上颌骨及牙弓受到颊部肌肉的压迫,限制了颌骨的正常发育,使牙弓变得狭窄,前牙相挤排列不下引起咬合紊乱,严重的还可出现下颌前伸,下牙盖过上牙,即俗称“兜齿”、“瘪嘴”。

舔舌

多发生在替牙期,可使正在生长的牙齿受到阻力,致使上下前牙不能互相接触或把前牙推向前方,而造成前牙开牙畸形。

偏侧睡眠

这种睡姿使颌面一侧长期受到固定的压力,造成不同程度的颌骨及牙齿畸形,两侧面颊不对称。

下颌前伸

即将下巴不断地向前伸着玩,可形成前牙反颌,俗称“地包天”。

含空奶头

一些婴儿喜欢含空奶头睡觉或躺着吸奶,这样奶瓶压迫上颌骨,而婴儿的下颌骨则不断地向前吮奶,长期反复地如此动作,可使上颌骨受压,下颌骨过度前伸,而形成下颌骨前突的畸形。

给婴儿选择玩具

可以给9个月的婴儿一些能够拆开,又能够再组合到一起的玩具,让他拆了再装,装了再拆,他会感到有意思。但是拆开的玩具一定要足够大,如果太小,孩子会把它放在口中吞下去或塞入耳朵眼和鼻孔里,发生危险。最好给他一个收藏玩具的大盒子或篮子,这样玩具比较容易保存。每次玩时,可以让孩子坐在大床上或地毯上,也可以让他坐在小桌子旁边的小椅子上玩。让他自己从玩具盒里拿出玩具,玩过之后再自己放回原处,当然,在开始训练他这样做的时候,大人要帮助他,使他逐渐形成习惯。再大一点儿,他就可以完全自己做了。

培养婴儿的良好品质

不要呵斥和打骂孩子

当婴儿要动什么东西时,家长突然大声呵斥,会吓得孩子不敢去动了,这种作法是错误的。这会使孩子受到惊吓。正确的方法是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动这东西,并且拿其他的东西代替它,比如一个玩具等。另外,经常呵斥孩子等于给孩子作了一个坏榜样,等孩子长大一点,也会学着呵斥别人。因为婴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父母想让孩子学好,必须言传身教。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在每次饭前要给孩子洗手,晚上睡觉前也要洗脸、洗手、洗屁股、洗脚,然后才能让孩子去睡觉。

孩子在夏天要每天洗澡,最热时可以每天洗2次澡,即午睡前和晚上睡觉之前。

天气冷了,也要每星期洗1次澡,洗澡时注意室温和水温,动作要快,不要让孩子受凉。

孩子的头发要每天梳理,经常洗,因为孩子还小,所以女孩子也不要留长头发。

与婴儿一起做游戏

爬行拉物运动

家长可以在大床上放些玩具,引逗宝宝来回爬行。还可以用电动玩具引逗孩子捕捉。这样,孩子爬来爬去,一会向前,一会后退,可以训练大脑指挥肌肉协调运动,扩大宝宝认识周围世界的视野,促进大脑发育,让孩子先学会爬,再学习走,有益于孩子语言的发展。

拉抽屉

拿一样宝宝喜欢的玩具,告诉他放在桌子抽屉里,不要把抽屉关得太严,让玩具外露一点,然后让孩子拉开抽屉,取出喜爱的玩具。反复多次可以训练孩子手臂的运动,理解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发展。

训练婴儿的动作

9个月的孩子如果已经能够扶着床栏站得很稳了,就该训练他扶着床栏横着走。这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也很不容易,这毕竟是小儿跨出的第1步,但是必须有这第1步,以后才能够扶着床栏走来走去。开始家长可以拿着有趣的玩具在床栏的一头引逗孩子,孩子为了拿到玩具,就要想方设法地移动自己的身体,如果失败了,家长要鼓励他,如果成功了,家长要赞扬他。

本月要继续训练孩子手的动作。如把小棍插进孔里,再拔出来;把玩具放在小桶里,再倒出来;两手同时拿玩具并将东西换手拿。锻炼小儿同时对2种物体做出2种动作,手眼协调一致。还应训练他学用杯子喝水。

