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感知新世界(感知论·第一部)
58572400000004

第4章 回归本来(3)

封闭的感知范围

世界及宇宙到底有多大?物质及事物到底有多少?这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存在为什么存在?存在为了什么?这是我们最想明白的问题。但是,仅凭我们的思辨逻辑,就得出:我们最想知道的不可能知道,我们最要明白的很难明白。不是问题的答案不存在,是问题的本身有问题。什么是大与小?什么是多与少?对谁存在?谁在问为什么?

简单一个反问,就将人的认识角度暴露出来。人这样提问,说明人先设置了问题与答案的前提,“大小”、“多少”、“为什么”这是人对事物的判断逻辑和思维逻辑,用这种逻辑是不能解释逻辑之外的问题的,因为这些问题本就不存在。

我们认识的存在只能是感知存在,感知是存在的唯一方式,也是人认识一切的唯一方式。存在就是在感知,存在就是感知在运动。感知的范围就是存在的范围,设想存在范围的大小和多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感知方式限制了存在的发生,感知内的存在是随着感知变化的,感知能力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感知方法有多少,存在事物就有多少。世界与宇宙如同人的外壳,随着人的感知移动;物质及事物如同人的囊中之物,人不断用感知清理出它们。

存在与不存在就是感知与未感知,过去与未来就是感知到与未感知到。人必须认识到:一切存在都只运行于感知方式以内,感知的边界就是存在的边界,任何逾越感知的企图都是没有意义的,人不可能以感知以外的方式存在,也不可能获得感知以外的任何认识。

人未意识到感知范围就是存在范围,总是寄希望能解开存在的迷团,而存在的迷团正是人无意自设的陷阱,是所谓客观存在误导了人的思维,人在有限的感知中去寻找无限又陌生的客观,岂不是一个幽默的笑话?人能找到什么?除了困惑和不可知,只能找到失望、绝望和对人自身的否定,人正是在这种盲目的寻找中一再失去本来的自己的。

感知世界

感知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前提,这世界是个封闭的感知运动循环体。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他的意思是:存在已在,感知认识并确认存在。存在属于本体论,感知属于认识论。贝克莱的理论导向唯心主义,对存在与感知造成严重的误解。难道存在有被感知的状态和没被感知的状态?没被感知是什么状态?人怎么知悉其状态?存在被感知和没被感知的状态有何区别?唯物主义认为:被感知和没被感知不影响事物本来的存在;唯心主义认为:被感知的事物存在,没被感知的事物不存在。两个主义都无法解释事物为什么存在?感知为什么感知?事实上,两个主义都承认事物的存在,只是分感知到与无所谓感知到。一是认为感知是事物存在的前提;一是认为感知与事物存在无关。如果存在是客观的,感知是主观的,这必然导致主客观对峙,二元对立就是这样产生的。

首先,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物不但在感知的条件下和范围里出现,事物还是感知本身的直接反映,是感知使事物存在,或者说:事物的存在是感知运动的过程。事物为什么存在?事物应感知而存在,除此,事物的存在没有其他的理由和根据,事物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进行感知运动。所以,不是存在被感知,是存在在感知。

这里有三种存在观:第一,存在为客观的存在。这是唯物主义;第二,存在为人的主观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第三,存在被感知创造存在。这是感知主义。唯物主义导致生存以物质为中心;唯心主义导致生存以人的生命为中心;物质中心和生命中心演变为人现行的生存理念。

而感知主义认为:生命是唯一的感知体,事物是唯一的被感知体,生命与事物的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的存在。感知是生命与物质承载的目的、意义与动力,生命与物质共同服务于感知。所以,感知是生命与物质的本体,感知就是世界本体,不是世界的认识,世界就是正进行感知的世界。

人把世界看作为物质世界,又看作为生命世界,但人从未把世界看作为感知世界。人的认识在客观自在和主观自我意识中徘徊,建立起以物质为中心或以人的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占据了人的全部思想空间,左右着人的生存行为,这种状态不仅使生命与物质产生矛盾,而且,导致生命与物质的存在意义晦暗不明,导致人生存意义长期缺失。人并未认识到感知方式是生命与事物存在的根本方式,感知力是事物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存在过程中,生命与物质不断在变化,而感知方式和感知运动则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感知世界观念是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认识的全新升级,并将重建本体论和认识论。感知世界是新的世界观,以感知为目的,使生命与物质获得存在意义,物质的来源,生命的去向都不再是问题。而感知的任务,就是为生命与物质的共同存在传递互动信息,使生命与物质相应存在而产生良好的感知信息,这就是感知力运动的目的。

世界因众多生命在感知、众多物质被感知而存在。人是生命之一种,人具有最大的感知范围和最强的感知力,人创造和获得了最强的感知值,人可谓是世界第一感知体。

所有的生命都具有感知欲,感知欲激发出感知力,感知力的运动创造感知值,感知值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生命与物质不停息地进行着感知运动,一切存在并不盲目,不断创造新的感知值就是永恒的存在意义。

感与知

我们将感觉视为生命的第一表征,生物依靠感觉取得生存,其实一深究,你会发现生命的本质就是感觉在进行,没感觉,无生命。感觉是一种描述,其实质就是物质运动。感觉存在是生物的第一性,外界的一切对于生物就是各种感觉,各种感觉就构成了生命现象。生命系统的代谢、运转就是感觉的内部运动,生命与存在的根本关系就是感觉,感觉不是单向运动,感觉是生命与被感觉对象(物质)的双向运动。感觉也是一种意识流——这是原始的、没有概念的、没有语言符号的、不作表述的一种感觉运动。感觉和事物相互运动就是存在,感觉和事物同时存在、整体存在,没有感觉之前的事物,也没有事物之前的感觉。在存在发生之前,只有感觉的规则是先在的。

低等生物只有直接的感觉,而且,感觉和存在一刻不分,感觉就是实在的物质运动,感觉就是存在,存在就是感觉在运动。人是高等生物,而且是特殊生物,人不但有感觉,而且还有知觉。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知觉对感觉信息有加工、整理和储存的作用,知觉是感觉的升级,知觉用符号、概念对感觉作经验化处理,知觉不但是更高级的感觉,而且是可以与存在分离的感觉,知觉就是感觉的精神性存在。

人既有感觉又有知觉,而且,感觉与知觉是融合的,综合起来,就是人的感知。不能将感知误作为认识行为,感知是人的本质存在形态,生命是以感知方式存在的。人有感觉和知觉,以及精神认识,这些机能就综合为人的感知。生物及动物主要是感觉,也有薄弱的初级的知觉,所以,把这些现象统称为感知。

感觉与知觉其实有很大的区别,感觉是现场的直接的与事物的互动,而知觉是经验的、间接的以及精神的信息与意识。感觉是现在的,知觉是后在的;感觉是本能的,知觉是补充的;感觉是无意识的,知觉是有意识的;感觉是物质的,知觉是精神的……但在实际应用中,感觉和知觉是复合的,两者很难分开。初级生物感觉为主,高级生物知觉为主,感与知的比例,也是判断生物所在级别的一种指标。

人的精神知觉是生命感知的顶级状态,人依靠精神感知成为了最高级的感知体。但同时,人的精神知觉也有背离本来感觉的危险,很久以来,人的感知异化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困境,回到理性的感知,归于本来的感知,应是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感知不是默认的

当我们认识事物,和事物发生各种关系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注意到的是:事物是什么?世界怎么样?我们忽略了我们凭借什么来认识事物和了解世界?我们和存在物之间是什么关系?感知似乎一开始就被默认,人与世界的感知关系无需被意识,对于人,存在为什么存在?这似乎不成一个问题,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宇宙三要素定义为:时间、空间、质量,也没有感知因素,人与这三要素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居然被忽略了。

感知是人与存在的根本关系,感知是人与事物的存在方式。存在存在着,存在的方式被默认忽略了。是感知方式没有作为认识前提的必要?还是被人毫无理由地忽略了?这是个致命的忽略。缺乏了人的感知前提,事物的存在就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排除了任何感知的存在,是排除了人的因素的存在,是与人无关的存在。人就此与存在分离,人被关在存在的门外。

于是,人认识客观事物,了解客观事物,把控利用客观事物。人们在质疑唯物主义的时候产生了相对立的唯心主义,但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照样忽略感知,唯物和唯心都与感知方式毫无关系,人们仍然毫不觉察的把感知关系忽略了。直到科学研究发现,物质的存在与观测有关,薛定谔的测不准原理把感知关系的主体一方显现出来了。

事物是与观测者同时存在的,感知体与被感知体必须同时整体性存在,不把感知作为认识前提,人就不可能真正客观地认识事物,当事物被武断地割裂开来的时候,人也就遗憾地丧失了自己,人与事物的关系也就只能错误地建立。

人与世界的感知关系是唯一的且只对人有意义,没有放之宇宙皆统一的认识真理。人在感知的前提下认识世界,人必须对感知有自觉性,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必须考虑感知因素。事物的存在有感知的背景,人的认识受感知的制约,所以,感知不是默认的,我们必须明确地意识到:这世界是人感知的世界,绝不是客观或主观的世界。如果感知没被默认,感知就是存在的前提和科学研究的要素,我们就要重新认识世界。

事物为什么存在?

