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什么是曲牌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这就是所谓“曲牌”。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曲牌的文字部分须“倚声填词”,多作长短句,少用齐言。各曲的句数﹑用韵﹑定格以及每句的字数、句法和四声平仄等,都有一定格式。从韵文文体来说,曲牌即为此种文体的格律谱。曲牌由来已久,每支曲牌唱腔的曲调,都有自己的曲式、调式和调性以及本曲的情趣。各曲的分句分读,和唱词常相一致;曲调进行的高低升降,可因唱字的四声调值和曲词的思想感情不同而有所变化。曲牌有长有短,节拍有定有散,但都有首有尾,自成起讫。
明代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可见“曲牌”之称由来已久。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
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如“折杨柳”、“后庭花”、“虞美人”、“懒画眉”等,这就是“曲牌”。从汉魏乐府、唐宋词调以至金元剧曲散曲、明清歌谣俚曲,曲调有增有减。明沈璟《九宫词谱》共列曲牌685种;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成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会集南北曲曲牌2094种(同名异体共达4466支),每种曲牌各有专名。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就是中国戏曲特有的“曲牌体制”的含义及来源。
曲牌牌名来源不一,有以地名命名,如“梁州序”、“伊州衮”、“福州歌”、“东瓯令”等;有以曲牌节拍或节奏特点命名,如“长拍”、“短拍”、“急板令”、“节节高”等;有以乐曲曲式结构命名,如“三段子”、“四换头”、“三叠排歌”、“三部乐”等;有的以来源命名,如“文序子”、“大迓鼓”、“卖花声”等;有因字面错讹,转义为名,如“朝天子”原是名种牡丹“朝天紫”;“醉翁子”原是唐人讽咏醉公子的篇名。此外尚有其他民族语言的音译,如“者古”、“魔合罗”、“拙鲁速”、“阿纳忽”等等,以及歌者创用牌名。曲牌原为声乐曲,后在戏曲中有改为用器乐演奏的,遂演变为器乐曲牌。
曲牌有器乐曲牌与文词曲牌之分,前者按宫调系统、律吕分类来体现各地各流派各自的音乐风格,后者则是按句式、平仄、韵位所作的曲文曲字。曲牌在曲的长篇大论中没有清楚地分为器乐曲牌和文词曲牌,因为剧本作者既精通二十律吕、九宫十三调的器乐格律,又熟识内涵廿九韵、十九韵诗词曲格律。既是戏剧家,又是诗词家、曲艺家。
剧本之中已全面标明,不必分工,如:板眼由鼓师处理,音乐宫调由乐师处理,曲文曲字由诗词家处理等等。
器乐曲牌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较单纯,南曲随地方剧种、语言音乐、传统风格不同而不同,如:莆仙方言区所流传的曲牌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不仅应用范围广,而且只要你说出曲牌,他就可以不加思索地哼出。莆仙方言区的曲,除戏曲之外,还有“师公曲”、“经师曲”、“鼓头曲”、“和尚曲”,农村结婚用的“金文曲”。大同小异,“题头”基本一样,可惜文词曲牌却均已失传,戏曲剧本只用五方言七言排句,偶尔派用部分长短句也不是按曲牌格律谱的。
1. 西皮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多用于配合帝王、后妃升殿时的仪仗、先导,以及他们本身念引、入座和大臣们参拜等动作,如《宇宙锋》中秦二世的升殿等,有时也可以配合一般动作,且不限于人物身份,如《空城计》中的老军扫街,《群英会》中鲁肃放置假信等,均奏“西皮小开门”。
