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字经
5915000000037

第37章 诗既亡

原文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译文

随着周朝的灭亡,派官员进行采诗的制度也不复存在了。为了记录史实以教育后人,孔子编作了一部《春秋》,书中是通过赞扬或批评来区分善恶的。周朝自文王起到康王之时,君王都非常贤明,臣子也非常贤良,天下太平。宣王时中兴,到处可见国风之诗,这是《诗经》存在的象征。到了周幽王,荒淫无度,沉溺酒色,终于兵弱国衰。平王时,国家已是非常的混乱,政教不再兴盛,国君的命令已不再发挥威力,这时,乐师也不再作诗了,所以《风》消亡了,各地诸侯也非常的强大,不再朝见天子,因此《小雅》消亡。天子也不再宴请各地诸侯,因此《大雅》消亡。各地诸侯也不再支持天子祭祀宗庙,所以《颂》也消亡了。《诗经》消亡了,周王朝也渐渐灭亡。孔子对这种情况极为的痛恨,于是作《春秋》,志在扶正王权,此时,孔子已69岁高龄。他将自鲁隐公元年起,直到鲁哀公十四年止,共242年的历史记载在书中。

典故

春秋一字之褒贬

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无度,残害百姓,致使国家灭亡,众臣拥立已经废弃的太子宜臼回朝,立为天子。平王迁都洛阳以后,处于君弱臣强的局面,各地方的诸侯纷纷争霸一方,从此以后,周王朝的地位一落千丈,各地诸侯也不再朝见天子,政局动荡不安。孔子非常痛恨这种状况,于是写了《春秋》一书,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共18000字。

由于此书影响巨大,又加上孔子的名声,以至于在当时如果有人能够得到《春秋》一字的赞扬,要胜过天子的褒奖;而如果得到《春秋》一字的批评,真是耻辱到远远胜过杀头。因此孔子自己也感叹:“喜爱我的人是因为《春秋》,怨恨我的人也是因为《春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