人知道事物存在,人不知道事物为什么存在?人没再问自己怎么知道事物存在?很简单,人是凭借感觉系统及精神系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是感知到事物存在的,如无感知,事物存在吗?当然,事物不会因为人的感知有无而存在或不存在,但事物会因为感知有无而存在或不存在,无论感知主体为人或其他生命体,感知是事物存在的唯一条件。事物只能在感知方式下呈现,而感知是人或其他生命同有的存在方式。所以,事物只能存在于人或其他生命的感知中。

事物存在于生命的感知方式中。事物是否存在于别的方式?这个问题对于人和其他生物均是没有意义的,既无关也无助于人的生存,只具有假设的价值,因为事物无法不通过感知对人及生物产生意义,事物的存在只能在生命感知的范围以内。

事物与感知的关系不是存在与认识的关系,感知是先在的而认识是后在的,感知使事物产生属性而成为存在,事物的属性是感知的方式和感知的规则决定的,认识则是感知存在的信息整理结果。

事物是为感知而存在的,为感知存在的事物于感知之外无意义。人是最高级的感知体,所以,事物为生命而存在也为人而存在,人具有生命体中最强的感知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事物及世界是为人而存在的。

当然,不同的生命感知体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事物的感知量和生命的感知能力成正比关系,一只蠕虫或一只蚂蚁和人感知的世界是不同的,两者只是感知方式、感知对象相同而感知的内容与结果不同。人感知的世界比蠕虫或蚂蚁感知的世界大得多、全面丰富得多。不过无论世界多广阔、多复杂,它仍然只是感知的产物。

不以感知的角度去假设事物的存在是错误的,因为假设者就是感知者,除了感知不可能有别的方式来证明事物的存在。感知者拒绝以感知方式来确定事物,不是自作聪明便是自甘愚蠢,把感知的规律和法则当作为客观规律和法则就是如此。客观事物只是未知的假设,是人凭借事物表象所作的主观判断。事实上所有的事物都出于感知并服务于感知,并非服务于无由的客观,从感知出发可以圆洽地解释所有事物,而客观事物无法解释。

事物为感知存在、为生命存在、为人存在,这才是人类应该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

感知与被感知

科学可能永远无法说明物质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会存在?为了什么存在?但对于人的直接判断,回答很简单:为了被感知。物质为了被感知而存在,物质因为感知而存在,物质的存在意义在于被感知。生命及人都是感知主体,都是应感知的需要生成,生成的任务与目的就是为感知。感知运动创造了生命与物质,感知创造了世界,感知就是世界存在的意义。

没有感知就没有世界,生命——感知——物质三者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世界。按人既有的哲学认识,生命为感知体,物质为被感知体。生命与物质相互依存,不是物质决定生命,便是生命决定物质,这便是唯物与唯心,物质与精神的对抗性观念。但事实上,这样的争执毫无意义,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最重要的能动因素不是物质,也不是生命,而是感知,感知使得感知主体与被感知体互动,是感知运动创造了生命与物质。首先,感知需要使得生命构成并具有感知和接受感知的机能,感知使得物质显示能被感知的属性,然后,感知运动调节和决定着感知体与被感知体相应及相互的变化,就这样,在感知体与被感知体的一刻不停的感知运动中,事物成立,大千世界便生生不息的存在于感知中了。

感知运动力是使事物存在的最大能量,但却并非是认定的物理能量。感知是作用于物质也同时作用于生命的第一推动力,这力在物质是维持属性的运动力,这力在生命是使生命运转的生命力。不一定非要依赖物理学来证明感知力的存在,一切事物只能在感知的前提下存在,就明确了这种逻辑关系,只是人们只关注物质或只关注生命而忽略了感知力的作用与存在,感知是生命与物质存在的前提,更是生命与物质存在的目的。

感知是生命的运动,感知是物质的存在,感知力和感知度是生命与事物活跃状态的衡量指标。人在生命体中具有最强的感知力与最高的感知度,所以人与事物的互动状态是生命中的最高层次。

在既往的认识中,人并未把感知作为自身的本体存在,只把感知当作从属性行为,这导致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主体划分不明确,更导致生存意义的长时间缺位。感知信息的累积、储存和整理组成人的认识,人感知到的事物存在与人生情态,便是存在的现实意义。在感知中得以存在的世界,便是生命、人、物存在的终极意义。

感知运动的原理

感知推动一切事物运行,一切的运动都是感知的运动。世界是由感知体和被感知体组成的,感知运动在两者之间进行。感知体是由物质构成的生命体,生命体是各种感知机构的集合体,生命意识就是感知的运行终端和运行始端。感知意识从生命出发到达感知对象进行感知,获取感知信息传递回生命体,到达生命意识中枢,经过意识中枢的处理,信息成为生命体的行为命令,同时也反馈给继续出发的感知意识对感知对象进行新的感知,新的感知信息又传递回生命意识中枢……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感知行为结束。生命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具有感知意识的有机体,感知意识就是能动的生命力,生命力就是感知力。

物质是感知对象,物质是感知的目标,物质为感知呈现相应的属性,为不同的感知呈现不同的属性。物质属性是物质与感知互动的表达,物质内部的运动是由感知决定的。所以,物质并非独立存在体,物质随着感知运动,物质存在是感知互动的结果。没有独立意义上的物质,物质只是感知与目标结合的存在体。感知的目标自身不呈现属性,不作有序运动,无感知状态的目标无意义。

物质一旦成为生命体的组织,便具有特殊性,不仅物理性有改变,且具有不同的感知属性。所以,生命体的组成物质不是一般的物质,如果脱离感知机能或死亡改变其感知属性,生命体物质便还原为一般物质。

感知意识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在感知。感知意识对于人还有一个命名:我。我就是感知意识,我就是感知中心,人活着就是——我感知。

世界万物是由不同生命的感知组成的,有多少种生命感知形态便有多少种事物的表现形态。人只是感知生命中的一种,人面对不仅是自己生命感知的世界,而是全部生命感知世界的总和。所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观念都只是人的偏见,世界本质是生命感知的世界。

感知存在

感知是生命的任务和目的,生命是为感知而存在的,感知与被感知就是存在的本体。世界只由两种存在体组成——感知体和被感知体。感知是世界第一能动力,感知运动使得生命与物质处于必然的对应关系,感知是生命与物质存在的理由。感知存在,就是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

没有感知以外的事物,没有感知以外的运动,没有感知以外的存在方式。我们之前不知道世界为什么存在?生命为什么存在?人存在是因为什么?人存在着干什么?感知解释了一切,感知使一切存在的理由豁然明朗:是感知运动造就了一切,一切的存在都为了感知。

世界因为感知存在着。这个极为简单明了的原理解释了存在的来由、存在的原理和存在的意义。不能感知、不为感知的一切不存在。事物一旦进入感知,存在就产生了,意义就随之在感知中产生。无论是感知体或被感知体,感知使其存在,并建立相互的存在关系。

