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社会热点解读:2018
59222200000007

第7章 朝向未来的角力

——抢人大战如火如荼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马说》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罗贯中《三国演义》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来龙去脉

与往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大不相同,2018年开春以来,一场席卷全国60余座城市的“抢人大战”如火如荼地疯狂上演,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城市战争席卷全中国。各大城市相继出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招揽人才的政策,每一项政策都像在扯着嗓子向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喊:送户口!送房子!送钱!你到底来不来?

最先带头抢人的要数“九省通衢”、号称“东方芝加哥”的大武汉。早在2017年年初,武汉就放出“5年留下百万大学生”的豪言壮语,为了切实落实“抢人”大招,还专门成立了“招才局”,把“抢人”大计列入了“一把手工程”。“十三朝古都”西安更是“凶残”——落户西安根本用不着本科,甚至不用本人过去。大中专学历以上的人扫二维码即可落户,户籍卡第二天就会快递送上门。扫码即可落户这手段还真是绝了,西安“抢人”可真是走在了新时代的最前端,这是要载入史册的节奏!不甘落后的成都,被称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也很快推出了“人才新政12条”,条件优厚得闪瞎人眼:面试给补贴(1000块),求职免费住(7天),本科就落户,完全就是一副“欢迎随时来玩啊”的媚态;而且,来成都的人才如果租住公寓满5年,还能以低于入住当年的市场价买下,简直无风险锁定买房收益。

面对武汉、西安、成都如此疯狂“抢人”态势,其他城市都不淡定了,长沙、郑州、杭州、青岛、厦门、福州、沈阳、珠海、广州、天津、宁波……越来越多的城市都迅速卷入了这场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它们异口同声地吆喝着“城美、钱多、速来”……各种政策,没有最狠,只有更狠。户籍、住房、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层出不穷,无所不用其极,这场白热化的战争真是进入了“赤膊战”的状态——“抢人抢出了新高度”。幸福来得太突然,仿佛一时间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专生都很抢手的年代,大学生、研究生等各级高层次人才一时间成了最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从对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来看,部分城市除了对高层次人才有高达百万元至上亿元的支持外,对大学生创业也给予10万~100万元之间的免息或贴息贷款。而且,很多城市不断降低要求,给出更优惠条件和政策。长沙说:我们这大专能落户,有诚意吧!郑州、合肥说:我们这中专就能落户,怎么的?天津、青岛说:我们这租房就能落户,承让承让!昆明说:来春城,先落户、再就业,呵呵!南京说:免费体验三到五日南京游,求职就给1000元面试补贴(最无底线、简直天上掉馅饼);深圳说:本科生落户就补贴1.5万元,同时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轮候(最鼓舞);郑州说:首次购买住房补贴博士10万元、硕士5万元、本科生2万元(最直接);宁波说:夫妻投靠落户不受时间限制,父母投靠落户不受年龄限制(最温暖);珠海说:赠送50%住房产权、创业团队最高亿元资助(最大方——悄悄抢人才广东才是榜样)。

连一向淡定、高冷的北京和上海也不得不呼应这一“时代精神”,加入了“抢人”大战。这两大中国一线城市纷纷在2018年3月出台了“史上近十年来最宽松”的引进人才政策,悄悄地放宽了落户条件。魔都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峰人才及其家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属可以直接办理上海市户籍,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上海。宇宙之都——北京,要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凡是符合一定条件的科技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体育人才、金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利发明者和北京市紧缺急需的自由职业者,均可申请引进。在二线城市求贤若渴、痛下血本,纷纷向人才伸出橄榄枝,大力引进各级各层次人才的情况下,“一直拒人于千里之外”、以为“不请自来”的北京和上海这两位重量级选手入局,迅速地改变了先前城市竞争的磁力场。中国城市的“抢人大战”因此逐渐升级,正式进入了一、二线城市大混战的时代!一场愈演愈烈的、史诗级的城市人才争夺的战火熊熊燃烧,成为2018年中国城市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疯狂的抢人政策下,某些城市硕果累累。2018年3月22日,西安“新政”实施第一天,紧急落户的人数就达到创纪录的8050人,至24日,西安共迁入落户人口超1.5万人,在2018年前3个月,西安总共抢入21万人,接近2017年的总量!天津的人才新政一出台,一天之内就有30万人申报落户!网络服务器宕机,大厅排起了长队,措手不及的天津市政府不得不连续4次调整政策!如此疯狂的抢人现象,实属罕见!武汉的“抢人”大招一出,人潮汹涌,仅在2017年就迅速落户大学生30万,顿时成为大学生最青睐的二线城市。成都推出“人才新政12条”后,受欢迎程度爆棚,很短时间内户籍人数暴增36万,竟然超过了大武汉。