2. 胡琴曲牌:京剧的胡琴曲牌基本上和笛子曲牌一样,也是用于打扫、更衣、梳妆、设宴、行礼、庆贺、祭奠、行路过场以及舞蹈等处,还有在配合哑剧式的表演动作时也经常使用。由于胡琴等弦乐器操作灵便自如,适应力强,所以胡琴曲牌在舞台上的运用比笛子曲牌更为灵巧。胡琴曲牌大部分是从昆曲用的笛子或唢呐曲牌移用过来,如“小开门”、“万年欢”、“柳摇金”、“山坡羊”、“川拨棹”、“傍妆台”等。也有来自民间丝竹乐曲的,如“花梆子”、“东方赞”、“小磨房”、“海青歌”等。这些曲牌改用胡琴演奏之后,由于胡琴各种定弦的特色和演奏时的弓法、指法的运用以及和二胡、月琴、弦子等的配合,往往会出现更为新鲜的效果。
胡琴曲牌又名丝弦曲牌,一般不用锣鼓伴奏,有时只用单皮鼓或大小堂鼓击奏花点。丝弦曲牌也有只用弹拨乐器演奏而不要用弓弦乐器的,这是为了表现某种特定的情调,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抚琴所用的“琴歌”等。
3. 吹打曲牌:凡唢呐曲牌中的清曲牌,笛子曲牌,均称吹打曲牌。
4. 干牌子:干牌子又名干念牌子,原是可以唱的曲牌,后来改唱为念,去其曲调,仅留下锣鼓伴奏的部分,以锣鼓的音响节奏来衬托干念台词的节奏,如“水底鱼”、“扑灯蛾”、“四边静”、“金钱花”等都属此类。这种干牌子有时也去其念白,仅以锣鼓节奏来配合舞台上特定的身段动作。
5. 大字牌子:京剧曲牌依其配器形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别,凡带有唱词,以群众齐唱形式出现,并有唢呐加锣鼓伴奏的曲牌,就称为大字牌子。所谓大字就是曲词,过去的工尺谱,是把曲词用大的字体写在中间,而曲谱是附在大字旁边的,故名。又称混牌子、混曲牌、锣鼓曲牌。
6. 混牌子:凡把大字牌子去掉歌词,仅由唢呐吹奏曲调,并加锣鼓伴奏的,名为混牌子。
7. 清牌:凡把混牌子减去锣鼓,仅由唢呐吹奏的曲调,名为清牌子。
8. 八板京剧胡琴曲牌,“八板”又名“老八板”,是中国民间流行很广的器乐曲。京剧多用于活泼轻松的舞蹈场面,如《红娘》中的扑蝶“用西皮”,《桑园寄子》中的绑子“用二黄”,及《打花鼓》的舞蹈等,均奏“八板”。
9. 八岔京剧胡琴曲牌,“八岔”是从八个曲牌里选出八个乐句,经糅合联成一个完整的曲牌,因而得名。“八岔”的曲调顺畅,旋律优美,音调与四平调相近,故多用于四平调或二黄原板的前面。如《梅龙镇》、《问樵闹府》等剧,均用“八岔”伴奏。
10. 二黄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用法与“西皮小开门”相同,只是用于二黄戏中。如《贺后骂殿》中的赵光义和《大保国》中的李艳妃上场,以及《问樵闹府》中范仲禹酒醉被送往书房,《清官册》中寇准更换服装等处,均奏“二黄小开门”。
11. 反二黄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不一定用于唱反二黄的剧中,而是与正二黄的小开门变换使用。如《贵妃醉酒》中高、裴二力士及宫娥们向杨玉环进酒时,即奏“反二黄小开门”。
第二节 昆曲曲牌的分类
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全国共有300多种戏曲曲种,在音乐体系上分为两种:板腔体和曲牌体。绝大多数剧种是板腔体,少数是曲牌体。
昆曲是曲牌体。昆曲的曲牌体是最严谨的。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个。常用的也仅200多个。
最流传的南曲曲牌如《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懒画眉”、“朝元歌”。这两出戏也是用来为男女演员打基础的,故昆曲中有女学《游园》,男学《琴挑》的说法。
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荫”、“点绛唇”、“粉蝶儿”、“斗鹌鹑”、“一枝花”、“集贤宾”等8套。
昆曲中在应用曲牌时构成联套,(又称套数)通过联套的选用、调剂、对比组成一个整本大戏的音乐和文学结构,基本上一出戏是一个套数。
曲牌的音乐结构和文学结构是统一的。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
