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与传奇
60136600000009

第9章 将自己的爱妻让给父亲之后

本文的主角是唐玄宗十八子寿王李瑁:杨贵妃的第一任丈夫。之所以拿他做主角,是因为他在史书上,似乎从没当过主角。《旧唐书》说玄宗诸子,有关李瑁的记载如此简短:

寿王瑁,玄宗第十八子也,初名清。初,瑁母武惠妃,开元元年见幸,宠倾后宫,频产夏悼王、怀哀王、上仙公主,皆端丽,襁褓不育。及瑁之初生,让帝妃元氏请瑁在于邸中收养,妃自乳之,名为己子。十余年在宁邸,故封建之事晚于诸王。宫中常呼为十八郎。十三年三月,封为寿王,始入宫中。十五年,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二十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名瑁。二十五年,惠妃薨,葬以后礼。二十九年,让帝薨,瑁请制服,以报乳养之恩,玄宗从之。瑁,天宝中有子封为王者二人:怀为济阳郡王,偡为广阳郡王、鸿胪卿同正员。

《新唐书》说玄宗诸子,更短了:

寿王瑁,母惠妃频姙不育,及瑁生,宁王请养邸中,元妃自乳之,名为己子,故封比诸王最后。开元十五年,遥领益州大都督。初,帝以永王等尚幼,诏不入谒。瑁七岁,请与诸兄众谢,拜舞有仪矩,帝异之。宁王薨,请制服以报私恩,诏可。大历十年薨,赠太傅。子王者三人,僾王德阳郡,伓济阳郡,偡广阳郡,伉薛国公,杰国子祭酒。

即,两唐书都说:

寿王李瑁。唐玄宗第十八个儿子。母亲武惠妃得宠,但生了几个孩子都夭折。于是李瑁出生后,送到宁王府里养着。封王很晚,宫里叫他十八郎。

七岁时入宫拜谒有规矩,天子很喜欢他。

后来母亲武惠妃死了。后来养父宁王死了,他服丧报恩。

大历十年即公元775年,李瑁逝世。

妙在他的传里,只字未提杨贵妃。

把老婆献给天子不算,记载都消失了。

《旧唐书》的后妃传里,也没提到寿王。只说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过世,唐玄宗很寂寞,于是:

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

即说杨进宫,是作为杨玄琰的女儿,女道士身份。

《新唐书》比较真诚,加了一句话,说杨氏“始为寿王妃”。

等她入宫后,又“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

公公偷儿媳妇,《旧唐书》都不说,《新唐书》添了几句话,本传一字不提。

太委屈了,李瑁。

李瑁一生,委屈不止这一桩。

如上所述,他本是武惠妃子,却养在外头许多年。

他娶了杨氏后不久,就出了事:他老娘武惠妃一番折腾,结果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包括太子李瑛。

不久武惠妃自己去世了,她那点小九九,玄宗也不是不知道。

新立太子时,玄宗选择立长:立了李亨。

唐朝历来,竞争太子失手者,那是什么下场?我们都知道玄武门。我们都知道太宗朝李承乾和魏王泰两败俱伤。李治和武则天那几个儿子什么下场天下皆知。唐玄宗自己是看着705年到712年变化丛生,自己搞定了爸爸李旦和姑姑太平公主,才拿到的位子。

权力的游戏,你只能当输家或赢家,没有其他选择——哦不对,跑错片场了。

开元二十三年,李瑁娶了杨氏。到此春风得意。

之后六年时间里,密集发生了以下事件:

太子被废,但李瑁的娘武惠妃也去世了。

李亨为新太子。

杨氏出家为女道士,李瑁失去了妻子。

宁王去世,李瑁失去了义父,于是服丧报恩,也在提醒诸位:“我是在宁王府里养大的!”

这六年时间,李瑁从新婚、疑似太子有望,到丧母、失妻、失养父、太子无望。

其跌宕如此。

此后,就没啥关于他的记载了。

历史书上,我们都知道:李瑁的前妻跟了他爸爸,当了杨贵妃,上演了旷世传奇。

后来安史之乱了。唐玄宗西奔,马嵬事变。杨国忠与贵妃都死了不提。后来回长安前,唐玄宗曾密令,改葬杨贵妃于他所。当初安葬时以紫褥包裹尸体,再葬时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呈给玄宗,玄宗凄婉,命人画贵妃的画像于别殿,朝夕视之。多么感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实杨贵妃死时,寿王李瑁,也在现场。

马嵬之变,看着自己的前妻死去,寿王李瑁还得给他爸爸当差。

十五载,玄宗避贼,行至马嵬,父老遮道请留太子讨贼,玄宗许之,遣寿王瑁及内侍高力士谕太子,太子乃还。

分部下为六军,颍王璬先行,寿王瑁等分统六军,前后左右相次。

李瑁当时看着前妻死、唐室倾、哥哥留镇,会怎么想呢?

不知道。

我一直有个邪恶的想法。

众所周知,李瑁传谕李亨后,李亨就直接登基当了皇帝,老爸唐玄宗刚知道时,还措手不及了一下。

这里有李瑁的因素在吗?

有没有可能,他对太子登基有过积极的作用?既是侍奉了新皇,又顺便给老爸踹了一脚?

不知道。

就像史书里简直都不想提他老婆被爸爸抢走的事似的,对他的心情和具体行为,我们也一无所知。我也就瞎想想。

杨贵妃逝世后六年,唐玄宗逝世;同年唐肃宗逝世。

父子两代皇帝同时逝世……嗯。

值得一提的是,唐宗室颇有一些人在作死,比如永王李璘——这货作死失败,李白也被连累过。

但李瑁很太平。

他安安静静地,活到老爸和哥哥过世十三年后,才逝世的。

假设李瑁跟杨贵妃同年,则他大概起码活到花甲之年了:对一个经历过乱世的人而言,不算短寿。

李商隐有首诗,《龙池》,很是微妙: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宫廷饮宴,大家都很乐呵;到夜半回来,薛王醉了,寿王还醒着。

唉。

某种程度上,寿王一直醒着。母妃逝世、妻子被夺、太子无望之后,他一直醒着。

到马嵬之变,看自己前妻死掉,看自己父皇老去,回去宣诏让自己哥哥留镇,看他当天子。护送父皇入蜀。他一直醒着。

每当想到唐玄宗跟杨贵妃饮宴欢乐时,有一双没喝醉的眼睛看着一切;想到马嵬驿前兵戈铿锵、白绫挂树,有一双没喝醉的眼睛在看着一切;唐肃宗登基称帝、永王们大搞阴谋时,有一双没喝醉的眼睛看着一切,我就觉得很微妙。

史书上,李瑁自己的传记里,他好像什么都没做;有关他的记载寥寥无几,连第一任老婆的存在都被抹杀了。他在其他人传记里出现,一般就是奉命做点儿啥事,没有自己的主观动作体现。

但想象一下他的经历:丧母、失妻、失义父,旁观老爸前妻亲热十几年,旁观大唐崩塌、妻子去世、哥哥登基、老爸失势。

他大概,比大多数人都更明白这世界是怎么回事吧。

后世看到的,是马嵬驿、华清池、长生殿、荔枝、香囊、醉酒。他看到的,是权力、伦常、人心、斗争与生死。

传奇都是他前妻和老爸的,他就看着这一切,什么都没留下来,只是默默地活了下去。

所以了,提到霓裳羽衣盛世大唐,总让人想放歌纵酒。

但念及背后有这么一双几乎得到过一切却又失去过一切、始终醒着看着权力如何运作、史传却又对其记录近乎空白的眼睛,也只能长叹一声,罢了。