相关链接

【关于西安抢人的网络段子】

去西安走亲戚,警察问:“你是西安人吗?”

答:“不是,我来走亲戚的。”

警察:“带回派出所,符合亲友投靠落户条件。”

去西安火车站转车,警察问:“你什么学历?”

答:“本科。”

警察:“带回派出所,办学历落户,火车票钱报销。”

【高校“抢人才”成为“抢帽子”“招头衔”】

近年来,高校人才引进中列出房子、票子、“帽子”和“头衔”,对各层次人才明码标价已成为业界惯例。尤其是随着各地“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推进,抢院士、杰青、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等有“头衔”“戴帽子”的一流专家和学者的现象风起云涌。有地方高校校长直言:为了“双一流”,为了即将到来的“学位点评估”,虽然明知抢人是“双刃剑”,但也还要“抢上一抢”,让评估之前自己学校的人才“帽子”多一点,科研大牛“人头”多一些。高校之所以在人才引进时特别重视“头衔”和“帽子”,以“头衔”和“帽子”论人才,主要原因是我国在评价大学的学科实力、师资力量时,都采用有多少“头衔”和“帽子”人才这一重要指标。鉴于培养院士、千人学者、长江学者需要较长的周期,很多高校就把精力用到“引进”有头衔的人才上,而且不惜花重金。一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每培养出一名带“头衔”的人才,都面临被东部地区、发达地区高校用重金挖走的风险。

【大学生失业率】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同时高校毕业生总量也持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经过多年寒窗苦后,发现自己不但没有成为国家栋梁,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严重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披露,调查应届毕业生的失业率为17.6%,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就业形势很严峻。近年来,尽管通过很多方式,包括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使大学生就业率有了很大提升,但问题仍然严重。据统计,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高职高专就业率首超本科,未就业人群中近半数仍在求职。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5%),其次是管理学(93.2%),最低的是法学(85.3%)。

【张小平离职事件】

2018年9月,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起因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中心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据爆料,张小平的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后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该研究所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信中痛陈张小平离职的巨大损失:“张小平个人的离职对这四型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及研制工作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尽管后来官方表明张小平并非公开信中所说的那么重要,公众对此事的关注基点都放在了“正视人才的价值”上。2018年9月27日,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发布正式通报,称“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脱密期为2年。但张小平仍然自行离所,对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带来了较大隐患”。

微言大义

人才唯有在应用时方能显现出功效,所以人才唯有在各地流动使用过程中才能达到“人尽其才”的社会功效。否则,一旦人才属于“单位所有、地方所有”而无法自由流动、供社会共用,那么人才也就沦为可悲的“占有物”。

——微信网友思想

抢过来的是人,留得住的是才。

——微信网友蔡

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一窝蜂”式的一哄而上,又会让人有“刮风”的感觉。

——微信网友何立勋

“抢人大战”背后是城市的“良心发现”?真相是你可能又双叕成接盘侠了……

——微信公众号·强强说房

抢人大战:一场城市的“中产焦虑”。

——光明网评论

深度解读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莫过于人才,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都与人才的得失密切相关。中国古来就有“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甚至是重金招才的传统,战国四公子重金养士、君王千金买马骨的典故至今仍广泛流传。