感知是生命与物质的本体而非从属行为,不是感知应生命存在,而是生命应感知存在;不是感知应物质存在,而是物质应感知存在。最初的感知来源于一种方式和规则,正是这个方式与规则缔造了物质间的运动关系,这关系就是感知关系,感知关系是一种存在方式,这种方式建立了事物,建立了世界。这个感知的信息终端对于人,就是人命名的“我”,我就是所有感知的始点和终点。

世界与生命并不是起缘于所谓的大爆炸,而是起缘于感知一切的这个我,我感知的方式创造了物质、生命和世界,一切缘起于感知开始,一切终止于感知结束。感知的尽头就是世界的边界。感知就是存在,反之,不存在。

追究被感知表达的物质的物理起缘是没有意义的,物质存在起缘于感知,没有任何物质存在于感知之外或感知之前。被感知体只对感知体有意义,试图去追究感知之外的任何形态是没有意义的,感知方式确定了感知的边界,人是无法逾越感知的。人可以不断提高对事物的感知力,人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可感知度,人更可以尽可能地扩大感知范围,但感知方式本身是无法突破的,并且,试图突破是没有意义的。

人居于众多感知体的最高端,人是“我感知”的最高体现。人的生存就是感知的过程,感知的内容表达了人生,人生的意义在于感知。生命都有本能的感知欲望,生命的能力就在于感知。人的行为就是创造感知活动,人的智慧能力将感知体验发挥到极致。事实上,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感知一直是人生命的中心。感知将人的生命与精神活动融为一体,无论人的精神处于何种状态,人最终得到的还是实质的感知;无论人的伦理、道德、文化怎样演绎,生命真实的感知才是可靠的保证。提供给人良好感知的行为是可取的,违背人良好感知的做法是该摒弃的,这就是人应当遵循的最简单最朴素的价值原则。

生命存在与感知存在

人以生命的目的存在与以感知的目的存在是两种立场,两个出发点,因此会呈现两种不同的存在形态。

以生命为中心存在,物质与感知都服务于生命,而生命是短暂的,生命必然死亡。生命之始是没有意识的,意识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等到生命的意识建立起来或臻于完善,死亡将把生命意识彻底毁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以生命来确定存在,那生命的不断的存在就是不断毁灭的过程,生命意识永远朝向毁灭而不是朝向新生。这样的存在必然是痛苦的感知。生命的痛苦感知又会互动影响物质的存在,这样,生命——感知——物质三者互动都将处于不利的循环状态中。

以感知为中心存在,生命与物质都服务于感知,感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仅有变化而不会结束,感知永远朝向新的和可持续的发展变化。感知运动在生命与物质之间造就所有事物,生命——感知——物质,三者都在互动变化,感知的状态决定着生命与物质的存在状态,生命与物质互动状态会得出相应的感知,良性的感知主导着生命与物质的良性变化,生命与物质服务于良性感知而自身得到良性的运转,生命因此得到良性的感知,物质因此得以保持良性而稳定的属性,这才是平衡的存在和良好的存在。

生命不是存在的中心,物质更不是存在的中心,人徘徊在生命与物质为中心的存在立场之间,已经造成了混乱又矛盾的现在,诸多的悖论因此发生,生存的意义至今不能确立。人们强行以生命和物质来解释事物,已经得到相互冲突的结论;人们强行以生命和物质作为科学认识的前提,已经将科学认识引入歧途;人们强行以生命和物质作为生存的根本,已经将人类的前程导向穷途末路。

生命存在观念是人类生存的初级阶段,感知存在观念才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阶段。人以感知为中心存在,不再为生命和物质而存在,不再陷入生命自我自为、物质自生自灭的死循环格局。人朝向感知,以事物创造良好的感知。人生命的意义不在内敛的自我,而在外向的良好感知。人与物,人与人都在感知的调节下互动互利,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存在。这才是世界真正应该到达的未来。

感知的目的与意义

世界是感知的世界,事物是感知的事物。感知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感知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基本任务和基本目的。感知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也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原因和目的,更是事物进行交互运动的动力。在感知形成的世界里,每一种生命,每一种物质,事物的每一次活动,无一不是始于感知,终于感知,所以感知是生命与物质存在的根本意义,事物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感知。世界的存在就是感知的过程,感知使世界存在。

感知使物质呈现相应的属性,感知法则使事物呈现多样性,感知使得生命具有生命意识和生命力,感知使得生命体变化出多样性的感知形态。感知运动形成了完善的感知世界,感知运动体现了生命与物质的相对存在价值。

感知不但是生命体存在的理由和目的,还是生命体唯一的运动方式。生命体依靠感知信息和感知力来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以及调整机体结构来适应与感知物的对应关系,感知是保持感知体与被感知体存在平衡的杠杆。感知使得生命体的存在界限扩大到整个感知范围,并不仅局限于生命机体物理性的调节范围,可能感知的一切事物都是生命的存在范围。所以,感知不但是生命的内涵,也是生命的外延。

被感知不但是物质存在的理由和目的,也是物质唯一的运动方式。物质根据感知的法则来呈现属性,在感知限定范围以内表达存在状态,物质就是感知的确定结果,不同的感知确定不同的结果。世界万物对应所有生命的共同感知方式而生成,世界是所有生命的感知对应物。每个生命使用的感知方式和通道都是共同的,所以每个生命都在感知整个世界。但生命的感知机能不同,感知方法、感知范围、感知量、感知度都不相同,所得到的感知结果也完全不同,因此物质在不同的感知中呈现不同的属性,物质的差异性如此产生。物质的多样性存在还缘于感知法则和物质间相互制约,由物质属性的差异和感知的需要而形成。

人在存在的生命体中具有感知的特殊性,人不仅依靠生命机能的视感、听感、嗅感、触感、味感进行感知,人还有其他生物不具有的精神意识感知,这种“意感”极大的拓展了人的感知深度、感知范围和感知量,这种巨大的感知能力开创出专属于人类的精神感知空间,使人成为超级感知体。人在普遍意义的感知运动之上增添了丰富复杂的精神感知运动,它不但使人有别于其它感知体,更赋于感知以更高层次的意义。

感知的目的在于一切事物的存在,而一切事物的存在使感知不断获得新的意义。生命与物质的存在目的在感知,感知的目的在存在,存在的目的是不断获得新的感知的意义。

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两个相左的观点争执不下。意识是什么?意识是感知信息的发出、接收、综合、判断、处理的机能,所有生物都具有意识机能,人则处于意识机能的高级形态。

意识对信息的处理分为直接反应和传递与储存。意识有两大作用:一、直接付诸行为,应对外部形态:感知信息一旦整理形成意识,意识立即指挥肌体作相应行为反应,和外部形态呈互动关系。二、传递给意识终端和思考机构:感知的杂多信息经整理和筛选转化为初步意识,上传给意识终端作衡量、判断、决定的依据材料;上传给思考机构作认识、储存、观念、思想的基础材料。第一种作用见于所有生物,是生物的本能反应;第二种作用见于生命的高级阶段,是生命的理性行为。

人是生命的高级阶段,拥有最强的感知意识能力,人使用意识的全部作用与功能。意识根据感知信息,思想根据意识的综合与汇集,感知、意识和思想集合到终端成为——我,这就是人的精神形成原理。

唯物主义的问题是割裂了感知与感知对象的互动依存关系,错误地把感知主体与感知对象的“结合创造物”定义为“客观事物”,并割断与生命的一体关系,造成的后果是:物无本源,人、物的分离和对峙。唯心主义的问题则是错误建立意识终端,把人的思考机构——即自我发生源地看作独立的核心终端,忽略感知的存在与作用,切断了生命感知的本源。造成的结果是:事物本源模糊和人的自我的盲目性。

所以,“物质决定意识”是前提错误,“物质”的概念本身错误。“意识决定物质”是理由错误,“意识”的来由不明,被错误地归属于人的自我。意识的根本来源是生命与物质的感知,并非出自于人的自我,人的自我掺杂了人自身的个体性、主观性和目的性等精神因素,当然不再是纯粹的感知主体与感知对象的对接处和感知意识的发生源。

人只是生命中的一种,且具特殊性的一种,人的意识已经进化为复杂的综合体,和生命原始感知意识大相径庭,根据它产生的人的精神领域已经有无休止的混乱,还能以它来决定物质的原始属性吗?