大人可以通过游戏来训练孩子。当着孩子的面,让他眼睛看着,把玩具藏起来。然后告诉他“没了!”吸引孩子到处找,这样可以培养他追寻和探究的兴趣。

训练婴儿的语言

9个月的孩子不但要教他听懂词音,而且该教他听懂词义,家长要训练孩子把一些词和常用物体联系起来,因为这时小儿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已经会用动作来回答大人说的话了。比如,家长可以指着电灯告诉孩子说:“这是电灯。”然后再问他:“电灯在哪?”,他就会转向电灯方向,或用手指着电灯,同时可能会发出声音。这虽然还不是语言,但对小儿发音器官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为模仿说话打下基础。

家长还可以联系吃、喝、拿、给、尿、娃娃、皮球、小兔、狗等跟孩子说简单的词语,让他理解并把语言和物体或动作联系起来。

促使婴儿手脚活动

母亲在怀孕时能感到胎动,是因为婴儿在宫内时手脚可以自由活动。出生后婴儿的手脚多呈屈曲状态,但活动机能很好,左右也对称。手脚活动是婴儿的一种生理现象,以此来表达情感和愿望,产生热量、体会身体的感觉等,这些都可促进大脑的发育。所以,要促使婴儿手脚活动,不要用衣被包裹或穿过多过紧的衣服,那样会限制四肢的伸缩,特别在冬春季为了保暖时。不可包裹太紧,要使婴儿在包内四肢也能活动自如。除了婴儿自发的活动外,在清醒时,母亲可轻轻地提着婴儿的手脚做屈伸活动,并抚摸其手臂、手掌、大腿、小腿和足底,这种触摸和被动活动是一种良好的刺激,通过神经传给大脑,形成有利于发育的信号,是婴儿时期一种有效又简便的早期教育,经过这种训练的婴儿一般智商都很高。

婴幼儿系列健身操

宝宝俯卧,两肘支撑身体,家长在孩子身后用双手握住宝宝的两只小腿,将双腿提起约30°。此时应让宝宝双手用力支撑,并向上抬头。可锻炼臂力和颈肌。

防止先天性缺失牙

孩子该长的牙一直没有长出来,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我们知道,牙齿是由颌骨里的牙胚逐渐发育钙化而成的,如果颌骨里天生就没有这个正常的牙胚,自然在这个部位也就不会长出牙来了。经过照X光片证实颌骨里没有牙胚,医学上把这种情况就叫做先天性缺失牙。

常见的先天性缺失牙多发生在上颌和下颌的第3磨牙,也就是“智齿”。这个牙齿在人类牙齿发育中属于退化牙。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加工日益细腻,人们咀嚼也就不那么费劲了,根据用进废退的道理,人的颌骨逐渐变小,牙齿也发生了退化。当退化完全时,颌骨里就没有牙胚生成,自然也就不会长出牙来了。因此,第3磨牙的先天性缺失牙并不属于病理性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治疗。

还有一些因素,如遗传因素、全身性疾病(结核病、佝偻病等),使牙齿的胚芽破坏或发育受阻,也可能引起先天性缺失牙。

发现孩子的牙没长出来,到医院检查后证实是先天性缺失牙,就应该请大夫根据缺牙的数目、部位、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关系等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多生牙的防止方法

正常人的牙齿是有一定的数目和形态的。凡是在正常数目额外长出的牙,医学上称为多生牙。多生牙的数目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以1~2个最为多见。

多生牙的危害在于它占据了正常牙在牙列中的位置,正常牙受到多生牙的拥挤,只好从牙床的旁边长出来,形成错位,造成牙齿排列不齐,甚至形成双层牙。

对于多生牙的处理应该是及早拔除。但有的多生牙在生长的早期没引起人们的注意,等发现时它已经长在牙列中了,如果这个牙齿的形态、大小基本正常,且在牙列中排列得还算整齐,牙齿的咬合关系也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可以保留这个多生牙,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的多生牙是应该尽早拔除的,以利于其他恒牙的正常萌出。

畸形牙的防止方法

正常的双尖牙在咀嚼面上有2个尖,如果在2个尖的中央多长出一个又高又细的小尖,称为“畸形中央尖”。畸形中央尖最好发的牙位是下颌第5个牙,而且往往是对称出现在左右两侧。

中央尖内部有一个小腔和下面的牙髓腔相通。当有中央尖的双尖牙长出来以后,牙面和上面的牙齿接触,中央尖很容易被磨损或者被折断。这样,中央尖内的髓腔暴露出来,与外界相通,成了牙髓感染的通道。牙髓感染,将引起根尖周炎、根尖脓肿等,严重的可以使牙根停止发育。