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而且重要的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之别。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第三节 昆曲曲牌的内容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曲牌文化是中国戏剧的特色。在中国戏曲中,曲牌可以固定曲调,而固定的曲调在戏曲的行进之中可以表现不同的戏剧场景及伴奏。简单地说,曲牌可以作为引子、正曲、结尾以及一曲多用等作用。如“柳青娘”、“纺棉花”、“朝天子”、“跳门坎”、“开柜箱”、“小开门”等,一般用于固定的用场,可以完整地表达戏曲进程中的某一过程。有的曲牌用作开头,如“大开头”、“二开头”等,有的起到了尾声的作用,如“尾声”等。曲牌的一曲多用在传统戏曲中也颇为常见,如弦乐曲牌“小开门”,由于其曲调情绪欢快、喜悦,即可作为启幕、打扫、过场运用,又可以作为迎亲、拜堂、洞房等场面。
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荫”、“点绛唇”、“粉蝶儿”、“斗鹌鹑”、“一枝花”、“集贤宾”等八套。昆曲中在应用曲牌时构成联套,(又称套数)通过联套的选用、调剂、对比组成一个整本大戏的音乐和文学结构,基本上一出戏是一个套数。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早在明初就有昆山腔。嘉靖年间,魏良辅借助张野塘、谢林泉等民间艺术家的帮助,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但仅是清唱。后经昆山人梁辰鱼等人改革,并创作传奇《浣纱记》上演,声名大振,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创作传奇,遂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至万历末,一跃而为诸腔之首。昆腔传入北京,迅速取代北曲的地位,受到了士大夫和群众的欢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时人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期,新作不断涌出,表演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穿戴也日益讲究,脚色齐全,分工细致,一般剧种难与之抗衡。但由于传奇体制较长,全本演出需要两个晚上或更多时间,随着清代花部诸腔的兴起,倚重生、旦格局,用词曲典雅的昆剧受到冲击,经过艺人的演出实践,删除了一些场次,选择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充实丰富,作为短剧独立演出,于是,折子戏应运而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玩花主人编选的折子戏总集《缀白裘》的问世,标志着昆曲由演出全本传奇到演出折子戏的过渡。折子戏以情节生动、表演细致,给乾、嘉时期昆曲舞台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而与之俱来的是剧目锐减,表演凝滞,缺乏新鲜气息。加之格律过分谨严,文辞古奥典雅,使昆曲脱离群众,步入困境。道光以后,昆曲虽在新兴城市的上海支撑一时,待到光绪时徽班、京班相继南下,昆曲难与匹敌,遂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一出《十五贯》演出,轰动全国,至今昆曲清唱仍在海外华侨聚居区传唱。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使昆曲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由于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脚色行当自然越分越细,如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各行脚色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心理情绪、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昆曲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固然衰微已久,而其艺术生命实际上远远没有终结,京剧、越剧、川剧、湘剧、婺剧、祁剧、桂剧、柳子戏等,都受其深刻影响,仍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至今浙江、上海、南京、北京还有独立的昆曲剧团,继续演出。