如此得出结论:既不是物质决定意识,也不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片面与无谓之争,真正决定物质与意识的是本来的感知运动,这才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存在。

感知法则与生命法则

在共同的感知方式下,不同的感知体有不同的感知方法和感知特性,生物的多样性就是由不同的感知形态产生的结果,感知形态的千差万别就是世界存在丰富复杂的原因。各类各种感知体的感知活动构成了世界的运动形态,我们解释为“客观事物”和“自然规律”。其实,事物的各种形态正是由各种感知运动造就的,感知运动形成的各种现象被总结成了“客观规律”。

世界是由生命在进行选择还是由感知在选择?这是同一行为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如果将感知体的感知行为理解为生命目的,那感知体的存在是第一位,就是生命为存在而存在。如果将生命体还原为感知体,感知行为的目的是感知,生命存在是为了感知。生命的存在是极简单的行为和目的,而感知的存在就要复杂得多。生命存在只要极简单的行为和过程,而感知存在需要极复杂的行为和过程,生命从简,感知就繁,两者比较有极大区别。

生命法则即生存法则就是丛林法则,以生命和物质为根本,以生命为目的,竞争生存,胜者为优。感知法则以生命和物质为载体,以感知为目的,感知运动构成感知本身,生命与物质是感知过程和感知内容,感知者互为感知对象和感知资源,感知者共同构成感知环境。生命法则具有内在排他性,感知法则具有外在共同性;生命法则以生命存在时长为目的,感知法则以感知存在内容为目的;生命法则以死亡为终结,感知法则只有感知变化或停止而没有终结……

世界是由感知决定的而不是由生命决定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感知形态而不是简单的生命形态,大千世界正是由所有生命的感知行为创造的,而生命的此生彼亡却并不影响感知形态的继续存在。在人类以“生命的名义”进行的生存活动中,实际的潜在推动力就是感知,是强大的感知力创造了世界,是真正的感知法则在影响着人的生存。遗憾的是: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

生命力与感知力

生命感知的对象是存在的所有事物,包括生命体自身。而生命生存所需的东西就是可供代谢的物质和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生命的存在只需极少的物质条件即能满足,比如微生物和低等动植物,即便是人也可以在极简陋的条件下生存下去。生命的需求和感知的需求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无论是何种感知体,它的感知欲望都是无止境和无穷尽的,它们的感知欲望被人们认作“生命力”和“生命意志”,当这些感知体向世界表达自己无限的感知欲和感知力的时候,就是它们的“生命力”和“生命意志”张扬渲泄的表达。如果只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它们用不着这样大肆活动,从理论上讲,生命的第一需要应是保证和保存生命的能量。

但是,几乎所有的生命都不是保守的,感知欲驱使着它们向外扩张,比如人,从类人猿开始到现在,人的生命本质改变不大,但人的生存形态即感知形态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一个现代人和当初的原始人相比,所感知的范围、数量、质量等等都不在一个量级上。人的感知能力一直高速发展了数千年,这绝不是生命的意图,而是感知欲不断释放的结果。人类的文明其实就是感知创造的结果,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感知变化发展的历程。

生命的存在性与感知性并不成正比,倒可能成反比:即感知性越强,生存力越弱;感知性越弱,生存力越强。就凭这一点,达尔文的进化论就该受到质疑:人的进化反而使得生存力降低,现代人能和当初的类人猿比生存力吗?

生存是向着感知发展的方向进化的,感知的欲望、感知力才是存在的动力。事物随着感知的变化而变化,并非随着生命的变化而变化。除了人,所有生物都还在本能的感知进化轨道上缓慢地行进,它们的感知进化幅度甚微。但是,人则不同,人随着精神感知能力的建立和发展,人的生存形态大大拉开了与其他生命存在形态的距离。必须注意到:人的意识形态与生命本身的存在并不相宜,生命机能还是数万年前的生命机能,而人则是发达的现代智慧人。生命与感知的矛盾存在已久,但并未引起人的注意与思考,人们并未认识到生命与感知的存在分岐,更意识不到这种分歧给人带来的巨大问题。

生命就是在感知,但生命力不等同于感知力,虽然生命服务于感知的需要,但当感知快速扩张的同时,人们没有注意到负重的生命在背后喘息。

被设定的客观存在

人不知道存在为什么存在,于是把不知道的一切事物设想成“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概念是:人所不知道的,与人的感知和认识不相干的存在。人生存在不知道的存在中,人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存在。这是人为事物的存在和自身的生存所作的根本性定位,这种设想性认识将人与事物、人的认识与事物分离开来,将客观存在作为本体,将感知认识作为方法,人属于不可知的客观存在,人的感知认识作为联系客观存在的方法,从这个基点出发,人的生存立场被确定,人与事物的关系被确定。

客观存在之后,剩下的不过是认识问题了。怎么认识是人的问题,怎么认识便怎么利用客观存在,人与客观存在只是暂时应用关系。客观存在有自身的运动形态,规律与法则,人的认识和行为则是非常主观而且肤浅的对客观存在的介入,从地心说到相对论到量子力学等观念的变化证明,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与利用都是片面的、局部的、肤浅的和暂时的。客观存在的存在真相冷漠封闭,人望尘莫及,不着边际。不服气的科学一直在和客观存在角力,从物质的微观原子到粒子、夸克,从宇宙的宏观若干光年到可知的极限,不过总显得可笑,客观存在这架风车根本不理睬科学这根唐吉诃德的长矛,客观存在的秘密对于人们哲学的追问和科学的深究纹丝不动。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不断被证伪,以至于得出“科学命题必须被证伪”的结论。人早已怀疑自己,能否最终解开客观存在的秘密?其实不用怀疑,客观存在的设定一开始就注定:人不可能进入客观,更解不开客观,因为客观存在的理论涵义就是对人认识方式的否定,。

人把能不能真正认识客观存在用时间作抵押,事实上,苦了的是人自己。人一直客居在不知究里的客观存在之中,不知道那些与人无关、无人知晓的客观铁律何时会冷不防出现,将人逼向窘境或毁于一旦。人何日何时不在惶恐、焦虑、怀疑、绝望中生存,人如弃子一般侥幸生存于客观世界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即便人将自己看作是“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诗意常常破灭,人生存的背景便始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

人从把自然事物定义为客观存在开始,就注定了人的生存是尴尬的、痛苦的和绝望的。生命和人是依靠感知来和事物发生关系的,事物被设想为客观存在,感知和认识怎么可能全面地、客观地、正确地不以生命和人为主体来到达客观事物?并客观地反映出客观事物的真相给不客观的对象——人?这没有逻辑的逻辑就这样愚弄人数千年。人几乎从不怀疑客观存在的“客观”性,而这“客观”又会对人的生存产生什么意义?

人从设定客观存在那时起,就注定了生命与人都将受虐于这一观念,人感知的世界将既不真实又充满苦难。

物质为谁存在?

人不知道物质从何时起开始存在?物质怎么会存在?物质为什么存在?人竭力想要解开这个迷,于是追溯到以前的以前,哲学追究到混沌之元——无;科学追究到大爆炸——奇点。但仍然不是物质的起点与尽头,而且都是答非所问。人们面前这千奇百怪、丰富多彩的事物究竟为何而来?来做什么?还将继续做什么?

