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真情与梦想
60086700000013

第13章 我离书斋有多远

书斋离我有多远?我心里经常这样问询自己。不知道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当《时代文学》杂志社郭牧华兄约我写写书斋和自己与书斋有关的业余生活时,我就静静地审视自己的书斋。眼前,我这间十五平米的书房有四个高至房顶的书架和两个小书橱。我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书都锁在两个小书橱里。这些书,我怕别人借阅,我楼下有一位中学教师经常借书。不好意思不借,所以就把自己认为的好书锁在小书橱里。这样一来可就坏了,买了那么多的好书就那样静静地沉睡着,许多都没能读到。当我把这事情告诉给朋友,朋友说,这是被封锁起来的寂静的知识。必须打开它,启封是需要时间和勇气的。朋友的玩笑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打开那两个长年封锁的小书橱,把一本本的书重新翻了一遍,选择一些放在了床头和写字台上。其中就有一本是朋友送的,美国作家卡洛斯·卡斯塔尼达所著的《寂静的知识》,这部巫师与人类学家的对话,一下子吸引了我,一个危险与善良兼具的冒险故事,犹如一道照亮人类心智的智慧之光,在我暗淡的书斋里闪亮了。我想,应该多读书,读那些好书。书斋只有在读好书时,我们的心才像被清风吹皱的一湖静静的水。即使闭上眼睛,也能窥到书房里隐含的那份力量。生命与知识的原质浸染得无比洁亮。这让我想到,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都有能力让智慧、意志和情趣充满书斋。可惜,我读书太少,没有能力面对书斋。有时自问,这是我的书斋吗?我离书斋有多远?

过去,我没有书斋,没有书斋的日子,特别想有个理想的书斋。前些年,我没有自己的房子,在城里住岳母家的一间平房。这房子很小,只有一个桌子、木床和淘汰下来的碗架子。这个碗架子就是我的书架。一共没有一百本书,还有一些书装进纸盒子塞进床下。我写作的时候就在这间小屋里,读书时则斜靠在木床上。记得当时喜欢读四卷本的《静静的顿河》,读完时就闻到书页上有菜味儿,是碗架子里残留的味道。当时就想,自己连个书柜都没有。没有书斋,有书柜又放在哪里?能读书在哪里不能读?想写东西在哪里不能写?心态慢慢就平和了。这一间小平房和一个破旧的碗架子伴我读书写作七年。七个年头过去了,我对那个不叫书斋的书斋竟有了思念,有一天,我去那里看看,心里有股说不出来的滋味。这间小房如今变成岳母家的仓库了,地上滚动着土豆和萝卜。妻子站在小屋的窗前对我说:“这间小屋,给你当书房,你还干吗?”我摇了摇头,没说话。妻子又说:“当年啊,为了让你静心读书,把孩子送到乡下的亲戚家,你读啊写的,多踏实。眼下有书房了,条件好了,你又坐不住了,你细想想,几年没好好读书了?别人一喊你,你就出去喝酒去了。”我听后随便一笑,心情又很沉重。觉得自己离开这间小屋之后,不像原来那么爱思考了,不像原来那么爱读书了,不像原来那么能吃苦了。我得反省自己。不管哲人怎样阐述苦难对人生的益处,不管别人怎样渲染幸福的优越,自己都该清醒清醒。记住啊,别让书斋离你越来越远啊。恐慌不是书斋本身,是怕失去书斋的境界。

商品社会,读书人对书斋的感情就像洪泛带来的泥土,一层层积淀,应该是愈加肥沃。我的书斋摆放了电脑,养了不少花,显得很窄。我不再幻想让书斋越来越大了,只想买来一些有价值的好书将那些旧书替换下来,然后安安静静地读点书,写点东西。我仿佛觉得书斋是有灵性的,也像一个人的脸孔。这张丰富的脸孔会让人有修养,会给人成功的机会。注视这张面孔吧。纯朴的面孔,深奥的面孔,有时是自然的,有时又是奇特的。你的脸孔给我热情,一副热情的脸孔,会将一大片呆滞的脸孔的热情点燃。每一副脸孔都是历史,书的历史是人的历史,更是文化的历史。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图书逐步消失,被一些软件代替,但是书斋是永存的。书斋可能是另一副面孔出现。书斋会伴随人类发展变化、完善而充实。我希望活在书房里的书不死,更不要像一枚悬挂在半空的果子,没有一双高尚的手将它送回枝头,很可能成为落果。我不想让我的书斋成为落果。那就好好学习,读书,写作。做事尽心,可能会天天向上。如果不是礼仪的需要,我不想让书斋外表多么堂皇,只要充实、丰富、实用。前些天,我到乡下一位农民企业家做客,竟看到了一个很豪华的书斋。书斋面积有三十平米,在二层楼上,四周是豪华的书柜,书柜里装满精装的图书,还有一部分是英文图书。书房中间放了一圈皮沙发,茶几上摆着一套精美的日本茶具。这样的书斋让我吃了一惊。我在书柜前走了走,翻翻书,证实了我的判断。这是另一类书斋,完全装饰作用的书斋。这位企业家是搞建筑的包工头,从来不看书。他喜欢把客人带到书斋里谈业务。我惊讶之余,也有欣慰。尽管主人不读书,但他用书斋形式丰富家庭,也是一个进步。为什么只是读书人拥有书斋呢?这样世界不是太单调了吗?让我明白,这样的书斋离我很远,很远……

对写书人来说,书籍是社会的财富,书斋则是私人的事情。走进书斋沉溺和感受,跳出来思索和审视。读书才是人类共同的事情。事实上,书斋里有说不完的话题,人在叙说这个话题时,都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余地,正是这种选择,才体现着人的自由和知识的力量……

最后,我还要问一句,我离书斋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