第四节 昆曲曲牌的名称
一、昆曲曲牌来源
1. 昆曲曲牌来源于元杂剧(北曲)和南戏(南曲)两个曲牌体音乐系统。
2. 《九宫大成谱》中包括唐宋词、大曲、杂剧、南戏、散曲、昆曲曲牌,除唐宋词和大曲不能算昆曲外,其他都为昆曲所继承,总数在1500个以上。昆曲常用曲牌,北曲100多个,南曲200个左右。
二、曲牌与词牌的区别
1. 曲牌可以衬字,词牌不可以。
2. 曲牌的韵脚通常是平仄通叶的,而词牌只有极少数可以平仄通叶。
3. 曲牌的平仄一般较词牌灵活,但是重点的地方很严格,甚至限定字的四声阴阳,如“江儿水”等。
4. 曲牌相对于词牌是“松处更松,严处更严”。
三、昆曲曲牌的字格
1. 字格又名词格,是各曲牌的格式,包括句式、平仄和韵脚。
2. 曲牌有与词牌同名的,如“醉花阴”、“桂枝香”、“风入松”等,同名不代表字格一样。
3. 曲牌有与民歌小调同名的,如“寄生草”、“一江风”,但是同名不代表字格一样。
4. 南北曲的曲牌也有同名的,字格也完全不同,另有一些后来吸收进昆曲的时剧中同名曲牌字格与南北曲同名曲牌字格也不一样。如北“山坡羊”、南“山坡羊”、时剧《思凡》“山坡羊”字格均不一样。
5. 北曲内部曲牌也有同名的,如“斗鹌鹑”,字格也不一样。
6. 南曲内部曲牌也有同名的,如“小桃红”,字格也不一样。
四、昆曲曲牌的曲格
曲格又叫腔格或腔型,包括整个曲牌的旋律走向、骨干腔、特色腔和结音,是曲牌的唱腔旋律格式。
五、昆曲音乐的宫调
1.七声音阶和十二律相配合,理论上有84个宫调,但实际应用中唐燕乐有28宫调、宋词有7宫11调、元杂剧6宫11调,明代南曲5宫8调。
2.昆曲南北曲常用的只有5宫4调:
仙吕宫
南吕宫
中吕宫
正宫
黄钟宫
越调
商调
双调
大石调
另有极少数南曲使用小石调和羽调,极少数北曲使用般涉调。
3.宫调是一种表现手法,原来包括曲调的情绪特色和“笛色”(笛子的调门、音高等)。《太和正音谱》对北曲各宫调情绪特色有如下描述:
仙吕宫:清新绵邈
南吕宫:感叹伤悲
中吕宫:高下闪赚
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
商调:凄怅怨慕
越调:陶写冷笑
双调:健捷激袅
大石调:风流蕴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概括现在并不完全准确,实际宫调起到了对曲牌分类标目的作用,每个曲牌归于某个宫调之下。
六、昆曲曲牌联套体制
1.北套构成:
(1)北曲套曲由用作引子的“只曲”+“只曲(包括借宫和带过曲)”+“尾”或“煞”构成,只曲的第一首起引子作用,是“套首”。北曲各套曲对应于一定的宫调,各宫调都有比较固定的套曲。常用的有:黄钟“醉花阴”套、南吕“一枝花”套、双调“新水令”套、正宫“端正好”套、仙吕“点绛唇”套、中吕“粉蝶儿”套、越调“斗鹌鹑”套、商调“集贤宾”套。
北曲联接套首的曲牌也相对比较固定,但是某一套中曲牌可以根据剧情有所增减。
(2)北曲套曲中有些只曲可以连用,连用的称为“幺篇”。
(3)北曲的尾声各不相同,长短不一,变化多样。在不同宫调里名称也不一样。
仙吕曰“赚煞”,中吕曰“卖花声煞”,大石调曰“崔拍煞”,越调和角调曰“收尾”等等。
(4)北曲的“借宫”是将别的宫调中曲牌移入本宫调使用的方法。如元杂剧《风雨象生货郎旦》和《长生殿·弹词》中有两个相似套曲十分典型,分别称为“女弹”和“男弹”。其构成是南吕“一枝花”、“梁州第七”正宫“九转货郎儿”、“尾声”,这里“九转货郎儿”是九支曲牌,第一支为正宫“货郎儿”,第二转到第九转,每一转都是将“货郎儿”曲牌拆成前后两部分,中间插入其他的曲牌构成:二转插入中吕“卖花声”,三转插入中吕“斗鹌鹑”,四转插入中吕“山坡羊”,五转插入中吕“迎仙客”、“红绣鞋”、六转插入中吕“四边静”、“普天乐”(正宫“叨叨令”中吕“上小楼”、“么篇”)、七转插入正宫“小梁州”(双调“殿前欢”)、八转插入(双调“快活年”),正宫“尧民歌”、“叨叨令”、“倘秀才”,九转插入正宫“脱布衫”、“醉太平”。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货郎儿”的前五句和末句之间插入“醉太平”(全)或减去末句,当然也可插入本宫的“脱布衫”“小梁州”或“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尾声”,或者是其他宫的曲牌全曲或数句。