人追问物质的来由,并非是出于好奇,人是出于困惑,很想弄明白——物质干什么来了?生物们干什么来了?人自己干什么来了?要不然,什么也不清楚,却要糊里糊涂、流血流汗地生存下去,为什么?值么?再说,人的智能已经高度发达,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几乎无所不能,但最基本的物质却不知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形成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而且,物质源源不绝,无穷无尽?人从物质的现象去探究它的本质,人从物质的现在去追究它的来源,人从物质的应用去推测它的未来。人在物质的有与无、多与少、质与量、形与本……等问题上费尽心思;人在物质的形成、变化、转移、分化……上下足了功夫,但物质为什么要呈现这种属性而不呈现另外的属性?物质自身为什么作这样运动而不作那样的运动?物质为什么存在此处不在他处?……物质自身的问题是越追究越多、越想解越无解。

不过物质的应用却从来都简单明了,物质对于生命的作用,物质对于人的作用,几乎不言自明。生命感知物质,以感知与物质互动运行一直在进行。人更是多方面、多措施、多层次感知物质的各种属性,并利用其不同属性为我服务。比如人选取物质的艳丽、悦耳、芳香、柔软、美味等有利属性,躲避物质的丑陋、难听、臭味、粗砺、辛辣等不利属性。生物本能地利用物质,而人更将物质各种属性的应用达到极致。物质存在的迷团未解,但人与物质的感知互动关系一直在顺利有效地运行。

物质的客观存在人们无法清楚,物质的感知存在人们很容易清楚。谁也无法证明物质的客观存在,生命与人却都证明了物质的感知存在。物质的客观存在与生命和人无关,物质的感知存在与生命和人息息相关。物质为客观存在只是一种假设,物质为感知存在是生命与人的必然需要。物质为客观存在只对客观有意义,物质为感知存在对生命和人有意义。

物质为谁存在是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决定着物质的存在目的与意义,决定着物质与生命和人的本质关系,决定着人怎样把握物质利用物质,决定着生命与人的生存立场与生存目的。

感知为什么存在?

生命感知世界,一切事物存在于感知中。感知与被感知的方式就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感知是什么?感知怎么产生?感知怎么运动?

感知是一种方式,感知是物质内部运动的起因,感知是物质最初的运动力,感知是物质之间有方向的信息流。感知选择和接收物质的属性,感知使得生命作为感知体与物质作为被感知体相对而存在。感知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感知是生命存在的使命和目的,感知是物质存在的原因和理由。感知是生命的意识,感知就是人精神意识的中的“我”,我是人感知意识的总和。

在人们通常的认识中,是生命在感知,感知服务于生命,感知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机能,感知是生命获取外界物质支持的行为和过程。但生命本身存在的使命和目的就是感知事物,生命日常行为的目的就是为获取感知,并以感知方式使事物得以存在,生命存在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单个生命的存在是唯一的但是短促的,生命的生死正是应许感知更新的需要,而感知的存在则是永恒的,感知使得所有的生命体与所有的事物为它而存在,感知方式造就的世界存在于感知中。

感知是生命的始端与终端,感知也是物质的始端与终端。感知创造同时也服务于生命与物质,感知服务的目的就是使得生命与物质对应存在、活跃存在、平衡存在、永久存在,感知的功能就是维持生命与物质的存在。生命是感知的主体,生命稳定的、愉悦的的感知内容与物质的存在度相一致,生命与物质活跃的交互活动产生良好、稳定的感知值,新鲜的、稳定的、良好的、不断增高的感知值就是感知创造的价值与意义。

生命的贡献就是发生和保持活跃的感知运动。生命的意义就是使得感知存在,以保持事物的存在。物质的意义就是以自身被感知的属性服务于生命的感知,物质存在于被感知的属性中,这便是物质被感知赋于的使命。

生命和人是整个感知存在中的终极感知者,人有感知的自觉性和感知自省意识,人的感知就是感知的高级形态,对于人来说,人的感知结果决定着世界如何存在。人类重生存轻感知是违反存在本质的行为,这本末倒置的行为反而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良好的感知使人得以良好的生存,良好的生存便会获得良好的感知,牺牲感知来求得生存是愚昧之举,所以,求取良好感知才是得到良好生存的必然前提。

人为感知存在,感知为生命的存在为世界的存在而存在。

现在怎么存在?

一切都从现在发生,无论时间空间,无论过去未来,无论正确错误,无论愉悦痛苦……现在囊括一切,所有的因素、所有的观念、所有的设想、所有的需求都集中在现在。现在是绝对的存在,现在是所有事实综合呈现的结果。现在是所有感知意识的交集。

现在没有真与假、现在没有是与非、现在没有时间的衡量、现在没有空间的局限,现在只有感知存在,感知信息无处不在。对于普通的生命,现在就是感知到的一切,现在是一个随生命体移动的封闭的感知空间,现在是生命感知权利的体现,现在是生命在接受或享受着获得的感知。

人却不同,人没有纯粹的现在,人的现在是时间、空间、现状、记忆、经验、观念、未来、想象等等的综合存在,人不会直接、纯粹地获得感知信息,人的感知信息处理中枢早已臃塞不堪,任何因素都可以阻拦并纂改感知信息的内容,所以,感知中枢对现在感知作出的反应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正确的和全面的,因此,人感知到的现在是所有因素的集合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虚像。并不是感知对像属性有变,而是感知主体的感知动机、感知方法、感知行为、感知目的发生变异,特别是感知信息处理中枢的处理机能发生改变,原始的感知信息被加工后成为精神的成品,早已大相径庭、面目全非,这就是精神意识即主观意识对感知运动的介入与干预。

和其他生命不同,感知同一对象,每个人感知到的现在都不一样,这种差异是感知的不同造成,而这种不同的感知却因真实性得不到确切的肯定而动摇。所以,个人只得放弃自我感知获得的事实,转而寻求人们共识性的感知。共识性的感知综合和消除了感知的差异,使得具有现在性的个体感知丢失了纯粹性、差异性和真实性,变得大众、普遍、一致,这就导致人们共有的感知丧失了个别性和现在性,浪费了原生的、丰富的、不同的感知信息源。

动物只有现在,人却没有现在。人不仅依从生命感知来接受现在,人主要依从精神感知来认识现在、判断和处理现在的感知信息,所以,人的现在状态不是横向的而是纵向的,过去与未来、经验与现状共同作用于现在。因此,人的现在有很强的时空坐标,人获得的的现在不是因为感知而是因为复杂的认识而变得模糊不清,丧失了对于感知主体的真实的直接作用。

现在是感知的结果与总和,没有清晰、真实、可靠的现在人就不会有真实、可靠、安全、愉悦的存在。长久的生存是由每一刻现在组成的,现在是感知的主要来源,现在不在,感知何在?现在意义的丧失是人类存在的巨大损失。

存在与感知

存在产生感知?还是感知产生存在?对于人,这是一个思辨难题,对于事实,这是一个本质问题。就如鸡与蛋的关系,最开始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不是一个逻辑游戏,这是以什么为前提、什么为主的存在关系问题,一粗心,就颠倒了逻辑,世界就会在颠倒中建立逻辑秩序,人就会在颠倒中体会异化的生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不能用证明法,正因为无法证明,这问题才得以成立。可以用分析法分析鸡与蛋的相对存在状态:蛋的存在是封闭的、短时的、结果是固定的;而鸡的存在则是敞开的、长时的、变化多样的。蛋一旦存在,很难有因素可以改变其性质;而鸡由于与外界各种因素相关,鸡的性质改变的可能较大,并且,导致鸡的变化因素不仅仅是一个蛋,所以,集合众多因素的产生,鸡生出蛋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蛋生出鸡的可能性。所以,鸡是多种因素的偶合,符合事物变化的逻辑;蛋只是一个既成事实,一个外在偶然事实的结果,与变化逻辑无关,所以,鸡生蛋的可能性远远超过蛋生鸡。结论:先有鸡。

存在产生感知?还是感知产生存在?存在与感知谁在先的逻辑问题与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相似:感知是因素,是鸡;存在是结果,是蛋。没有任何方法证明存在是绝对存在的,只能从感知出发证明存在的存在;没有任何感知以外的方式来证明存在的存在,只有感知可以证明存在的真实存在。存在只能在感知中存在。所以,是感知先于存在出现,感知产生出存在,感知决定存在。唯物主义观念只是人对事物存在的主观认识和主观解释,物质为第一性存在,只是人对事物存在的表象认识和初级解释。

事物存在是有前提的,是因物质存在?是因生命存在?是因感知存在?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因客观物质存在而存在,物质作为世界的中心;唯心主义认为事物因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后来有理论发展为生物(生命)中心主义,以人及所有生命作为世界的中心;感知主义认为事物是因感知的存在而存在,以感知作为事物即世界的中心。这三种主义,严格说是四种观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和感知主义,是四种不同的世界观。每种世界观都有各自的事物存在逻辑模式,前三种主义有大致的共同点:物质、人、普遍的生命,三者具象的存在为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而感知存在观念是以抽象的感知方式为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前三者的生存焦点在物质、人与普遍生命之间游移,其重点还是落在人的生存,可归结为生命存在观。而感知存在是观念的飞跃,它将抽象的感知置于人的生存之前,这彻底的颠覆了人的认识。