如果发现孩子长出的牙齿是畸形中央尖,应该尽早到医院去,口腔科大夫将会为孩子治疗。一般的处理是分次将中央尖磨低,1次磨低一点,1个月左右磨1次,逐渐地磨除,不断地刺激牙髓组织,在中央尖腔的顶部有新的牙本质形成,新的牙本质可以封闭牙髓腔,不使其外露。

如果中央尖已经被折断,出现了明显的牙髓炎症状,或者感染已经蔓延至牙根部,则应该马上到医院请大夫治疗。早期可以进行牙髓治疗或者根管治疗。如果根尖破坏得严重,反复治疗效果不好,可能就要拔除患牙了。

打针与吃药的选择

孩子生病了,家长很着急,很多家长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针,以便使孩子好得快些。

其实,吃药还是打针应根据病情及药物的性质、作用来决定。有些病口服用药效果好,如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药物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保持有效浓度,能收到很好效果。还有一些药只能口服,不能注射,如咳嗽糖浆等,所以家长不能只迷信打针。药物被口服之后,大部分都能够被身体所吸收,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而发挥作用。通过打针注射给药,药物吸收快而规则,所以有些病是打针效果好。但是打针痛苦大,还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或损伤神经(虽然机率很少),反复打针,局部会有硬结,肌肉收缩能力减弱,少数发生臀大肌挛缩症,还得要进行手术治疗。所以,孩子有病,能口服药的应尽量口服为好。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儿童、青少年感染为主要对象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临床特征为腮腺单侧或双侧肿大、疼痛、发热,也可波及附近的颌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并发症可见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脑炎。腮腺炎病毒是后天获得性耳聋的重要病因之一,且此种耳聋往往是不可逆的。对腮腺炎的预防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于预防其合并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控制腮腺炎流行的有效方法。接种对象:8个月龄以上腮腺炎易感者。接种反应:一般无局部反应。在注射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目前,我国已进口了美国默沙来公司研制推广的三价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M-M-R2疫苗),可同时预防3种传染病。接种反应:常见的接种反应是在接种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感及刺痛,个别受种者可在接种疫苗5~12日出现发热或皮疹。

预防头癣

头癣俗称秃疮或喇痢头,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有3种,即黄癣、白癣和黑癣,其中以黄癣最严重。这3种癣均可继发细菌感染而造成脓癣,常常会被误诊为头发感染而久治不愈,故应请医生仔细诊查。

治疗小儿头癣,首先要用肥皂和温开水洗头,把头发上的痂皮和碎皮屑消除干净,然后交替外搽杀菌的头癣软膏,如硫磺软膏、杀烈癣药及1%~5%碘酒等;口服黄霉素,按每日10~15毫克/千克体重连服4~6周,在显微镜下3次查不到真菌才可算痊愈。病儿要被隔离,以免传染他人。病儿帽子、枕巾应煮沸消毒,梳子、理发工具等用5%来苏儿溶液或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0~15分钟,方可再使用。另外,据临床观察,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一般可取足三里、曲池、百合、风池等穴位,采用强刺激(抑制法),留针少许后取出,隔日治疗1次,并用梅花针叩刺病灶局部和背部俞穴,病灶边缘用轻度打刺,一般由外向内螺旋式叩打,达到微有血点渗出为度,隔日1次。

本病是可以预防的,其方法是,不与有头癣的小孩一起玩耍;对患头癣的小儿要进行隔离;病儿应戴上帽子,防止病发掉下而传染别的小儿,不用头癣小儿用过的理发工具、毛巾、梳子、枕巾和帽子,每次剪完头,要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治疗淋巴结肿大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自然防卫组织,可以抵抗感染和毒素的侵入,浅表的淋巴结群存在于颈部、腋窝、腹股沟、膝盖后面以及耳朵前后。

孩子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头部感染会使耳朵后的淋巴结肿大;手或手臂感染会使腋窝下淋巴结肿大;脚和腿部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孩子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母亲很容易注意到孩子的这一部位,带孩子让医生检查后才能放心。以大多数人来说,咽喉痛、感冒、牙齿发炎(脓肿)、耳朵感染或昆虫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不过假如淋巴结肿大出现在颈部前面正中间或是正好在锁骨上方,你就必须考虑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肿瘤、囊肿或甲状腺功能紊乱。

