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火
5901100000018

第18章 众说纷纭——关于“海火”的不同说法

看到“海火”这两个字,相信有不少人会为之吃惊吧!一定会有人问,海底也有火吗?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海水发光现象,被人们称为“海火”。海火往往在地震或海啸前后出现。

日本三陆于1933年3月3日凌晨,发生了一次海啸。当时,人们看到极为奇异的“海火”。波涛涌进,可以看得见浪头底下有三四个圆形发光物,像草帽一般,横排前进,发出青紫色的亮光,犹如一盏探照灯一样照向四面八方,足以使人看到随波逐流的破船碎块。没过多久,浪花相互撞击着把圆形的发光物搅碎了,一会儿便消失了。

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于1975年9月12日傍晚,同样发生了“海火”现象。当地人看到海面上微微泛出的光亮,随着波浪的起伏而跳跃,犹如翻腾不息的火焰,次日天亮才渐渐消失。第二天夜幕降临时,再次出现了亮光,亮度比上次的更强。后来,亮光一天比一天强。直到第七天,海面上出现了许多泡沫,渔船驶过激起异常明亮的水流,犹如灯光照耀一般。不仅如此,水中还出现了珍珠般闪闪发光的颗粒。几小时后,这一地区发生了一次地震。

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1976年7月28日),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出现了这种奇异的发光现象。特别是在秦皇岛油码头,有许多人亲眼目睹海中的明亮光带,犹如一条火龙。

对于“海火”的产生,说法各不统一,共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水里发光的生物受到扰动发光所致。

例如“火湖”,位于拉丁美洲大巴哈马岛,由于那里有大量会发光的甲藻,每天夜晚,当地人便会看到随船桨摆动而激起的万点“火光”。目前为止,已知会发光的生物种类还有许多细菌和放射性虫、水螅、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正由于此,人们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发生地震或海啸时,海水便会受到剧烈的震荡,那些会发光的生物一旦受到刺激,便会发出异常的光。

不过,对于这一结论,另一些研究者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在狂风大浪的夜晚,海水也同样受到了剧烈的扰动,为什么却没有刺激这些发光生物,使之产生“海火”?他们认为“海火”与地面上存在的“地光”发光现象极其相似。

其二,人们也持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海洋中发光浮游生物大面积密集而引起海水发光的现象。

甲藻纲的夜光藻,辐足纲的胶体虫,水螅纲的多管水母,钵水母纲的游水母,有触手纲的侧腕水母,无触手纲的瓜水母,有针亚纲的针纽虫,头足纲的耳乌贼,多毛纲的毛翼虫,甲壳纲的海萤等是最常见的发光浮游生物。发光机制分为两类:细胞内发光和细胞外发光。细胞内发光是最普遍的,其中的夜光藻是典型代表;而细胞外发光,是从生物体排放出来的某些腺体中含有能发光的物质。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光能的。然而,它们放出的能量很小,被人们称为冷光。而由它们引起的海水发光现象,还会影响到海军的作战能力。

其三,有的人将这一现象看成是电流机制。

美国曾有一些学者对圆柱型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岩等多种岩石式样进行压缩破裂实验,他们当时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式样会产生爆炸性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出一股电子流,周围气体分子受到电子流的刺激便会发出微光。此外,他们还将样品放在水中,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同样可以使水发光。当发生剧烈的地震时,出现如此多的岩石爆裂,足以发出让人炫目耀眼的亮光。由此,他们认为:地震产生的“海火”与这种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上面提到的电流机制说,虽然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也能引起炫目耀眼的亮光,但海啸发生时,不像地震那样会发生大量的岩石爆裂(当然地震海啸除外)。那么,“海火”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有些人认为,“海火”可能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有多种成因机制,而生物发光和岩石爆裂发光只是其中的两种可能性。产生“海火”的机制不同,特征也不同。目前为止,“海火”的产生仍然是一个谜题。

传说,在人类历史中有一块沉没了的古老、神秘的大西洲。曾经,它经历几十代繁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然而,却无缘无故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岛国。

很早以前,在寻找新大陆的浪潮中,就曾有人将大西洲画在了航海图上。当初,哥伦布在航海中携带的地图上,就有大西洲。那么,大西洲究竟位于地球的哪个方向?它是怎样毁灭的?迄今为止,人们始终得不到正确的解释。然而,近年来两次考古有了新的发现,这如幽灵般的古岛从谜雾中渐现。