感知存在与之前的生命存在不同,之前的存在基点在生命,即使是唯物主义也是从生命的基点出发的。之前的生命存在要义是生命是否存在、怎么存在;现在感知存在的要义是感知是否存在、怎么存在。虽然感知是生命的感知,但存在的主人是感知而不再是生命。

从生命到感知的变更,这是存在观念的一次跨越性飞跃。感知存在是人可以证明的存在和可以把握的存在;物质与生命存在是人不可证明的存在和不可以把握的存在。人终将放弃物质存在和生命存在观念,升级到感知存在,这将使人真正的成为存在的主人。

生命、物质与感知

生命是感知的甲方,物质是感知的乙方,生命与物质有个合同,合作的方式是感知,合作的目的是建立感知的世界,合作的结果就是:现实世界,这个合同已经执行了数亿年。

生命与物质在感知的方式下演绎出丰富多彩又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生命与物质是在感知方式下和感知范围内存在的感知体与被感知体,感知是两者之间的关联方式、连接通道和存在前提。如果没有感知,生命不会存在,物质也不会存在,生命与物质因为感知方式得以相互存在。生命因为感知而成为生命,物质因为感知而成为物质,生命与物质都是感知的产物。

感知在生命体的表现就是生命意识,感知在物质体的表现就是物质的属性。生命意识表现为感知力和感知运动,物质属性就是接受感知力和进行感知运动。生命体是感知体,物质是被感知体。生命体有物质属性,当生命体没有感知意识就成为物质,物质产生了感知意识就是生命。生命丧失感知力便是物质;物质丧失感知属性便不存在。

感知力和感知运动是生命与物质存在的关键,生命与物质的转换、物质的存在与否都是感知力和感知运动的作用结果。生命与物质都服务和服从于感知力和感知运动,生命——感知——物质,这三者的关系无法分割,必须同时存在。生命因为感知而得以利用物质;物质因为感知而被利用,感知是调动生命与物质的能动力。生命与物质都是具象的存在,而感知是抽象的存在,具象的存在是变化的,而抽象的存在是永恒的。无论生命与物质怎样变化,感知的方式不会改变;感知的内容千变万化,感知的原理不会改变;感知的结果千姿百态,感知的目的不会改变。

在三者之间,只看到生命与物质存在是初浅的认识,只选择生命与物质是危险的行为。感知要素在认识中缺位会导致事物的存在失衡,会导致存在的理由、意义、目的三重缺失。过份强调生命或者物质有损于存在,将物质或者生命作为存在的根本是没有出路的,因为存在的根本前提——感知缺席,生命与物质的关系扭曲而产生对立,这便是人认识问题产生诸多矛盾的由来。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唯物与唯心将生命与物质分离了多久?感知的归位使三者合为一体,这就是新的存在,从生命存在转换到感知存在的开始,也是生命、人、世界的新生。

什么样的人与什么样的世界

人有个什么样的世界?如果不是由上帝决定的,就是由客观自然决定的,是由物质的存在决定的。物质世界产生生命、产生人,人的生存形态是由自然世界决定的,什么样的世界就产生什么样的人,这基本成为人们的共识,正是这个共识导致了存在认识的谬误,导致了人类发展的迷途,导致了人的生存困境。

我们首先问:世界是怎么来的?这个问句本身就包含了人的认识方式的巨大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问?这个谁如果不是上帝就是客观,人是不能这样问的,人只能问:我是怎么认识世界的?世界怎么来的是个超认识问题,是个假设问题,是个本身有问题的问题,有意义的正是这个问题的反向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将提问者放置到一个默认的不存在的位置上,人误以为自己就在这个位置上,由此造成认识方式的错误,而且遗害至深。如果这个问题换成:人认识的世界是什么?一切问题就顺理成章了。世界存在于认识中,认识来源于感知,感知是世界存在的方式和范围,人的认识只能以唯一的方式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除此以外的妄想不但没有意义而且是有害的。

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只产生于人的认识中,这就是绝对的世界,人面对的世界。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不难解答,两者都不能决定彼此的存在,是事物运动的能动力决定事实的存在,感知是第一能动力,所以,感知决定存在。生命与物质只是感知运动的过程和现象,感知内容就是意识,意识显示为事实,生命与物质作为意识的事实,这就是世界存在的原理。唯特根斯坦也说过:“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不是由事物构成的”。概念中的事物存在于感知以前,现在的事实存在于感知以后,世界是感知后的事实的总和。

人面对的世界是由感知决定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更不是由客观自然决定的。感知也不为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感知才是真正客观意义的意识。感知也不是人的专有,所有的生物及生命都有感知。什么样的生命,具有什么样的感知,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人是生命中最高级的感知者,所以人拥有最高级的感知世界。

人或许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但却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世界。事实上,人清楚了面对的世界,就清楚地明白了自己。人感知到什么,世界就是什么,人感知到什么,人也就是什么。这不是因果关系,是对应关系,是镜像关系。人和世界就是感知的镜像,所以,只有感知本身是实在,一切存在都是可变的映像。

把物质世界作为生命和人的母亲,是一种错觉,是生命本能的初浅意识。是感知促使物质与生命在运动中不断转换,物质与生命的界限就是感知运动的正反方向,感知力造就了一切存在。

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感知,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要短期的改变事物,就使用人的行为;要长久地改变存在,就得改变人;要永久的改变世界,就必须改变感知。

存在合不合理?

一般认为“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意味着“存在”和“理”的关系。存在是因为理在,理在何处?是因为存在产生理?还是理产生存在?无论两者如何关联,存在在,理也在。

如果存在有合理不合理的问题,那首先证明存在与理不是一体的,两者不是同时产生的。一是存在已经产生了,再去用理认证。二是理一直存在着,存在应理而产生。问题是:存在是由什么产生的?如果存在由客观自然产生,那客观自然必然有理;如果存在由人的主观意识产生,那主观意识也必然有理。问题清楚了:客观自然的理是什么理?我们知道吗?主观意识的理是什么理?我们认可吗?能统一吗?无法知道的理和不能统一的理还是理吗?是什么理?

看来,存在是可靠的,理值得怀疑;存在是实在的,来由值得怀疑。如果存在的来由不是客观自然,也不是主观意识(或上帝),那就只能来自人的感知。人的感知不属于客观自然,也不属于主观意识,人的感知就是存在与人建立关联的唯一渠道,也是存在得以存在的唯一方式。这也就是说,存在来源于人的感知——感知的方式、感知的范围、感知的内容就是存在。感知就是人的理,感知在,理就在,感知到了,就在理;感知不到,就没理。理就是感知的神圣性和自在性,任何的感知都有理和在理,这个理就是存在之理。

至于存在合不合人的既有之理(精神之理)则是无法衡量的,因为人为之理只能是局部之理、片面之理和变化之理,这种理和存在的关系是暂时的、权宜的和局部的,缺乏长久可靠的关联和意义。人就是以这样的理来认识和选择存在,所以只能得到存在的片面、局部和暂时的部分,存在的绝大部分被忽视被放弃被抹杀了,让存在去合这个理,是人犯下的大错特错。

理在何处?理在本质的存在中,理在存在的方式中,理在人与存在的必然关系中。我们认识到的往往是伪道理,而我们真正感知到的结果才是硬道理。伪道理是公共的,硬道理是个体的;伪道理是短暂的,硬道理是永远的;伪道理是虚拟的,硬道理是本质的;伪道理是具象的,硬道理是抽象的……

存在合伪道理就是现实,存在合硬道理就是理想,关键之问是:存在该合什么理?

事物真假的意义

事物的真假不仅是个判断应用问题,而是世界观的认识问题。科学判断事物真假用证明,哲学判断事物真假用逻辑,宗教判断事物真假靠信仰,生活判断事物真假看效用。事物的真与假对人有什么意义?在这些判断方法中,哪种方法才是最正确的?