大多数母亲一看到孩子颈部淋巴结肿大,首先想到的是肿瘤,这是自然反应,肿瘤的确也是引起孩子淋巴结肿大的一个原因,不过感染是更为多见的原因。对此,进行血和尿的化验、X线检查、皮试以及活体切片检查等,可以证实医生的诊断。

治疗扁桃体肿大

关于扁桃体切除的问题,医生的观点在近20年已经有所改变。大的扁桃体如果没有并发症,那么就没有必要切除它。特殊情况下,扁桃体增大,妨碍呼吸和吞咽,或因反复扁桃体感染影响到孩子生长发育时,父母应当考虑切除孩子的扁桃体。若当肿大的扁桃体引起其他问题时,医生常建议施行扁桃体切除手术。

扁桃体切除手术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手术,切除扁桃体的决定也不是轻易可以做出的。在做出决定前,父母应该请教儿科医生或耳鼻喉专家会诊。

肌肉注射有硬块的处理

肌肉注射是一种极方便的给药方法,但有的药物在连续多次注射以后,就会在肌肉注射的局部发生硬块。

肌肉注射后发生硬块,主要是某些药物对人体组织有一定的刺激性,另外,孩子在注射时不能很好合作,注射部位选择不当,使药液注入脂肪组织中,脂肪组织中血管少,药物不能很好吸收;长期注射药物,加重了药物的刺激,使局部肿胀形成硬结。

出现硬块,局部可出现炎症反应,还会发生组织坏死。孩子可感到疼痛,也可出现发热。因此,出现硬块后应及时处理。

热敷

注射局部产生疼痛或刚出现硬块时,可以及时热敷。方法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水温50℃~60℃,敷于硬块部位,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同时局部轻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液吸收。

硫酸镁溶液外敷

可用50%硫酸镁溶液,每次取50毫升倒入搪瓷碗中,加热水约10毫升,取2块小毛巾或纱布,更替使用。先取1块毛巾,拧干后敷在硬块处,上面再用热水袋压住,5分钟更换1次,连续15分钟,每日3~4次。硫酸镁溶液热敷可使肌肉放松,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药液吸收,使硬块变软,直至消失。

艾叶煎水敷

艾叶即艾蒿,味苦辛,性温,有理气血、温经止痛的效用。可用艾叶加水适量煎煮,放温后用毛巾浸湿热敷。注意药液不要下流,局部不要烫伤。每3~5分钟换1次,每次热敷30分钟,每日2次。

理疗

可去医院做理疗,效果较好。

如果硬块有波动感或出现脓头,不可再热敷,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提高婴幼儿抵抗能力

提高孩子对传染病的抵抗力的方法有2种,1防接种来防止一切传染病;2就是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孩子对一般传染病的抵抗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提供足够的营养

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但由于消化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而且食谱往往比较单调,故容易发生营养素的缺乏。营养不足,抵抗力就比较差。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轻度的(或称为亚临床型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缺乏是造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一个常见原因。因此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有色蔬菜和水果(其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或补充一些多元维生素制剂确实能有效地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保证充足的睡眠

这也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方面。

进行体育锻炼

这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锻炼要从小开始,满月后的孩子,夏天可以在室外躺一会儿,冬天可开窗在室内呼吸新鲜的空气,衣服也不要穿得太多。从小培养孩子适应较冷的环境,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就不容易得感冒。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而且对肌肉、骨骼、呼吸、循环系统的发育以及全身的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作用。经常运动还可以增强食欲,使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素,这样体质就会增强,抵抗力也会明显提高。

掌握健康检查的有关知识

为了解婴儿生长发育情况,为了早期发现尚未被家长注意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并及时予以处理,婴儿出生后应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一般1岁以内婴儿应该接受3~4次健康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测量体重、身长

体重是反映婴儿近期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每次检查都应测量体重。半年或1年测量1次身高。

全身系统检查

及早发现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的早期体征,及时予以治疗。

检测末梢血红蛋白含量

协助诊断有无贫血,确定贫血的程度。一般1年检测1次。如果在体检中怀疑婴儿贫血,可随时检测婴儿的血红蛋白含量。

健康咨询

利用每次体检的机会,保健医生可以了解家长在喂养、护理婴儿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家长可以通过向医生咨询,学到科学育儿知识,诸如于何时添加辅食,何时断奶,怎样在喂养过程中开展早期教育等问题均可以请教医生。