实际上,中国最早的重金招才的传统可以追溯至殷商时代。《孟子》记载:商汤曾五次派人“以币聘”伊尹辅治国政,后来伊尹辅佐汤灭掉了夏桀;至周代,人才招聘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制度,规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礼贤者”,广征各方人才,如大名鼎鼎的姜太公,便是其中的一位;战国时,燕昭王曾以重金招聘天下人才,“黄金台”的典故即出自于此。昭王在北易水南筑台招贤,置千金于台,延请天下士,乐毅、邹衍、苏代、剧辛等人相继而至,于是出现了“士争凑燕”的局面,燕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有首唐诗曾赞道:“燕昭北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秦国也曾广招六国人才,如卫人商鞅和吕不韦、楚人李斯、燕人蔡泽、韩人韩非等都为秦国所用,号为“客卿”,最终促使秦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两汉时盛行出招贤榜,亦称求贤令。汉高祖刘邦曾发布“招贤诏令”,还规定如发现人才,当地郡守都要亲自勉励,驾车送至京城,不为者免职。汉武帝也下诏贤令,应聘者上千。三国时,曹操曾三下“求贤令”,聚集了众多人才,形成了“猛将如云”的局面。唐代李世民、明朝朱元璋和元朝忽必烈等明君都招聘过许多优秀人才。而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则成为尽人皆知的求贤美谈。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充分说明,“重金招揽人才”“举贤能”的招贤纳才制度能及时发现和合理利用人才,有利于人才的自由流通,从而做到真正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城市社会,城市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座城市的发展,兴于人才,立于产业。人是城的基础,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增长的各方面压力,人才是最好的解压剂。国内各个城市对人才的招揽、抢夺,表明大家对人才的认识已经自觉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城市优美的环境、发达的文明、畅通的交通,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否吸引人才“留得下、住得起、安得了家”。人才是城市的竞争力,是城市的未来。

醉翁之意不仅在酒

在这场席卷全国范围的、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中,各大城市纷纷出“狠招”,开出天价,从资金、房子、户口等方面层层加码,导致“抢人大战”进入白热化状态,很多城市全力“火拼”,可谓冲冠一怒抢人才。出现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城市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和管理者也绝非“无事生非”。从历史与现实的更大语境和更高的格局中看,中国已经走到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现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等诸多问题。“抢人”的背后都有“难言之隐”。

中国已经进入人口的“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已经渐行渐远,“抢人才”其实直接的就是抢人口。长期低生育率、老龄化加速等问题造成了我国新增人口下降的局面,2014年我国16~64周岁的适龄劳动人口首次出现下降,较2013年减少了113万人,此后更是连年下降。而与此同时,当前的社会正呈现出日渐严重的老龄化态势。2016年,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0.8%,总抚养比为37.9%。而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它们对劳动力的需求却不断上升,这就直接导致了人口缺口的出现。而且很多新兴崛起的二线城市正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它们对高素质高技能年轻人才更是求贤若渴。正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立华指出的,“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中国将出现人口的负增长和急速的老龄化,年轻人将成为全国性的稀缺资源。只有抢占先机,积极引进年轻人,才能维持城市正常运行。”改革开放40年来,充足的劳动力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口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变,年轻劳动力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缺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生育率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但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而解决这一问题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吸引外来劳动力。于是,“抢人大战”势在必行。