科学证明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最小单位的组合与运动,物质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原子(或更小单位)组合运动给人造成的假像,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到的世界是个扭曲的假像。

哲学运用逻辑推论得出事物是概念的集合,是人们约定或认可的事实。事物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相对的真实。萨特断言:存在即虚无。

宗教信仰中的世界是上帝凭它的意志创造的,是供人忏悔赎罪之地,是上天堂或下地狱的临时集居处。而佛说,一切皆是空的,是人自己创造的幻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信其有就有,信其无就无。

生活判断真假是看其适不适用,实用的有利益的就是真的,无效的没用的就是假的。今天有用今天是真的,明天无用了明天就是假的。生活也许本身就是不需要分辨真假的。

事物是假的极易断定,而且,即使现在不假,以后也会假,从来没有永恒的事物。要确定事物是真的还从未有人办到过,除了上帝亲自出场。所以,人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存在这个虚假的世界中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人,我们面对的和经历的事实都是暂时的或者是虚拟的和虚假的,鉴别这些事实的真假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有我们对于事实感知是真实的,无论何种属性的事实都给人造成最终的真实感知结果。笛卡尔不知自己是否存在,说:我思故我在。其实,应改为:我感知故我在。无数的生存事实一闪即逝,但给人的感知却实实在在地留给了人,无论事实如何,人得到的感知才是绝对的存在。事实是服务于感知的,事实只是应用于感知的材料,感知结果才是最终的建筑。

世界存在的表象随时都在变化,生命与物质都是变化着的过程,但感知本身是真实的,感知方式才是永恒不变的真实,从流变的生命、物质及一切事物中感知到的结果,才是真实的存在,也正是所有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目的。

生命与世界

世界为什么那么大?因为生命的感知欲望无边无际;世界为什么那么丰富多彩?因为所有的生命都在释放出各种不同的感知力。诺大的世界属于生命,属于生命的感知,属于感知的每一个生命体,属于感知着的每一个人。

生命看似渺小的,但生命的感知是伟大的,每个渺小的生命都拥有伟大的世界,因为它有感知,感知是生命同样伟大的根据。

生命都有感知权,生命存在就是在感知,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感知的对象。生命依照各自的感知方式感知事物,获取各自所需的不同的感知信息,再以不同的方式与感知对象互动,世界是不同的感知体和不同的感知方式集合而成的共同感知对象。所以,生命是个体的,感知的世界是共同的。

生命是感知的出发点,世界才是感知的存在地。生命可以渺小至微生物,世界可以广阔到无穷无限。其实,生命的结构不只是自身的肌体及组织代谢系统,生命最根本的机能是感知,感知不仅在体内运行,感知到达所有感知对象,感知是生命最重要的部分,感知与感知对象互为一体,感知是生命的外延与扩展,生命的感知与整个世界不可分割,所以,每一个在感知的生命都拥有全世界。

人习惯于把生命看作私有,私有是最狭窄的边界。所以,这种认识认为:生命与生命是各自独立的存在,是相互竞争生存的关系,是利与害的关系。如果生命与世界的关系是生存关系而不是感知关系,那世界只不过是生命生存利用的材料,生命在与不在与世界无本质关系。但是,如果生命与世界的关系是感知关系,那世界就是生命不可分割的感知对象,生命与感知存在世界就存在,反之,世界不会存在,也没有理由存在。

每一个渺小的生命之所以有神圣的意义是因为在感知,它以感知拥有全世界,它以感知使得全世界存在。无论大小,生命都拥有感知权,生命都拥有全世界。平等的感知权使每一种生命都有生存的意义,都有平等的生存权。生命是感知的一个单位,一个出发点。生命的共同对象、共同空间、共同利益、共同体就是全世界,每一个生命拥有全世界,全世界拥有每一个生命,这就是生命与世界,生命与生命的逻辑关系。

不是生命与生命相通,是共同的感知对象让生命相通。生命不仅在生命体,生命的本质在感知对象中存在。个体生命不断地此生彼亡,而共同体生命——世界,却永远不会消亡。

终极迷茫综合症

人不知道一切是怎么开始的,也无法知道一切要怎么结束?不知始终是人的最大迷惑。然而,人的精神意识又本能地要追究始终,没有始终,一切事物的逻辑便不完善,一切的存在便都不可靠,一切理由都有可能丧失。人活在不知始终的状态中是恐慌的,这根本性的恐慌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便是人的“终极迷茫综合症”。

不知始,人便不知自己从何处来?来做什么?又要往何处去?这些终极问题实际上是简单的根本问题和基本问题,人不清楚,生存的理由、生存的意义、生存的目的就都成为问题。没有可靠的来由和根据,人凭什么解释一切、信任一切?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不明究里的世界中,没有对事物的绝对理解权就丧失了对事物的主动控制权和所有权,人不是事物的所有者便是事物的从属者。因为“不知道”、“不可知”,人放弃了所有者的立场而甘愿成为了从属者,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人为这个选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只能作为被动者来应对这个世界,其后人所有的观念、思想、理论都是这个“被动立场”的自圆其说。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建立在这个被动的生存立场上,即便有后来宗教的“上帝造世”和唯心主义的“主观造世”说,仍然无法改变人对世界存在的基本观念,无法转变人的生存立场,反而使人对终极问题更加迷茫。

人以个体生命生存,人的理性认识是建立生存的目标和行为导向的依据,终极就是认识的统一,是个人认识的根据。缺乏终极认识,人的理性认识就如同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不能成立也不能持续,终极认识是不可或缺的。因终极认识迷茫导致人的精神意识混乱已经成为人的综合性病态:因为物质来由不明,人便只能生“争”生“贪”,竭力占有物质,于是物质至上,患得患失成为自然;因为生命来由不明,人只能仿兽而生,在兽性的基础上生出人性,依本能生存而为成为自然;因为生存意义不明,人便自取各自的意义或苟且为生,得过且过、机会主义成为自然;因为生命去向不明,人便贪生怕死,犹豫怯懦、恐惧一生成为自然……终极认识空缺使人找不到精神依托,人没有活着的前提因而使活着失去价值。

终极迷茫综合症一直困扰着人,是人类精神观念混乱和行为价值混乱的总根源。为了生存而生存是无奈的生存,没有意义的生存是混乱的生存。人一直把注意力朝向外在事物,把征服世界当作到达终极的唯一行为,这种西西弗斯式的运动耗去了太多的时间。其实终极并不在事物存在的方向,终极在人自身,在感知意识开始的地方。

从利用者到存在者

人们并不知道物质世界的来由,但人们知道物质世界的用处。从意识到生命和世界开始,人就开始利用事物为生命的存在服务,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卫星飞船、机械智能,人将事物的可利用性逐步发挥到极致,人骄傲地认为,自己是世界的胜利者,人比任何生物都更有效地利用了物质世界,人是最了不起的利用者。

如果其他生物问:你们利用世界来做什么?意图达到什么目的?人怎么回答呢?人难道比蠕虫更安全、更自在、更愉悦、更幸福吗?如果不能证明,那人对物质的利用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当人离开原始本能意识,开始产生主动性的生存意识的时候开始,当人利用外部事物为生存服务的时候开始,人就和其他生物有了本质区别,人从存在者变化为利用者。

人作为利用者从自身存在状态中分离出来,人开始与存在不同存在,人选择利用对自我生命存续有利的事物,放弃和排斥对生命存续不利的事物,存在与人的关系成为利与害的关系,所以,事物成为客观存在,人的意识成为主观存在,利用者的行为就是利用客观存在来实现人的主观存在。从几千年的文明史看来,人实现这个愿望,人成为了伟大的利用者。

人作为成功的利用者,付出的代价是:背叛了存在。其他生物仍然是存在者,它们的存在目的就是存在本来的目的,而人不同,人产生出不同于本来存在目的的其他目的,人被这些半明不白的目的鼓动着,在自我行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几乎完全忘记了本来的存在,但是,最后让人惊出一身冷汗的是:利用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