通过定期健康检查,既使家长获得了科学育儿知识,也提高了家长对婴儿的自我保健意识。家长能自觉地与医生配合,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使婴儿得到及时治疗,对促进婴儿身心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掌握婴幼儿患病的早期信号

在婴儿平日的一些表现中,往往可发现一些患病的先兆,只要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

大便干呈羊屎状

正常小儿的大便为软条便,每天定时排出。若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大便呈小球状,或2~3天1次干大便者,多是肠内有热的现象,可多给菜泥、鲜梨汁、白萝卜水、鲜藕汁服用,以清热通便。若内热过久,小儿易患感冒发烧。

食不好,卧不安

如果小儿饮食过量,或吃了生冷食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都会引起小儿肚胀不舒服,往往还使小儿在睡眠中翻动不安、咬牙。

鼻中青、腹中痛

中医认为小儿过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后,可损伤脾胃的阳气,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寒湿内生,腹胀腹痛。而腹内寒湿痛可使面部发青,小儿见于鼻梁两侧发青,父母要引起注意。

舌苔白又厚,腹中积食多

正常时小儿舌苔薄白清透,淡红色。若舌苔白而厚,呼出气有酸腐味,一般是腹内有湿浊内停,胃有宿食不化,此时应服消食化滞的药物,如小儿化食丹、小儿百寿丹、消积丸等中药。

手足心热,常有病痛

正常小儿手心脚心温和柔涓,不凉不热。若小儿手心脚心发热,往往是要发生疾病的征兆,要注意小儿精神和饮食调整。

口鼻干又红,肺胃热相逢

若小儿口鼻干燥发热,口唇鼻孔干红,鼻中有黄涕,都是表明小儿肺、胃中有燥热,注意多饮水,避风寒,以免发生高热、咳嗽。

要想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饥不是要小儿饿肚子,寒不是要小儿受凉,而是指饮食要适量,不偏食,应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增减衣服。否则吃得过饱,或出汗过多,都会使小儿抵抗力下降,引起疾病。

婴幼儿咳嗽的饮食禁忌

咳嗽是宝宝冬春季最为常见症状之一,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中都可见到,如流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患儿到医院诊治,回家虽按时、按量服了药,可是咳嗽始终不见好,甚至1个月过去了还不好,家长往往开始着急。其实,任何疾病的治疗,不但要靠医生的正确诊断和用药,还要靠病儿(主要是家长)的配合。服药期间饮食有什么禁忌?需怎么配合?把辅助工作做好,宝宝的身体才能早日康复。

禁食寒凉

中医理论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就是说身体一旦受了寒,饮入寒凉之品,可伤及人体的肺脏,而咳嗽多因肺部疾患引发的肺气不宣,肺气上逆所致。此时如饮食仍不注意(饮食过凉),就容易造成肺气闭塞,症状加重,日久不愈。不论是宝宝还是成人,咳嗽多会伴有痰,痰的多少又跟脾有关。脾是后天之本,主管人体的饮食消化与吸收。如过多进食寒凉食物,就会伤及脾胃,造成脾的功能下降,聚湿生痰,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可见咳嗽的宝宝要禁食寒凉。

禁食肥甘厚味

中医认为咳嗽多为肺热引起,宝宝尤其如此。日常饮食中,多吃肥甘厚味可产生内热,加重咳嗽,且痰多粘稠,不易咳出。对于哮喘的患儿,过食肥甘可致痰热互结,阻塞呼吸道,加重哮喘,使疾病难以痊愈。所以在咳嗽期间应吃一些清淡食物。

咳嗽期间还应禁食橘子

通常大家觉得橘子是止咳化痰的,所以患咳嗽时要多吃橘子。实际上,橘皮确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但橘肉反而生热生痰。哪个宝宝肯不吃橘肉光吃橘皮呢?

