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毕业后分到了西部一座小城的居委会。
那年冬天,小李所在的城市划出了最低生活标准线,不上这线的便属贫困户,在年前可以获得一些帮助。
小李与同事们背着大米与菜油等挨户走访这些人家。他们看到了露出棉絮的被褥、看到补了还漏的搪瓷脸盆,那些黑糊糊、灰蒙蒙的贫困状况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可是当他们循着地址推开了又一户时,当时小李以为,他们一定是走错了人家。
这一家窗明几净,有冰箱有洗衣机,有漂亮的窗帘和门帘,有立得很整齐的书籍……然而,他们没走错。
这家的男人几年前病逝,欠下了很多钱。两个孩子,有一个残疾。女人一份薪水养三口人,还要还债,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但女主人的笑容就像她的屋子一样明朗,她说,冰箱洗衣机都是领导淘汰下来送给她家的,用用也蛮好;孩子懂事,做完功课还帮她干家务……这时,小李才发现,漂亮的门帘是她自己用纸做的,那些书全是孩子每个学期用过的教科书,灶间的调味品只有油和盐两种,但油瓶和盐罐擦得发亮。最让小李惊奇且起敬的是进门时女主人递给他的拖鞋,那鞋底是磨秃了的旧解放鞋的底,齐齐沿圈剪下,再用旧毛线织出带图案的鞋帮,穿着好看又暖和。
他们在这一家总共停了十多分钟,比别的人家稍稍长了些。小李渐渐看出了这一家确实贫困,但他亦渐渐看出了这一家的不贫困,他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的,这是因为,他们即使贫困如此,也不潦倒。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贫穷而生的虚弱的精神。
贫困是一种物质状态,潦倒是一种精神状态。贫困潦倒经常被联系在一起,那是因为人的精神被贫困击垮了。但如果你的精神能不被外界条件左右,即使贫困,你也能不潦倒,你也能享受生活的快乐。
心理学家马修·杰波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
萧伯纳讥讽道:“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对于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那些琐事与环境,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了断,并忘掉它,大部分时间想着愉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