“抢人大战”是另一场“楼市盛宴”抑或是楼市的“解药”?稍微涉足房地产领域的人或许都听说过一句话:“一个地方房价涨不涨,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这足以证明人口与房地产之间的密切联系,毕竟只有足够的人口才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长期需求。城市“抢人大战”中“抢”的主体是高学历年轻人口,这其实就是在抢未来有购买力的人,从而为房地产市场创造刚需。毕竟一个高校毕业生决定留在某个城市,很快就会从一个人变成夫妻二人,再变成“双方父母+夫妻+孩子”的组合,而他们如果都想留在城市,就必然会产生住房需求。因此,城市表面上是“抢人”,实际上是抢夺人才背后的“6个钱包”,使其成为楼市的“接盘侠”。因此,“抢人大战”最直接的一个效果就是导致一大拨年轻人即将绕开楼市限购政策的束缚,奔跑在买房的路上。从房价调控和楼市去库存等短期效应来看,城市“抢人”是在急招一波“救火队员”。

这样,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当下各大城市对人才的饥渴程度了,完全不亚于30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同的只是关于人才的居住问题,从过去的“单位房”衍变到了现在的“政策房”,所以城市热情地张开双手拥抱两眼充满希冀的年轻人——只要你来,住不是问题。无论是处于金字塔尖还是金字塔底,人才都炙手可热。如果一线城市抢的是顶级人才,那么其他城市只要是人才,先抢过来再说。这对冰封已久、处于一片唱衰之际的楼市来说,是利好,更是解药。人才的涌入,无疑会给城市的未来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更多的潜力和持久的动力,从城市创新到消费升级,人才的争夺对城市的困局都是一种有效的解药。

人才对于城市未来长远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暂且不论,但其最直接的“救市”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楼市去库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人。比如,刚刚“三十而立”的海南,自由港地位的确立带来了史上最严厉的限购政策:禁止非海南省户籍买房,二手房5年之内不得上市交易。但是人才政策的颁布,立即就给海南楼市带来了新希望。放宽落户带来的楼市需求井喷、对经济增速的促进、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等,必然是立竿见影。落户容易意味着楼市限购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形同虚设,特别是炒房者将获得大量规避限购政策的通道。如果这种情况较普遍或者过甚,那“抢人大战”就演变为一场让人又爱又恨的“楼市盛宴”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抢人”确实可缓解楼市、解决土地财政之困境,也“抢”来了可期望的、可持续的各方面内需,而这正是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城市房地产的增长,最终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口的流动趋势。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就是张“行走的房票”。用几万块“引进人才”,却能买断了一个人的“购房期权”,这对地方政府来说绝对是笔“好买卖”。

但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一再提醒我们:如果把握不好“吸引人才”与“楼市调控”的界限和尺度,导致“抢人大战”直接转化为另一场不可控的“楼市盛宴”,那最后的恶果必然是一地鸡毛。

抢人才还是抢未来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而高素质的年轻人才是城市未来的创造者。纵观全球的一些国际性大都市,如东京、巴黎、纽约和伦敦,其重要的共同特点就是人多,尤其是年轻的高素质高端人才多,而且这些城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平均保持在70%左右,高于其所在国家的比重。越是优秀的城市越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也越是优秀人口的聚集地。每年大量年轻人不断涌入到这些大城市中,源源不断地为城市输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生产力、创造力和财富,同时也在经济上拉动了需求和消费。人口,特别是高素质的年轻人口,从“吃饭的嘴”变成了“创造财富的手”,成为城市未来的创造者。所以,青年人才注定是“抢人大战”的主角,他们既代表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代表着强劲的消费潜力,引进和留住高学历、高技能的青年人才,也就留住和保证了这座城市的未来。

在“人口红利”已经渐行渐远的时候,一旦人口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有技术、有创意、能创新,就会产生“新的人才红利”。劳动力紧俏,人才更加紧俏,各个城市自然愿意拿出足够资源吸引优秀人才来扎根。一个人口总是流出的城市,无法保持长期的繁荣昌盛,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破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当前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情况下,各大城市纷纷拿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抢夺人才,也是城市未雨绸缪的充分表现,而且还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大计储备了更多更优秀的人力人才资本,促使城市完成从二线城市到新一线城市的蜕变。

