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声乐艺术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9233800000005

第5章 学堂乐歌的启蒙与群众歌咏在战争中的发展

20世纪百年间,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中国声乐作品。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闭关锁国的落后,日本音乐也因此走在中国大清光绪皇帝失败的“戊戌变法”之前。中国许多乐歌,特别是学堂乐歌,就是从欧美流入日本的,再从日本通过中国留日学生带入神州。

日本歌曲《萤》是明治14年(1881年)出版的《小学唱歌集》中的一首填词歌。

1910年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归国,他作词的《送别》学堂乐歌,是依据日本明治时著名的校园歌曲《旅愁》的旋律填词的。

中国利用日本创作的曲调,由夏颂莱填词改为《何日醒》,后来由此音调还填写了《东海滨》《丰大业》《海军港》《甲申战》《劝导》等学堂乐歌。

世纪之初的学堂乐歌是新声乐文化的先驱。其歌曲绝大部分是利用西洋东洋和民族民间的曲调套上新词而成,严格地说创作中国声乐艺术的作品,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其声乐创作的基本思想,是“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的进步要求,当然也夹杂着封建残余思想和资产阶级的个人思潮。

红军时期有许多群众喜闻乐唱的歌曲及歌咏活动风云一时。旧曲填词是早期群众歌曲最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红军根据地流行的选用苏联及欧美革命音乐填词的歌曲《共产儿童团歌》,就是苏联少先队歌《在篝火旁》填词演变而成的。

通过《母性之光》《渔光曲》《桃李劫》《大路》《新女性》《风云儿女》《逃亡》等进步电影的放映,以及《放下你的鞭子》《扬子江暴风雨》《回春之曲》《洪水》《复活》等舞台(活报)剧的演出,新创作的抗日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革命声乐的传播给予当时泛滥成灾的黄色歌舞迎头一棒。1935年左翼音乐运动工作者成立了歌曲作者协会、民众歌咏会和上百个抗日歌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