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未昏,天色坦白浅显。
桌上摆着两素一汤,知秋夹了块白菜却又不吃。只用筷子戳了几下碗中的白饭,有点漫不经心。
这一幕落在楚小婉眼中,她放下筷子,疑惑的问向知秋,道:“怎么了?今日的饭菜不合胃口吗?”
“……没有。”知秋回过神来。
“那是怎么了?我看你出去一趟之后,就变的心不在焉的。”
知秋苦着一张脸,沉默了一会儿,才道:“长安城门被封了,我逃不出去。待在这里迟早会被人发现。”
她心中很清楚,林府余孽一日未除,长安的城门便不会解禁。不夜城虽鱼龙混杂,不好找人,但若王上铁了心,她终归有一日会被抓获。
至于小婉,知秋心有愧疚。
原本,知秋并不十分信任她。可是几日的相处之后,知秋能感受的到,小婉是真心实意的帮助自己。若有一天,自己不幸被抓,小婉也会逃脱不了罪责。
见知秋愣了半天,小婉挥了挥手,若有所思的道:“在胡乱想些什么呢?能过一日是一日,我不嫌弃你。”说完,她乐呵呵的笑了,笑的无比灿烂。
知秋点了点头,鼻子酸酸的。她往嘴里扒入一大口饭,也傻傻的笑起来。
二人不再说话,看向二楼。台下有说书先生,正绘声绘色的讲道。
“今日所说的人,可是一位大人物。昨夜林府禁卫军死绝一事,想必大家都有听闻。”
茶客纷纷交头结耳,在长安城中,林家一事可是闹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年轻的公子大声问道:“这我们当然知晓,难道先生认为,其中有什么蹊跷?”
说书先生得意的抚须:“这桩案子说来话长,也难怪各位不知端倪。”
茶客兴致大起,叫嚷着要细说,钱币叮当如雨飞落案上,说书先生吊足了胃口,这才从头说起来。
“各位可知三年前,王丞相在家中死于非命。一王府的家丁称,王丞相死亡当晚,他看见一名男子深夜出入王丞相房中,剑上刻了‘戚’字,疑似欲图谋不轨。后来,百姓都认定是‘戚’姓男子杀害了王丞相。可是。官兵抓捕多日,却一无所获。然而,一月后,那名家丁在家中被乱刀砍死。在他尸体旁,放着变卖王家财物的收据,你们说,这是为何?”
底下的茶客说道:“莫不是这家丁谋财害主,信口胡诌,诬陷他人?”
说书人拈须别具意味的讪笑:“可不正是。不过这家丁也并非全部信口胡说,江湖中却有‘戚’姓一人。三年前,作恶多端的薛家半夜惨遭灭门。上下家丁三十七人,宗士子孙十二人,全被杀害。次日便闹的满城风雨,老夫有幸一探尸身,却见一死于非命的男子手心正中间刻了一个“戚”字。于是乎,这‘戚’姓男子一举成名。”
茶客中有年长的听过一些传闻,年轻的多是首度知晓,咋舌道,“如此说来,这‘戚公子’是为自己正名,所以报复那说谎的家丁,让他自食了恶果?”
茶客中有人驳道,“可就算这样,这又与林府一事有何关系?”
底下乱哄哄的交头结耳,说书先生胸有成竹的喝茶,待议论低下去才又开口,“问的不错,事情就蹊跷在这儿。今早发现,昨夜林府一禁卫军的尸体手心也刻了‘戚’字,既有家丁这个前车之鉴,必定不会有人再敢把屎盆子向‘戚公子’头上扣。这足以说明,禁卫军的死,便是这重出江湖的‘戚公子’所为。”
茶客中有人闻之摇头:“那又如何?”
说书先生嗤之以鼻,道:“这都看不出什么,你可真是眼拙。”他清了清嗓子,道:“薛家灭门一案,‘戚公子’也称的上是为朝廷除害。可昨夜林府一事,他却与朝廷作对。如此矛盾的做法,可不令人怀疑?”
茶客低头思索,半晌,一年轻公子恍然大悟,大喊道:“先生是说,这‘戚’公子是为人办事?”
说书人喝了一声,笑道:“所言不错。”
众厢茶客也顿时领悟,嘘叹了一阵,话题零落,说书先生自然不会让场面冷下去,堂木一拍又起了新话头:“据老夫所知,这‘戚公子’是拿钱办事,没有固定的主。近日有一桩谬谈,说是若有人有事所托,可到清山寺前的石狮子脚下留下书信。标明所求之事以及酬谢,这‘戚公子’若是满意,次日会留下纸条告知。”
一句话又吊起了胃口,茶客们精神大振。说书人也意兴难遏,仰首将残茶牛饮而尽,开始道起另一桩趣事。
楚小婉无心在听,偏过头来,却见知秋一脸全神贯注。问道:“林姑娘,你在想些什么?”
知秋心中有事,愣愣的回道:“没什么。”
小婉笑道:“这说书先生的话你不可全信,说不定,世上并无‘戚公子’此人,全是他糊弄茶客的呢。”
知秋扯了扯嘴角,不知怎的,又想起昨夜那一幕。
黑衣人手执长剑,一双琉璃色的眼眸,淡的看不出的唇色,语气有一点戏谑,说道:“你这么不乖。让我很为难。不如杀了你,可好?”
她清清楚楚的看见,那剑柄上,所刻的,正是一个“戚”字。
方才说书人说了,他并不认主。今日他帮你,明日就可能帮你的敌人。
知秋皱了皱眉,心道,只要酬谢足够,便能把信拿回来。
她望向小婉,语气严肃的说道:“小婉,今日麻烦你去清山寺一趟,我有东西交给那位‘戚公子’。”
楚小婉见她神情,知晓此事非同凡想,连忙应了一声。
二人起身,离开茶座。
外头湖水淡淡起鳞,近岸蝉声阵阵,一切全无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