城市“抢人才”更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深层逻辑需求。在当前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不但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且是核心动力。各个跨地市、省区的城市群、都市圈不断涌现,也进一步提高了人口、产业的集聚度,在质量上促进了城市的成长。当政策、资金、配套设施都不缺的时候,人才的缺乏,就成为制约城市未来长远发展的瓶颈,成为阻碍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当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接近60%,这个城市化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而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只有40%左右,很多城市里的流动人口,虽然是城市户口,但又不是本地户籍。他们在城市就业,但限于当前的政策而无法在城市定居,这极大地挫伤了这些人群在城市的消费,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因此,城市户籍居民的人数也需要每年不断增加。而各城市在“抢人大战”中鼓励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零门槛落户,引进高层次人才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新市民,确保了城市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持续不断的人口流入,而且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入,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城市“抢人”也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迫切需求。城市地理学家埃尔·莎科斯(E.Shaks)曾指出,城市规模的分布是与经济发展时期的变化相关联的。所以城市的均衡发展需要产业结构分布及就业需求与人口规模及特征相适应的格局。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以“质量换数量”的“人才红利”恰逢与之交汇,因此如何发挥好人力资本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随着城市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为特征的技术和商业不断涌现,城市间原有的产业分工布局必然会改变。各个城市积极抢夺人才,打造“人才红利”,实际上是对未来产业竞争力的争夺,即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越高就越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所以,各城市都在进一步谋划布局、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的同时努力占领人才制高点。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努力与贡献。城市“抢人才”的本质是抢竞争力,抢未来长远的发展。人才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城市是人才活动的机会,城市与人才应该相互成就。面对在“抢人大战”中出现的人才流失,传统城市也不可能无动于衷。“移风易俗”打开门来欢迎人才、留住人才也成为必然趋势。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在“抢人大战”中,各个城市使出浑身解数,纷纷拿出“杀手锏”把人“抢”来了,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让城市户籍人数激增。但是,对于“人才”,绝不能仅仅是一“抢”了之,能被你抢来,那也就有可能被别人再抢了去。于是,如何留住这些“抢”来的精英人才,使其在城市里深深扎根下去,真正为城市的美好未来发展服务,促进城市共同的美好家园建设?这就是个真正的大问题。

号称楚才辈出的大武汉,不但盛产武昌鱼和热干面,同时还盛产人才。大武汉坐拥80多所高校和超过100万大学生,包揽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但是却一直留不住本地高校人才,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一边盛产人才,一边自身却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这让大名鼎鼎的大武汉情何以堪?在这场人才争夺战里,武汉是被自己人“背叛”和“出卖”的。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六朝古都——南京,虽然高校林立,但是因为南京这个古城以制造业为主,周边的苏锡常经济圈都很高大上,也就导致了南京人走茶凉的局面。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南京大学毕业生留在本地的比例从40%下降到33%,其余人才聚集在上海和苏锡常地区。从2010年江浙地区人口迁移网络图来看,迁移核心城市在上海和杭州,其中却没有南京,往无锡迁移的人都比南京要多,这让号称六朝古都的南京直接颜面扫地。还有号称西部“人间天堂”的重庆和成都,人才流失率也是相当的高,“留不住人才”成为它们共同的“难言之隐”。看来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其实,城市要想成为“人才收割机”,不仅要真正以“城”留人,还能同时以“诚”留人。

城市应该努力建设齐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优美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温馨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及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建立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和形象,为城市赢得好口碑,使城市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上都更具竞争力。同时,相比待遇,人才更在乎的是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他们渴望的是事业,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及长远的发展空间。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环境和配套的产业链,那英雄就无用武之地。因此,要真正把人才留住,城市应该在自身发展上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城市政府要不断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增长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紧跟时代步伐,发展现代新兴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结合人才自身的优势给人才提供更多的用武之地、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就业前景,这才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根本因素。