针对在爱琴海克里特岛北113千米的桑托林岛上,希腊地震学家卡拉普诺斯提大胆提出假设,认为公元前1500年的桑托林火山喷发引起了地震与海啸,从而毁灭了这座城市。但从桑托林岛上的阿克罗蒂斯遗址的发掘物来看,过去这里确实是座繁华都市。

阿克罗蒂里遗址

阿克罗蒂里遗址在菲拉的西南方位,是米诺斯文明的遗址。这里因为公元前1500年的那场火山喷发而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但其遗址保存得尚为完好,发掘出土的文物大都在雅典博物馆陈列。

古锡拉遗址

古锡拉遗址位于桑托林山的最高峰上,周围风景十分优美。公元前9世纪的拜占庭时代,这里曾是个热闹非凡的繁华都市。但现在,遗址仅存一些土台子,出土的文物大都在菲拉博物馆展出。

据一些探测资料显示,桑托林群岛中各岛完全像一个个破火山口。对此,科学家认为,这里原来有一个很大的火山岛,在火山的休眠期,岛上风化的溶岩演变成一个适宜于生存的良好环境。史前的居民于大约公元前3000年以前,便来到这里并居住了下来,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爱琴海昌盛的米诺斯文明。

在桑托林岛中部耸立的高达1500米的火山,大约于公元前15世纪喷发出了成千上百万吨岩浆,岛屿顿时破裂。后来,又爆发了可怕的海啸,已经被埋藏的岛屿再次遭到海啸巨浪的袭击。这样一来,繁荣的米诺斯文明便消失了。这一过程,与大西国遭受的灾难是相同的。《圣经·旧约》中曾多次叙述了那次火山喷发的过程,人们便更加相信上述判断了。希腊考古学家马利纳托斯曾对轻石层下面挖掘出来的文物进行了测定,进一步证明了使米诺斯文明毁于一旦的桑托林火山喷发时间是在公元前15世纪初期。

如果从时间上来说,大西洲毁灭和桑托林岛毁灭时间相差大约为8000~9000年;若从面积上来说,二者相差大约为100倍。假如说桑托林岛就是大西洲,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解释?正由于此,有些学者以《圣经》的记载不能当作科学的凭证为主要原因,断然否定了上述结论。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马尾藻海,以此来追寻大西国的踪迹。这是为什么呢?

马尾藻海是一个洋中之海,与大陆相距甚远,位于北大西洋中部。这里是一个奇妙的水中世界,海水中长满密密麻麻的马尾藻,藻间生活着多达几十种奇妙的鱼类和动物。对此,有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远离大陆的大洋中心,居然会出现一个长满藻类的海域?这些藻类从何而来?

前苏联生物学家热尔曼认为,马尾藻海一带原来有一块大陆,它与欧、非相连接,而柏拉图笔下的大西国就位于这块大陆上。后来,由于陆地下沉,大陆西部便成了现在的马尾藻海,而东部则残留着加那利群岛等岛屿。与此同时,大部分生物毁灭了,而只有少数能够适应海中生活,于是被保存了下来。

近年来,人们在马尾藻海西部海底发现了一座比埃及金字塔的文化还要早的金字塔。其边长大约为300米,高约为200米,尖顶与海面相距100米。塔中有两个洞穴,非常大。此外,这里的水流速度惊人,这一带终日云雾腾起,狂涛汹涌,见到它的人无不惊心动魄。这一重要发现,更加证明了热尔曼观点的正确,而且足以说明大西国位于马尾藻海,海底金字塔是陆地下沉后遗留的重要证据。

自1960年以来,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海底调查。一些资料表明,至少在最近数百万年间,大西洋洋底并没有下沉过。而不同的是,马尾藻海一带则是一个巨大的海底抬升地区。由此可见,古岛沉沦是不可能发生在这一地区的。除此之外,调查资料中未发现一点有关大西国沉没的大陆残骸遗迹。

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海洋学家在桑托林群岛一带海底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然而,他们并没有发现大陆沉没的痕迹。这对于寻找大西国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浇了一盆冷水。

到目前为止,大西国古址问题仍未找到合适的解释。如果将大西文明古国视为子虚乌有,那么对于大西洋两岸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应该如何解释?对于大西洋两岸语言学、民族学和神话领域中的许多一致性,又应该如何作出解释?如果没有大西古国先进文化的广为流传,对此作出解释应该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了吧!对此,人们做出这样的疑问:难道在很久以前就有一队乘坐芦苇船的非洲人,漂流来到美洲大陆上了吗?难道他们就是旧大陆文明的传播者吗?谜团如此之多,迄今为止仍然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