(5)北曲的“带过曲”是将2~3支(最多不能超过3支)相同宫调相同韵脚的曲牌连缀起来。《全元散曲》共收录27种,如下:正宫“脱布衫带小梁州”,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玉交枝带四块玉”、仙吕“哪吒令带鹊踏枝寄生草”,中吕“十二月带尧民歌”、“快活三带朝天子”、“快活三带朝天子四边静”、“快活三带朝天子四换头”、“醉高歌带红绣鞋”、“醉高歌带喜春来”、“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喜春来带普天乐”、“齐天乐带红衫儿”,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雁儿落带清江引”、“雁儿落带清江引碧玉箫”、“对玉环带清江引”、“沽美酒带太平令”、“沽美酒带快活年”“梅花酒带七兄弟”、“一锭银带大德乐”、“殿前喜带播海令大喜人心”、“水仙子带折桂令”、“十棒鼓带清江引”,越调“黄蔷薇带庆元贞”,正宫带过双调“叨叨令带折桂令”,中吕带过仙吕“山坡羊带青哥儿”。
另外还有一些书籍记有如下带过曲,少见而慎用,如正宫“小梁州带风入松”,仙吕“后庭花带青哥儿”,南吕“骂玉皇带采茶歌”,双调“锦上花带清江引碧玉箫”、“江儿水带碧玉箫”、“楚天谣带清江引”、“竹枝儿带侧砖儿”,中吕带过双调“醉高歌带殿前欢”、“满庭芳带清江引”。
2.南套构成
(1)南曲套曲由“引子”+“过曲”(正曲或集曲)+“尾声”构成。南曲可以有引子而无尾声,也可以有尾声而无引子,甚至引子和尾声均可没有,引子可以使用1~2个曲牌,过曲曲牌个数没有限定,视剧情需要增减。南曲联套不限于同一宫调的曲牌,只要风格相近即可。
(2)南曲联套分为两类:“叠曲体”如《玉簪记·琴挑》“懒画眉”套由4支“懒画眉”和4支“朝元歌”组成,没有引子也没有尾声,另一类就是通常的“多曲体”。
(3)南曲套曲中曲牌可以连用,连用的称为“前腔”。
(4)引子是一支套曲的开头曲牌,一人出场可独唱,多人出场可联唱。南曲中各宫调有专门用作引子的曲牌,如仙吕“卜算子”、“鹧鸪天”,越调“霜天晓角”、“浪淘沙”等。用作引子的曲牌大多来源于词牌,和词牌同名,但是只使用词牌的半阕,很少用全阙,过曲中少数曲牌也可以作引子用,如仙吕“一江风”、南吕“六幺令”等。净丑角上场均不使用引子,而是使用过曲中的短曲牌代替,如仙吕入双调“普贤歌”、“字字双”,大石调“倒拖船”。
(5)过曲由正曲曲牌和集曲曲牌之分。正曲是本原曲牌,集曲是一种创作新曲牌的方法,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各取数句或不同宫调但笛调相同的若干支曲牌各取数句组合成一个新的曲牌。如中吕宫集曲“榴花泣”由南吕宫正曲“石榴花”和“泣颜回”组成,仙吕宫集曲“桂坡羊”由仙吕宫曲牌“桂枝香”的前8句与商调曲牌“山坡羊”的末4句组成。集曲创作在具体结构上有一定顺序,开头数句必须是正曲的开头部分,中间数句必须是正曲的中间部分,尾数句必须是正曲的末尾数句,前后不可颠倒紊乱。
(6)南曲过曲曲牌还可以分为细曲(大曲)和粗曲(小曲),细曲一般由生旦演唱,长于抒情,粗曲专供净丑使用,“大曲宜施文藻,然忌太深;小曲宜用本色”(王骥德《曲律》)。
(7)南曲各宫调尾声基本一致,有3句12板构成。
3.南北曲联套
(1)南北曲曲牌联套在昆曲之前的南北曲时代就已经使用,只是很少,到了昆曲里则很常见。
(2)南北曲联套的曲牌必须分属于南北曲的同一个宫调,可以先南后北,也可以先北后南。
(3)南北合套一般主角唱北曲,配角唱南曲。
(4)南曲可以独唱、对唱、同唱、众齐唱,北曲通常主角一唱到底,南曲的引子通常是演员干唱,不带伴奏。
总之,南曲曲牌“字格”和“腔型”都比较严格,北曲曲牌相对灵活;南曲联套比较自由,北曲联套比较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