存在的本来是什么?人挣脱存在是为什么?如果放弃生命观念来解释世界,这些问题不难解答:生命的存在是为了感知,是感知运动造就了生命的存在。人作为生命之一种,人的存在与其他生物本质上相同,人是为感知而存在的,是强大的感知欲促使人突破了本能的生存界限,在失去节制的满足感知欲的道路上狂奔,最终成为了存在的异类。

感知欲是生命的动力,是感知存在的推动力,人在使用感知力的同时,却忽略了感知的目的,在人发展出精神感知能力而大大超出生命存在的需要的时候,人盲目利用存在事物损害的是人自己,这将是违背生命存在初衷的悲剧性结局。

无论人异化到何种程度,人本来仍然是存在的生物,生物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存在目的,仍然是感知存在,仍然服务和服从于感知存在,人能够超越其他生物的是:能主动地创造和获得感知存在的愉悦,能够愉悦地存在。人终究还是存在者,人只能作为存在者。当初人挣脱出来并且侥幸地成为了利用者,现在,人要从利用者回归到存在者,虽然不易,但却是必然。

从生存到感知

人类已经生存了数万年,当生存已经成为既成事实以后,人们所要做的就是:怎么生存?人的一切行为和努力都是为了生存,寻找合适的生存方式方法是人须完成的任务,不可置疑的生存观念垄断了人的思维与认识,人可以质疑生存的一切,但从不质疑生存本身,生存是什么?这才是巨大的认识盲区。

生存是什么?是生命的存在,是存在着的生命。生命是自我维持的独立个体,生命是一个坚固的概念,它从根本上固化了人对存在现象的认知,并衍生出具体的生存理念,形成了完整的生存世界观。

我们怀疑事物的真实性,我们怀疑这个世界的合理性,我们怀疑一切的存在,我们怀疑自己生存的目的和意义,但是,我们从未怀疑过生命的实在性。人一直以生命为起点,从生命出发,一切建立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生命概念是存在的原旨,生命观念决定了存在的方式和人的认识,生命成为了世界实际的边界。

从生命概念发展形成的生存理念建立起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构成了人的生存秩序、生存规则和生存逻辑。生存理念决定了人的生存形态,也决定了人的生存内容,因此,生存是一切存在的理由和根据。由此,人类存在的所有问题的原因就有了解释:一切均来自于生存意识。

人的生存现状已经说明了生存意识给人带来了什么:生存的封闭性、排他性和暂时性特质已经给人的存在酿成了先天的缺陷和永久的祸患,人囚于自设的生存樊笼而不知,人陷于生存意识的泥淖而不觉,人止于生存认识的局限而不明,人在不自觉中沦为生存的奴隶。生存以死亡恐惧相胁迫,让人全数陷入一场无休无止的生存竞争之中。

人并不真正明白生存是什么?生存的表象构成了人的生存概念,生存概念形成了生存意识,生存意识被作为一切事物的发端。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会:生存并不是存在的本质,生存只是感知运动的过程和环节,生存只是感知的条件和因素,生存服从和服务于感知。

一切存在的方式是感知,存在的本质是感知,存在的能动力是感知。感知运动使事物存在,感知运动使物质和生命彼此为对象相互存在。感知的基本原理表明:感知运动在介质中运行,感知在介质中作正向运动为感知体,感知在介质中作反向运动为被感知体。感知体被人命名为:生命;被感知体被人命名为:物质。感知体和被感知体在感知运动中运行,形成不可分割的存在事实,这就是存在的现象世界。

人作为感知体的一个种类,是存在的最高能力的感知体。人的错误认识在于:把生命从感知的整体运动和整体结构中剥离出来,将生命视作为独立存在,将物质视作客观存在,这种粗暴的割裂破坏了存在的整体性,在意识及观念上造成人与物、人与人的对立关系,造成世界不可弥合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孤立无依的人性困境。人进而将物质作为实体的存在,生命服从并依附于物质存在。物质中心主义和拜物思想事实上成为人的主要认识,尽管有唯心主义及宗教信仰试图有所改变,但仍然局限于生存理念,并不能对人的存在有本质的影响。有史以来,所有的观念、思想、主义、教门及信仰都不能解决人因生存理念而遭遇的重重危机;所有的先哲、圣人、大师、领袖都无法让人脱离生存的苦难与压迫,成为自由、幸福、愉悦的人类。

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没能使人真正认识到存在的本来真相,事实上,人本质上是根本意义的感知体而非表象意义的生命体,将感知体释义为简单的生命体违反了存在本质。这种反存在的认识扰乱了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错置了生命与物质的根本关系,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导致世界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误入歧途。

同样的时空,同一个世界,以感知为本和以生存为本的存在状态截然不同。人作为感知体与作为生命体截然不同:感知体以感知为目的,生命体以生存为目的;感知体的意义是维持感知运动的运行,生命体的意义是维持自身的存在;感知体的对象是被感知体,生命体的对象是自身;感知体与被感知体相互存在,生命体以自身独立存在;感知体与感知体互为感知,生命体不与其它生命体互为生命;感知体的感知是共有的,生命体的生命是个体的;感知是交互和重复的,生命是唯一且不可重复的;感知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感知是开放的,生命是保守的;感知是永恒的,生命是短暂的……感知体与生命体这些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将会得出不同的存在结果:共同感知体之间共享感知和互享感知,相同生命体之间互相竞争互为威胁;感知体以感知的相同性和共同性为连接纽带,生命体以生命的相同性和共同性为竞争理由;感知体以另一感知体为感知资源,生命体视另一生命存在为潜在危险;感知体用感知的共同性增益存在能量,生命体用生命的排他性消耗存在能量;感知体外向性存在,生命体内向性生存;感知体以愉悦的感知为目的,生命体以生命的存在为目的;感知体的运动结果是感知存在;生命体的运动结果是必然死亡……

处在生存为本阶段的人是迷惘的:一边受生存所缚一边为生存而争,一边受生存所驱一边为生存而亡,即使感知仍是人之所需,但却在生存的名义下进行。感知服从和服务于生存的需要,是生存活动的行为和工具。生存的外在表象掩盖了感知存在的本质,生存的人为意志替代了感知的真正意义。人对一切的怀疑与不满出自于本质的感知,人对一切的认识与释义出自于自我的生存,这彻底的错位造成人本身痛苦的撕裂。感知的意义被忽略,生存的意义又缺失,人的存在就如同迷路者在流浪和历险,生存犹如一场懵懂的逃亡。

虽然生存观念对于人的存在已造就既成事实,但存在的感知本质不会改变,感知存在方式、目的和意义也不会改变。人很容易明白,人并非是在求取生存,而是在进行感知,无论人有什么行为过程,感知才是存在的最终结果。以感知为结果的逻辑顺序必将改变人的盲目行为,无论人在生存的迷途上走出多远,无论这本末倒置的世界混乱成什么模样,感知存在必然是人的最终归宿。

从生存到感知,不仅是两个理念的更换,更是两个世界的跨越。自生存演绎的世界是对立的、疏离的、分崩离析的,这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世界,也是一个亟待改变的世界。仅靠工具和外力可以改变外在形态,不能改变内在本质。一切的关键在人,在于人的改变,而人的根本改变在于理念,一个新理念可以使人脱胎换骨,更可以使世界焕然一新。

但是,从生存到感知并不是一个必然的更替,这需要人的觉悟。存在的理念可以有N种选择,但感知是自然的、本来的和恒久不变的。人凭借智慧与理性理所当然该选择感知理念,因为感知就是一切存在的本质与本来。

生存理念与感知理念并不是矛盾对立的,感知理念兼容生存理念,生存理念则忽略感知理念的存在。从生存理念到感知理念相距不远,却相隔整个世界。两个理念的更替,不像痛苦的手术过程,到有妙手回春式的变化,不过人已经病入膏肓,康复还需要人的决心、耐心和信心。

生存理念已经存在和施行了数千年,人类付出几千年的代价就是为了替自己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存在理念的更新换代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已经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纪元的大厦已是势所必然。不过,要人放弃积累至深的生存惯性不是容易的,却是必须的。

或许,不会很久,有这样的事实发生:世界还在,人类变了;人类还在,人性变了;人性还在,人生变了;人生还在,结果变了。

联系:微信号、QQ号、邮箱:51260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