其他

长期咳嗽不愈的患儿,可用梨加冰糖煮水饮用,它的效果是润肺止咳;鲜百合煮粥,对咳嗽日久、肺气已虚的宝宝及老人效果甚好。对于脾虚疾多的患儿,平时可多食山药,或煮莲子粥、薏米粥及大枣粥等。

总之,咳嗽的药物疗法很重要,但饮食的适当调养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家长能配合医生的用药,掌握咳嗽患儿的饮食禁忌,可使宝宝加快康复。

幼儿大便有血的处理方法

在孩子的粪便中发现血丝时,有2个主要问题需要考虑。首先要确定粪便中异常颜色的原因;其次是消除担心和害怕心理,后者可能是更重要的。成年人都知道,不正常的流血多是癌症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潜在信号。儿科医生认为孩子粪便中的血丝不会是癌症,也不认为存在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疾病。所造成的原因往往都是良性的,即使需要治疗也常是容易的。

当儿科医生听到某个孩子排出带血的粪便时,首先他(她)会问:“这是血吗?”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特别是轻微腹泻的孩子,排出像血一样的粪便,实际上这是食物或药物中的颜料染上的,如草莓或樱桃冻,浅红色的药物。天然食物如樱桃或甜菜等。每当产生怀疑时,可化验粪便,这样可以消除父母的疑虑。

如果粪便里的红色物质确实是血,而且是以条纹出现,粪便又非常硬,或孩子在排便中显出疼痛,那么就可能是因肛裂出的血,肛裂就是肛门周围皮肤粘膜的较小撕裂或刺伤,大多数粪便带血的病例都是这个原因。肛裂几乎总是由便秘或硬便造成的,并会使排便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肛裂后的排便要比流血本身还要痛苦。用热水洗澡,调节饮食量,再配合药物治疗,可有良好的效果。同时用几次温和的轻泻剂,并多吃些水果和蔬菜也会使粪便软化,促使肛裂愈合。

发现孩子粪便中有血的第3类原因是许多不同感染所引起的腹泻。这种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腹泻,有时出现一种短暂的但又引人注目的血性粪便。孩子可能会发高烧,看上去病情较严重,不仅大便里有血,偶而还有脓、粘液和未消化的食物。当儿科医生看到这种病情时,他们首先会仔细观察是否有脱水的症状,然后再作实验室检查,不仅要确定腹泻和出血的原因,测定血细胞数,还要做粪便的培养和涂片,以从显微镜下找出特殊感染的证据。某些腹泻可以服用抗生素来治疗,因此所有患这种疾病的病人都要由医生诊断和治疗,特别要注意急性菌痢。

婴幼儿发烧的饮食喂养

宝宝感冒发烧时往往食欲减退,胃肠消化功能下降。发烧时宝宝心跳和呼吸加快,出汗多,身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增加,使宝宝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也增加,这就产生了矛盾。针对这种情况该怎样给宝宝安排饮食呢?

首先,发烧时宝宝的食欲下降是正常现象,父母不必过于着急,关键还是要给宝宝尽快把病治好,病好了宝宝自然会恢复胃口。发烧时可根据宝宝的食欲,为宝宝安排平时食量的70%即可。水分则应充分满足。

吃母乳的婴儿应该坚持母乳喂养,宝宝能吃多少就喂多少。添加的辅食或为宝宝准备的饭菜应选择易于宝宝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比如:酸奶、牛奶、藕粉、大米稀粥、小米粥、鸡蛋羹等。可以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喂宝宝。每餐之间还可添加一些西瓜汁、绿豆汤水等给宝宝喝。

一般情况下,只要烧一退,身体不是那么难受了,宝宝就可能会感到饥饿,主动要东西吃。此时可以根据宝宝食欲好转的情况,安排宝宝的饮食逐渐从流食转向半流食和软食。但这时宝宝的消化机能尚未完全恢复,大人不能一高兴就一下子给宝宝安排肉呀鱼呀之类不太容易消化的固体食物。应该给宝宝做一些清淡可口的面片汤、鸡汤挂面、肉末菜粥、素馅的小馄饨、小包子等。

等宝宝完全恢复后,为了弥补宝宝生病期间所亏损的营养,恢复体力,可以每天以少吃多餐方式,给宝宝加1次餐,每餐之间间隔不宜太短,一般以3小时以上为宜,这时宝宝肠胃功能仍较弱,虽可以开始和平时一样进食各种食品,但一定不能过量,以免加重宝宝消化系统的负担。

有的医生还建议,发烧期间暂时不要给宝宝吃鸡蛋,因为鸡蛋清中含有某种致敏物质,可能会引起一些宝宝的过敏反应。平时身体健康时有可能不发作,而发烧时抵抗力下降,就有可能会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