在软环境方面,政府需要彻底转变观念,从管理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切实有效和无微不至的服务。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健全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机制,为人才提供一个宽松自如的创业创新环境,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广阔的平台。只有把政府全力扶持、建立健康的市场机制以及建设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这三者统一协调结合,才能真正为“千里马”们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如此,城市也会更快更好地吸引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到来而逐渐发展成为人才高地,从而为未来赢得良性、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空间和局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应该说,抢人大战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机遇期抢夺制高点、为城市发展储备后劲的自觉。“抢人”虽然体现了当下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尊重,突破了以往一贯的“爱来不来”的作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任何事情过犹不及,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抢人大战”一边是“红红火火”,好不热闹,另一边却是暗流汹涌,随时翻船,隐患无穷。正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个别城市出现“恶意竞争和跟风”,导致“恶意炒作”以及地区性人才结构失衡明显的现象出现,人才结构出现“虹吸效应”,加剧了中西部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人才外流。这些地区本就人才稀缺,成为人才净流出地,它们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很难回流。“抢人大战”的各种优惠,不仅吸引走了新增的年轻人才,还会让存量人才也蜂拥离开,从而导致这些地区逐渐成为“人才沙漠”,进一步加剧地区发展不平衡。这是社会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某些城市不能“量体裁衣”,却为了“抢人”而“抢人”,“跟风”式的炒作和“克隆”,搞浮夸和机会主义,急功近利的盲目“抢人”,导致恶意报复和非正常的人才流动,激化城市或地区间的冲突,破坏地区间的平衡和合作关系。同时,城市“抢人”之后还缺乏科学管理人才的有效机制和人才发挥作用的系统措施,严重导致公共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且,更有甚者,人才被城市优惠政策吸引来后,如果城市招才的“诚意”不足,人才去了之后待遇没兑现,或者是后勤服务和保障措施跟不上,城市的产业链条以及相关的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那么“抢人大战”极易“烂尾”,最终导致“人去楼空”,“曲终人散空愁暮”——有一种无奈,叫情深缘浅,有一种结局,叫曲终人散。正如徐志摩的诗中描述的意境: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从“逃离北上广”又“回流”到了一线城市。“人才们”在这些所谓的“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慢慢安定后,逐渐发现原来一切都是“水中花,镜中月”“黄粱美梦空一场”!在新城市不但没有实现安居乐业、发家致富的美梦,反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且还薪资低,连生存都成了问题。面对水涨船高的房价,他们最后甚至被迫狼狈返乡或者又重新逃回了有无限机遇、挑战和精彩的一线城市。看似一片灿烂光明的前途和美好的都市生活,实则困难重重,无路可走。他们反思当初的冲动,在经历失望、无奈和痛苦之后,又重新“回流”到了一线城市继续着年轻的希望与美梦。

如何避免上述种种血泪的教训?城市与人才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与人生?在这个时代潮流下,各自找准自己的合理定位很有必要。个人如此,城市也是如此。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城市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着眼于本地的长远发展,有选择性地合理合法规范引进人才,切记贪多、求全、求高。吸引只是开始,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是关键,形成长效的人才使用和管理体制,打破人才流动的各种人为障碍,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机制和环境,使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尊重人才流动的规律性,要按照规律办事。吸引人才需要城市或地区的合理的产业分布以及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不断优化城市社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同时在最大程度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一项科学性、有效性、持续性的适合城市和地区长远发展的人才政策。

对于个人来说,如何认识自己,认清自身的不足与优势,扬长避短,找准个人的位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和理想的职业,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这是追梦的前提。别因为主人热情,房子便宜,就把自己给卖了。主人的脸,说变就变;房子便宜,套住也是半辈子。年轻人想做点自己的新鲜事,想探索点未知人生,那就去能让你探索的地方,城市再冷漠,自己心里热闹就够了。年纪轻轻,心别冷了,那些一眼望到头的路,配不上年轻。将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紧密结合,书写自己光辉灿烂的人生传奇。只要你是“人才”,谁都不会抛弃你!自己的精彩自己造!

(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